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双向逆变太阳能供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1:46
热度:

双向逆变太阳能供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摘要】:就目前人们对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而言,风能和太阳能是最具潜力的,也是使用最多的。但是风能因为其存在噪音问题,所以只适合设置在偏远的人口较少

【摘要】:就目前人们对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而言,风能和太阳能是最具潜力的,也是使用最多的。但是风能因为其存在噪音问题,所以只适合设置在偏远的人口较少的地区,并且考虑到经济效益,必须要大规模地设立才会达到预期效果。而太阳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存在的广泛性、储能的无限性、利用的清洁性,并且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硅元素是地球上储存量第二大的元素。所以,针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会对未来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型起到其它清洁能源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现今,市场上利用太阳能的产品大多数只是基于太阳能充足的时候对能量进行储存和利用。例如:离网的太阳能逆变器等。但是,考虑到太阳能存在一个天然的缺点,就是它不可能一年中每一天都会很充足,所以人们就想着利用蓄电池等储能设备在太阳能充足的时候先将它储存起来,然后可以在太阳能不充足的时候利用。然而,其一,不管什么储能设备它的储存能量都是有限的;其二,像蓄电池这种储能设备又会对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基于双向逆变器的光伏太阳能供电系统。被称作双向逆变器是因为它可以让太阳能电池组件产生的能量与市电电网能量之前互补地流动。当太阳能充足的时候把供给直流负载以外的能量转化为同我们市电相同振幅、频率和相位的正弦波并到市电中;当太阳能不够充足的时候我们就把市电的能量通过双向逆变器转化为负载所需能量,直到太阳能电池组件能够产生足够的能量为止。由此可见,本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电池输出能量,并且不需要利用蓄电池等储能设备。 本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前端带最大功率追踪的升压电路、后端全桥双向的逆变器主电路和微控制器主电路。升压电路采用一般Boost升压电路,微控制器板核心是单一颗PIC单片机。 本系统的软件部分利用PIC单片机及其固有函数库,运用C语言编写。最大功率追踪的实现采用的是最普遍的扰动观察法。全桥双向逆变器的功率晶体开关采用单极性高频的开关切换方式,并且运用预测电流的控制法,以达到减小输出端滤波电路的体积和降低电流谐波干扰的目的。 最后,本文将运用电路仿真软件PSIM和进行电路实作来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测试系统的功效。 【关键词】:太阳能供电系统 双向逆变器 Boost升压电路 并网 预测电流控制法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Contents11-14
  • 第一章 绪论14-19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4-15
  • 1.2 光伏太阳能供电系统的简介15-17
  • 1.2.1 太阳能电池板组件15-16
  • 1.2.2 逆变器16
  • 1.2.3 控制系统与储能系统16-17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及趋势17-18
  • 1.4 论文内容和章节安排18-19
  • 第二章 太阳能电池板及其特性19-26
  • 2.1 太阳能电池板特性19-24
  • 2.2 最大功率追踪方法24-26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及其控制原理26-51
  • 3.1 系统主电路架构和工作模式26-28
  • 3.1.1 系统主电路架构26
  • 3.1.2 系统工作模式26-28
  • 3.2 最大功率追踪器28-33
  • 3.2.1 主电路架构28-31
  • 3.2.2 功率晶体开关驱动电路31
  • 3.2.3 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电压和电流的采样电路31-32
  • 3.2.4 最大功率追踪控制原理32-33
  • 3.3 全桥双向逆变器33-47
  • 3.3.1 主电路架构34
  • 3.3.2 全桥功率晶体开关驱动电路34-35
  • 3.3.3 全桥功率晶体开关切换方式35-37
  • 3.3.4 双向逆变器电路工作原理37-44
  • 3.3.5 全桥双向逆变器控制原理44-47
  • 3.4 其他周边辅助电路47-51
  • 3.4.1 继电器驱动电路47
  • 3.4.2 反馈端电压保护电路47-48
  • 3.4.3 直流侧电压反馈电路48
  • 3.4.4 市电端电流反馈电路48-49
  • 3.4.5 市电端电压反馈电路49-50
  • 3.4.6 市电电压零交越检测电路50-51
  • 第四章 微控制芯片及系统软件规划51-59
  • 4.1 微控制芯片简介51-52
  • 4.2 系统主程序设计52-54
  • 4.3 最大功率追踪子程序设计54-55
  • 4.4 直流链稳压子程序设计55
  • 4.5 PWM特殊事件中断子程序设计55-58
  • 4.6 A/D转换中断子程序58-59
  • 第五章 系统电路仿真及实作验证59-73
  • 5.1 系统电路规格59-60
  • 5.2 系统电路仿真软件验证60-65
  • 5.2.1 市电并联模式仿真验证61
  • 5.2.2 功率因数修正模式仿真验证61-62
  • 5.2.3 工作模式间转换仿真验证62-64
  • 5.2.4 负载变换仿真验证64-65
  • 5.3 系统电路实作验证65-71
  • 5.3.1 最大功率追踪功能验证65-66
  • 5.3.2 市电并联模式实测验证66-67
  • 5.3.3 功率因数修正模式实测验证67-69
  • 5.3.4 工作模式间转换实测验证69-71
  • 5.4 系统总体效能测量71-73
  • 结论与展望73-75
  • 参考文献75-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78-80
  • 致谢8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照明灯    Dennis Eichenberg;

