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不同条件下作物秸秆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1:31
热度:

不同条件下作物秸秆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摘要】:作物秸秆是宝贵的可再生有机资源,还田后可改良和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已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培肥途径。本试验分别于2010年在

【摘要】:作物秸秆是宝贵的可再生有机资源,还田后可改良和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已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培肥途径。本试验分别于2010年在黑龙江省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地和2011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内框栽场进行。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将秸秆埋入土壤中,研究其不同还田方式下作物秸秆还田后的腐解速度、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和对有机质进行的调控、秸秆还田后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以及玉米秸秆对下茬作物的自毒作用和他感效应,为秸秆合理还田与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经过120d的分解,玉米秸秆埋入不同深度其生物量累计分解率表现为埋深10cm埋深5cm埋深2cm,3个处理的有机碳分解率呈相同趋势,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分解120d后,埋深10cm、5cm和2cm的有机碳分别分解了60%左右。磷和钾的释放速度比氮快,氮、磷、钾释放率分别为63.3%~65.8%、86.9%~90.5%、82.8%~90.7%,而埋深10cm和埋深5cm在钾素的释放上明显快于埋深2cm。埋深10cm更适宜玉米秸秆的分解。 2.不同长度玉米秸秆和大豆秸秆经过两年的分解,第一年生物量分解率为55%左右,玉米秸秆生物量分解率大于大豆秸秆;第二年生物量分解率为77%~88%,大豆秸秆生物量分解率大于玉米秸秆。玉米还田长度2cm分解最快,大豆秸秆还田长度6cm分解最快。不同长度的玉米和大豆秸秆有机碳分解了88%左右,表现为玉米秸秆2cm6cm10cm,大豆秸秆6cm10cm2cm。不同长度秸科还田后氮释放63%~80%%。磷、钾释放了大约90%,还田长度对释放速度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建议玉米秸秆还田长度以2cm为好,大豆秸秆6cm为好。 3.玉米茎秆和叶经过120d的分解,其生物量分解率分别为53.5%、64.1%。茎秆氮素释放率比叶高27.7%;茎秆有机碳分解率比玉米叶低12.2%。玉米叶处理周围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均高于茎秆处理周围的土壤,且在腐解前30d内最明显。 4.调节C/N提升了玉米秸秆生物量分解速率;调节C/N后秸秆氮素的释放率比对照低,而磷素的释放率和有机碳的分解率均比对照高。调节C/N后,秸秆附近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明显提高。 5.根据玉米秸科的矿化率以及腐殖化系数,通过Jenny模型可预测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及平衡。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施用秸秆10年,每年施用6.2t/hm2的玉米秸秆、5.7t/hm2的大豆秸秆,就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在3.5%左右。可以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调控,对土壤进行定向定量培肥。 6.玉米秸秆的自毒效应结果表明:在没有外源氮素供应的条件下,秸秆腐解30d后和60d后均对玉米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但随着秸秆腐解时间延长不同浓度秸秆处理对玉米生长的抑制作用减弱。玉米秸秆的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的浸提液对小麦苗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小。 【关键词】:作物秸秆 还田方式 腐解规律 有机质平衡 化感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1 引言11-20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3
  • 1.3 秸秆在土壤中腐解的影响因素13-14
  • 1.4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4-17
  • 1.4.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14-15
  • 1.4.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15
  • 1.4.3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15-16
  • 1.4.4 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16-17
  • 1.5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17
  • 1.6 秸秆的化感作用17-18
  • 1.7 秸秆腐解研究方法18
  •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8-19
  • 1.8.1 研究内容18-19
  • 1.8.2 技术路线19
  • 1.9 课题来源19-20
  • 2 材料与方法20-24
  • 2.1 试验材料20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20-22
  • 2.2.1 玉米秸秆不同埋深试验20-21
  • 2.2.2 不同长度秸秆还田试验21
  • 2.2.3 玉米不同部位还田试验21
  • 2.2.4 调节C/N秸秆还田试验21
  • 2.2.5 有机质矿化率试验21-22
  • 2.2.6 玉米秸秆的化感效应22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22-23
  • 2.4 数据分析23-24
  • 3 结果与分析24-46
  • 3.1 不同埋深对玉米秸秆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24-27
  • 3.1.1 不同埋深下玉米秸秆生物量的变化24
  • 3.1.2 不同埋深下玉米秸秆氮素的释放24-25
  • 3.1.3 不同埋深下玉米秸秆磷素的释放25-26
  • 3.1.4 不同埋深下玉米秸秆钾素的释放26
  • 3.1.5 不同埋深下玉米秸秆有机碳的分解26-27
  • 3.2 不同长度秸秆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27-33
  • 3.2.1 不同长度秸秆生物量的变化27-29
  • 3.2.2 不同长度秸秆氮素的释放29-30
  • 3.2.3 不同长度秸秆磷素的释放30-31
  • 3.2.4 不同长度秸秆钾素的释放31-32
  • 3.2.5 不同长度秸秆有机碳的分解32-33
  • 3.3 玉米不同部位秸秆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33-36
  • 3.3.1 不同部位秸秆生物量的变化33-34
  • 3.3.2 不同部位秸秆氮素的释放34-35
  • 3.3.3 不同部位秸秆磷素的释放35
  • 3.3.4 不同部位秸秆钾素的释放35-36
  • 3.3.5 不同部位秸秆中有机碳的分解36
  • 3.4 调节C/N对玉米秸秆生物量及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36-39
  • 3.4.1 秸秆牛物量的变化36-37
  • 3.4.2 玉米秸秆氮素的释放37
  • 3.4.3 玉米秸秆磷素的释放37-38
  • 3.4.4 玉米秸秆钾素的释放38
  • 3.4.5 玉米秸秆有机碳的分解38-39
  • 3.5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39-42
  • 3.5.1 玉米秸秆不同部位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39-40
  • 3.5.2 调节C/N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40-42
  • 3.6 玉米秸秆的腐殖化系数及有机质矿化率的研究42-43
  • 3.6.1 玉米秸秆腐殖化系数42
  • 3.6.2 有机质平衡与预测42-43
  • 3.7 玉米秸秆的化感效应43-46
  • 3.7.1 玉米秸秆模拟还田后对玉米作物的抑制效应43-44
  • 3.7.2 玉米秸秆水浸提液对小麦的化感作用44-46
  • 4 结论46-48
  • 4.1 不同埋深对玉米秸秆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46
  • 4.2 不同长度秸秆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46
  • 4.3 玉米不同部位秸秆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46
  • 4.4 调节C/N对玉米秸秆生物量及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46
  • 4.5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46-47
  • 4.6 有机质的平衡与预测47
  • 4.7 玉米秸秆的化感效应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秸秆还田的作用与方法    胡海生;

