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2:40
热度: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摘要】:本人在前人关于秸秆还田、耕作方式、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土壤性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

【摘要】:本人在前人关于秸秆还田、耕作方式、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土壤性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群体质量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1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出苗的影响 在田间水分不足的条件下,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小麦田间出苗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间出苗率影响表现为:旋耕镇压旋耕耕翻镇压。在保证田间水分充足的情况下,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对小麦最终田间出苗率影响不显著。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间出苗率影响的表现为:旋耕>旋耕镇压>耕翻镇压,出苗率分别为77.33%、73.47%、65.55%。机条播处理出苗率显著高于撒播处理出苗率。 2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群体质量的影响 耕作方式、播种方式、秸秆还田对皖麦68群体质量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并且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互作效应明显。秸秆还田可增加小麦植株冬前次生根条数,绿叶数,主茎叶龄,分蘖数等各项形态指标,使小麦壮苗越冬。其中SPCL(秸秆还田+耕翻镇压)成熟期茎蘖数达到705.83×104/hm~2,成穗率为57.31%,干物质积累量为24905.04kg/hm~2,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最大可达6.40,群体结构较为协调,综合性状优于其他处理,且在小麦生长后期叶面积指数衰减速率较慢,功能期维持较长。 3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旗叶衰老的影响 秸秆还田可有效地提高小麦花后旗叶SOD酶活性,在灌浆后期延缓旗叶SOD酶活性下降,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未还田处理旗叶SOD酶活性高10-30unit/g FW;同时秸秆还田还降低了旗叶MDA积累速率,从而防止早衰,籽粒形成时间延长,提高了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秸秆还田结合耕翻镇压对提高花后旗叶SOD酶活性,降低MDA积累量效果最好,所以秸秆还田必须配合合理的耕作方式才能使延缓衰老的效应最大的发挥出来。 4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光合能力的影响 秸秆还田和耕播方式对皖麦68光合能力都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提高了皖麦68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皖麦68旗叶胞间CO2浓度。在秸秆还田的条件下,耕翻较旋耕处理对提高皖麦68旗叶光合能力效应更显著。 在抽穗期和灌浆期,不同耕作方式对皖麦68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表现为:耕翻镇压旋耕镇压旋耕;同一耕作方式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未还田处理叶绿素SPAD值高;机条播处理较撒播处理叶绿素SPAD值高。5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茎秆基部第一节间和第二节间长度,同时基部第二节间茎粗、茎秆壁厚和节间充实度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茎秆的抗倒伏能力。合理的耕作方式对植株抗倒伏能力也有一定影响,耕翻和镇压处理能显著改善植株基部节间形态,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撒播处理主要通过降低株高来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 6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很大,具体表现为耕翻镇压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旋耕和旋耕镇压,旋耕和旋耕镇压差异不显著。这说明耕翻处理更能满足小麦根系生长的需求,从而为小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打下基础,并最终形成高产。同一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未还田处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都相应的提高。但最终产量并没有相应提高,通过调查各处理田间病虫害发病率可知,在小麦灌浆成熟期,秸秆还田处理病虫害较秸秆未还田处理严重,从而造成减产。 7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品质,耕翻加秸秆还田处理小麦籽粒品质最好。秸秆还田处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Zenely沉降值、硬度高于秸秆未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小麦籽粒容重显著低于秸秆未还田处理。 8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土壤呼吸的影响 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温度是土壤呼吸的关键限制因子,这可能是造成成熟期土壤呼吸速率较孕穗期高的原因之一,因为从孕穗期到成熟期,随着生育进程的进行,土壤温度是逐渐升高的;另外随着温度升高,生育进程的推进,还田秸秆不断降解,土壤微生物含量也在不断升高,促使土壤呼吸速率进一步升高。 秸秆还田可有效降低土壤耕层土壤容重,深翻加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好,可有效地降低土壤0~20cm土壤容重,有利于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综合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各项指标的影响,秸秆还田结合耕翻镇压处理群体结构较优,延缓了皖麦68灌浆期旗叶的衰老,提高了皖麦68旗叶在扬花期的光合速率,并最终获得了较高的产量,籽粒品质也优于其他处理,是皖北地区较适宜的一种耕作方式。 【关键词】: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播种方式 皖麦68 群体质量 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51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文献综述10-23
  • 1.1 耕播方式节秸秆还田对小麦出苗率的影响10-11
  • 1.2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11-12
  • 1.3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12-14
  • 1.4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小麦光合能力的影响14-15
  • 1.5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15-17
  • 1.5.1 倒伏对小麦的影响15-16
  • 1.5.2 小麦抗倒伏研究现状16-17
  • 1.6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17-18
  • 1.7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水分及理化性状的影响18-23
  • 1.7.1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8-19
  • 1.7.2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19-21
  • 1.7.3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21-23
  • 2 引言23-24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23
  • 2.2 研究内容23-24
  • 3 材料与方法24-29
  • 3.1 试验基地24
  • 3.2 实验室仪器24
  • 3.3 供试品种24
  • 3.4 试验设计24-25
  • 3.5 测定项目与方法25-28
  • 3.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28-29
  • 4 结果与分析29-48
  • 4.1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出苗率的影响29-30
  • 4.2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群体质量的影响30-37
  • 4.2.1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主茎叶龄的影响30-31
  • 4.2.2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田对皖麦 68 次生根数的影响31-32
  • 4.2.3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田对皖麦 68 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32-33
  • 4.2.4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田对皖麦 68 株高的影响33-34
  • 4.2.5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田对皖麦 68 叶面积指数的影响34-35
  • 4.2.6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干物质积累的影响35-37
  • 4.3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旗叶衰老的影响37-39
  • 4.3.1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旗叶 SOD 酶活性的影响37-38
  • 4.3.2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旗叶 MDA 含量的影响38-39
  • 4.4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光合能力的影响39-40
  • 4.4.1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开花期旗叶光合强度的影响39
  • 4.4.2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叶绿素含量的影响39-40
  • 4.5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抗倒伏能力的影响40-42
  • 4.5.1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茎秆形态的影响40-41
  • 4.5.2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第二节间外径、壁厚、机械强度、节间充实度及抗倒指数的影响41-42
  • 4.6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42
  • 4.7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 68 品质性状的影响42-43
  • 4.8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麦田理化性状的影响43-48
  • 4.8.1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 CO2 呼吸速率的影响43-46
  • 4.8.2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容重的影响46-48
  • 5 结论与讨论48-53
  • 5.1 关于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处理下皖麦 68 的出苗率变化48-49
  • 5.2 关于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处理下皖麦 68 的群体质量变化49
  • 5.3 关于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处理下皖麦 68 的旗叶衰老变化49-50
  • 5.4 关于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处理下皖麦 68 的光合能力变化50
  • 5.5 关于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处理下皖麦 68 的茎秆倒伏变化50-51
  • 5.6 关于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处理下皖麦 68 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51
  • 5.7 关于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处理下皖麦 68 的籽粒品质变化51
  • 5.8 关于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处理下皖麦 68 的土壤理化性状变化51-53
  • 参考文献53-61
  • 致谢61-62
  • 作者简介62-63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吕美蓉;宁堂原;张涛;赵建波;李洪杰;李增嘉;

