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模式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6:05
热度: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模式的研究【摘要】:为了解决寒冷地区传统土壤源热泵在长期运行后机组性能下降的问题,人们提出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SGCHP),该系统中太阳能和地热

【摘要】:为了解决寒冷地区传统土壤源热泵在长期运行后机组性能下降的问题,人们提出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SGCHP),该系统中太阳能和地热能可以共同作为系统的低位热源联合供暖。本文主要讨论了该系统在供暖工况下的联合运行模式。 为了研究寒冷地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供暖季联合运行的详细运行特性,本文首先建立了系统几个重要组成部件的数学模型,探讨了各联合运行模式的模拟计算方法,并选取了西安地区一个普通居民建筑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算例分析。基于DeST能耗分析软件计算了该建筑物的全年逐时冷、热负荷以及气象参数,并根据水平面和倾斜面上的太阳辐射转换理论计算得到供暖季太阳能集热器最佳倾角(66°)以及该倾角下集热器接收到的全年逐时辐射强度数据。基于Matlab科学计算软件编程模拟计算了3个联合运行模式(串联模式、并联模式和蓄热模式)在供暖季的运行特性。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结论:串联模式在本文系统中能发挥最佳运行效果和最高节能性,其整个供暖季的平均热泵机组COP为3.49,节能率可达9.8%。并联模式下e值(地埋管侧流量比)取得越高,系统的节能性越好;e值取0.75时其整个供暖季的平均热泵机组COP和节能率与串联模式非常接近;当e值超过0.75时,系统的节能性改善不明显。蓄热模式是一种特殊的联合运行模式,经研究发现该运行模式较适合于夜间热负荷较大,而白天热负荷较小的特殊建筑物或场合。 此外,通过对串联模式中太阳能集热面积和地埋管钻孔总深度两个参数进行优化后发现:从整个供暖季看来,地埋管钻孔总深度对于热泵机组平均COP值的影响要大于太阳能集热面积的影响,在进行联合运行模式下的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地埋管承担主要负荷。并且通过对针对本文所研究建筑物的5个典型太阳能集热面积与不同地埋管钻孔总深度的组合下的系统在串联模式下的运行特性计算后发现,对于不同的太阳能集热面积,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最优地埋管钻孔总深度,本文所设计的系统中最优地埋管钻孔总深度是88×37m。 【关键词】:太阳能-土壤源热泵 联合运行模式 集热面积优化 钻孔深度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8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主要符号表8-11
  • 1 绪论11-18
  • 1.1 课题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5-16
  • 1.4 有待解决的问题16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18
  • 2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原理和联合运行模式18-29
  • 2.1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结构和联合运行原理18-19
  • 2.2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模式19-20
  • 2.3 系统各部件的耦合及各联合运行模式算法20-28
  • 2.3.1 系统各部件的模块化处理20-22
  • 2.3.2 系统模拟计算方法设计22-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3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主要部件的数学模型29-62
  • 3.1 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的数学模型29-43
  • 3.1.1 浅层土壤热源主要热特性参数29-33
  • 3.1.2 垂直U型地埋管的传热机理和数学模型33-38
  • 3.1.3 变热流量工况下垂直U型地埋管传热计算模型38-39
  • 3.1.4 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温度的确定39-40
  • 3.1.5 常热流与变热流两种工况的温度响应比较40-41
  • 3.1.6 圆柱型热源模型的验证41-43
  • 3.2 太阳辐射和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数学模型43-56
  • 3.2.1 集热器相关太阳辐射模型43-44
  • 3.2.2 倾斜面上逐时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44-46
  • 3.2.3 西安地区太阳能集热器倾角优化设计和辐射强度计算46-50
  • 3.2.4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数学模型50-55
  • 3.2.5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控制55-56
  • 3.3 热泵机组的数学模型56-60
  • 3.3.1 热泵机组及其模型概述56-57
  • 3.3.2 热泵机组方程拟合模型57-60
  • 3.4 本章小结60-62
  • 4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设计62-85
  • 4.1 建筑物全年逐时负荷计算62-67
  • 4.1.1 DeST建模和设置63-65
  • 4.1.2 模拟结果65-67
  • 4.2 热泵机组设计选型67-68
  • 4.3 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68-79
  • 4.3.1 钻孔长度计算69-72
  • 4.3.2 地埋管系统相关参数的确定72-74
  • 4.3.3 设计计算结果及优化74-79
  • 4.4 太阳能集热面积的确定79-80
  • 4.5 蓄热水箱的容积确定80-84
  • 4.6 本章小结84-85
  • 5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模拟85-102
  • 5.1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的动态模拟85-86
  • 5.2 模拟结果及分析86-98
  • 5.2.1 供暖季运行一个月的系统特性分析86-90
  • 5.2.2 供暖季典型日下模拟结果详细分析90-95
  • 5.2.3 联合运行模式在整个供暖季的运行特性分析95-98
  • 5.3 联合运行模式下太阳能集热面积和地埋管钻孔总深度的优化98-101
  • 5.3.1 优化方法98-99
  • 5.3.2 优化结果及分析99-101
  • 5.4 本章小结101-102
  • 6 结论和展望102-104
  • 6.1 结论102-103
  • 6.2 展望103-104
  • 致谢104-105
  • 参考文献105-110
  • 附录11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壤源热泵在西安地区应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杜学丽;梁亚红;

