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与作物生长间关系动态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5:55
热度: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与作物生长间关系动态研究【摘要】: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自然资源研究所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品种与肥料试验平台(2008年)为研究对象,将秸秆还田条件

【摘要】: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自然资源研究所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品种与肥料试验平台(2008年)为研究对象,将秸秆还田条件下农业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动态变化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作为切入点,以冬小麦(济麦22)-夏玉米轮作系统的0-20cm土壤层和地上作物为实验材料,以不同氮素水平为处理手段,测定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溶解性有机碳(DOC)、热水溶性有机碳(HW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硝态氮(N03—N)、铵态氮(NH4—N),以及地上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揭示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活性碳、氮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施肥措施与作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不同的肥料处理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土壤C/N动态变化趋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施肥量对SOC动态有极显著效果(P0.01);在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土壤有机碳、氮的各指标变化都有极显著差异(P0.01)。普通尿素处理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在施拔节肥后相比较长效碳铵处理降幅较大,但是随后其含量一直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在施用小麦拔节肥后,两种肥料处理中土壤热水溶性有机碳(HWSOC)含量都大幅度上升;玉米季施肥后,尿素处理的HWSOC含量依然增高,而长效碳铵的3个施肥量处理的土壤HWSOC含量却呈大幅度下降。各处理在进行施肥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都有所提升;在秸秆还田措施后EOC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施肥品种与施肥量对土壤颗粒有机碳(POC)的影响不显著(P0.05)。 土壤硝态氮(N03—N)含量在小麦生长季呈持续下降,秸秆还田后各施肥处理的N03—N含量上升。施肥量和作物生长时间交互作用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肥料品种与施肥量的交互作用对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茎生物量也都有极显著差异(P0.01)。肥料品种对夏玉米的地上部生物量与茎生物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但是对叶生物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P0.05);施肥量与作物生长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夏玉米生物量3个指标(地上部生物量、茎生物量、对叶生物量)的影响都极显著(P0.01)。普通尿素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好过长效碳铵。不同肥料处理对作物的千粒重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它们与对照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秸秆还田 土壤活性有机碳 施肥措施 生理特性 作物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158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4
  • 1.2.1 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11-12
  • 1.2.2 土壤有机碳研究现状12-13
  • 1.2.3 施肥管理与作物生长发育研究进展13-14
  • 1.3 研究区概况14-15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5-17
  • 1.4.1 研究内容15-16
  • 1.4.2 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不同肥料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动态变化17-33
  • 2.1 引言17-18
  • 2.2 材料与方法18-20
  • 2.2.1 土样采集18-19
  • 2.2.2 土样处理19
  • 2.2.4 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测定19-20
  • 2.3 实验结果20-33
  • 2.3.1 不同肥料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与全氮(TN)动态变化20-23
  • 2.3.2 不同肥料处理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动态变化23-25
  • 2.3.3 不同肥料处理下土壤热水溶性有机碳(HWSOC)的动态变化25-27
  • 2.3.4 不同肥料处理下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动态变化27-29
  • 2.3.5 不同肥料处理下土壤颗粒有机质(POM)的动态变化29-33
  • 第三章 不同肥料处理与作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33-44
  • 3.1 引言33
  • 3.2 材料与方法33-34
  • 3.2.1 试验小区概况33
  • 3.2.2 土样采集33
  • 3.2.3 土样处理33
  • 3.2.4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33
  • 3.2.5 植物样品采集与测定33-34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34-44
  • 3.3.1 土壤无机氮(NH_4—N、NO_3—N)的影响34-37
  • 3.3.2 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37-40
  • 3.3.3 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40-42
  • 3.3.4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42-44
  • 第四章 结论44-46
  • 4.1 不同肥料处理下土壤中有机碳和总氮动态变化44
  • 4.2 不同肥料处理下土壤中活性有机碳、氮动态变化44-45
  • 4.3 不同肥料处理与作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45-46
  • 参考文献46-5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51-52
  • 致谢52-53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3-5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世界玉米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刘治先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测定中的样品保存与前处理方法    张甲珅,陶澍,曹军

麦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对氮肥的吸收研究    柯福源,汪寅虎,张明芝,周德兴,赵忠琴,金亚放,孙耀琛

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    朱兆良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郑立臣;解宏图;张威;张旭东;

施用秸秆及接种蚯蚓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于建光;李辉信;胡锋;沈英;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陈春梅;谢祖彬;朱建国;

应用Hydrus-1D模型模拟分析冬小麦农田水分氮素运移特征    曹巧红,龚元石

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

我国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    刘治先,李霞,赵宝和,韩静,刘朋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畜禽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含量的影响    赵征宇;蔡葵;赵明;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的砷    谢建茂;张美如;罗小芳;许同建;