秸杆还田改良砂姜黑土的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詹其厚,张效朴,袁朝良

冬小麦基部节间的形态结构与倒伏关系    韩清瑞

外源甜菜碱对盐胁迫下枸杞光合功能的改善    惠红霞,许兴,李前荣

小麦叶片日光合高值持续时间基因型差异的初步研究    魏爱丽,王志敏

麦秸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根系及叶片衰老的影响    高茂盛;廖允成;尹振燕;于稀水;吴清丽;

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张东秋,石培礼,张宪洲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侯连涛;焦念元;韩宾;江晓东;李增嘉;

川中丘陵区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及增产效果研究    赵燮京,吴萧

渭北旱地小麦留茬深松膜侧沟播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付增光,杜世平,廖允成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

不同育苗方式对韭菜幼苗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臧金波,王秀峰,邹永洲

超级小麦育种产量突破的探讨    耿爱民,韩文亮,李志刚,武利峰,马振萍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史忠强;江晓东;王芸;宁堂原;韩宾;李增嘉;

密度和氮肥对济麦20基部茎秆形态结构的影响    李豪圣;刘建军;程敦公;赵振东;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吕美蓉;宁堂原;张涛;赵建波;李洪杰;李增嘉;

石油污染物对小白菜生物量、生理指标的影响    王月明;李红梅;董建恩;郑福丽;江丽华;

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影响茎秆生长的生理因素与抗倒性的关系    安呈峰;王延训;毕建杰;叶宝兴;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司纪升;王法宏;李升东;孔令安;冯波;张宾;

合肥城市绿地土壤呼吸初探    张凯;许晓静;徐小牛;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保护性耕作及控释肥对水稻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王静;许征宇;胡鹏;荚恒斌;

林木种子休眠原因与解除研究进展    冯岳东;于晓英;张力;杨潇怡;

OT百合连茬种植时不同基质对植株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廖晴;周斌;刘巧玲;盛玮;池文泽;玛尔巴哈;

唐菖蒲试管苗与大田苗叶片解剖结构的观察与比较    唐蓉;张继花;韦梅芹;龚维红;汪成忠;

梨叶片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李晓光;张建光;

2BMFY-4型智能玉米免耕播种机研制与示范    杨自栋;杜瑞成;蔡善儒;耿端阳;张国海;

绿液预处理对麦草化学成分及酶水解糖化的影响    黄婷;陆青山;金永灿;谷峰;张厚民;Hasan Jameel;Richard Phillips;李忠正;

生物有机肥对香蕉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匡石滋;田世尧;李春雨;刘传和;凡超;刘岩;

