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土壤水解类酶活性在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的变化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7:00
热度:

土壤水解类酶活性在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的变化【摘要】:秸秆还田是一种常见的农田培肥措施,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被认为是维持土壤持久生产力的必要措施。秸秆中含有氮、磷、钾、中量元

【摘要】: 秸秆还田是一种常见的农田培肥措施,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被认为是维持土壤持久生产力的必要措施。秸秆中含有氮、磷、钾、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脂肪等,是重要的有机肥资源。土壤酶是土壤有机体的代谢动力,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催化土壤中的一切生物化学反应,其活性大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并作为一种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本论文研究了秸秆还田、秸秆配施有机肥、秸秆配施氮肥和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土壤化学性状、作物产量的变化,取得了一下主要研究结果: 1.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秸秆还田初期活性较高,中期和后期活性较低。秸秆还田、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相同,5个处理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SN 0.63±0.01 mg glucose/(g·24h) SM 0.62±0.02 mg glucose/(g·24h) S 0.57±0.04 mg glucose/(g·24h) SNP 0.55±0.04 mg glucose/(g·24h) CK 0.53±0.02 mg glucose/(g·24h),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肥料处理的酶活性高于对照处理,其中以秸秆配施氮肥和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处理高出18.20%,秸秆还田和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酶活性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秸秆还田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处理的酶活性与土壤温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2.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前期较低,中期和后期较高。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一致,5个土壤蔗糖酶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SN 70.62±1.42 mg glucose/(g·24h) SM 70.28±4.72 mg glucose/(g·24h) S 62.71±2.35 mg glucose/(g·24h) SNP 61.99±2.73 mg glucose/(g·24h) CK 52.01±1.43 mg glucose/(g·24h),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肥料处理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氮肥和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蔗糖酶活性最高,为对照处理的1.36倍。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5个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显著。 3.土壤脲酶活性秸秆还田初期酶活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返青后持续增强,在玉米成熟期达到最大。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一致,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SN 3.58±0.05 mg NH3-N/(g·24h) SNP 3.49±0.07 mg NH3-N/(g·24h) CK 3.40±0.07 mg NH3-N/(g·24h) SM 3.36±0.03 mg NH3-N/(g·24h) S 3.28±0.11 mg NH3-N/(g·24h),秸秆配施化肥处理的脲酶活性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为对照处理的1.05倍,秸秆还田和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酶活性低于对照处理,且差异性不显著。从酶活性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看出,5个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温度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4.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小麦生长期内,没有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在玉米生长期内,随着玉米生长,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在玉米成熟期达到最大。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处理基本一致,从大到小依次为SN 4.19±0.09 mg酚/(g·24h) S 4.11±0.05 mg酚/(g·24h) SM 4.10±0.02 mg酚/(g·24h) SNP 4.07±0.01 mg酚/(g·24h) CK 3.94±0.09 mg酚/(g·24h),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肥料处理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酶活性最高,为对照处理的1.06倍,秸秆还田、秸秆配施有机肥和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酶活性次之,三者间的差异性不显著。从酶活性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看出,5个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温度相关性均不显著。 5.秸秆还田、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和对照处理的土壤EC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从秸秆还田开始到试验结束,呈略微下降的趋势,前期波动较大,后期趋于平缓,从大到小依次为SNP 0.206±0.019 ms/cm SN 0.172±0.003 ms/cm SM 0.150±0.007 ms/cm S 0.124±0.001 ms/cm CK 0.124±0.002 ms/cm。6.秸秆还田、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和对照处理的土壤pH值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在中性偏碱范围内,呈微微持续升高的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CK 7.907±0.002 S 7.884±0.006 SM 7.844±0.009 SN 7.801±0.001 SNP 7.778±0.003。 7.小麦和玉米收获期两次测定结果显示,秸秆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分别为10.723±0.115 g/kg~(-1)和10.900±0.142 g/kg~(-1)。5个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前后两次测定相差不大,均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小麦收获期为0.888±0.002 g/kg~(-1),玉米收获期为0.968±0.002 g/kg~(-1)。玉米收获期的土壤速效氮含量明显高于小麦收获期,前者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5.495±0.016 mg`kg~(-1),后者以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6.936±0.034 mg/kg~(-1)。