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降解木质素厌氧菌株筛选及其转化秸秆作用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7:18
热度:

降解木质素厌氧菌株筛选及其转化秸秆作用研究【摘要】:秸秆作为可再生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因其结构复杂自然条件下无法被有效利用,如何有效综合利用秸秆资源已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生

【摘要】:秸秆作为可再生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因其结构复杂自然条件下无法被有效利用,如何有效综合利用秸秆资源已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物法降解有其独特的优势被人们广泛采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木质素降解菌是白腐真菌,并对其所产的三种木质素降解酶作了大量研究。然而白腐真菌发酵时间长,生长受环境影响很大,在生产实践中效率并不高。筛选其它高效降解木质素菌株对于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瘤胃是天然生物反应器,瘤胃微生物能够降解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其中必存在具有降解木质素潜力的菌种。本文从牛瘤胃液内筛选降解木质素的菌株,通过驯化培养提高其木质素降解率,并选择木质素降解能力强的菌株RB_1、RB_6,研究其酶学性质,优化产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培养条件,对比研究厌氧菌株及好氧菌株转化秸秆的作用。通过本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以木质素为唯一碳源,在厌氧条件下从瘤胃液中筛选到降解木质素的厌氧菌株,经过驯化传代培养得到木质素降解率高的目标菌株RB_1、RB_6。通过生理生化分析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RB_1为大肠埃希氏菌株(Escherichia coli)。菌株RB_6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2.检测菌株RB_1、RB_6发酵上清液,测定出含一定量的阿魏酸酯酶(Feruloyl esterase,FAE)和乙酰酯酶(Acetyl esterase, AE)。对菌株发酵产酶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较高酶活力。实验结论如下:菌株RB_1在最优发酵条件下,FAE活最高可达到2.189mU/mL,AE活力最高可达到610.08mU/mL。菌株RB_6在最佳培养条件下,FAE酶活最高可达到1.822mU/mL,AE活力最高可达到648.22mU/mL。 3.对菌株RB_1、RB_6所产的FAE、AE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如下:两菌株RB_1、RB_6的FAE的最适宜作用温度都为40℃,最适pH都在8.0左右,并且在40℃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pH5.0~8.0范围有很好的pH稳定性。两菌株RB_1、RB_6的AE的最适宜作用温度同样为40℃,pH8.0左右才能保有较高酶活力,酶活稳定的pH范围较窄。10种金属离子对菌株RB_1的FAE、AE的影响结果为: Ni+、Cu~(2+)能够完全抑制FAE活力,Fe~(3+)对FAE促进作用最明显,仅Ca~(2+)对AE都有抑制作用,而Mg~(2+)对AE促进作用最强。10种金属离子对菌株RB_6的FAE、AE的影响结果为: Fe~(2+)对FAE影响最显著,Zn~(2+)可完全抑制FAE,只有Ni~+离子对AE其有促进作用。 4.研究菌种B_7、B_8、B_9、F_3、F_4、F_8、糙皮侧耳以及RB_1、RB_6发酵秸秆的试验表明:从降解水稻秸秆木质素的能力来看,糙皮侧耳的降解能力最强,木质素降解率高达42.33%。厌氧细菌RB_1、RB_6强于好氧细菌B_7、B_8、B_9,弱于真菌F_3、F_4、F_8、糙皮侧耳。从降解玉米秸秆木质素的能力来看,木质素降解率最高属F_3,可达31.35%,而厌氧细菌RB_1、RB_6发酵秸秆的时间远比其他菌株发酵时间短,提高了发酵效率。菌株RB_1、RB_6应用于造纸黑液木质素降解研究表明,其对造纸黑液的木质素也存在一定的降解能力。 【关键词】:木质素 生物降解 阿魏酸酯酶 乙酰酯酶 秸秆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7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1
  • 1.1 立题意义13-14
  • 1.2 秸秆资源利用的研究现状14-16
  • 1.2.1 秸秆利用的现状14
  • 1.2.2 秸秆利用的限制因素14-16
  • 1.2.3 秸秆的预处理技术16
  • 1.3 微生物降解木质素的研究16-19
