首页 > 学术论文

一种侧拉式太阳能跟踪器的研究与设计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8:28
热度:

一种侧拉式太阳能跟踪器的研究与设计【摘要】: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被世界公认的理想的清洁能源。太阳能的利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制约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主要因素是光电转换成本高

【摘要】: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被世界公认的理想的清洁能源。太阳能的利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制约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主要因素是光电转换成本高,发电量波动大,不适合于远距离输送。采用自动跟综系统可以延长太阳能发电时间,增加发电量,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电量的波动,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为了促进自动跟日技术研究,推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根据许启明导师的发明专利,结合了跟踪器的机械原理和控制原理,在有关机械、控制工程师的配合下,研究了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全新概念太阳能跟踪器。 在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自动跟日技术和自动跟日系统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技术特征和应用状况的基础上,讨论了一种全新机械设计理念,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单轴跟踪器。跟踪控制器采用MSP430作为控制芯片,光敏检测装置校正跟踪误差。该跟踪器的主要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稳定性好、抗风暴能力强、跟踪能耗低、控制程序简单、精度高等特点。 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研究了太阳能利用跟踪技术的主要成果,分析主动式跟踪和被动式跟踪,单轴跟踪和双轴跟踪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确定了本跟踪器设计的方案。 (2)讨论了太阳能跟踪器的机械结构,该结构具有一个自由度,东西方向跟踪太阳转动,南北方向固定角度放置。该机械结构的运动由一个步进电机驱动,完成对太阳的跟踪。 (3)讨论了太阳能跟踪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由单片机控制单元、电源单元、光电检测单元、电机驱动、和键盘及信号采集等部分组成,完成整个电路的控制和驱动。 (4)完成了太阳能跟踪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根据各软件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的软件。主要功能模块为:信号采集模块、步进电机模块以及其他相关功能的模块设计。运用中天定位,使程序控制简化、方便,有利于提高跟踪精度。 (5)对太阳能跟踪系统的控制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关键词】:太阳能 光伏发电 跟踪装置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K51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 引言10-15
  • 1.1 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大意义10-14
  • 1.1.1 降低“温室效应”10-11
  • 1.1.2 缓解化石能源危机11-12
  • 1.1.3 解决无电地区的用电问题12
  • 1.1.4 光伏发电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12-14
  • 1.2 本文研究内容14-15
  • 1.2.1 机械结构部分14
  • 1.2.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14
  • 1.2.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14-15
  • 第2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跟踪原理15-25
  • 2.1 光伏发电跟踪原理15-18
  • 2.1.1 赤道坐标系15-17
  • 2.1.2 地平坐标系17-18
  • 2.2 太阳能跟踪技术的发展现状18-21
  • 2.2.1 主动跟踪系统18-19
  • 2.2.2 被动跟踪系统19-20
  • 2.2.3 混合式跟踪系统20-21
  • 2.3 单双轴跟踪系统发电量比较21-22
  • 2.4 跟踪系统的广泛应用22-23
  • 2.5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现状23-24
  • 2.6 太阳能跟踪技术存在的问题24-25
  • 第3章 侧拉式跟踪器设计方案的确定25-30
  • 3.1 简介25-26
  • 3.1.1 单双轴跟踪系统分析25
  • 3.1.2 主被动跟踪方式分析25-26
  • 3.2 跟踪系统方案26
  • 3.2.1 跟踪轴数的确定26
  • 3.2.2 跟踪控制方式的确定26
  • 3.3 侧拉式跟踪器设计方案26
  • 3.4 设计方案的创新点26-28
  • 3.4.1 机械设计原理创新26-28
  • 3.4.2 控制系统创新28
  • 3.5 本章小结28-30
  • 第4章 太阳能跟踪控制器机械结构30-33
  • 4.1 太阳能跟踪器机械结构组成30-32
  • 4.1.1 水平跟踪自由度方向结构30-32
  • 4.2 太阳能跟踪器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32-33
  • 第5章 系统硬件设计33-41
  • 5.1 概述33
  • 5.2 硬件设计辅助软件33
  • 5.3 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33-41
  • 5.3.1 单片机电路33-35
  • 5.3.2 电源电路35-36
  • Ⅰ 源芯片的选型35-36
  • Ⅱ 源芯片电路设计36
  • 5.3.3 时钟电路36-37
  • Ⅰ 钟电路芯片选型36
  • Ⅱ时钟电路设计36-37
  • 5.3.4 步进电机37-39
  • 5.3.5 光敏检测电路39
  • 5.3.6 串口通信39-41
  • Ⅰ 片选型39-40
  • Ⅱ 口电路设计40-41
  • 第6章 系统的软件实现41-45
  • 6.1 WORKBENCH的应用41
  • 6.2 软件设计的程序流程图41-42
  • 6.2.1 主体程序41-42
  • 6.3 电机驱动的程序设计42-43
  • 6.4 软件调试43-45
  • 第7章 性能测试与经济效益分析45-50
  • 7.1 概述45
  • 7.2 侧拉式太阳能自动跟踪器的实验与分析45-47
  • 7.2.1 太阳能自动跟踪控制器45-46
  • 7.2.2 力学性能测试46-47
  • 7.3 侧拉式太阳能跟踪器效益分析47-50
  • 7.3.1 侧拉式光伏发电跟踪系统缩短能量偿还时间47-48
  • 7.3.2 侧拉式光伏发电跟踪系统经济收益分析48
  • 7.3.3 侧拉式光伏发电跟踪系统减少CO_2排放48-49
  • 7.3.4 增加就业岗位49-50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50-52
  • 参考文献52-56
  • 附录:硕士研究生期间表论文与科研情况56-57
  • 致谢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我国光伏发电的现状与前景    李永;康巍;