土壤全磷含量在小麦收获期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0.592±0.002 g/kg~(-1),玉米收获期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0.559±0.001 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两次测定中皆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分别为10.300±0.358 mg/kg~(-1)和8.863±0.120 mg/kg~(-1)。在小麦收获期,对照处理的土壤全钾含量为20.574±0.045 g/kg~(-1),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玉米收获期以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20.690±0.050 g/kg~(-1)。从土壤水解类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看出,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土壤EC值和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3和-0.712。 8.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其中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最高442.46 kg/ha,为对照处理的1.5倍。秸秆还田处理、秸秆配施不同肥料处理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秸秆配施肥料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以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5955.00 kg/ha,为对照处理的1.3倍,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秸秆还田 肥料 土壤水解类酶活性 土壤化学性状 作物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19
  • 1.1 研究背景12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3 研究进展13-19
  • 1.3.1 秸秆还田的研究13-15
  • 1.3.2 土壤酶的研究15-18
  • 1.3.3 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18-19
  • 第二章 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的动态变化19-27
  • 2.1 试验方案20-22
  • 2.1.1 试验地概况20
  • 2.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20-22
  • 2.1.3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22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22
  • 2.1.5 数据处理22
  • 2.2 结果与讨论22-25
  • 2.2.1 秸秆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22-23
  • 2.2.2 有机肥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23-24
  • 2.2.3 化肥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24-25
  • 2.2.4 不同处理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比较25
  • 2.3 小结25-27
  • 第三章 土壤蔗糖酶活性在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的动态变化27-33
  • 3.1 试验方案27-28
  • 3.1.1 试验地概况27
  • 3.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27
  • 3.1.3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27-28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28
  • 3.1.5 数据处理28
  • 3.2 结果与讨论28-31
  • 3.2.1 秸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28-29
  • 3.2.2 有机肥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29-30
  • 3.2.3 化肥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30-31
  • 3.2.4 不同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比较31
  • 3.3 小结31-33
  • 第四章 土壤脲酶活性在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的动态变化33-39
  • 4.1 试验方案33-34
  • 4.1.1 试验地概况33
  • 4.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33
  • 4.1.3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33-34
  •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34
  • 4.1.5 数据处理34
  • 4.2 结果与讨论34-38
  • 4.2.1 秸秆对土壤脲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34-35
  • 4.2.2 有机肥对土壤脲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35-36
  • 4.2.3 化肥对土壤脲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36-37
  • 4.2.4 不同处理土壤脲酶活性的比较37-38
  • 4.3 小结38-39
  • 第五章 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的动态变化39-45
  • 5.1 试验方案39-40
  • 5.1.1 试验地概况39-40
  • 5.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40
  • 5.1.3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40
  • 5.1.4 测定项目与方法40
  • 5.1.5 数据处理40
  • 5.2 结果与讨论40-44
  • 5.2.1 秸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40-41
  • 5.2.2 有机肥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41-42
  • 5.2.3 化肥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42-43
  • 5.2.4 不同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比较43-44
  • 5.3 小结44-45
  • 第六章 在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土壤化学性状及作物产量变化45-54
  • 6.1 试验方案46
  • 6.1.1 试验地概况46
  • 6.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46
  • 6.1.3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46
  • 6.1.4 测定项目与方法46
  • 6.1.5 数据处理46
  • 6.2 结果与讨论46-53
  • 6.2.1 秸秆还田对土壤电导率(EC)变化的影响46-48
  • 6.2.2 秸秆还田与肥料配合施用对土壤pH 值变化的影响48-50
  • 6.2.3 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影响50-52
  • 6.2.4 土壤水解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状的相关性分析52-53
  • 6.2.5 秸秆还田与肥料配合施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53
  • 6.3 小结53-54
  • 第七章 问题讨论和研究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60
  • 致谢60-61
  • 作者简介6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    胡明秀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及堆肥化技术展望    汪建飞;于群英;陈世勇;段立珍;