苹果多胺和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    王庆莲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交替灌溉对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    杨彩红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农杆菌介导的猕猴桃遗传转化及AtNHX1转化植株抗盐性分析;拟南芥At4G12490基因对逆境的抗性功能研究    田娜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乔木体水分的测试技术及其监测系统的研究    王海兰

锌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三种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生长发育和锌积累的影响    舒丽娜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脆性水稻秸秆的生物预处理及发酵    刘晨娟

三个扇子花品种对光照与土壤的适应性及对高温与干旱胁迫生理响应    于晓霞

空气电离生成气对黄瓜储藏品质影响的研究    王茜

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因子的影响及黄连品系间主要生理指标研究    李鑫鑫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水稻叶片形态、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    宋俊乔

油菜棉田套直播密度及棉秆留田效应研究    周晓彬

禾谷类作物倒伏性的研究    管延安,李建和,任莲菊,李根英

小麦倒伏原因浅析及预防对策    方大法

小麦冻害及防御措施    郭传贵

秸秆还田免耕撒播小麦技术研究    白瑞贤,杜文建,梅碧蓉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氮素与密度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曹承富,汪芝寿,孔令聪,黄志平,胡亚敏,刘伟民

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李金才,王晋,魏凤珍,董琦

耕作制度对土壤水及其利用的影响    车建明,刘洪禄

不同施肥量对春玉米品质与产量影响的研究    黄艳胜

春小麦倒伏问题研究初报    李文雄;

用土壤剖面无机氮和小麦植株进行氮肥推荐研究    赵同科;曹云者;张国印;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陈军胜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    罗珠珠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应用研究──Ⅱ.小麦高产群体质量的调控技术    王龙俊,陈维新,唐明臻

油菜移栽密度对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孙伟强,徐雪棣,王正明,钱惠中,顾泉家

丘陵地区水稻高产群体质量优化控制技术    徐家银,季文群,陈庆慧,杨志春,陈德星,徐述礼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调控技术    夏有龙,邱泽森

宁麦8号在高沙土地区亩产400kg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探讨    陈国生,何友庆,高余德,段留女,焦维成,吴斌,陆纪元

粳稻肥床旱育群体质量栽培特点与配套技术研究    贾明清,樊和清,尹成胜,姚友华,唐士香,张家俊,王配琪

移栽地膜棉亩产125公斤皮棉群体质量及控调技术    朱铖培,季爱民,王铁书

油菜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探讨    徐志康,扬烈贤,陆建明,倪礼龙,陈菊芳

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陈守勇,刘学良,陈卫明

油菜产量与结角层时空结构关系的研究    李庆生,王玉林,成强生,朱春梅

播种量对直播早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李木英;陈关;石庆华;潘晓华;谭雪明;

秧龄对晚稻机插质量及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曹依静;胡水秀;

武运粳7号800kg超高产群体质量及栽培技术研究    周铭成;吴金书;陈正龙;茅玉兰;眭彬彬;

单季晚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黄峰伟;

精确定量栽培是水稻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张洪程;

兵团棉花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洪启华;

稻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调控效应    李朝苏;黄钢;吴春;汤永禄;

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    杨建昌;杜永;刘辉;

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中药群体指纹图谱信息熵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大黄验证实验    贺福元;邓凯文;黄胜;刘文龙;石继连;周宏灏;罗杰英;

黄牛改良及快速育肥技术研究    赵德山;

确保晚稻丰产丰收    通讯员 王彦民 记者 聂海峰

集成高效技术生产啤酒大麦    周友根 顾长善 高健 王继汉 陈春生

因地制宜做好麦田冬前管理工作    吉剑

让教师团队实现无缝链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长 尚庆莲

二麦主要栽培技术    

二麦主要栽培技术    

胡祖六:10年后中国股市规模有望列全球第三    任亮

木兰农家院儿办“科技大餐”    谭彦龙 本报记者  孙莉

江苏水稻精确栽培亩产过吨    仁民

技术新模式引领粮食超高产    

超高产夏玉米群体质量与个体生理功能研究    王永军

东北春玉米高产群体结构与功能特点及产量性能定量分析    陈传永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影响    许仁良

播期与密度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于吉琳

双基因型玉米间作控制气传病害的生态生理基础    刘天学

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特征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张军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石玉华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和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李旭毅

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生长和水氮效率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    姚锋先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机插规格的综合研究    钱银飞

水稻不同基本苗群体经济产量直接形成期叶片光合速率与物质积累初步研究    刘广银

冀中南棉区种植密度和整枝方式对棉花群体质量的影响    王志才

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质量和株型指标与生理基础研究    徐月明

多效唑在水稻群体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翟孝勋

基于数字图像的棉花群体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    孙恩虹

水稻钵苗超高产栽培的基本苗及其栽插规格的探讨    王艳

弱筋小麦宁麦9号优质高效群体形态特征与生理特性研究    李春燕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刘丽平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调控效应    胡焕焕

氮肥后移对寒地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盛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