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5:17
热度: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摘要】:本研究在宁南旱区通过设置秸秆不同还田量,于2007~2010年定位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及水分

【摘要】:本研究在宁南旱区通过设置秸秆不同还田量,于2007~2010年定位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索适宜当地生产和生态的最适秸秆还田量,为完善旱地秸秆还田栽培技术体系,提高旱区土壤扩蓄增容能力,建立土壤培肥制度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经过四年的定位试验,秸秆还田处理的贮水保墒优势体现的比较明显,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播前和抽穗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较CK提高4.56%、3.01%、2.52%和6.44%、4.42%、2.28%,高秸秆还田量处理均较CK差异显著(P0.05);灌浆期和成熟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较CK提高6.26%、5.04%、3.77%和9.44%、7.05%、5.30%,高、中秸秆还田量处理均较CK差异显著(P0.05)。谷子生育期内,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分别较CK增加了22.25 mm、17.97 mm、12.65 mm,不同秸秆还田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 2.秸秆还田有效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在0~20 cm土层,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较CK提高24.16%、20.78%和9.50%(P0.05);全氮含量分别较CK提高38.89%、25.93%和18.52%(P0.05),全磷含量分别较CK提高11.11%、9.26%和5.56%(P0.05),全钾含量分别较CK提高3.60%、2.97%和2.66%;碱解氮含量分别较CK提高70.16%、52.63%和39.67%(P0.05),速磷含量分别较CK提高25.09%、21.40%和16.49%(P0.05),速钾含量分别较CK提高26.65%、23.34%和17.36%(P0.05)。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 3.土壤中三种不同程度的活性有机碳在层次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秸秆还田的处理效果随着处理年限的延长表现明显。在0~20 cm土层,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2009年和2010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较CK提高29.30%、40.76%、30.57%(P0.05)和50.48、46.62%、35.05%(P0.05);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较CK提高57.89%、47.37%、21.05%(P0.05)和76.19%、61.90%、33.33%(P0.05);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较CK提高41.67%、43.75%、27.08%(P0.05)和51.92%、48.08%、32.69%(P0.0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分别较CK提高35.61%、45.45%、35.45%(P0.05)和57.40%、53.43%、41.96%(P0.05)。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4.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矿化累积量影响明显,各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矿化累积量均高于对照,且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的第7天差异明显,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0~60 cm土层的日均矿化量分别较CK提高了46.79%、39.45%和33.77%(P0.05)。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土壤CO2产生速率基本接近。土壤样品培养49天后,CO2累积排放量介于516.85~1968.06 g/kg,各土层间差异显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 5.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2010年0~60 cm土层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较CK提高4.82%、3.22%和2.63%,高、中秸秆还田量处理较CK差异显著;脲酶活性分别较CK提高38.68%、34.89%和22.95%(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较CK提高99.05%、71.41%和48.58%(P0.05);蔗糖酶活性分别较CK提高90.12%、80.94%和53.45%(P0.05)。研究还发现,土壤酶活性存在明显的表层富集效应。 6.经过四年研究发现,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与基土相比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3.37%、3.13%和1.21%,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了2.93%、2.60%和0.86%,CK处理基本无变化。另外,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0.25 mm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增强了该土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7.四年试验期间,秸秆还田处理的作物产量表现比较稳定,而且始终高于CK。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2009年玉米产量分别较CK提高30.72%、29.18%和12.51%(P0.05),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41.10%、35.89%和21.28%(P0.01);2010年谷子产量分别较CK提高27.45%、23.18%和11.53%(P0.05),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35.79%、29.53%和15.57%(P0.05)。 综合四年的秸秆还田试验成果,短期内中量秸秆还田对作物的增产效果显著,但从长远还田周期来看,高量秸秆还田对作物增产更有优势。 【关键词】:秸秆还田 旱作农田 土壤理化性状 有机碳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19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3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3-18
  • 1.3.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13-14
  •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4-16
  • 1.3.3 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16
  • 1.3.4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16-17
  • 1.3.5 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17-18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18-19
  • 1.4.1 研究目标18
  • 1.4.2 研究内容18-19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9-23
  •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19-20
  • 2.2 试验设计20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20-22
  • 2.3.1 土壤水分20
  • 2.3.2 土壤养分20-21
  • 2.3.3 土壤酶21
  • 2.3.4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21
  • 2.3.5 土壤团粒结构21-22
  • 2.3.6 作物产量22
  • 2.4 数据处理22-23
  • 第三章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23-27
  • 3.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2007 年玉米田0~200 CM 土层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23
  • 3.2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2008 年谷子田0~200 CM 土层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23-24
  • 3.3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2009 年玉米田0~200 CM 土层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24-25
  • 3.4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2010 年谷子田0~200 CM 土层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25-27
  • 第四章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27-34
  • 4.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全效养分的影响27-28
  • 4.2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28-30
  • 4.3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30-31
  • 4.4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31-34
  • 4.4.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影响31-33
  • 4.4.2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的影响33-34
  • 第五章 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34-38
  • 5.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34-36
  • 5.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分析36-38
  • 第六章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38-43
  • 6.1 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变化的影响38-39
  • 6.2 秸秆还田对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39-41
  • 6.2.1 秸秆还田对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状况的影响39-40
  • 6.2.2 秸秆还田对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40-41
  • 6.3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41-43
  • 6.3.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组成状况的影响41-42
  • 6.3.2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42-43
  • 第七章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43-46
  • 7.1 秸秆还田对作物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43-44
  • 7.2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44-46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46-51
  • 8.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46
  • 8.2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46-48
  • 8.2.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46-47
  • 8.2.2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全效养分的影响47
  • 8.2.3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47
  • 8.2.4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47-48
  • 8.2.5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矿化碳的影响48
  • 8.3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48-49
  • 8.4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49
  • 8.4.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影响49
  • 8.4.2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49
  • 8.5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49-51
  • 参考文献51-58
  • 致谢58-59
  • 作者简介5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稻麦轮作下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邓欧平;谢汀;李燕;邓良基;

