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高炉煤气双预热蓄热式环形加热炉冷态炉内流场及暂态特性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8:20
热度:

高炉煤气双预热蓄热式环形加热炉冷态炉内流场及暂态特性【摘要】:针对将高炉煤气双预热蓄热式烧嘴应用于环形加热炉的全新设计,为了获得该炉型炉内流场、压力场等的稳态及暂态特性,本文以空气

【摘要】: 针对将高炉煤气双预热蓄热式烧嘴应用于环形加热炉的全新设计,为了获得该炉型炉内流场、压力场等的稳态及暂态特性,本文以空气作为模拟介质,依据模化理论,试验研究使用蓄热式燃烧器的环形加热炉炉内流场结构、压力场稳态及暂态特性,天然气浓度分布模拟炉气铺展情况,并测量其速度分布,为该炉型的设计提供参考设计参数,为该炉型的设计、施工及可靠安全运行提供保证。 速度场测量的结果表明,从喷口喷出的气流在炉内形成了漩涡,流量越大,气流越容易到达对侧炉墙,从而被对侧抽风吸出。但发生抽吸现象并不是在正对的第一个喷口,依流量不同,为第二个到第三个不等。另外,对于三个不同的加热段,越靠近均热段的喷口喷出的气流越不容易被对侧的排烟排出,表明均热段所产生的烟气在后面的加热段基本被全部吸出,不能到达尾部烟道,而前加热段所产生的烟气,大部分在后面加热段吸出。因此,可以延长炉气在炉内的停留时间,不至于烟气一旦产生就被吸出的问题,这样有利于燃料在高温下充分燃烧。 从烟迹显示流型来看,环形炉炉内气流是按均热段、三加热段、二加热段等到炉尾这样一个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气体主流速度逐渐变大,这样便于与低温的入炉钢坯形成很好的对流换热条件。因此这样的流动条件可以形成很好的逆流加热的炉内温度场。 从烧嘴口到排烟口的过程中,速度变化较大,煤气和空气不能充满喷口附近区域;距离烧嘴口越远的地方,截面上速度变化越平缓,波动越小;同时,在喷嘴口两侧附近都有一气流漩涡产生,漩涡处气体流速很小。炉膛主要工作区域速度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形成稳定均匀的温度场和压力场。 从天然气浓度分布模拟炉气铺展来看,第一加热段空煤气混合速度比第三加热段稍快,混合更均匀。天然气出口区域浓度要高一些。主流区浓度分布较均匀,空煤气混合比较好,有利于燃烧和在炉膛内形成稳定的温度场。而在靠近内环抽风口位置,天然气浓度较低,表明不会有大量的燃料进入蓄热室,在蓄热室内形成二次燃烧,造成燃料浪费和蓄热体损坏。由于上游来流的影响而冲淡了燃气浓度,下游加热段的烧嘴远端燃料浓度较低,可能会对火焰组织不利,该问题可以通过增加下游加热段烧嘴的刚性来解决该问题。 【关键词】:双预热蓄热式烧嘴 流场测试 压力暂态特性 冷态模拟 控制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F57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10
  • 1 绪论10-20
  • 1.1 课题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现状综述11-17
  • 1.2.1 蓄热燃烧技术的基本原理11-14
  • 1.2.2 蓄热燃烧技术与环形加热炉14-17
  • 1.3 问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17-20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7-20
  • 2 试验模型及理论基础20-26
  • 2.1 试验模型的模化20
  • 2.2 保证相似性的适用技术20-22
  • 2.2.1 几何相似20-21
  • 2.2.2 物理条件相似21
  • 2.2.3 关于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相似21-22
  • 2.3 相似模型法的要点22-23
  • 2.3.1 模型尺寸的确定22
  • 2.3.2 模拟蓄热式烧嘴总空气量及其他参数计算22
  • 2.3.3 模型介质及材料的选择22-23
  • 2.3.4 关于定性参数23
  • 2.4 模型总体设计23-26
  • 3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26-34
  • 3.1 模型设计与各部分具体结构26-27
  • 3.2 各个试验设备及参数范围27-29
  • 3.2.1 实验硬件设备及参数范围27
  • 3.3.2 软件系统27-29
  • 3.2.3 实验测量仪器29
  • 3.3 实验方法29
  • 3.4 控制系统组成及软件组态29-30
  • 3.5 模型调试及流量调平30-33
  • 3.5.1 流量调平方案设定30
  • 3.5.2 流量调平的结果与分析30-33
  • 3.6 本章小结33-34
  • 4 压力波动测定及分析34-45
  • 4.1 模型炉膛压力与原炉炉膛压力之间的换算关系34
  • 4.2 不同工况下炉内各段间的压力波动34-38
  • 4.3 烧嘴空煤气换向对炉内压力场的影响38-44
  • 4.3.1 主要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38-39
  •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39-44
  • 4.4 本章小结44-45
  • 5 速度场的测定45-61
  • 5.1 主要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的设计45
  • 5.2 速度场的测定及分析45-52
  • 5.2.1 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45-46
  • 5.2.2 试验结果和分析46-52
  • 5.3 各段流谱观察52-59
  • 5.3.1 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的设计52-53
  • 5.3.2 试验结果和分析53-59
  • 5.4 本章小结59-61
  • 6 浓度场模拟分析炉内烟气铺展度情况61-67
  • 6.1 主要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的设计61
  • 6.2 试验结果和分析61-65
  • 6.2.1 第一加热段3 个断面的浓度场分布情况及分析62-64
  • 6.2.2 第三加热段3 个断面的浓度场分布情况及分析64-65
  • 6.3 本章小结65-67
  • 7 蓄热式环形加热炉控制策略分析及结论67-70
  • 7.1 炉压控制策略分析67
  • 7.2 流动组织控制策略67-68
  • 7.3 烧嘴燃烧组织控制策略68
  • 7.4 总体结论68-70
  • 致谢70-71
  • 参考文献71-74
  • 附录7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蓄热燃烧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饶文涛,杜军