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涂逢祥

地源热泵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恢复的模拟    赵利君;周亚素;张行洋;刘世昊;李扬;

太阳能-地源热泵组合空调/热水系统简介    刘飞;张栋梁;

季节性蓄热的太阳能 地源热泵复合系统    方肇洪;

土壤初始温度模型    陈友明;王宇航;莫志姣;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的运行模式研究    韩伟;李素芬;代兰花;

土壤源热泵系统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发展前景    杨卫波,董华

我国建筑能耗趋势与节能重点    江亿;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SESHPS)及其研究开发    杨卫波,董华,胡军

西安市建筑能耗动态分析及供热发展负荷预测    陈浮

节约型建筑——严寒地区单层住屋研究    刘洋;宋桂杰;

建筑热环境模拟分析用逐时相对湿度生成方法    高庆龙;杨柳;刘大龙;王丽娟;

中国采暖与空调负荷的分布特征及与外界影响要素的关系    吕思强;永村一雄;井川憲男;

西安实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规模化供热适宜性研究    刘寅;李安桂;周光辉;

四川省被动式太阳房气候分区探讨    祁清华;冯雅;谷晋川;

平面采光面无阴影影响最佳角度的计算    林媛;

生态建筑设计初探    孔居正,章昊

浅谈生态建筑材料的发展    许杰青;苏继会;

污水源热泵在合肥地区应用潜力分析    沈念俊;刘圣武;宣浩;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应用研究    贺立三;刘振波;高林朝;高艳军;

论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    段宗志;李大华;

我国太阳能建筑技术的应用发展探讨    邸芃;王垚;

消防水池蓄热的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性能分析    庾汉成;李晶;

上海地区多联式空调系统全年动态能耗分析    陈茂科;胡松涛;周睿;王刚;李绪泉;

通信机房(基站)用蒸发冷却空调应用初探    周海东;黄翔;屈元;

南京地区湖水源热泵应用及关键技术    郝小充;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安全性    丁海兵;

基于地道风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冬季运行工况的研究    高亚南;张风琴;郑枫;李永安;

基于地道风的空气源热泵研究及应用    高亚南;张风琴;郑枫;李永安;

蒸发式冷气机在通信基站的适用性分析    周海东;黄翔;屈元;

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    曾志辉

太阳能地下混凝土存取热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赵研

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王锡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阎秦

