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所引起的黑碳气溶胶排放及环境影响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2:10
热度:

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所引起的黑碳气溶胶排放及环境影响研究【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的苏浙经济带,由江浙沪毗邻地区的25个城市组成,也称“泛长三角”,该地区是重要的农产品商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的苏浙经济带,由江浙沪毗邻地区的25个城市组成,也称“泛长三角”,该地区是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种植业占主导地位。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的大面积露天焚烧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已成为区域性问题。 依据国内外文献调研,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该地区农作物秸秆燃烧黑碳排放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5个城市,利用精确到各县市的农作物产量资料、主要农作物草谷比、各地区秸秆焚烧比例,黒碳排放因子,估算研究区域内秸秆露天焚烧量,对秸秆焚烧引起的黑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秸秆焚烧量、黑碳排放量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MODIS火点与空气污染指数(API)时空分布的相关性,评估秸秆焚烧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文章首先针对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种植结构,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进行统计,利用主要农作物的草谷比有区别、分主次进行统计,得出不同地区秸秆理论资源量,依据各地经济水平和农民收入情况等因素计算得出秸秆焚烧比例,进而得出不同地区秸秆露天焚烧量,根据排放因子,得出黑碳气溶胶排放量。 通过本研究的估算,长三角地区2010年秸秆理论资源量为5278万吨,焚烧量为961.7万吨,占秸秆总量的19%。与同类文献比较统计结果偏低。秸秆焚烧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主要焚烧区域在江苏省,尤其是江苏北部地区。 然后,结合2010年6月麦收期间长三角地区的MODIS火点数据,进行火点时空演变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收获期间区域内共存在682个火点,涉及53个江苏的县市和15个浙江县市,火点分布面积很大,火点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火点的分布跟行政边界的划分和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有关。火点的演变规律与江苏省小麦收获期完全吻合。 最后,结合2010年麦收期间江苏省内28个常规空气监测站的API数据,分析了火点与API分布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火点密集区和API高值区在空间移动上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污染指数中,秸秆焚烧的贡献比例很大。而且,近地面的静稳天气,有利于污染物的积累,加重污染状况。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秸秆焚烧 黑碳气溶胶 MODIS火点 API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5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7
  • 1.1 研究背景9-11
  • 1.1.1 大气棕色云团9
  • 1.1.2 碳气溶胶和霾9-10
  • 1.1.3 秸秆焚烧10-11
  • 1.2 秸秆焚烧研究现状11-15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1-14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4-15
  •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15-17
  • 2 研究区域及方法17-25
  • 2.1 长三角地区基本情况17-18
  • 2.1.1 长三角地区的范围及发展概况17-18
  • 2.1.2 长三角地区农业和秸秆焚烧现状18
  • 2.2 研究方法18-25
  • 2.2.1 研究年份和研究区域18-19
  • 2.2.2 数据来源19-20
  • 2.2.3 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20-23
  • 2.2.3.1 理论资源量20
  • 2.2.3.2 草谷比20-21
  • 2.2.3.3 焚烧比例21-23
  • 2.2.3.4 排放因子23
  • 2.2.4 API 与火点分析23
  • 2.2.5 全文技术路线23-25
  • 3 黑碳排放量的估算25-33
  • 3.1 秸秆资源量和焚烧量25-29
  • 3.2 黑碳排放29-31
  • 3.3 不确定性分析31-32
  • 3.4 小结32-33
  • 4 秸秆焚烧火点统计33-38
  • 4.1 概述33-34
  • 4.2 火点信息处理34-35
  • 4.2.1 数据选择与获取34-35
  • 4.2.2 秸秆焚烧火点信息提取35
  • 4.3 结果与分析35-37
  • 4.3.1 火点分布区域分析35-36
  • 4.3.2 火点空间分布36-37
  • 4.3.3 火点的时间分布序列37
  • 4.4 小结37-38
  • 5 环境影响分析38-47
  • 5.1 污染过程概述38-39
  • 5.2 评价指标及研究方法39-41
  • 5.2.1 空气污染指数39-40
  • 5.2.2 空间插值40
  • 5.2.3 秸秆火点分布与 API 相关分析40-41
  • 5.3 结果与分析41-45
  • 5.4 秸秆禁烧区缓冲区分析45-46
  • 5.5 小结46-47
  • 6 结论与展望47-50
  • 6.1 主要结论47-48
  • 6.2 本研究的创新及特色48
  • 6.3 展望48-50
  • 参考文献50-56
  • 个人简介56
  • 参加过的研究项目56
  • 发表论文情况56-57
  • 致谢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    吴兑;毕雪岩;邓雪娇;李菲;谭浩波;廖国莲;黄健;

广州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刘爱君,杜尧东,王惠英

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    吴兑

一次由秸秆焚烧引起的霾天气分析    张红;邱明燕;黄勇;