秸杆还田改良砂姜黑土的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詹其厚,张效朴,袁朝良

京郊作物秸杆的利用现状    朱姝青

土壤肥力分级的酶活性指标研究进展    王红,周大迈

土壤酶研究进展    孟立君,吴凤芝

秸秆覆盖的农田效应    沈裕琥,黄相国,王海庆

对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探讨    阎文圣,陈颍西

野外燃烧秸秆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防治    杭维琦,陈建江

重金属铅的生态效应及其地球化学循环    刘奇;王化可;李文达;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

泰安、威海棕壤高产农田的供磷特性    葛晓轩;孟庆华;李根英;

设施栽培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袁亮;李絮花;李润;路超;赵朋;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    黄书涛;

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

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朱同彬;诸葛玉平;刘少军;娄燕宏;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

山东主要土类的解磷细菌及其与供磷特性的相关分析    王健;刘波;陈文;孟庆华;刘继永;

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与土壤生物因子的关系    徐强;谢宝英;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    常江;杜艳;姚艳娟;

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虎成;徐坤;

非洲菊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与生物性状的影响    马海燕;徐瑾;孙霞;朱翠英;郑成淑;

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    王延平

嗜热真菌糖苷酶的基因克隆、表达与分子改造    徐荣燕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牦牛粪维系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健康的作用机制    鱼小军

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王齐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    焦婷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    邓雅丽

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武少伟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    马琳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    潘媛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    刘威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    胡明秀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及配套机具(综述)    夏萍,江家伍

如何将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    娜日娜;李峰;石剑华;巴达荣贵;

蔬菜硝酸盐含量与施肥关系的研究概述    张淑红,张恩平

京郊作物秸杆的利用现状    朱姝青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度及其动力学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戴伟,白红英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曾昭鹏

植纤餐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王瑞栋

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文瑞明,游沛清

土壤中无机纳米微粒的研究    王明辉

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发挥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    余彦波,刘棣良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丁彩虹;

还是农牧结合好——对秸秆还田的一些看法    王连

三张大嘴“吃”秸秆    桑学阳;

秸秆还田对烤烟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研究    余平;王发鹏;樊国奇;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及开发利用途径    王洪宁;

实施土地“营养配餐”“沃土工程”成效显著    鲍广云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氨挥发速率与调控研究    董文旭;吴电明;胡春胜;张玉铭;杨培培;王莹;

稻田套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朱志凌;孔祥英;魏富平;

提高土壤肥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秸秆还田    范琼文

绿色食品质量与肥料相关技术分析    史永君;齐艳春;葛淑艳;

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

变废液为肥料 实现秸秆返田    王飞;李华;孙超;李长云;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我国腐植酸及其产品的分析与标准化实施中的若干问题    李善祥;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化肥百年后展望    许秀成;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

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

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

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    梁建统

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    通讯员 刘世全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驿城区农机局抓好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    本刊记者 吕磊通讯员 胡军锋

清洁 节能 省钱    本报记者 韩光亮 通讯员 庄君 姜龙金 刘瑞华

建议大力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    泰兴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宗加龙

全市秸秆还田将达100万亩    刘璇 陈志奎

今秋明春四川秸秆还田百万亩    通讯员 彭福智 记者 邓万祥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施肥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李志胜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温室番茄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的研究    侯加林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寒地高产玉米产量及品质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    李明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    李万良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

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卿明福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秸秆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抗性生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茂盛

长期与短期秸秆还田后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研究    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