集成GUD系统的低能耗建筑设计研究    石峰

蓄冷降温式太阳电池组件材料和热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秦红

浑善达克沙地GSPAC系统水汽热运移及能量平衡    刘艳伟

基于系统辨识的太阳能—相变蓄热新风供暖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李鹏

严寒地区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季节性土壤蓄热特性研究    张文雍

建筑蓄热与自然通风耦合作用下室内温度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军莉

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的模拟分析    张东

大型热电厂间接连接供暖系统对新型墙体节能建筑供暖能耗分析    赵博

基于TRNSYS的空调系统自动控制仿真器的开发    迟光亮

基于成本预测和环境价值的SWHP经济评价    宋雅楠

风机盘管占空比模糊控制器的开发与试验研究    李凯

寒冷地区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    吴启任

WSAC居住建筑热响应特性的研究    姚微

风光联合发电系统建模与设计    陈丽

太阳能果蔬脱水车间性能试验及苹果脱水工艺优化研究    高兴海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模拟研究    安丽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刁乃仁,方肇洪,过增元

21世纪的能源──太阳能电池    吴国庆

地源热泵的运行特性模拟研究    王景刚,马一太,张子平,王侃宏,候立泉

地源热泵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进展    仇君;李莉叶;朱晓慧;

土壤源热泵土壤温度恢复的模拟    周烨;董慧芳;张鹏;

土壤源热泵的研究    魏先勋,李元旦,林玉鹏,曾光明

地热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综述    刘宪英,胡鸣明,魏唐棣

效率高、环保效能好的供热制冷装置——地源热泵的开发与利用    高青,于鸣

高效节能的空调—地源热泵    寿青云,陈汝东

供暖用土壤源热泵系统    袁伟峰 ,赵军 ,朱强

套管式地源热泵全年运行试验研究与传热模型    陈建萍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华北地区应用的模拟研究    许昭龙

对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建筑物的绿色水平分析    李芬容;胡平放;

浅谈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    法智彤;褚晓丽;

土壤源热泵系统热平衡问题探究    张玲;黄奕沄;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雷维君;

浅谈土壤源热泵系统技术及设计要点    秦玲;

徐州某小区住宅楼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    杨勇;韩东太;胡斌;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模式的研究    杨卫波,董华,周恩泽,胡军

土壤源热泵系统及工程实践    张立均;

土壤源热泵系统及其设计方法简介    郭玉君;

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内蒙古地区的应用分析    岳建军;徐向荣;

绿色建筑与土壤源热泵系统    李芬容;胡平放;

青岛某小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冬季运行工况分析    张彬彬;王刚;胡松涛;孟丹;宋伟;

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热平衡问题分析    杨卫波;陈振乾;刘光远;

土壤源热泵系统热不平衡解决方案探讨    宋景娜;卢军;隆亚东;阚静;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实施前提    马宏权;龙惟定;

土壤源热泵系统分类与特性    宋春玲;张国强;张泉;陈在康;

动态负荷分布对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影响    于凤菊;丁良士;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参数实验及分析    王婧;于凤菊;丁良士;

有限元线法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温度场的研究    戴元军;王晓纯;高建岭;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实施前提    马宏权;龙惟定;

合理使用能源创建生态型校园    上海新纪元实业集团董事长 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 陈伟志

全国建筑业节能减排示范推广项目    通讯员 郑敏威 林军 记者 贺耀堂

基于动态过程模型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优化控制研究    施志钢

土壤源热泵系统全寿命周期内的运行模拟与换热器优化设计研究    张长兴

土壤源热泵系统在不同地区的推广及其优化    王欣红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陈寒静

土壤源热泵系统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研究    朱渊

不同气候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适宜性评价    钱程

太阳能辅助供暖的土壤源热泵系统研究    寇胜平

基于遗传算法的土壤源热泵系统优化    刘焕丽

土壤源热泵系统供热工况模拟与实验研究    刘春燕

土壤源热泵系统计算机仿真及实验分析    朱慧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土壤源热泵系统优化    华蓉蓉

土壤源热泵系统评价及其在呼和浩特地区的应用研究    张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