  • 1.3.1 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16-17
  • 1.3.2 木质素的降解酶17-19
  • 1.4 瘤胃微生物降解木质素的研究19-20
  • 1.4.1 瘤胃微生物的介绍19
  • 1.4.2 瘤胃的多纤维素酶体19-20
  • 1.5 研究内容20
  • 1.6 研究创新点20-21
  • 第2章 降解木质素厌氧细菌的筛选及鉴定21-36
  • 2.1 引言21
  • 2.2 试验材料21-23
  • 2.2.1 主要设备21-22
  • 2.2.2 培养基22
  • 2.2.3 试剂的配制22-23
  • 2.3 试验方案23-25
  • 2.3.1 瘤胃液的采集23
  • 2.3.2 菌株的筛选纯化23-24
  • 2.3.3 菌株的驯化24
  • 2.3.4 菌株保藏24
  • 2.3.5 生长曲线的绘制24-25
  • 2.3.6 菌种鉴定25
  • 2.4 结果与分析25-34
  • 2.4.1 分离纯化结果26
  • 2.4.2 驯化结果26-29
  • 2.4.3 菌株生长曲线29-30
  • 2.4.4 菌种鉴定30-34
  • 2.5 讨论34
  • 2.6 小结34-36
  • 第3章 菌株的酶学试验研究36-54
  • 3.1 引言36
  • 3.2 试验材料36-37
  • 3.2.1 菌种36
  • 3.2.2 主要试剂36-37
  • 3.2.3 培养基37
  • 3.2.4 试剂的配制37
  • 3.3 试验方法37-39
  • 3.3.1 漆酶检测法37
  • 3.3.2 过氧化物酶检测法37-38
  • 3.3.3 粗酶液的制备方法38
  • 3.3.4 阿魏酸酯酶(FAE)活性测定方法38
  • 3.3.5 乙酰酯酶(AE)活性测定方法38
  • 3.3.6 葡糖糖的标准曲线制作方法38-39
  • 3.3.7 发酵液还原糖的测定39
  • 3.4 试验方案39-40
  • 3.4.1 产酶平板显色试验39
  • 3.4.2 液体培养测定其还原糖动态变化曲线39
  • 3.4.3 检测发酵液阿魏酸酯酶和乙酰酯酶39
  • 3.4.4 测定阿魏酸酯酶和乙酰酯酶动态变化曲线39-40
  • 3.4.5 酶学性质的研究40
  • 3.5 结果与分析40-51
  • 3.5.1 产酶平板显色试验结果40
  • 3.5.2 发酵液中还原糖动态变化40-42
  • 3.5.3 菌株发酵产酶的动态变化曲线42-43
  • 3.5.4 阿魏酸酯酶酶学性质研究43-48
  • 3.5.5 乙酰酯酶酶学性质研究48-51
  • 3.6 讨论51-52
  • 3.7 小结52-54
  • 第4章 菌株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试验研究54-67
  • 4.1 引言54
  • 4.2 试验材料54
  • 4.2.1 菌株54
  • 4.2.2 培养基54
  • 4.3 试验方法54-55
  • 4.4 试验方案55
  • 4.4.1 单因素试验55
  • 4.4.2 正交优化试验55
  • 4.5 结果与讨论55-65
  • 4.5.1 发酵产 FAE 条件的优化55-58
  • 4.5.2 发酵产 AE 条件的优化58-64
  • 4.5.3 正交试验结果验证64-65
  • 4.6 讨论65
  • 4.7 小结65-67
  • 第5章 菌株转化秸秆的对比研究及应用67-77
  • 5.1 引言67
  • 5.2 试验材料67-69
  • 5.2.1 菌株67
  • 5.2.2 造纸黑液67-68
  • 5.2.3 溶液配制68
  • 5.2.4 培养基68-69
  • 5.3 试验方法69-70
  • 5.3.1 秸秆成分分析方法69
  • 5.3.2 造纸黑液木素测定69-70
  • 5.4 试验方案70
  • 5.4.1 不同菌株降解玉米秸秆的对比试验70
  • 5.4.2 不同菌株降解水稻秸秆的对比试验70
  • 5.4.3 菌株 RB_1、RB_6造纸黑液降解实验70
  • 5.5 结果与讨论70-75
  • 5.5.1 菌株降解秸秆成分分析70-74
  • 5.5.2 菌株 RB_1、RB_6造纸黑液木质素降解实验74-75
  • 5.6 讨论75
  • 5.7 小结75-7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7-80
  • 6.1 结论77-79
  • 6.1.1 菌株筛选及鉴定77
  • 6.1.2 菌株的酶学试验77-78
  • 6.1.3 产酶条件优化试验78
  • 6.1.4 菌株降解秸秆及应用试验78-79
  • 6.2 展望79-80
  • 参考文献80-86
  • 致谢8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瘤胃真菌研究进展    陈祥庶;孙茂红;岳春旺;李少文;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及其木质素降解特性    李海涛;姚开;贾冬英;何强;

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进展    胡雪竹;

瘤胃微生物生态研究方法评述    淡瑞芳;张海涛;龙瑞军;鱼小军;