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上)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与展望    张维清;程亮;

光伏并网逆变器人机界面设计    余峰;张志华;张鹏;梁星星;

浅谈太阳能发电    陶文彪;万利;

曹妃甸光伏发电示范工程监理实例探析    段志明;

太阳能发电的利与弊    薛大庆;

太阳能两种发电方式的比较    吴翔;喻成侠;董鹏;

光伏电站接入青海电网稳定性问题分析    李春来;薛俊茹;宋锐;何国庆;

关于做好2011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    

光伏发电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及其预报试验简报    何明琼;陈正洪;成驰;

未来我国并网光伏发电经济性评估    张达;张希良;吴抒;罗小虎;

光伏发电出力预测系统介绍    

光伏发电温室的现状及技术前景研究    魏晓明;周长吉;丁小明;鲁少尉;曹楠;

基于气象因子的神经网络模型在光伏发电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代倩;段善旭;蔡涛;陈昌松;

铁路客站光伏发电的模式选择与计算    冯星明;汪隽;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    李星辰;王琳;

基于学习曲线的风力、光伏发电成本分析与接入智能电网的时机、规模预测    郭晖;

光伏发电——21世纪的洁净能源    姚晓梅;马鸿文;余晓艳;

基于学习曲线的风力、光伏发电成本分析与接入智能电网的时机、规模预测    郭晖;

光伏发电:节能环保的前景技术    施波涛 胜军

38家企业参与招标 中国最大光伏发电项目启动    本报记者 梁钟荣

10MWp光伏发电项目将落户我地区    记者 张中源

光伏发电三年内达60兆瓦    通讯员 张国文 记者 贺耀堂

徳国大砍光伏发电补贴电价    本报记者 白晶

石市5个光伏发电项目通过评审    记者 乔素华

上海适合光伏发电吗    记者 周桂龙

新安县 光伏发电工程开工建设    田轲 衡改伟

服务光伏发电行业    记者 沈翀 刘加佳

乌鲁木齐高新区:打造全国最大光伏发电装备基地    杨光 记者 朱彤

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供能系统研究    袁建华

我国光伏发电项目规模化发展研究    殷帅

反射聚光利用太阳能的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    江守利

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系统的影响研究    马立克

光伏燃料电池混合发电系统控制设计与仿真研究    史君海

分布式电源的概率建模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王敏

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协调策略的研究    于大洋

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研究    马亮

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电动汽车充电站可靠性研究    于蓉蓉

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肖华锋

一种侧拉式太阳能跟踪器的研究与设计    冯俊伟

微电网中光伏发电动态特性研究    闫立伟

光伏电池建模及其在光伏发电预测中的应用    蒋亚娟

光伏发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研究    吴菲

光伏发电状态远程监测系统设计    舒文贤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刘洋

大功率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拓扑研究    王恋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协调控制技术研究    刘旭圆

光伏发电并网关键技术及其对电网的影响研究    余涛

建筑光伏发电一体化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    张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