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2:16
热度:

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研究【摘要】:大气“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二氧化碳(CO_2)是诸多潜在的温室气体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减排CO_2已经成为

【摘要】: 大气“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二氧化碳(CO_2)是诸多潜在的温室气体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减排CO_2已经成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燃用化石燃料对CO_2贡献特殊,因而实现化石燃料的高效零排放对化石能源利用意义重大。本课题研究以煤为燃料,通过气化、链式燃烧(CLC)、联合循环等技术,实现燃煤发电的高效近零排放。 链式燃烧通过载氧体(MeO)循环,将燃烧过程分为两个独立的过程,即载氧体(MeO)与燃料的“燃烧”(载氧体被还原为Me)和载氧体(Me)与空气的“燃烧”(载氧体再生为MeO),气相产物有两股,即CO_2和水蒸气以及欠氧空气,实现CO_2的分离。本课题将链式燃烧与煤气化、流化床和联合循环等技术结合,组成新系统,实现燃煤高效近零排放,研究三个系统:1)新型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GCLC-CC)系统。采用水煤浆管式气化,气化管埋设在空气反应器(AR)中。水煤浆吸热气化产生的煤气除尘后作为燃料反应器(FR)燃料。燃气轮机出口高压空气进入AR,与载氧体“燃烧”消耗部分氧气后,高温高压欠氧空气进入燃气透平做功,然后被余热锅炉利用产生蒸汽完成蒸汽循环,最后排入大气。FR中,载氧体与煤气“燃烧”,出口烟气(主要是CO_2和水)经透平做功和余热利用后被逐级压缩冷却凝结出水分离得到较纯净的CO_2。2)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CLC-IGCC)系统。将常规IGCC系统的燃烧室用CLC反应器代替,考虑CO_2的分离。3)煤气化链式燃烧蒸汽循环(GCLC-RC)系统。将CLC设计成循环流化床(CFB)锅炉和鼓泡流化床,所有热量用于产生蒸汽,进入汽轮机作功,并考虑CO_2的分离。对上述三个系统中主要参数(气化部分参数-水煤比及气化压力和温度,CLC部分参数—AR出口温度、补燃器出口温度、载氧体的循环质量,燃气循环部分参数—透平进口温度、压比、冷却空气率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模块化分析法把系统分为几个子系统:煤气化子系统、CLC子系统、燃气循环子系统、蒸汽循环子系统以及CO_2回收子系统,再把子系统分成若干模块,如CLC模块、气化管(炉)模块、压缩机模块、燃气透平模块、余热锅炉模块、汽轮机模块,运用Aspen软件中模型搭建系统流程进行计算。各模块计算遵循能量平衡、质量平衡以及化学平衡原理。 结果表明GCLC-CC系统净效率可达44.3%(LHV),CO_2回收率90.1%,其排放量为72.37 gCO_2/kWh。采取补燃,系统净效率升高,但CO_2回收率下降。采用德士古气化工艺的CLC-IGCC系统净效率为41.55%,CO_2回收率为82.72%,CO_2排放量为125.77 gCO_2/kWh。而对于GCLC-RC净效率仅32.69 %,CO_2可接近零排放。GCLC-CC系统性能优越,但是埋管气化工艺近期难于实现,CLC-IGCC系统的相对可行。 与传统煤电与尾气分离CO_2方法相比,CLC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净效率高,CO_2排放量小。基于煤气化的CLC发电技术有望成为新一代燃煤动力系统。 【关键词】:链式燃烧(Chemical-looping Combustion: CLC) 联合循环 流化床 二氧化碳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K2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9