平菇菌株对稻草生物降解的能力    宋瑞清,杨谦,邓勋

纤维体及其在瘤胃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张元庆;蒋林树;孟庆翔;

阿魏酸酯酶处理对羊草、玉米秸、稻秸及麦秸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杨红建;黎大洪;谢春元;岳群;

瘤胃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其综合发酵的研究进展    王梦芝;徐爱秋;李世霞;王洪荣;

细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进展    郁红艳,曾光明,牛承岗,胡天觉

2008-2009年反刍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Ⅰ.瘤胃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    刘开朗;王加启;卜登攀;

高效菌降解造纸黑液木质素的特性与机理研究    孙先锋

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群NSC-7菌种组成及种间协作机理    刘长莉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特性及其对农业废物堆肥腐殖化的影响研究    黄红丽

植物细胞壁中木素的分离与表征:禾本科植物细胞壁中木素与阿魏酸酯交联结构的研究    张爱萍

黑曲霉液体发酵法产酶制备阿魏酸和低聚糖的研究    张璟

32株瘤胃纤维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保藏研究    刘玉承

茶叶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研究    王立波

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产酶性质的研究    李娜

阿魏酸酯酶的生产及在植物纤维材料降解中的作用研究    杜娟

秸秆纤维素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对秸秆降解效果初步研究    殷中伟

乙酰木聚糖酯酶的优化表达及催化特性研究    陈艳

益生菌对奶牛泌乳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岳寿松,尤升波,王世荣,徐龙,钟平华,季广庭

不同精粗比全价颗粒饲料对4~6月龄犊牛增重的影响    宋恩亮;刘晓牧;穆阿丽;庞玉合;杨在宾;杨维仁;吴乃科;

不同营养水平对鲁禽3号麻鸡配套系肌肉品质的影响    雷秋霞;曹顶国;韩海霞;李福伟;逯岩;

预处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两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张娟;沈其荣;蔡相鲁;李铁男;叶文婷;

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    张晓艳;王丽丽;刘淑云;封文杰;王风云;朱建华;

猪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现状浅析    柳尧波;凌泽春;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    王璐;肖健;

罗曼蛋鸡饲粮养分转化率的研究    丁昌春,张宇,周明

生物降解木质素研究新进展    张辉;戴传超;朱奇;杨启银;

过瘤胃脂肪对绵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滕佳伍;穆叔琴;高玉鹏;王文杰;李千军;马志芳;张晓青;

绿液预处理对麦草化学成分及酶水解糖化的影响    黄婷;陆青山;金永灿;谷峰;张厚民;Hasan Jameel;Richard Phillips;李忠正;

产气法评价纳豆芽孢杆菌对瘤胃液体外发酵的影响    邓露芳;王加启;姜艳美;卜登攀;魏宏阳;周凌云;王金枝;

日粮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张海涛;卜登攀;栾绍宇;邓露芳;周凌云;周振峰;魏宏阳;王学天;王加启;

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对奶牛瘤胃内主要养分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刘春龙;李忠秋;张帆;姜文博;许岩;马宁;单安山;

奶牛饲用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孙黎明;孙健;王卫青;高辉;

大米草代替青贮玉米及羊草饲喂中低产奶牛试验    卞付国;

纳豆芽孢杆菌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邓露芳;王加启;姜艳美;刘亮;卜登攀;周凌云;

微生态制剂对奶牛后肠道微生物数量及日粮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杨朋飞;闫素梅;王鹏宇;史彬林;王建国;胡大军;

棕榈油脂肪酸钙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王洪荣;郝青;周永康;李国祥;

裹包全混合日粮对奶牛生产性能和消化特性的影响    张俊瑜;王晶;卜登攀;国卫杰;宋增廷;王加启;

透明质酸发酵法制备及其复合改性研究    陈永浩

木质素及其模型物在不同热化学环境下的解构    刘江燕

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谢斌飞

麦秆液化制备可降解聚氨酯泡沫材料方法及机理研究    陈秋玲

毛竹颗粒表面化学/水热修饰及其增强PVC基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王会

稻草秸秆的预处理及生产乙醇的研究    孙万里

木质素基吸水吸附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吴宇雄

组合式白腐真菌反应器处理实际染料废水过程中生态结构和功能解析    高尚

生物质常温开模致密成型研究    闫文刚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    刘轩

脆性水稻秸秆的生物预处理及发酵    刘晨娟

可降解育苗盘及其在半夏组培苗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周滢

玉米秸秆预处理及对发酵产氢效果影响研究    曾召刚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EAA构成与碳水化合物类型对混合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    管红娟

