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纳米流体在分离型热管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对流传热特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3:39
热度:

纳米流体在分离型热管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对流传热特性研究【摘要】:太阳能热管自然循环系统以其高效低换热温差、结构简单、无需泵功等特点,为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传统

【摘要】:太阳能热管自然循环系统以其高效低换热温差、结构简单、无需泵功等特点,为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传统换热工质,如水、导热油、熔岩的导热系数较低,使得提高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热效率受到了严重限制。寻找和开发一种高导热性的换热工质变得十分具有吸引力,而纳米流体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新选择。本课题即将纳米流体和热管两种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离型热管自然循环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系统装置。 在课题组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分离型热管自然循环槽式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系统模拟实验台进行了设计计算,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型(均相模型和分相模型)对系统的流动阻力进行了理论分析,为自然循环集热系统的建立和流动阻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对0.5MPa饱和态Al2O3纳米流体在集热管内的混合对流换热特征进行了等比例尺度的数值计算。主要对等入口流速、等Re数和等Pe数三种条件下纳米流体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特性随其浓度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还对入口流速和热流密度对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以及纳米流体强化(弱化)对流传热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流速、等Re数和等Pe数三种工况条件下,随着纳米流体浓度的增加,纳米流体对管内混合对流传热表现出一定的弱化效果。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和粘度增大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弱化管内自然对流的现象。在低流速条件下,自然对流效果明显,管内表现出混合对流现象,自然对流强化了管内的对流传热,但由于纳米流体弱化自然对流,因此最终表现出弱化对流传热的结果。随着流速的增大,自然对流逐渐减弱,管内主要为强制对流传热,由于自然对流的效果是在近壁面形成向下二次流,这种二次流会在近壁面形成一个相对静止的区域,致使导热边界层变厚,引起传热恶化,然而,纳米流体的加入削弱了这种恶化效果,所以最终表现出强化对流传热的结果。 另外,本文还对不同热流密度对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热流密度对管内对流传热产生的影响很小。 【关键词】:分离型热管 自然循环 太阳能集热系统 混合对流 纳米流体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K12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主要符号表8-10
  • 目录10-12
  • 1 绪论12-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14-21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1-22
  • 2 分离型热管自然循环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模拟实验台设计22-33
  • 2.1 系统模拟实验台总体设计22-24
  • 2.2 系统模拟实验台主要设备选型及设计24-32
  • 2.3 本章小结32-33
  • 3 分离型热管自然循环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流动阻力分析33-44
  • 3.1 均相模型34-38
  • 3.2 分相模型38-42
  • 3.3 两种模型计算结果比较42-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4 纳米流体在系统集热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特性数值研究44-79
  • 4.1 数学物理模型及计算方法介绍44-45
  • 4.2 AL_2O_3纳米流体在集热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特征45-51
  • 4.3 AL_2O_3纳米流体在集热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特性影响因素的比较51-78
  • 4.4 本章小结78-79
  • 5 总结与展望79-81
  • 5.1 本文主要内容总结79-80
  •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80
  • 5.3 展望80-81
  • 参考文献81-86
  • 作者简历86
  • 教育经历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课题8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自然循环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陈欢

纳米流体振荡热管内部流动和传热特性    李启明;彭晓峰;王补宣;

我国工业锅炉未来发展分析    赵钦新;王善武;

我国工业锅炉使用现状与节能减排对策探讨    何心良;

多头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设计计算    周云龙,陈听宽,陈学俊

纳米流体热管启动过程的试验研究    李东东;赵蔚琳;李金凯;刘宗明;

热管中添加纳米颗粒    彭玉辉,黄素逸,黄锟剑

碳纳米管悬浮液在重力热管中的沸腾特性    薛怀生;樊建人;胡亚才;洪荣华;

振荡热管内不同形态纳米颗粒流动及传热特性    商福民;刘登瀛;冼海珍;杨勇平;杜小泽;

碳纳米管悬浮液强化小型重力型热管换热特性    郭广亮;刘振华;

碳纳米管悬浮液强化重力型平板热管性能的实验    赵杰;熊建国;刘振华;

大型锻件热处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崔晓龙,万妮丽

日光温室微气候模拟研究    王兰;陈佩寒;李敏霞;

我国水电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刘方;