秸秆还田在盐渍土改良中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    吴从稳;陈小兵;金海珠;孙运朋;颜坤;张立华;

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    王舒娟

有机培肥对渭北旱塬农田土壤环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卫婷

宁南旱区休闲期不同轮耕模式的农田生态效应    王维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张鹏

氮磷钾、秸秆还田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刘洪明;王圣健;李振清;高峻岭;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步伐    孙皓;王礼焦;高云;倪丹;方鸿国;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季节性干旱丘区的麦秸还田技术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郑家国;姜心禄;朱钟麟;谢红梅;卿明福;

不同麦秆覆盖量对夏玉米耗水量和生理性状的影响    张吉祥;汪有科;员学锋;张立强;于晓蕾;

盐碱地秸秆覆盖改土增产措施的研究    樊修武,池宝亮,焦晓燕,李东旺,张志平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秋施肥的增产培肥效应    杨治平,周怀平,李红梅,王久志,马玉珍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霍竹,王璞,邵明安

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栗钙土区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长期效应研究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陈占全;

麦玉两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赵鹏;陈阜;马新明;熊淑萍;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我国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的分析    刘建胜

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吴菲

高产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    夏炎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on Mechanized Crop Residue Recycling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史忠强;江晓东;王芸;宁堂原;韩宾;李增嘉;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    黄书涛;

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    赵明;赵征宇;蔡葵;于秋华;王文娇;

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朱同彬;诸葛玉平;刘少军;娄燕宏;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

山东主要土类的解磷细菌及其与供磷特性的相关分析    王健;刘波;陈文;孟庆华;刘继永;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不同养分配比控释掺混肥对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张玉华;王秀峰;张民;王连新;史庆华;魏珉;杨凤娟;

水肥调控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王学君;董晓霞;孙泽强;田叶;刘兆辉;

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与土壤生物因子的关系    徐强;谢宝英;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非洲菊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与生物性状的影响    马海燕;徐瑾;孙霞;朱翠英;郑成淑;

粤北大宝山铅锌矿区土壤—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植物体系的微生物特征研究    秦建桥;罗育池;阮文刚;刘源锋;

内蒙古阴山北麓主要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段玉;妥德宝;赵沛义;李焕春;张君;姚俊卿;付贵锁;

绿液预处理对麦草化学成分及酶水解糖化的影响    黄婷;陆青山;金永灿;谷峰;张厚民;Hasan Jameel;Richard Phillips;李忠正;

中国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旱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晓凌;

GFP叶绿体转化烟草茎叶降解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余建平;吕月萍;刘佳莉;刘建国;郭长虹;

川西亚高山不同阶段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初步研究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

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    王延平

控释肥高分子残膜的降解动态及对土壤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包丽华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    焦婷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高位池养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及其表征的土壤质量的影响    郑慧

空心莲子草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的影响    王志勇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改良剂调控对海州香薷修复铜镉复合污染红壤的影响    刘燕红

小麦秸秆还田对小麦、花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才斌,朱建华,成波,张礼凤,孙秀山

有机肥不同用量与分配方式对小麦花生两作产量的影响    王才斌,郑亚萍,成波,沙继红,孙学忠,孙秀山,陈殿绪

设施栽培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袁亮;李絮花;李润;路超;赵朋;

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朱同彬;诸葛玉平;刘少军;娄燕宏;