稻秸秆提取纤维农用非织造地膜的研究    程士润

成年藏獒犬蛋白质需要量及对常规饲料消化代谢的研究    周俊

不同水平柠条对奶牛生产性能和消化性能的影响    方姝骄

菊芋粕对泌乳奶牛的营养价值评定    赵芳芳

木糖发酵菌种的筛选及利用玉米秸秆产乙醇工艺的研究    王罗琳

我国畜禽粪便污染和利用现状分析    朱凤连;马友华;周静;关静;梁家妮;赵艳萍;

生物降解木质素研究新进展    张辉;戴传超;朱奇;杨启银;

用DNS光度法测定还原糖的条件研究    杨贵明;蒋爱华;薛秋生;

饲用纤维素酶应用研究进展    崔艳红;孟庆辉;王艳荣;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及堆肥化技术展望    汪建飞;于群英;陈世勇;段立珍;

我国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庄月芹;

高酶活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筛选的研究    岳思君;李学斌;李爱华;蒙秋燕;

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

漆酶的结构、功能及其应用    季立才,胡培植

醇微乳液中糖化酶性质的研究    陈敏,方序

纤维原料酶水解及酒精发酵的研究    李秋园

黑曲霉液体发酵法产酶制备阿魏酸和低聚糖的研究    张璟

作物秸秆生态化综合利用研究    郭其玖

秸秆纤维素高效降解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纤维素酶基因克隆    刘娣

对当前秸秆焚烧原因分析及建议    李少山

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秸秆焚烧    

狼烟滚滚何时了——关于秸秆焚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廉荣

“3S”技术在关中地区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张树誉,李登科,景毅刚

秸秆焚烧对玉溪市大气PM10的影响解析研究    金文刚,张晶,向绍信,杨绍冲

浅谈农作物秸秆焚烧与秸秆还田    吴志鹏;张家侠;

苏北地区秸秆焚烧的危害、成因及对策初探    刘加明;

秸秆焚烧的危害和改善    王佳琪;刘贵荣;薛松;

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

江主席朱总理关注灭“狼烟”    李清治;

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    于爱华;

3S技术在关中地区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张树誉;李登科;景毅刚;

光磊:秸秆作燃料,让清洁和温暖进万户千家    刘芳;

秸秆烟气中多环芳烃的排放系数及燃烧贡献率    陆豪;朱利中;

浅谈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姜东升;邹尚伟;

基于AVHRR的地市级火情监测分析与应用    王福州;郭魁英;王国斌;石俊峰;孙仲毅;李喜平;

生物复合菌剂处理秸秆产沼气研究    石卫国;

一次严重性灰霾天气成因分析及预报方法构建    陈曲;孙燕;张备;裴海瑛;

山东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崔荣宗;杨果;魏建林;管力生;丁庆平;

小麦秸秆自然高效还田利用技术研究    顾志权;

山东破解“秸秆焚烧”难题    吕福明

清明火情告急 凸显秸秆焚烧之痛    本报记者 郭剑峰

一堆办法为啥不如一根火柴?    本报记者 吴剑飞

解决秸秆焚烧关键要化废为宝    记者 顾定海

秸秆焚烧有令难禁    宗欣

“雾锁徐州”祸起周边省市烧秸秆    记者 高传立

秸秆机械化还田每亩补贴45元    记者 欧阳蕾昵

丹徒区严查秸秆焚烧    龚恋淇 魏非凡 陈志奎

秸秆加工机的“尴尬”    本报记者 赵丽娜

驼峰从源头杜绝秸秆焚烧    通讯员 戚海建

秸秆建材燃烧特性及生命周期研究    谭福太

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刘保平

玉米秸秆保质贮存及水热反应处理提高可生化性方法的研究    孙优善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高雪松

土壤动物活动对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的影响    罗天相

长江三角洲典型污染农田土壤多氯联苯分布、微生物效应和生物修复研究    高军

秸秆沼气厌氧发酵的预处理工艺优化及经济实用性分析    宋籽霖

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继培

生物质颗粒燃料制粒机数字化设计及试验研究    高微

大蒜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    韩旭

不同秸秆焚烧量对土壤环境及下茬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李明

秸秆焚烧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    吴迪

河南省秸秆发电燃料供应系统研究    时在涛

商丘地区秸秆机械化处理与利用模式研究    何勋

气象因子对秸秆焚烧源PM10浓度的影响研究    王俊

低山丘陵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路径实证研究    聂飞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数据的小麦秸秆焚烧点提取方法研究    张为兵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解爱华

秸秆焚烧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苏继峰

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所引起的黑碳气溶胶排放及环境影响研究    兰春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