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类生物质与煤混燃过程中氯腐蚀规律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3:14
热度:

秸秆类生物质与煤混燃过程中氯腐蚀规律研究【摘要】: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技术利用了现有燃煤发电系统的巨额投资和基础设施,初投资低、风

【摘要】: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技术利用了现有燃煤发电系统的巨额投资和基础设施,初投资低、风险小,是现阶段比较可行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但由于生物质中碱金属和氯的含量较高,在掺入煤中混燃时,特别是在大量掺烧生物质时,会引起过热器受热面严重的积灰、结渣、腐蚀等问题。因此,研究生物质混煤燃烧过程中碱金属和氯的析出规律,及由此引起的氯腐蚀作用机理,对防治生物质混燃锅炉过热器氯腐蚀,提高生物质的有效利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秸秆类生物质(麦秆和玉米杆)与贫煤,针对混燃过程中K和Cl的析出规律和氯腐蚀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并对氯腐蚀反应进行动力学分析。 首先,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常用的氯离子检测方法,以确定检测析出氯的最佳方法。目前,常用的三种氯离子检测方法为硝酸银容量法、佛尔哈德法和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试验发现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测量精度高、下限低,与佛尔哈德法和硝酸银滴定法相比,更适用于秸秆与煤混燃析出氯的检测。并且试验得出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的最大检测误差为3.5%。 其次,在管式炉反应器上对T91过热器管材进行了静态高温氯腐蚀试验。试验得出,在试验工况下T91金属试样的腐蚀增重量曲线均符合抛物线规律,y=kpt1/2+c。腐蚀初始阶段为快速氯腐蚀阶段,之后腐蚀速率显著降低。试验研究了涂灰、温度、和气相HC1浓度对腐蚀的影响。涂灰降低了快速氯腐蚀阶段的腐蚀速率,但增长了腐蚀的持续性,最终加剧了腐蚀;温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符合Arrhenius定律,腐蚀速率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气相中的HC1浓度的升高,使腐蚀速率呈线性增加,腐蚀反应为一级反应。通过对腐蚀产物的微观分析得出,500℃时,T91金属管材表现出较好的抗腐蚀性,腐蚀为点腐蚀。而600℃时,腐蚀较为严重,表现为均匀腐蚀,有一层明显的腐蚀氧化膜。对氧化膜的EDS分析发现,氧化膜中有Cl的聚集现象,发生活性氧化腐蚀。并且温度和HCl浓度越高,氧化膜中Cl含量越高,腐蚀也越严重。 最后,采用定温法,对氯腐蚀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发现腐蚀反应符合一维扩散模式,得出腐蚀速率定量表征了氯腐蚀反应过程。 【关键词】:生物质 混燃 氯离子 氯腐蚀 动力学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K6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符号表14-15
  • 1 绪论15-26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15-16
  • 1.2 生物质与煤混燃过程中K、Cl和S析出规律的研究现状16-18
  • 1.2.1 Cl的析出规律16-17
  • 1.2.2 K的析出规律17
  • 1.2.3 S的析出规律17-18
  • 1.3 生物质与煤混燃腐蚀的研究现状18-25
  • 1.3.1 氯腐蚀19-21
  • 1.3.2 硫腐蚀21-22
  • 1.3.3 低温共晶熔融22
  • 1.3.4 腐蚀的防治措施22-25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25-26
  • 1.4.1 研究目的25
  • 1.4.2 研究内容25-26
  • 2 试验样品及其元素分析方法26-31
  • 2.1 试验样品26-27
  • 2.2 秸秆与煤中碱金属钾、钠及氯含量的检测27-30
  • 2.2.1 煤中全钾、钠含量的检测27
  • 2.2.2 秸秆中全钾、全钠含量的检测27-28
  • 2.2.3 煤中全氯含量的检测28-29
  • 2.2.4 秸秆中全氯含量的检测29-30
  • 2.3 小结30-31
  • 3 秸秆与煤混燃过程中析出Cl检测方法的探讨31-39
  • 3.1 试验装置与方法31-32
  • 3.2 氯离子检测原理32-34
  • 3.2.1 硝酸银容量法32
  • 3.2.2 佛尔哈德法32-33
  • 3.2.3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33-34
  • 3.3 干扰离子的分析与消除34-36
  • 3.3.1 对标准氯离子溶液检测结果的分析34-35
  • 3.3.2 烟气收集液中CO_3~(2-)和要SO_3~(2-)对分光光度法的影响35-36
  • 3.4 三种方法对烟气收集液中氯离子检测的对比分析36-38
  • 3.5 小结38-39
  • 4 秸秆与煤混燃氯腐蚀的试验研究39-54
  • 4.1 腐蚀试验系统及方法39-41
  • 4.2 秸秆混煤燃烧氯腐蚀特性41-50
  • 4.2.1 积灰对氯腐蚀的影响规律41-46
  • 4.2.2 温度对腐蚀的影响规律46-48
  • 4.2.3 HCl浓度对腐蚀的影响48-50
  • 4.3 秸秆混煤燃烧氯腐蚀的微观分析50-52
  • 4.4 小结52-54
  • 5 氯腐蚀反应的动力学研究54-64
  • 5.1 腐蚀动力学基本关系式54-55
  • 5.2 最佳模式函数的确定55-60
  • 5.3 动力学三因子的确定60-61
  • 5.4 动力学方程的优劣讨论61-63
  • 5.5 小结63-64
  • 6 全文总结及建议64-66
  • 6.1 全文总结64-65
  • 6.2 建议65-66
  • 附录66-69
  • 附表1 T91金属试样腐蚀增重量66-68
  • 附表2 T91金属试样的腐蚀外貌图68-69
  • 参考文献69-74
  • 致谢74-7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5-7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物质混煤燃烧对金属受热面的腐蚀特性研究    栗秀娟