玉米叶片衰老研究概况    王建国;

安徽省主要烟区土壤磷含量状况与烤烟合理施磷    崔权仁,王世济,刘小平,刘国庆,朱怀邦,武家美

几种有机物料对连作黄瓜生长的影响    朱林,彭宇,袁飞,张春兰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我国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    刘治先;

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    刘治先;

氮素营养水平对棉花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刘连涛;李玉清;孙红春;韩秋成;李存东;

水磷互作对大豆根系及产质量的影响    金剑;王光华;刘晓冰;张秋英;徐艳霞;刘俊杰;Stephen J Herbert;

施硅量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国良;戴其根;王建武;张洪程;霍中洋;凌励;王显;张军;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广州菜园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黎宁;李华兴;赵兰凤;朱凤娇;邝培锐;张育灿;林日强;

植物修复与络合剂淋洗复合技术处理污染土壤    郭祖美;吴启堂;卫泽斌;龙新宪;

磁化活水对甜椒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    陈胜文;林东教;罗健;刘士哲;

腐植酸物质对盐碱化中低产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影响的研究    吕品;于志民;马献发;

玉米品种更替中光合效率与产量提高的生理生态机制    丁莉

稻田土壤供氮机理及水稻氮肥优化施用研究    张奇春

日光温室蔬菜CO_2施肥效应与机理及CO_2环境调控技术    魏珉

酸性紫色土钙、锌、硼的复合效应及机理研究    刘金萍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    杨玉林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    黄绍文

羊草草地分解者亚系统能量流动研究    王娓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林木生长、养分平衡与地力维护研究    易志军

东祁连山杜鹃灌丛生态特征及受损恢复的研究    张德罡

红壤铜污染的物理化学行为和生物学表征    俞慎

近40年中国农业土壤碳汇源时空格局变化初探    梁二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储量及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孙丽芳

玛纳斯河流域棉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时空变化的分析    柳红东

离体培养条件下玉米籽粒的发育动态研究    孙国伟

玉米氮素效率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孙年喜

稻田生态系统优化施氮与氨挥发损失研究    邓美华

稻-麦/油轮作体系中氮素淋失与利用研究    易时来

氮素化肥淋溶污染与控制方法的研究    郝高建

新疆棉花冠层结构特征图像诊断系统的研究    张伟

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专家决策系统的研究    李永宾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潘根兴,赵其国

连续施用氮肥对旱地土壤氮素状况的影响    李世清,高亚军,杜建军,李生秀

秸秆覆盖的农田效应    沈裕琥,黄相国,王海庆

秸秆覆盖与秸秆翻压还田效果比较    李新举,张志国

秸秆还田下两种氮肥施用方式对夏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    霍竹,王璞,付晋峰

土壤与沉积物中水溶性有机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林滨,陶澍,刘晓航

中国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及土壤排放通量的测定    王少彬

玉米秸秆还田方法试验研究初报    刘武仁,边少锋,郑金玉,刘凤成,冯艳春,朱晓丽,何志,高德全,刘冰惠

长效碳铵特性与应用效益研究    张志明,毕庶春,李继云,冯元琦,伍蔚民

不同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    李志勇,陈建军,陈明灿

红壤水田秸秆还田对三熟各季作物的增产效应    王国法,蒋彭炎,陆龙泉,吴柏荣

制定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的研究    

实施玉米机械秸秆还田的八项注意    李加恩,唐守晋

凤冈油菜秸秆还田的效果分析    刘富春

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赵继献,朱文秀

秸秆还田地块耕作管理“三要”    薛玉华

浅析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    马金芝;刘悦上;陆卓;

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发挥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    余彦波,刘棣良

不同前作及其秸秆还田对晚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孙传芝;孙仲逸;魏贞莹;唐复中;

古县村秸秆还田经验    杨胜利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浅论农业秸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    袁梅;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樊旭;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产量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推行绿色技术 发展低碳农业    任小平;孙达义;

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

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

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    梁建统

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    通讯员 刘世全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驿城区农机局抓好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    本刊记者 吕磊通讯员 胡军锋

清洁 节能 省钱    本报记者 韩光亮 通讯员 庄君 姜龙金 刘瑞华

全市秸秆还田将达100万亩    刘璇 陈志奎

今秋明春四川秸秆还田百万亩    通讯员 彭福智 记者 邓万祥

秸秆还田及绿肥利用技术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云南干热河谷膏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    郭永清

长期施肥对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郝晓晖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    周国模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    李万良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与作物生长间关系动态研究    陈浩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

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卿明福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秸秆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抗性生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