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8:09
热度:

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影响【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的农业生产都产生数以亿吨计的秸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秸秆这一资源大量闲置,又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的农业生产都产生数以亿吨计的秸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秸秆这一资源大量闲置,又由于现阶段利用秸秆的技术与途径有限,致使焚烧秸秆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天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与环境污染。 本试验于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在江苏省沿江农科所水稻试验田进行,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连续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连续变化、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对水稻养分吸收以及土层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实现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清洁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1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耕作方式能够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垂直分布,在所有处理中,隔年旋耕+秸秆还田(NRS)、隔年浅翻耕+秸秆还田(NLS)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效果最明显。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含量,显著增加0-7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全氮含量也有显著影响,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综合比较得出,连续两年旋耕+秸秆还田(RSⅡ)对增加土壤全土层全氮含量影响效果最显著。 秸秆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显著提高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也有影响,并能显著提高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本次试验得出,隔年翻耕+秸秆还田比连续翻耕+秸秆还田更有效减小土壤容重;隔年浅翻耕+秸秆还田对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效果最好,隔年旋耕+秸秆还田以及隔年浅翻耕+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响较明显,无论是隔年还是连续深翻耕都能显著提高秸秆分布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但是秸秆不还田的深翻耕效果不理想。 2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秸秆掩埋使水稻对氮、磷的吸收显著高于无秸秆掩埋处理,其中,秸秆掩埋于0-20cm全土层处理使水稻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量达到所有处理中最大,但是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在秸秆掩埋处理组中没有显著差异,各器官对氮素吸收量随秸秆掩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秸秆全土层掩埋更能提高水稻对氮素的吸收量。有无秸秆掩埋对水稻穗、叶片以及茎鞘部位磷吸收影响显著,而秸秆掩埋不同深度对水稻各器官磷的吸收影响没有表现。 秸秆掩埋处理,各土层中全氮、速效磷以及有机质含量没有像无秸秆掩埋那样出现养分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的下渗规律,而出现5-10cm中间层或0-5cm上层养分含量高于下层的现象,说明秸秆掩埋对养分分布有影响,它对养分有吸附和截流作用。 3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理化性状连续变化的影响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时间越长,土壤容重越小,土壤有机质、全氮以及速效磷含量也逐年增加。无论哪个指标,秸秆还田处理效果均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连续两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DSⅡ)和一年免耕一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NDS)对土壤容重的降低最有效;一年免耕一年浅翻耕+秸秆还田处理(NLS)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次是一年免耕一年旋耕+秸秆还田处理(NRS);一年免耕一年翻耕和旋耕(NRS、NLS、NDS)以及连续两年旋耕处理(RSⅡ)增加土壤全土层全氮含量效果明显;对于土壤速效磷含量,虽然秸秆还田处理全土层速效磷含量增加较明显,但是不同耕作方式对全土层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 4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本试验是在秸秆两年还田处理后得出的结果,结果显示,秸秆还田会对水稻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产生一定影响。对于穗粒数,秸秆还田处理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平均减少12.14%;除了隔年深翻耕+秸秆还田NDS、隔年浅翻耕+秸秆还田NLS处理与对用不还田处理ND和NL理论产量差异不显著以外,秸秆还田使水稻理论产量显著小于没有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使水稻实际产量平均降低7.68%,连续旋耕处理对水稻减产影响较大,而隔年翻耕即一年免耕一年旋耕或者浅翻耕可以使水稻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关键词】:秸秆 耕作 理化性状 养分吸收 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511;S15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 研究背景11-12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2.1 土壤耕作方式的演变发展12
  • 2.2 秸秆还田技术进展12-13
  • 2.3 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13-15
  • 2.4 水稻养分吸收研究进展15-17
  • 3 项目来源、研究目的与内容17-18
  • 3.1 项目来源17
  • 3.2 研究目的及意义17
  • 3.3 试验内容17-18
  • 参考文献18-23
  • 第二章 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23-39
  • 引言23
  • 1 材料与方法23-26
  • 1.1 试验设计23-25
  • 1.2 田间管理25
  • 1.3 取样测定方法25-26
  • 1.4 数据分析方法26
  • 2 结果与分析26-36
  • 2.1 土壤物理性状26-31
  • 2.2 土壤化学性状31-36
  • 3 小结36
  • 3.1 连续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36
  • 3.2 连续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36
  • 4 讨论36-38
  • 参考文献38-39
  • 第三章 秸秆不同掩埋深度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39-47
  • 引言39
  • 1 材料与方法39-41
  • 1.1 试验设计39-40
  • 1.2 取样与测定方法40
  • 1.3 数据分析方法40-41
  • 2 结果与分析41-44
  • 2.1 秸秆不同掩埋深度水稻不同器官全氮含量差异41-42
  • 2.2 秸秆不同掩埋深度水稻不同器官全磷含量差异42-43
  • 2.3 秸秆不同掩埋深度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差异43-44
  • 3 小结44-45
  • 4 讨论45-46
  • 参考文献46-47
  • 第四章 秸秆全量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47-55
  • 引言47
  • 1 材料与方法47-48
  • 1.1 试验设计47
  • 1.2 取样测定方法47-48
  • 1.3 数据分析方法48
  • 2 结果与分析48-52
  • 2.1 不同耕作方式稻麦轮作对土壤理化性状连续变化的影响48-51
  • 2.2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51-52
  • 3 小结52
  • 4 讨论52-53
  • 参考文献53-55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55-61
  • 1 结论与讨论55-56
  • 1.1 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55
  • 1.2 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55-56
  • 1.3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理化性状连续变化影响56
  • 1.4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直播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56
  • 2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56-58
  • 2.1 主要创新点56-57
  • 2.2 不足之处57-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长期秸秆还田培肥砂姜黑土的效应    李录久,柳开瑜,胡永年,杨哲峰,徐志斌,苗春雷,肖凤体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吸磷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齐田锋,吕守忠,于振文