NiCr合金在含氯氧化性气氛中的高温腐蚀    张轲,牛焱,吴维

130t/h燃生物质锅炉过热器管子腐蚀原因分析    李庆;宋军政;聂志钢;

金属材料的高温氯化腐蚀    李远士,牛焱,吴维徑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硫氰酸钾滴定法检测煤中氯的比较研究    李东,孙家义,赵军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菊花中多种微量元素的研究    张萍

燃煤过程中碱金属赋存迁移规律及相关研究进展    李勇,肖军

煤中氯赋存形态的试验研究    徐旭,蒋旭光,何杰,严建华,岑可法

生物质中元素分布特征的聚类分析研究    廖翠萍,颜涌捷,吴创之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碱金属问题的相关研究    张艳平;金保升;

TP347H在生物质锅炉过热器气相条件下的腐蚀特性(Ⅰ)    印佳敏;吴占松;

生物质燃烧氯的析出与控制研究    郭献军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碱金属析出的实验研究    徐婧

燃煤过程中碱金属赋存、迁移规律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李勇

生物质混煤的灰熔融特性研究    殷炳毅

生物质混煤燃烧综合特性试验研究及其模糊评价    孙迎

热重法测定聚合物热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进展    刘元俊,贺传兰,邓建国,冀克俭,张银生,孙思修

溴化聚苯乙烯协同三氧化二锑阻燃PA66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徐晓楠;王芳;华菲;

淮北孟庄煤矿煤中砷的分布和赋存规律研究    赵开全;吴素珍;

B/BaCrO_4延期药热分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梁鎏鎏;马红卫;胡坤伦;

非等温法研究Ni(CH_3COO)_2·4H_2O脱水反应的动力学    唐定兴,赵芸

TiO_2/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效应动力学研究    丁爱武;黄茂芳;李普旺;高天明;曾宗强;

氯化钙对一氧化碳还原分解磷石膏的影响    杜亚雷;马丽萍;郑绍聪;牛学奎;王建英;

机械化学方法降解四氯乙烷的研究    唐晓琳;蒙昌宇;何星存;黄智;陈孟林;

烟叶的燃烧特性研究    钟仙芳;刘春波;陈永宽;王亚明;缪明明;刘志华;

配合物K_3〔Al(C_2O_4)_3〕·3H_2O与K_3〔Cr(C_2O_4)_3〕·3H_2O的热分解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    何飞刚;

基于热重法的电缆材料热解动力学研究    杨玲;钮英建;

含能材料安定性的动态真空安定性研究方法    张同来;刘芮;杨利;周遵宁;

过氧化月桂酰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臧娜;钱新明;

硝酸异丙酯热性能研究进展    王晓君;许博;刘吉平;

TDE-85环氧树脂/酸酐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冯驰;吴晓青;李嘉禄;

秸秆类生物质典型燃烧组织方式结渣与沉积倾向分析    李琦芬;吴江;李壮林;任建兴;

聚氟乙烯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王成忠;李玲;宋云华;黄丽;

抗热腐蚀高速电弧喷涂层耐蚀性能研究    魏世丞;徐滨士;梁秀兵;刘燕;陈永雄;白金元;

基于均匀设计研究在球磨机中制备表面改性空心微珠    崔健;陈国需;

不同钙硅比条件下CuCl_2挥发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李彦龙;李润东;张海军;孔繁霖;可欣;

g-HA/PLA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李佳

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合成及表面改性研究    高传慧

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    熊思江

大气气溶胶中碘、溴的形态分布、来源及其环境意义    徐思琦

天然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阻隔性及相关性能研究    王文涛

新型稀土配合物橡胶防老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谢婵

木质素及其模型物在不同热化学环境下的解构    刘江燕

大气颗粒物中溴和碘的浓度特征及来源    高运川

钛基SCR催化剂及其钾、铅中毒机理研究    姜烨

秸秆类生物质流态化燃烧特性研究    秦建光

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    唐京禧

山西、河南部分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研究    张晓逵

煤氧化的反应机理函数和热效应的研究    郑艳敏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的研究    马爱玲

