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中氮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7:51
热度: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中氮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采用15N标记氮肥和15N标记秸秆,在两种氮素水平土壤上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氮素条件下,短期秸秆腐解过程中的N素固

【摘要】: 本研究采用15N标记氮肥和15N标记秸秆,在两种氮素水平土壤上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氮素条件下,短期秸秆腐解过程中的N素固持及释放规律,明确秸秆中的氮素短期能否供给作物吸收利用。同时,考察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始于1981年),土壤氮素的变化趋势及生物再利用可行性,为华北平原的长期秸秆还田后的氮肥管理提供依据。 盆栽试验设置如下:1)不同土壤氮素水平的秸秆还田盆栽试验,对照(CK)、单施秸秆(9000kg/hm2,S)、中量氮肥处理(150kg/hm2,N1)、高量氮肥处理(300 kg/hm2,N2)、秸秆还田配施中量氮肥处理(N1S)和秸秆还田配施高量氮肥处理(N2S);2)填埋秸秆分解的盆栽试验,填埋秸秆配施中量氮肥处理(N1S填埋)和填埋秸秆配施高量氮肥处理(N2S填埋)。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对小麦氮素来源分析得出,氮肥是成熟期小麦氮素的主要来源,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中等氮肥用量(N1)条件下,高氮素土壤小麦60%以上的吸氮量来自于肥料氮,低氮素土壤则在68%以上;N2处理,高氮素土壤和低氮素土壤成熟期小麦都有75%以上的氮素由氮肥提供;秸秆则提供小麦吸氮量的8%~30%不等,且随着氮肥用量增加,秸秆氮素所占比例下降。单施秸秆(S)处理,秸秆氮素占低氮素土壤成熟期小麦吸氮量的30%,秸秆配施中量氮肥(N1S)处理,秸秆氮素占小麦吸氮量的10%,秸秆配施高量氮肥(N2S)处理,秸秆氮素占7.6%。 2随着施氮量增加,氮肥的作物回收率下降,土壤残留率也在下降,配施施秸秆后,氮肥作物回收率下降、土壤残留率增加。低氮素土壤N1处理,氮肥作物回收率为41.0%,氮肥残留率为16.9%;N2处理,氮肥作物回收率为34.6%,较N1下降了5.4个百分点,氮肥残留率下降为14.7%;与N1处理相比,N1S处理氮肥作物回收率下降15.7个百分点,残留率则增加15.3个百分点;与N2处理相比,N2S处理氮肥作物回收率下降12.4个百分点,残留率则增加12.2个百分点。高氮素土壤有相似规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对秸秆氮素利用增加。单施秸秆(S)处理,低氮素土壤小麦利用了秸秆氮素的4.2%,秸秆配施中量氮肥(N1S)小麦利用13.5%的秸秆氮素,秸秆配施高量氮肥(N2S)小麦利用秸秆氮素14.5%。高氮素土壤有相同趋势。 3施用氮肥和秸秆均增加土壤微生物氮的含量,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微生物氮含量大于单施秸秆和氮肥处理。低氮素土壤,返青期,单施秸秆的微生物氮为32.3 mg/kg,中量氮肥处理微生物氮为35.5 mg/kg,秸秆配施中量氮肥处理则为52 mg/kg。高氮素土壤有相同趋势。通过15N可以区分出微生物氮的来源状况。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肥料氮所占微生物氮的比例也在增加。低氮素土壤,成熟期时N1处理有12%的微生物氮来源于氮肥,N2处理则有21%的微生物氮来源于氮肥,高氮素土壤也有相同趋势。2)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对秸秆的利用能力增加,同一氮肥水平下,高氮素土壤微生物对秸秆氮素利用程度大于低氮素土壤。单施秸秆(S)处理,返青期,低氮素土壤秸秆和高氮素土壤秸秆分别供应氮素22.5 mg/盆和35.5mg/盆,占施入秸秆氮素的11.1%和17.3%。秸秆配施氮肥后,前期微生物利用秸秆氮素有所增加。N1S处理,返青期,低氮素土壤秸秆和高氮素土壤秸秆分别供应了36.5mg/盆和43mg/盆的氮素,占施入秸秆氮素的17.7%和20.8%。3)土壤氮素是最大的微生物氮源,高氮素土壤供氮能力强于低氮素土壤。N1、N2处理,土壤氮素提供了微生物氮素的75%以上,且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供应微生物氮素的量和比例均下降。秸秆配施氮肥没有降低土壤氮素对微生物的供应。高氮素土壤也有相同趋势。 4秸秆填埋实验表明,秸秆在分解的过程中,对土壤氮素和肥料氮素有固定-释放过程。填埋秸秆在苗期均表现出氮素净固定,在低氮素土壤中量和高量氮肥处理条件下分别固定11.3kg/hm2和20.3kg/hm2,而高氮素土壤为12.0 kg/hm2和22.7 kg/hm2;随后在各生育期氮素释放,成熟期时,低氮素土壤的填埋秸秆在中量氮肥和高量氮肥条件下分别净释放氮素17.5 kg/hm2和8.5 kg/hm2,占秸秆氮素施入量的33.3%和16.2%;而高氮素土壤填埋秸秆净释放氮素22.9kg/hm2和20.9 kg/hm2,占秸秆氮素施入量的43.6%和39.8%。 5利用华北潮土区长期秸秆还田试验的土壤全氮含量及和土壤微生物氮含量,结合华北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的氮肥用量调查结果和本论文的盆栽试验研究结果得出:华北潮土区施氮量150 kg/hm2时,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低氮素土壤可能造成作物减产,需要额外添加氮素;施氮量为300 kg/hm2时,秸秆全量还田不会导致作物减产。 【关键词】:秸秆还田 微生物氮 秸秆氮素平衡 吸氮量 氮来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s8-1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2
  • 1.1 我国秸秆还田现状及存在问题13-14
  • 1.1.1 发达国家秸秆直接还田现状13
  • 1.1.2 我国秸秆还田的现状13
  • 1.1.3 我国秸秆直接还田存在的问题13-14
  • 1.2 秸秆组成及分解影响因素14-17
  • 1.2.1 秸秆残体的组成14
  • 1.2.2 秸秆分解影响因素14-17