EOS/MODIS卫星遥感监测四川省森林火灾的阈值设置研究    卿清涛;谢向明;张顺谦;郭海燕;

秸秆直接燃烧供热发电项目资源可供性调研和相关问题的研究(1)    贾小黎;

长江三角洲固定燃烧源排放SO_2,NO_x,CO和HC的分布    张树宇,白郁华,李金龙

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清单    曹国良,张小曳,王丹,郑方成

欧亚大陆生物质燃烧气团的输送特征及对中国的影响    秦世广;丁爱军;王韬;

南京夏秋季大气颗粒物和PAHs组成的粒径分布特征    谢鸣捷;王格慧;胡淑圆;赵欣;沈国锋;

中国大陆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曹国良;张小曳;王亚强;车惠正;陈东;

1961-2006年湖南省霾现象的变化特征    廖玉芳;吴贤云;潘志祥;赵福华;祝燕德;段丽洁;李超;李艳;崔巍;李秋林;

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拓展的研究领域    许黎;王亚强;罗勇;陈振林;任万辉;

山东省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王业宏;盛春岩;杨晓霞;高慧君;张华;

中国4个国家级野外站大气CH_4本底浓度变化特征    刘立新;周凌晞;温民;张芳;方双喜;姚波;

江苏秋季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蓬勃;姜爱军;孙佳丽;姜有山;何鹏程;刘冬晴;

1997~1999年黄河上游玛曲地区人工增雨生态效应的检验    周陆生;德力格尔;孙安平;汪青春;徐维新;祁如英;刘蓓;

中国西部主要台站积雪深度的空间插值研究    唐国栋;柯长青;

2007年春季广州城区黑碳气溶胶污染特征的初步研究    陶俊;朱李华;韩静磊;谢文彰;何建辉;李顺诚;许振成;

天津武清能见度特征分析    张凯;柴发合;陈义珍;王淑兰;胡炳清;于杰;郑勇;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    左昕昕;吕厚远;

淮南市碳排放定量核算研究    黄静;高良敏;

广西农林废弃物热解汽化技术现状及展望    陈伟强;冼萍;黄世钊;周航;

上海市灰霾污染天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污染特征    徐薇;修光利;朱梦雅;张大年;

玉米秸秆去叶装置设计与试验    朱新华;杨中平;郭康权;吴永锋;查峥;

南通市一次持续灰霾天气的成因分析    吴彩霞;汤建国;吴锐涛;陈铁;缪燕;

直方变差图理论在卫星产品质量检验空间配准中的应用    刘瑞霞;师春香;刘杰;

重力场框架约束模型中的空间插值法有效性评估    徐新强;方明;

基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麦秸木质陶瓷制备与性能表征    吴文涛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    姜世健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有机废弃物CO_2施肥发酵过程中基质理化性状变化及残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曾和平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    陈勇

区域矿产资源GIS评价关键算法研究    李楠

颗粒物对藻华生物的絮凝作用及其分形数值模拟研究    王洪亮

木质纤维素大分子白腐菌改性机制及热解性质研究    杨雪薇

湖北省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刘莹玉

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周海川

遥感图像分块分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刘涛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秸秆生物发酵对日光温室辣椒越冬栽培的影响    付乃旭

膨化技术制备颗粒饲料的研究    臧艳茹

生物质综合利用CDM项目方法学应用研究    李威

基于地统计学理论的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研究    祝亚雯

稻草秸秆成分分离及其水解液的发酵制取乙醇研究    李钦凤

基于GIS的城市气象监测要素插值分析研究    赵海波

中国大陆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曹国良;张小曳;王亚强;车惠正;陈东;

北京城市重烟尘雾与水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    周小刚,王强

重庆城区浓雾的基本特征    江玉华,王强,李子华,马力

大气透明度光谱和浑浊度的观测    毛节泰,王强,赵柏林

广州黄埔工业区近地层气溶胶分级水溶性成分的物理化学特征    吴兑,黄浩辉,邓雪娇

广州气溶胶质量谱与水溶性成分谱的年变化特征    吴兑,陈位超

黑碳气溶胶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秦世广,汤洁,温玉璞

广州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刘爱君,杜尧东,王惠英

北京春季沙尘暴的近地面特征    张仁健,徐永福,韩志伟

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    吴兑

西安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    李杨;曹军骥;张小曳;车慧正;刘随心;

南岭大瑶山浓雾的宏微观结构与能见度研究    吴兑;邓雪娇;毛伟康;叶燕翔;唐浩华;樊琦;万齐林;谢兴生;吕伟涛;张文煜;白延林;王美华;黄浩辉;李福娇;毛节泰;陶善昌;范绍佳;王安宇;

我国地区黑碳气溶胶时空分布研究    朱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