施肥对稻米品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周瑞庆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李文革;李倩;贺小香;

氮肥施用期及施用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杨泽敏,王维金,蔡明历,陈国兴,卢碧林,朱永桂

有效利用土壤营养元素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研究    李继云,刘秀娣,周伟,孙建华,童依平,刘文杰,李振声,王培田,姚树江

秸秆覆盖与秸秆翻压还田效果比较    李新举,张志国

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吾建祥,施南芳

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养分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李月华;郝月皎;李娟茹;王英霄;许永红;

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态磷、钾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冯玉科

水稻孕穗开花期遇秋风秋雨对产量的影响    余显权,邓加省

不同施氮水平对粳稻米质的影响    朱彩云;郭玉华;崔鑫福;张雪;

茬地覆盖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研究    王婉珠,陈永成,刘玉波,钱兴盛

土壤深松技术的应用研究    郭新荣

稻米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及水稻品质育种技术策略    钟海明;柳美南;颜春龙;黄蓉芬;胡志萍;

稻米品质的生态改良及优质稻保优栽培技术    刘建,吴魁

不同氮肥水平对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    刘建,魏亚凤,夏礼如,吴魁,徐少安

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新疆农业发展    吴雪飞,王婉珠,钱兴盛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及推广    张林鹤,王春香,姚忠臣

冷凉风沙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试验研究    李昱,李问盈

N肥对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组成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影响的研究    徐大勇;方兆伟;高云;金军;朱庆森;

1BMQ-230/250型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的研究    孙星钊;宋建农;申屠留芳;杜风顺;

不同供磷水平下小麦苗期生长性状及其对低磷胁迫响应的QTLs初步定位和分析    李振兴;彭惠茹;许盛宝;聂秀玲;吴德志;杨雪;倪中福;刘志勇;孙其信;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杂交中籼稻结实期叶片衰老与调控补偿栽培研究    吴文革;张四海;杨联松;吴文斌;赵决建;白一松;朱启升;

结实期氮磷营养水平对根系生理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常二华;杨建昌;

不同施氮时期对水稻剑叶光合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熊飞;朱敏敏;王忠;顾蕴洁;陈刚;