  • 1.3 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碳氮影响17-21
  • 1.3.1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影响17-18
  •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影响18-19
  • 1.3.3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氮的影响19-21
  • 1.4 主要研究思路21-22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2-26
  • 2.1 盆栽试验材料22
  • 2.2 试验设计22-23
  • 2.2.1 不同土壤氮素水平的秸秆还田的盆栽试验22-23
  • 2.2.2 填埋秸秆分解的盆栽试验23
  • 2.2.3 长期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的定位试验23
  • 2.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23-26
  • 2.3.1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测定24
  • 2.3.2 土壤和填埋秸秆氮的测定24
  • 2.3.3 植物全氮、磷、钾的测定24
  • 2.3.4 土壤和植株中~(15)N的测定24-25
  • 2.3.5 土壤微生物氮的测定25-26
  • 第三章 小麦生育期生物量、吸氮量及其来源研究26-41
  • 3.1 土壤氮素水平及施氮量对小麦各生育期生物量、吸氮量影响26-28
  • 3.1.1 土壤本底氮素的影响26-27
  • 3.1.2 氮肥用量对不同氮素土壤小麦生物量、吸氮量影响27-28
  • 3.2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氮素及氮肥用量对小麦各生育期生物量、吸氮量影响28-30
  • 3.2.1 单施秸秆对小麦生物量、吸氮量及其来源影响28-29
  • 3.2.2 秸秆配施氮肥对小麦生物量、吸氮量及其来源影响29-30
  • 3.3 氮肥及秸秆还田对小麦生物量、小麦吸氮量影响30-35
  • 3.3.1 秸秆还田及氮素用量对低氮素土壤小麦生物量、吸氮量影响30-33
  • 3.3.2 秸秆还田及氮素用量对高氮素土壤小麦生物量、吸氮量影响33-35
  • 3.4 土壤氮素水平、氮肥用量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影响35-36
  • 3.5 ~(15)N标记氮素去向研究36-38
  • 3.5.1 各处理~(15)N肥料氮去向研究36-37
  • 3.5.2 各处理~(15)N秸秆氮素去向研究37-38
  • 结果与讨论38-41
  • 第四章 小麦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41-47
  • 4.1 土壤本底氮素、氮肥施用量对硝态氮影响41-42
  • 4.1.1 土壤本底氮素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41
  • 4.1.2 氮肥用量对不同氮素土壤硝态氮影响41-42
  • 4.2 秸秆还田、氮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影响42-44
  • 4.2.1 单施秸秆对土壤硝态氮影响42-43
  • 4.2.2 秸秆配施氮肥对土壤硝态氮影响43-44
  • 4.3 氮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44-45
  • 4.3.1 氮肥和秸秆还田对低氮素土壤硝态氮影响44-45
  • 4.3.2 氮肥用量和秸秆还田对高氮素土壤硝态氮影响45
  • 结果与讨论45-47
  • 第五章 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氮的动态、来源及供氮特征47-60
  • 5.1 土壤氮素、氮肥用量对土壤微生物氮动态及其来源的影响47-49
  • 5.2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氮素和氮肥用量对土壤微生物氮动态及来源的影响49-51
  • 5.3 氮素及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的微生物氮动态及来源的影响51-57
  • 5.3.1 氮肥、秸秆配施氮肥对低氮素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影响51-54
  • 5.3.2 氮肥、秸秆配施氮肥对高氮素土壤微生物氮素影响54-57
  • 5.4 土壤本底氮素、氮肥用量、秸秆对土壤微生物氮周转量及周转强度影响57-58
  • 结果与讨论58-60
  • 第六章 秸秆矿化、氮素表观平衡及长期试验点秸秆还田氮肥管理建议60-68
  • 6.1 土壤本底氮素和氮肥用量对秸秆残留量的影响60-61
  • 6.2 土壤氮素对秸秆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61-63
  • 6.2.1 中量氮肥用量条件下,土壤氮素对秸秆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61-62
  • 6.2.2 高量氮肥用量条件下,土壤氮素对秸秆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62-63
  • 结果与讨论63-68
  • 1.土壤氮素和氮肥用量对秸秆矿化及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63-64
  • 2.潮土长期秸秆还田氮肥管理建议64-68
  • (1) 长期秸秆还田后土壤全氮和微生物氮变化64-65
  • (2) 华北潮土区长期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措施65-68
  • 结论68-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7
  • 作者简介7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稻草配施生物菌剂对大棚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韩玉珠;宋述尧;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动态变化及其与肥力关系的影响    韩志卿,张电学,王介元,陈洪斌