紫外照射对皮胶原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王堃

兖州天池矿采空区防火阻化剂优选    郭龙娇

平庄古山矿煤层自燃特性的热重动力学实验研究    张丽娜

城市污泥及其与煤混烧的燃烧特性研究    王艳

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的应用    朱剑虹

2-氨基-5-甲基吡啶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刘信玉

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在融雪径流预报中的应用探讨    蓝永超

NiCr合金在含氯氧化性气氛中的高温腐蚀    张轲,牛焱,吴维

1000t/h贫煤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胡志宏,丁立新,程新华

生物质与煤共燃研究    段菁春,肖军,王杰林,庄新国

12Cr1MoVG在生物质锅炉过热器气相条件下的腐蚀特性    印佳敏;吴占松;

硫和氯及其化合物对垃圾焚烧炉的高温腐蚀与对策    马晓茜

130t/h燃生物质锅炉过热器管子腐蚀原因分析    李庆;宋军政;聂志钢;

中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天然气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严绪朝;

垃圾焚烧炉过热器高温腐蚀与防护的研究概况    左军,陈恩鉴,林伯川,阎常峰,杨卫斌

生物质锅炉高温过热器腐蚀机理的研究    宋鸿伟;甄邯伟;

稻秸热解过程中碱金属析出的实验研究    唐艳玲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成灰特性研究    李桂荣

两种煤配煤降低淮南煤高灰熔融性温度的研究    薛永强;孙群;李寒旭;

城市废物特性的再认识    郑新奇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积灰结渣特性    宋鸿伟,郭民臣,王欣

弱还原性气氛条件下CaO对高灰熔点煤灰熔融性影响的研究    于戈文;王延铭;徐元源;

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过程特性的分析    刘建禹,翟国勋,陈荣耀

生物质能发电:激情与理性的平衡    韩伟;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全生命周期CO_2排放计算及分析    聂会建,李政,张斌

煤掺混燃烧时氮析出特性的试验研究    王永征;路春美;刘汉涛;房丽丽;韩奎华;高山;

燃用稻壳流化床锅炉的试验研究及 35t/h 锅炉的设计    陈冠益,方梦祥,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

生物质与煤共燃研究    段菁春,肖军,王杰林,庄新国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碱金属问题的研究进展    马孝琴;方梦祥;骆仲泱;余春江;

电站锅炉燃烧状态监测及分析预报    李铭

煤燃烧过程中氯化氢的排放特性研究    何杰

燃煤过程中氯化氢控制机理研究    李琦

稻秸热解过程中碱金属析出的实验研究    唐艳玲

配煤对煤灰熔融特性和灰渣粘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焦发存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碱金属析出的实验研究    徐婧

生物质混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张海清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企业信用评级研究    史修海

机动车加氢混燃技术应用    李钢,梁启贤,何其刚

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秸秆-煤混燃物的秸秆含量(英文)    贺城;杨增玲;黄光群;陈龙健;廖娜;韩鲁佳;

高温、高压三废混燃炉系统运行小结    尚朝军;任岭;冯文瑞;

三废混燃炉安装、运行总结    单军华;

混燃式发动机    

秸秆和煤混燃物中秸秆含量近红外光谱测定    贺城;杨增玲;黄光群;廖娜;韩鲁佳;

垃圾与煤、秸秆混燃锅炉污染物排放优化    李大中;王晨颖;娄云;

实现三废混燃炉在各种燃烧状况下运行的途径和方法    陶世成;杜兴阳;

我国首台煤粉-秸秆混燃发电机组在山东投产    

混燃锅炉调试开车中的问题及改进处理    靳建如;

生物质与煤混燃的灰分特性分析    董信光;李荣玉;刘志超;周新刚;殷炳毅;

混燃余热回收技术变废为宝    本报记者 王延辉

二甲醚市场向好仍需时日    陈丹江

煤与生物质混燃中生物质识别技术和混燃比校核模型研究    徐金苗

四角切圆煤粉炉生物质气与煤粉混燃数值模拟    杨睿

纤维素/木质素对混燃特性及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戴立

双液体燃料混燃研究    王芳

乙醇/柴油混燃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燃烧功效关联分析    胡江

生物质与煤混燃过程对痕量有毒重金属Hg、Cr化合物形态变化影响的研究    史晓方

煤与生物质混燃灰比电阻特性的实验研究    蔡丽红

生物组分对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及污染排放特性的影响    黄莹

秸秆类生物质与煤混燃过程中氯腐蚀规律研究    岳茂振

生物质与煤混燃过程中硫与氯对碱金属迁移转化的竞争机制    邢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