蓄热燃烧系统的开发    饶文涛,杜军,黄夏兰,叶国庆,许永贵

加热炉动态操作数学模型    刘日新;宁宝林;

蓄热式燃烧技术综述    郑兆平

蓄热式燃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杨柏松,李运城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21世纪关键技术之一    周怀春,盛锋,姚洪,郑楚光

蓄热烧嘴结构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饶文涛,杜军,张鹤声,朱彤

蓄热式燃烧技术与环形加热炉    许荣,郑树良

蓄热室新型蓄热体的选用    尹丹模,张建国,邹展

蓄热式加热炉燃烧技术    朱长华

蓄热烧嘴内气体流动速度偏心数值研究    叶云;刘峰;栗冀;洪林;张春宇;李向楠;

蓄热燃烧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饶文涛,杜军

应用数值模拟进行蓄热式均热炉的优化设计    饶文涛

蓄热式燃烧技术在宝钢2050mm热轧厂2号炉的运用    张俏;秦建超;

周期轧管机组环形加热炉的技术设计    徐文利;张喜莹;

高温低氧燃烧技术在唐钢高线厂的应用    吴光亮,李士琦,郭汉杰,朱荣,杨湘,李双来,褚建东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ll packed-bed regenerator of the new-type swirl flow hot blast stove    

玻璃供料道燃气加热系统(续)    崔思聪

5.6M~3燃气梭式窑的改进与调试    艾学强

氧含量对高温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    张胤,李松汾,贺友多

超音速火焰喷枪气体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王引真;张永昂;孙玉伟;冯涛;

高效蓄热式工业炉的开发与应用    侯长连,胡和平,董为民,唐献红,张军,李领

当量比和初始混合模式对无焰燃烧的影响    李鹏飞;王飞飞;米建春;梅振锋;

热管技术在余热回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徐伟;陈思嘉;何燕;黄伦达;