  • 1.1 引言8-10
  • 1.2 CO_2 分离回收技术研究进展10-13
  • 1.2.1 传统分离技术用于CO_2 回收10-12
  • 1.2.2 IGCC 系统回收CO_212-13
  • 1.3 CO_2 储存利用技术13-14
  • 1.4 链式燃烧系统的研究现状14-18
  • 1.4.1 链式燃烧14-15
  • 1.4.2 链式燃烧相关研究15-16
  • 1.4.3 载氧体的选择16-17
  • 1.4.4 反应器设计17-18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18-19
  • 第二章 新型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GCLC-CC)系统研究19-46
  • 2.1 GCLC-CC 系统概述19-21
  • 2.2 系统结构与建模21-28
  • 2.2.1 水煤浆增压气化21-22
  • 2.2.2 燃气轮机(包含CLC 反应器)22-23
  • 2.2.3 余热锅炉及汽水循环23-25
  • 2.2.4 二氧化碳分离压缩25
  • 2.2.5 系统设计计算25-28
  • 2.3 系统各部分性能研究28-37
  • 2.3.1 水煤浆增压气化部分参数优化选取及气化结果28-31
  • 2.3.2 CLC 反应器(AR 和FR)性能研究及参数优化选取31-33
  • 2.3.3 燃气轮机33-34
  • 2.3.4 余热锅炉及汽水循环34-36
  • 2.3.5 CO_2 的分离和压缩36-37
  • 2.4 结果及讨论37-46
  • 2.4.1 系统主要计算条件与假设37-38
  • 2.4.2 空气反应器出口温度T_(AR) 对系统的影响38-39
  • 2.4.3 GT1 补燃温度T_(SF)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9-41
  • 2.4.4 考虑透平冷却的影响41-44
  • 2.4.5 载氧体循环质量的影响44
  • 2.4.6 压比(PR)的影响44-46
  • 第三章 整体煤气化链式燃烧联合循环(CLC-IGCC)系统研究46-63
  • 3.1 系统概述46-49
  • 3.1.1 空分过程47-48
  • 3.1.2 气化过程48-49
  • 3.2 系统模拟计算49-53
  • 3.2.1 德士古增压气化49-51
  • 3.2.2 CLC 反应器(AR 和FR)性能研究及参数优化选取51-52
  • 3.2.3 系统其它部分52-53
  • 3.3 结果及讨论53-63
  • 3.3.1 系统主要计算条件与假设53-54
  • 3.3.2 空气反应器出口温度T_(AR)对系统的影响54-55
  • 3.3.3 GT1 补燃温度T_(SF)对系统性能的影响55-57
  • 3.3.4 考虑透平冷却的影响57-60
  • 3.3.5 载氧体循环质量的影响60-61
  • 3.3.6 压比(PR)的影响61
  • 3.3.7 制氧耗功的影响61-62
  • 3.3.8 改进系统性能的其它方法讨论62-63
  • 第四章 煤气化链式燃烧蒸汽循环(GCLC-RC)系统研究63-68
  • 4.1 系统概述63-64
  • 4.2 模拟计算64-65
  • 4.3 结果及讨论65-68
  • 4.3.1 系统主要计算条件与假设65-66
  • 4.3.2 空气反应器出口温度T_(AR)的影响66-67
  • 4.3.3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67-68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68-71
  • 5.1 结论68-69
  • 5.2 展望69-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8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IGCC电站二氧化碳捕集研究    迟金玲