称重仪表的节电    王树君;

多功能太阳能供电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杨光松;刘继荣;

便携式地空导弹空情传输的有线中继    陶涛;董兵;乔渠;

户用太阳能供电系统及其改进    夏光喜,王庆春,刘国喜,薛颖欣

“绿色照明”的真正内涵    张彦军;明习凤;

电工电能信息    

太阳能电池用高纯硅的制法    秦孝保

太阳能异步发电系统的研究    杨顺昌

德国最大太阳能电池厂投产    德兴

太阳能在基站中应用和节能减排分析    金美华;

太阳能电池应用    孟昭渊;

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的分析及检测    张海波;

太阳能电池表面纳米微结构研究    李美成;

有机染料锚数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尚会霞;罗艳红;孟庆波;占肖卫;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器件研究    李冬梅;罗艳红;孟庆波;

太阳能为县站计算机系统供电的可行性分析    黄诚;樊璇;朱圣华;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刘铭;杨君友;冯双龙;朱虎;

高效染料钠晶TiO_2太阳能电池    黄昀昉;吴季怀;林建明;黄妙良;

富铟与富铜CuInSe_2薄膜的光电性能    王信春;

太阳能厂跨洋吸金 几家欢乐几家愁    黄女瑛 DigiTimes

太阳能电池级多晶硅光伏项目落户益阳    记者  郭云飞 通讯员  张世平

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公司一览    詹铃

依靠太阳能的家庭    杨先碧

G风帆 太阳能电池新贵    天同证券 张锐

PE“新锐”王刚:太阳能行业的坚定支持派    本报记者 翁海华

行者集团利用太阳能获新突破    记者 张国伟

太阳能电池面临出口为主的尴尬    无暇

邱第明:中国最早太阳能企业的跌宕起伏    本报记者王颖春 采写

青海首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    梁丽英

基于酞菁铜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刘一婷

反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李福民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光吸收增强效应的研究    李国龙

聚光多结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制备及可靠性研究    宋明辉

半透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徐洋

反型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陶晨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结构、形貌及光伏性能    薛丽丽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优化及衰减性研究    邹业

太阳能电池正面银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郭桂全

知识流动理论框架下的科学前沿与技术前沿研究    庞杰

双向逆变太阳能供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李强

基于太阳能的嵌入式路灯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刘春

利用不同阴极缓冲层改善有机小分子Pentacene/C_(60)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刘瑞

用电化学阻抗谱研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与复合特性    和川

三芳基咪唑的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CdSe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应用    赵爱婷

太阳能电池CuInS_2薄膜和ZnS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张兴良

SCNTs和PPDIF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    白静璐

CuO薄膜的制备及其光伏特性研究    张春萍

敏化太阳能电池中染料的合成研究    徐丹

含噻吩和噻唑基元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和光伏性能研究    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