爆炸荷载作用下土埋钢油罐动应力有限元计算    马林建;刘新宇;代艳华;王丹;

用内膛表面温度评估缓蚀添加剂的作用效果    葛朝晖;余永刚;曹连忠;梁西瑶;袁威;

高功率LED热管理方法研究最新进展    马璐;刘静;

提高车用液体燃油加热器热效率的试验研究    毛华永;王大鹏;王大海;朱贺;逄学艳;郝胜兵;

非理想炸药爆炸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姬建荣;苏健军;刘艳萍;严家佳;王国庆;

坦克装甲车辆冷却性能的集成化预测模型    毕小平;赵以贤;刘西侠;王普凯;许翔;

柴油机冷却系统瞬态响应研究    骆清国;冯建涛;刘国夫;桂勇;

内置转子套管换热器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张震;杨卫民;阎华;丁玉梅;

太阳能热水系统贮热水箱温度分层实验结果及分析    姚春妮;郝斌;贾春霞;

Turbo-B类池沸腾双侧强化管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姜帆;欧阳新萍;李海珍;张同荣;

满液式蒸发器用强化蒸发管的换热实验研究    林格玮;杨伟;陈焕倬;

盘式制动器热-结构耦合分析    刘佩佩;申焱华;

导热系数对热传导的影响    焦雯;黄海明;

非能动余热排出回路启动特性分析    陈薇;阎昌琪;谷海峰;

稳态平板法测导热系数的补充实验研究    朱庆霞;周建;黄振华;应秀娟;

铂重整车间氢气流程技术改造    王滨;

某雷达固态发射机热分析及仿真    李宜筠;赵晓东;刘继鹏;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扩散火焰形态及气化炉内熔渣沉积与传热规律研究    梁钦锋

微尺度环境下预混火焰稳燃方法的研究    汪洋

缸盖冷却水套内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    傅松

振荡流热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及其在干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柴本银

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王锡

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节能诊断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宁玲

蒸发薄液膜及新型微槽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研究    寇志海

高功率轴快流CO_2激光器气体流场及热交换的模拟与优化    黄鸿雁

环路热管多孔结构的毛细抽吸性能及其制备与优化    李金旺

热电厂能量利用与节能技术改造研究    李华

强内热源多孔介质条通道流动换热实验技术研究    丁铜伟

甲醇合成反应器制造工艺研究    苏殿斌

化学回热器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许亮

蓄热电池一体化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徐鑫

增压锅炉过热器动态性能仿真研究    曹和平

薄膜热物性的测试系统研究    吕安新

冻土带可燃冰成因机理研究    李彬彬

1025t/h锅炉冷态启动汽包寿命有限元计算    刘文会

贵州高墩大跨PC连续刚构桥的温度场分析与温度效应研究    曹少辉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李斌,李安定

抛物槽太阳能集热器蒸汽发电系统    刘毓伟,陈滨

工业锅炉行业节能减排与战略性发展    王善武;吕岩岩;吴晓云;范兵兵;

太阳能综述    赵斌;胡益锖;杨森;杨久贺;姒柏昌;张东辉;顾国扬;

国内分离式热管概况与热环研究的小结及展望    王越,陈东,刘振义,徐尧润

太阳能集热器在中高温蒸汽生产中的应用    廖伟初;柯秀芳;

太阳能热管的研制和应用    孙全平,陈晓华,陈金发

热管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中的应用    文玉良,浦绍选,唐润生

同轴套管式U型集热管设计及理论模型分析    王武军;胡亚才;俞自涛;茹毅;倪煜;

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技术及其经济性分析    王红梅;俞自涛;胡亚才;张良;倪煜;樊建人;

以纳米流体为工质的自然循环太阳能集热系统研究    倪煜

回路型重力热管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的设计及理论分析    彭耀锋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流动和传热的研究    邓林

银奈米流体应用于沟槽式热管之效能分析    康尚文;魏维玱;蔡声鸿;杨世宇;

脉动热管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    杨洪海;KHANDEKAR Sameer;GROLL Manfred;

当今电子设备冷却技术的发展趋势    胡志勇

海水淡化技术与太阳能利用    张耀明,邹宁宇

我国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和发展路线图研究    杜祥琬;黄其励;李俊峰;高虎;