基于化学链的能量转换系统的Aspen仿真    陈猛

化学链燃烧过程钙基载氧体的研究    刘永卓

循环流化床内高CaO含量煤自脱硫的试验研究    王智微,王鹏利,孙献斌,马丽锦

CO_2准零排放的IGCC系统探索研究    林汝谋,段立强,金红光

温室气体CO_2低温分离过程的研究    武向红,郑丹星,李利,金红光

21世纪电力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效、环保及可持续性发展    黄其励

美国IGCC示范电站的分析及其发展    许世森,焦树建

欧洲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现状与布局    姚雨欣,杨芙,姚银燕

氢能经济·CO_2减排·IGCC    倪维斗,张斌,李政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进展    段立强,林汝谋,金红光,蔡睿贤

论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中三压无再热的余热锅炉之特性与汽轮机特性的优化匹配问题    焦树建

论IGCC电站中气化炉型的选择    焦树建

温室效应及其防治对策    范彩玲;高向阳;朱保安;

注烟道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_2-ECBM)的可行性分析    王军红,王红瑞,于洪观

煤气站能量利用效率评价    苑卫军;李建胜;郭健;

关于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陈由旺,王皆腾,李晓艳

白桦粒度对其热解特性的影响    谭文英,王述洋,关晓平,徐凯宏,孙亮

石家庄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徐振川,常中阳,刘俊侠,李光泉

二氧化碳减排途径    洪大剑;张德华;

发展绿色电力实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宏哲;尹连庆;马双忱;

浅析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效率影响因素    薛金枝;朱庚富;朱法华;

我国IGCC发电技术应用现状及政策建议    赵东旭;

IGCC与常规燃煤发电技术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毛宇;刘泰生;

燃机电厂的负荷率与天然气消耗关系分析    段芮;崔国民;朱群志;

IGCC合成气脱硫脱碳技术研究    魏丽斯;杜云贵;喻江涛;熊志成;秦福初;

新型固体胺吸附分离烟气中二氧化碳    刘亚敏

膜吸收和化学吸收分离CO_2特性的研究    晏水平

基于Zn/ZnO的两步式热化学准循环制氢系统基础性研究    吕明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    李年君

IGCC电站二氧化碳捕集研究    迟金玲

联合循环电站改造为IGCC和甲醇联产系统的研究    周贤

主动配风固定床生物质气化炉气化参数影响研究    孙宏宇

整体煤气化湿空气透平(IGHAT)循环关键部件的特性建模与实验研究    孙博

脱油沥青气化过程及其在IGCC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蒋德军

外热式生物质催化气化制氢的研究    冯宇

船用间冷循环燃气轮机性能仿真研究    王建清

双燃料喷嘴设计与燃烧流场数值模拟    杨洪磊

气化炉渣口熔渣流动特性研究    张建法

乙二醇和液体燃料合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葛晓岚

湖南主要针叶林类型碳贮量及碳汇经济价值估算    张雄

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突破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分析    王婷婷

底泥负载K~+基CO_2吸收剂的制备及其再生动力学特性研究    邰晓燕

耦合式煤气化炉操作参数及其放大过程对煤气化特性的影响    贾亚龙

煤基能源系统CO_2分离液化一体化方法研究    田龙虎

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造林优化模型及其价值评价研究    张阳

燃煤电站CO_2捕集与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黄斌;刘练波;许世森;丰镇平;

具有CO_2分离的煤气化化学链置换燃烧初步研究    向文国,狄藤藤,肖军,沈来宏

500MW级ABGC电站性能预测    徐越,许世森,危师让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利用系统    王勤辉,沈洵,骆仲泱,岑可法

化学链燃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李振山;韩海锦;蔡宁生;

IGCC电厂的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成本的估算模型    黄河;何芬;李政;倪维斗;何建坤;张希良;麻林巍;

燃煤电厂CO_2捕集系统的技术与经济分析    黄斌;许世森;郜时旺;刘练波;陶继业;牛红伟;蔡铭;

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的试验研究    何方,王华,戴永年

新颖化学链燃烧与空气湿化燃气轮机循环    金红光

煤制氢零排放系统    肖云汉

复杂能量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与优化    张超

新型近零排放煤气化燃烧集成利用系统的机理研究    关键

化学链燃烧技术中铁基氧载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王保文

基于输运床气化炉的IGCC系统集成研究    王波

生物质流化床气化实验研究与模拟    赵向富

煤制燃料气燃气轮机建模及性能分析    张丽丽

化学链燃烧过程钙基载氧体的研究    刘永卓

IGCC电站二氧化碳捕集研究    迟金玲

CaSO_4载氧体应用于CaO再生过程的热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    樊腾飞

常减压蒸馏装置关于原油混炼比等相关问题的模拟与研究    范钟文

煤的超清洁利用──多联产系统    倪维斗,李政

燃煤中自身CaO含量的脱硫效果研究    徐通模,惠世恩,刘仲年,蒋慧姝,郭宏生,王翠玲,陈以理,邹旭昭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倪维斗,李政,薛元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特性分析研究    江丽霞,林汝谋,蔡睿贤