小麦秸秆还田对华北高产粮区碳截留的作用    张庆忠;吴文良;林光辉;

秸秆还田对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郑立臣;解宏图;何红波;陈盈;白震;张旭东;

干旱荒漠条件下残茬分解特征和养分释放的研究    孙本华,吕家珑,张一平,孙升学,马健

高留麦茬的整体效应与配套技术研究    吴崇海,李振金,顾士领

秸秆覆盖的农田效应    沈裕琥,黄相国,王海庆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效果的研究    侯志研,杜桂娟,孙占祥,郑家明,于希臣,惠成章,李喆,王松林

不同植物残体对土壤有机质累积的初步探讨    李光中;

不同碳源物质对土壤无机氮生物固定的影响    唐玉霞,孟春香,贾树龙,刘巧玲,王惠敏

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吴菲

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

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    赵明;赵征宇;蔡葵;于秋华;王文娇;

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朱同彬;诸葛玉平;刘少军;娄燕宏;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大白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赵明;蔡葵;王文娇;赵征宇;陈建美;

秸秆在肉牛饲养中的利用及其纤维表观消化率    冯素飞;蒋高明;孔令杰;

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研究    王克安;杨宁;李絮花;郭佩秋;吕晓惠;柴秀乾;

禾本科专一性根系分泌物——麦根酸类物质研究进展    邢燕菊;韩金龙;徐立华;阴卫军;丁一;王同燕;许方佐;马驰;

覆盖麦草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效应    陈静芬;欧阳素华;吴晓鹏;巩旭;

浅议我国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姜玉美;

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制下N肥施用量研究    何传龙;郭熙盛;王文军;武际;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超积累植物修复技术及其机制研究    白洁;王永志;段慧珠;

新华门绿地内玉兰叶片失绿、焦叶原因调查及防治技术措施    王静;武杰;袁学文;

酶菌共降解玉米秸秆的研究    陈合;张强;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

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对烟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解玉萍;赵正雄;王月桃;刘冬梅;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放牧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以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陈玮玮;万里强;何峰;李向林;刘树军;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

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研究    张凯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    焦婷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羊草草地放牧绵羊的采食与践踏作用研究    滕星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蔬菜—土壤系统镉与硝酸盐复合污染效应研究    李素霞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锌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三种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生长发育和锌积累的影响    舒丽娜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高位池养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及其表征的土壤质量的影响    郑慧

除草剂阿特拉津和氯磺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的影响    江雪飞

棉花不同氮肥比例施用效应研究    唐浩月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枫香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罗佳

湘北桤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胡孔飞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温室土壤盐分积累的抑制作用    孟艳玲;王丽萍;杨合法;李季;

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白和平;胡喜巧;朱俊涛;潘远祥;梁运攀;张潇军;蒋爱凤;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    金海洋;姚政;徐四新;杨建军;

秸秆还田和秋施肥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水肥效应的影响    周怀平,杨治平,李红梅,关春林