起身肥对水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郑永美;丁艳锋;王强盛;李刚华;王惠芝;王绍华;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不同处理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赵勇

不同覆盖物的农田生态效应与作物增产机理研究    卜玉山

温光对水稻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品质的影响    李天

带状粉碎免耕播种机的试验研究    张晋国

水稻群体源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夫玉

寒地水稻秕粒形成的源库调节    王连敏

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径流与土壤水分平衡模型试验研究    王晓燕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苗期氮、磷、钾吸收和利用的数量性状位点研究    曹卫东

烤烟体内钾的累积与运转    郭丽琢

甘肃农田氮磷钾养分资源特征研究    张树清

直播水稻成行喷播技术研究    袁成宇

mRNA水平水稻品质相关基因的大规模鉴定及应用初探    王炎钦

不同控释复合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生理机制    赵斌

堆沤预处理提高稻草厌氧消化产气量的实验研究与机理探讨    方文杰

黄土区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汪文霞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异特征    张晋爱

设施农田土壤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及其效应研究    王艳群

秸秆覆盖度图像处理识别及其对出苗率的影响    赵丽

小麦对行免耕播种机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姜海勇

小麦-玉米种植制度可持续土壤养分管理研究    孙计平

麦秸回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朱同相,段云,胡修岭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不同氮钾水平对结球甘蓝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郭熙盛,叶舒娅,王文军,武际,吴礼树

北京郊区粮田土壤养分与施肥    刘宝存,孙明德,吴静

不同施肥对稻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田秀英,石孝均

不同施肥水平下小麦籽粒中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张睿,郭月霞,南春芹

稻穗ATP酶活性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黄琪玉;吴志强;

溶解性有机质对水稻生长及元素吸收的影响    高树芳,王果,方玲

太湖水体生态环境历史演变    范成新

水稻高产氮肥合理施用的运筹新探索    凌启鸿;张洪程;黄丕生;凌励;戴其根;

提高土壤肥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秸秆还田    范琼文

红壤水田秸秆还田对三熟各季作物的增产效应    王国法,蒋彭炎,陆龙泉,吴柏荣

制定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的研究    

实施玉米机械秸秆还田的八项注意    李加恩,唐守晋

凤冈油菜秸秆还田的效果分析    刘富春

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赵继献,朱文秀

秸秆还田地块耕作管理“三要”    薛玉华

浅析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    马金芝;刘悦上;陆卓;

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发挥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    余彦波,刘棣良

不同前作及其秸秆还田对晚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孙传芝;孙仲逸;魏贞莹;唐复中;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浅论农业秸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    袁梅;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樊旭;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产量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推行绿色技术 发展低碳农业    任小平;孙达义;

中科院在赣实施水稻高产试点获成功    记者 祝学庆

居巢超额完成水稻高产创建目标    王震波 荚恒斌

永胜精确栽培促水稻高产    记者 李秀春 通讯员 陈书

捕获水稻高产关键基因    通讯员 周红梅

全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在黔启动    本报记者 黄诚克

建阳水稻高产创建二三事    蔡茂楷 张贵兴 陈琦辉

永胜 精确定量栽培助力水稻高产创建    韩天龙 马晓刚

江西恒湖垦殖场水稻高产创建增产7%    谢鸿怀

冷水滩水稻高产创建奏丰歌    通讯员 秦淑萍

尤溪55位农民获水稻高产创建竞赛奖    邱慧敏

水稻水分胁迫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    周立国

水稻钾素营养的积累特征及生理效应    王强盛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不同灌溉方式与施肥下水稻生理、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    刘宇锋

水稻选择导入系产量性状的遗传剖析    王辉

水稻穗叶体温和颖花育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闫川

干旱胁迫对水稻育性和抽穗影响的研究    贺红

生育后期养分胁迫对水稻衰老进程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谢金水

三江平原稻作灌溉模式及水肥效应试验研究    孙爱华

盐碱地水稻地膜覆盖栽培的增效作用与产量形成机制    谷晓岩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    李万良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

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卿明福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秸秆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抗性生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茂盛

长期与短期秸秆还田后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研究    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