煤基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    金红光,高林,郑丹星,刘泽龙,林汝谋,蔡睿贤

CO_2利用近况    郑凤萍,隋秀菊,宋育贤

甲醇装置扩能技术改造项目的目标市场和市场竞争力分析    赵保志

循环流化床燃烧室内煤自脱硫效率的试验研究    王智微

燃煤的IGCC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效率的计算关系式    焦树建

常规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效率的关系式    焦树建

日本研究改进型联合循环发电    

燃煤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方案初步探讨    李建业,陈锦堂

动力循环研究的新近概貌及未来的发展动向    杨玉顺,周伏秋,于清

美国新建几座联合循环电厂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的发展    程应军,邹介棠,陈鹰

矩阵法在联合循环热力系统计算中的应用    尹欣,吴优福,徐治皋

联合循环汽轮机的技术特点    张宏,徐士民

55MW联合循环双压汽轮机的设计开发    邵志祥,魏玉剑,朱奇,吴建中,蒋浦宁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供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王刚,徐非,石奇光

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及应用    贺利刚;

燃气联合循环的新发展    闫廷满;

联合循环在天然气输气增压站中应用的研究    戴云飞;王震华;

100MW等级单缸、三压再热联合循环汽轮机——我国首台IGCC联合循环汽轮机的研究开发    董真;张立建;陈倪;

新能源与蒸汽系统联合循环    屠珊;张仲民;

燃气联合循环的新发展    闫廷满;

一种燃气机驱动的压缩吸收联合制冷循环优化研究    张世钢;杨昭;程珩;

GE燃机安装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李伟;胡万畅;陈挺;范跃军;

M701F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特点    陶健;

80MW联合循环双压抽汽凝汽式汽轮机的设计与开发    田伟华;董真;

单轴M701F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控制油系统流量特征分析    王君;

南汽轮首台出口苏丹联合循环汽轮机盖缸    张跃 季斌

宁夏从天上取能源    郝立鹏

涟钢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工程正式投产    李双平

南汽轮燃机出口呈现强势    黎建华

首套60兆瓦联合循环汽轮发电机组空负荷试运成功    张跃

涟钢燃气联合循环发电工程开工    秦者 谢建辉

哈电"十一五"开局年欲完成利润11亿元    本报记者  由庆祝 通讯员  王永利 毕德鹏

北京首个IGCC工程投运    实习记者 段炼

宁夏开启太阳能利用新篇章    池邑

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燃机“以大代小”技改二期项目联合循环余热 利用工程获准立项批复的公告    

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全局能量优化与(火用)评价    姚华

燃气轮机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在部分工况下的仿真研究    马文通

燃气轮机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在部分工况下的仿真研究    马文通

聚变—裂变混合堆和压水堆联合循环系统物理特性研究    马续波

联合循环机组运行计划和负荷分配:建模、启发式遗传算法求解和数据处理    陈坚红

APFBC-CC发电系统技术经济及环境综合性能分析研究    肖军

IGCC和联产的系统研究    徐祥

正逆耦合循环系统及利用LNG冷能的低CO_2排放动力系统开拓研究    刘猛

整体煤气化煤气、热、电多联产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    赵中友

基于输运床气化炉的IGCC系统集成研究    王波

大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电厂优化设计研究    光旭

M701F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变工况热力性能分析    陈戈伐

基于能的梯级利用的先进动力系统研究    郭小丹

基于联合循环的燃气轮机动态模型与仿真    高阳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机组运行优化研究    王树国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经济性分析    王晓苹

联合循环中余热锅炉动态特性模拟    陈维春

联合循环机组运行技术的研究    杨洋

基于APDL的联合循环汽轮机转子热应力计算及启动优化的研究    郑李鹏

区域型联合循环分布式联供系统优化设计的研究    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