新型常温空气无焰燃烧实现技术及特性分析    唐志国;程建萍;马培勇;邢献军;林其钊;

商用燃气炊事用具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朱建勇;

燃用高炉煤气的150MW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蒋苏生

中餐燃气炒菜灶采用红外线无焰燃烧的可行性研究    陈明,侯根富,段常贵

一次空气系数对灶具燃烧性能的影响    雷廷宙;

家用燃气灶具热工性能的优化研究    谭顺民

DPIV流场测试技术中的数据处理    孙鹤泉,康海贵

基于神经网络飞剪速度模型及计算机系统实现    葛芦生,张英杰,龚幼民

高效蓄热式长坑均热炉    侯长连,杨晓音,胡和平,张瑞忠

蓄热式燃烧技术综述    郑兆平

低NO_X燃烧技术对填充球蓄热室传热性能的影响    于娟,施伯红,宋玉宝,范浩杰,章明川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应用    吴道洪,谢善清,杨泽耒

蓄热式燃烧器的开发及在现代工业炉中的应用(2)    郭伯伟,张者一

高效蓄热罩式退火炉的研制与应用    侯长连,杨晓音,陈荣璋,高国驷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21世纪关键技术之一    周怀春,盛锋,姚洪,郑楚光

一种新型烧嘴及其高效节能低污染特性分析    蒋绍坚,彭好义,艾元方,杨卫宏,萧泽强,周孑民

环形加热炉在线优化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姜泽毅,张欣欣,董补全,陈晓丹,于百勤,夏建良,刘华飞

环形加热炉节能分析    

TCS集散型控制系统在环形加热炉上的应用    郭方卫,闫金龙,高振兴,王晨,王秀荣

Φ11.7m环形加热炉的改造    李静,杨胜泉

环形加热炉传热数学模拟    邱夏陶,韩小良,艾燕晖

加热炉生产能力计算    А.М.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杜厚益;

环形加热炉钢坯温度分布数学模型的开发及仿真研究    葛芦生

Φ10.1m环形加热炉的节能技术改造    李静,杨胜泉

浅析环形加热炉炉衬结构形式    曲元艇,薛鸿雁

宝钢环形加热炉燃烧状态的检测和分析    张海燕

Φ12m环形加热炉关键部位设计浅谈    张慧宽;底建永;李鹏;

混合燃烧方式在环形加热炉上的应用    张志永;夏菲;

节能型环形加热炉设计与生产实践    蒋素芳;马智明;张清江;高霖;高振兴;

蓄热烧嘴与常规烧嘴组合供热式环形加热炉全炉温度场数值模拟    苏福永;温治;刘训良;邢一丁;刘立钧;郭亮吾;

环形加热炉多变量过程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及辨识    檀国节;

包钢Φ35m环形加热炉特殊品种管坯温度测试和研究    许占海;刘广亭;

DCS在环形加热炉上的应用    刘浩;

环形炉热过程模拟及其炉温优化    胡玉德;李彦军;陈海耿;

新一代Φ159三辊式限动芯棒连轧管机    陈江林;夏洪斌;

国内外工业炉发展概况及其节能技术    刘启香;

中冶天工一新型操作法先进    刘美玲

新冶钢273钢管项目开始设备安装    记者 石勇 实习生 唐晓燕

河口工业加速“绿色”转型    王玉广 宋学勇

山东冶设院签订首个新能源领域总承包合同    高峰 刘春青

山东冶金院涉足新能源领域    尹刚 高峰

环形加热炉仿真系统应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马建朋

环形加热炉热过程模拟分析    胡玉德

环形加热炉加热过程优化控制    丁桂宝

环形加热炉加热过程优化控制    丁桂宝

环形加热炉炉温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肖晓

环形加热炉高温空气燃烧特性数值模拟    石洋

蓄热式环形加热炉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    鲁红杰

基于PLC的环形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马博

基于WinCC的环形炉监控系统设计    梁林娜

基于ABAQUS对27SiMn无缝钢管内裂纹的研究    谢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