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研究    宣益民,李强

纳米流体的聚集结构和导热系数模拟    宣益民,胡卫峰,李强

脉动热管的工质流动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曲伟,马同泽

格子—BOLTZMANN方法非均分网格的实施    李明秀,陶文铨,何雅玲,王秋旺

管内对流换热的场协同分析及换热强化    孟继安,陈泽敬,李志信,过增元

热管技术在化学反应器中的应用研究    王军

纳米流体强化毛细泵回路(CPL)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吕伦春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裴郁

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研究    陈静超

提高中餐燃气炒菜灶热效率的研究    胡正;林其钊;

增压循环床内传热试验研究    沈湘林;周乃君;徐益谦;

自然循环加热段内摩擦阻力及对流传热的实验研究    杨瑞昌;刘若雷;刘京宫;刘涛;

冬季三种通风方式下室内环境的数值模拟    曹富军;李波;王若飞;马月珍;葛永斌;

LDV散热器传热特性的分析研究    钱金山;

常压列管式灭菌器设计研究    董铁有;谢秀英;张文成;张仲欣;吴龙奇;朱文学;

吸收与传热的类比    赵延槟,童开发

旋转矩形截面螺旋管内对流传热特性的研究    陈华军,沈新荣,苏霄燕,章本照

悬摆喷淋快速制冷方式的节能应用    刘小芳,孙建红,余刚

以当代“复杂性科学”兴起形成的观点分析对流传热与沸腾过程    沈正维;王军;沈自求;

基于ANSYS的热分析研究及应用    侯秀丽;杨树华;郭杨;

场协同方程与对流传热优化    李志信;

玻璃加热新技术    葛世名;李工一;秦伟;

粘性变化对管内对流传热过程有效能的影响    师晋生;

三维冷却结构中航空煤油对流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王永鹏;范学军;仲峰泉;陆阳;

二维稳态地下水热系统模型的建立及福州地热田的数值模拟    徐文跃;钟时杰;

漳州地热田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及成因初探    钟时杰;徐文跃;

新型三角孔翅片对流传热及压降特性研究    李娟;凌祥;彭浩;

埋地油管的温度计算    范椿;

旋转矩形截面螺旋管内对流传热特性的研究    章本照;陈华军;

北京工业大学太阳能热发电传热蓄热技术取得突破    书清

完善地暖技术是完成65%节能指标的当务之急    河北省地板采暖专业委员会主任 耿连刚

太空反射绝热涂料投产    记者 束洪福

外墙外保温和隔热保温涂料技术发展趋势    重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微龙军峰 苏志坚

完善地暖技术是实现节能65%的保障    河北省地板采暖专业委员会主任 耿连刚

发达国家电弧炉高效节能技术简介②    

传热全仿真模拟是未来发动机研究的主要方向    敏丽 沈胜强 陈家骅 张志千

光热新技术打响收购战    本报记者 吕佳琪

靛蓝干燥应选用何种机型    刘广文

走出燃气灶省气误区    大洋

小、微管内流动、对流传热过程及其相关基础物性研究    吴可君

高速齿轮传动轮齿的温度模拟及过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龙慧

纳米颗粒悬浮液强化对流传热的研究    强爱红

基于拉曼光谱的微流体传递过程及其应用的研究    林莹

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裂解吸热和对流传热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    阮波

热轧带钢紊流酸洗关键技术的研究    叶纯杰

深部热环境围岩及风流传热传质研究    王义江

螺旋形变管强化传热与流阻特性研究    杨胜

熔融盐横纹管吸热器传递特性与强化机理研究    文玉良

平板通道内螺旋纤肋强化传热机理及传热特性研究    唐玉峰

搅拌釜内对流传热过程的强化及应用研究    毕纪葛

对流传热强化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分析    石文强

基于能量梯度理论的自然对流传热数值研究    蒋刚

超临界压力下对流传热的湍流模型研究    张昊

纳米流体在分离型热管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对流传热特性研究    王红梅

基于流固耦合分析的硫化炉的结构设计及优化    张亚康

磁控等离子体对航空发动机尾喷管流动传热的影响    张炎

高水分远程惰气发生器的换热研究    周丽萍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受热面对流传热特性研究    黄晨

置换通风房间负荷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赵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