氮磷钾、秸秆还田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刘洪明;王圣健;李振清;高峻岭;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步伐    孙皓;王礼焦;高云;倪丹;方鸿国;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淮南地区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程少武;黄志斌;

秸秆还田不同处理方式对黑土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佳斌;李传宝;王宏燕;

农业生物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谭静;郭甫宗;

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偲;钟世霞;

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决策行为研究    胡豹

保墒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及其效应研究    员学锋

模拟雨量下微集水种植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及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任小龙

循环农业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陈诗波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毕于运

滨海盐土培肥改良利用技术及植物耐盐性研究    王利民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    蔺艳春

滨海盐渍土微生物分布及菌肥改良效果研究    孙佳杰

基于观测的污染气体区域排放特征研究    李阳

秸秆焚烧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苏继峰

秸秆还田农户意愿与机械作业收益实证研究    李建政

不同秸秆覆盖模式对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王海霞

半干旱区农田微集水种植带型优化设计研究    刘正辉

豫西黄土坡耕地保护耕作对水土保持作用的研究    吴会军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马铃薯田间微域集水的理论与实践    王晓凌

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强学彩

麦秸回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朱同相,段云,胡修岭

钾素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王旭东,于振文,樊广华,潘庆民

新型玉米生长调节剂玉黄金及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宋朝玉;张清霞;高峻岭;李祥云;刘洪明;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及酥梨产量的影响    周波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步伐    孙皓;王礼焦;高云;倪丹;方鸿国;

秸秆还田免耕撒播小麦技术研究    白瑞贤,杜文建,梅碧蓉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氮肥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阮新民,施伏芝,罗志祥,苏泽胜

用土壤剖面无机氮和小麦植株进行氮肥推荐研究    赵同科;曹云者;张国印;

冬小麦植株-土壤钾素循环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    梁晓芳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我国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的分析    刘建胜

土壤侵蚀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F.J.Larney,高鹏

全球油料作物产量减少    

切穗机的研究    陈玉琨

垄向对作物产量有影响    杨春利;

对渗调剂PEG重新利用的设想    杨献才

提高作物产量的新方法    

作物产量预测技术在外贸决策中的应用    池俊成,王兰君,邢树本,刘洪斌,朱克敏

黑色作物引种须慎重    赵美鹃;

垫圈积肥 增产显著    

垫圈积肥 增产显著    

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力争作物产量的突破    匡廷云;赵明;卢从明;白克智;焦德茂;张荣铣;李良璧;

接种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C、N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霞;李辉信;胡锋;沈其荣;陈小云;仓龙;

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王全九;马东豪;叶海燕;吴忠东;苏莹;巨龙;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产量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麦秸盖田条件下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逄焕成;严慧峻;魏由庆;刘培京;

下辽河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磷和氮在饲养-堆腐环中的循环率及作物产量增益    宇万太;张璐;沈善敏;

中国西南地区经济植物篱的研究    陈一兵;朱青;王洪忠;Adisak Sajjapongse;

尿素熔融喷浆造粒工艺生产NPK    许洪兴;沈建国;

白浆土心土培肥效果的研究    刘峰;张玉龙;贾会彬;张春峰;新家宪;工藤正义;

中国粮食安全:预测与对策    蔡承智;梁颖;陈阜;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2006年主要粮油作物产量预计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2007年中国主要粮油作物产量最新预测    

施什么肥最有效?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陈伦寿

中国主要粮油作物产量预计(2006年11月)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监测处

七十五团三大作物产量创新高    张祖霞

新科技促农增产增收    周怀德 孟令军

农作物氮钾营养平衡很重要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叶面肥施用技术    上技

省农垦院测土配方技术成效显著    记者 李峰

百诺磁力肥提高作物产量效果好    李景珍

西北半干旱黄绵土区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响应    俄胜哲

耕作施肥对土壤水热和养分及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刘爽

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    姜城

施氮条件下供水对作物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俊儒

氮素及形态对作物的生理效应    曹翠玲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作物产量演变特征和机制    李忠芳

设施盐渍化土壤离子互作及生态修复研究    李玉奇

施用有机物料对农田固碳减排及生产力的影响:田间试验及整合研究    刘晓雨

供水条件下施氮对作物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翟丙年

考虑水分和养分胁迫的SPAC水热动态与作物生长模拟研究    王仰仁

土壤、施肥及气候因素对作物产量贡献的研究    韩霜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动态变化    陈晨

不同施肥方式与气候因子对作物产量及黑土肥力的影响    李玲

不同的施肥措施对新造梯田土壤质量和作物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荣合

不同管理模式对中低产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小玲

施肥与耕作对紫色土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田太强

长期定位施肥对作物产量和褐潮土肥力的影响研究    宋永林

黑龙江海伦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研究    朱白澍

微咸水利用试验研究    叶海燕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阳文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