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肥力及烟草生长、产质量的影响    汤浪涛

秸秆还田免耕撒播小麦技术研究    白瑞贤,杜文建,梅碧蓉

北京褐潮土长期施肥条件下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变化趋势影响的定位研究    宋永林,袁锋明,姚造华

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循环再利用潜力及增产作用    周卫军,王凯荣,张光远

我国畜禽粪便中氮素养分资源及其分布状况    刘晓利,许俊香,王方浩,张福锁,马文奇

秸秆还田添加氮素调节碳氮比的研究    刘臧珍,王淑敏,杨丽琳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吴树栋

环境与栽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吴关庭,夏英武

有机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的调控    王兆荣;王宏燕;种传立;

污灌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蒋景诚 ,陈金秀 ,周淑阁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潘根兴,赵其国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前期适度控氮利于夏玉米丰产    王彩彩;

丛枝菌根真菌根外菌丝对紫色土中的氮素利用状况    彭思利;邓胤;张宇亭;

不同施氮比例和时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赵广才,李春喜,张保明,王崇义

富镧稀土对春小麦吸收氮素的影响    朱永懿;陈景坚;刘学莲;

京郊保护地秋季番茄的氮素供应及利用    白优爱,贺建德,陈清,李晓林

水稻强化栽培下不同氮肥管理对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杨祥田;林贤青;曾孝元;王旭辉;罗三镯;

免耕水稻氮素利用与栽培调控研究进展    梁天锋;莫润秀;曾可;江立庚;

丛枝菌根利用氮素研究进展    邓胤;申鸿;郭涛;

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在晚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钱银飞;邵彩虹;邱才飞;陈先茂;李思亮;左卫东;彭春瑞;

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周有炎;龚金龙;李杰;常勇;沙安勤;李德剑;胡雅杰;龙厚元;罗学超;姚存章;刘国林;

不同施肥方式的单膜孔点源入渗水肥运移特性研究    费良军;朱兴华;

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甜玉米水分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梁继华;李伏生;梁潘霞;唐梅;冯毅;

“大三围”强化栽培模式下施氮水平和移栽期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曾祥忠;肖楷;吕世华;

水稻间作系统高氮投入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及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汤利;卢国理;楚轶欧;张朝春;张福锁;郑毅;

莠去津对四种长期定位施肥土壤的呼吸影响    王军;朱鲁生;谢慧;孙瑞莲;徐荣娟;徐琦峰;张夫道;

采煤塌陷对矿区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树志;郭友红;鲁叶江;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

桉树和相思人工林生长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阳永泉;温远光;梁宏温;朱宏光;何斌;

稻秆还田配伍不同促腐剂对稻田土壤肥力及其水稻产量的影响    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杨少海;张发宝;唐拴虎;黄旭;顾文杰;

母岩风化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侯春霞;骆东奇;魏朝富;谢德体;

中化化肥免费电话解答集锦    中化化肥公司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肖悦岩

复合肥须走可控化道路    本报记者 武炳明

想棉花高产 底肥很关键    永年县农业局南沿村区域中心站 王俊生 关丹燕

果园养猪 一举两得    于千桂

玉米长出分蘖咋办    澄城县农技中心 常正民 周雷茸

新建苹果园存在哪些问题    白海霞 王飞 周坤

保护性栽培是提高烟田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 雷丽萍

玉米怎样精细整地    北大荒股份八五三分公司技术部提供,李丽、永明整理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作物增产    德州市农业局土肥站 曲善功 刘忠海

识别土壤肥力方法    

水稻植株组织中氮素气态挥发损失及其机理的研究    陈明霞

粪肥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氮素的影响及径流流失风险评估    朱利群

水稻氮代谢相关基因OsARG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马雪峰

农牧交错区主要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    袁志友

不同覆盖条件下稻麦轮作体系的产量效应与氮肥去向研究    艾应伟

蔬菜保护地氮素利用与去向研究    张贵龙

不同水氮条件下旱稻水分与氮素利用特征研究    杨婕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影响    许仁良

太湖地区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利用的综合研究    林忠成

不同品种和氮素水平下小麦高效氮素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    杨铁钢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中氮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张金涛

水稻氮素高效利用QTLs定位及基因互作关系    白建江

生长调节剂对油菜氮素再利用的影响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    杨兰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马兴华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稻田生态系统氮素流向的影响研究    费频频

应用~(15)N示踪法对甘蔗生长及氮素利用的研究    蓝立斌

淮北稻茬田肥力水平与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蒋达

旱地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水分和氮肥利用的关系    赵刚

冬小麦、夏玉米氮素优化管理研究    沙之敏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麦田土壤氮素转化及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许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