秸秆还田的优点及主推技术    谢建华;

有机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的调控    王兆荣;王宏燕;种传立;

秸秆常温快速腐熟生物菌剂的筛选    姜佰文;王春宏;李建林;吴立全;崔正忠;

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迟凤琴;匡恩俊;宿庆瑞;张久明;

不同耕作技术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宿庆瑞;迟凤琴;张久明;匡恩俊;

不同还田方式下大豆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匡恩俊;

玉米旱作栽培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李倩;张睿;贾志宽;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on Mechanized Crop Residue Recycling    

高钾土壤冬小麦、夏玉米钾肥适宜用量研究    江丽华,刘兆辉,张文君,张玉兰,郑东峰,杨立军,陈永智

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郑福丽;刘兆辉;张文君;江丽华;王梅;林海涛;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秸秆在肉牛饲养中的利用及其纤维表观消化率    冯素飞;蒋高明;孔令杰;

电子束辐射技术应用研究及发展前景    杜方岭;王志芬;王守经;胡鹏;张奇志;

控释掺混肥对大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自坤;刘世琦;齐建建;刘素慧;张民;

钾、锌、硒和优化施肥对轻度盐碱地玉米产量和肥料吸收的影响    王学君;董晓霞;孙泽强;郑东峰;刘兆辉;

设施栽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王薇;袁亮;

江西省农林秸秆炭开发应用的途径与前景    王小东;王玉;周文才;

不同还田条件下稻田紫云英氮素释放及效应研究    唐杉;

安徽沿江地区水稻施钾效应研究    胡春艳;陶乐明;刘枫;赵俊兰;

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

广西农林废弃物热解汽化技术现状及展望    陈伟强;冼萍;黄世钊;周航;

腐殖酸及腐殖酸类肥料研究历史述评    高凤玲;

新疆核农学今后发展的几点思考    徐舫;黄乐平;

泥炭土中腐殖酸的提纯和表征研究    王波;刘德军;姚军;龙浩骑;陈曦;苏锡光;曾继述;范显华;

核农学与绿色农业    徐宏;黄志勇;李澍;

苯丙烯酸对土培黄瓜幼苗抗氧化酶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吴凤芝;焦晓丹;于锡宏;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方法的探讨    耿广东;程智慧;张素勤;周新民;

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    王延平

银胶菊化感潜力及其潜在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陈业兵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亚高寒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    李文金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韩春丽

不同结构水钠锰矿催化氧化对苯二酚腐殖化反应的特点    曹星辉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    刘威

不同棉花基因型钾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机理研究    夏颖

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王亚艺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因子的影响及黄连品系间主要生理指标研究    李鑫鑫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丹江口库区作物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养分流失特征及麦套稻施肥研究    李承力

大环江沿岸典型污染区土壤改良技术及对芥菜品质的影响研究    任立研

长期秸秆还田培肥砂姜黑土的效应    李录久,柳开瑜,胡永年,杨哲峰,徐志斌,苗春雷,肖凤体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王允青;郭熙盛;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焱华;吴敏;何鹏;佘贵连;吴炳孙;韦家少;

有机茶园绿肥品种比较试验    张优;吴洵;

绿肥在土壤中的转化研究    曾和红;

秸秆还田技术探讨    陈芹;陈长红;李浩波;

绿肥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研究进展    高玲;刘国道;

秸秆还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米志峰

浅谈农作物秸秆焚烧与秸秆还田    吴志鹏;张家侠;

苏北地区秸秆焚烧的危害、成因及对策初探    刘加明;

秸秆焚烧的危害和改善    王佳琪;刘贵荣;薛松;

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及对策浅析    周扬;

实行综合治理制止秸秆焚烧    李健康,王颖

探讨秸秆焚烧的危害与秸秆的综合利用    李涛;卓海峰;王文富;姬艳恒;杨志恒;吕鹏伟;

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

徐州市秸秆焚烧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孟庆江;韩炜;徐嘉怿;

浅析秸秆利用方式利与弊    赵艺欣;

浅谈舒兰市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张志敏;韩春华;张树华;

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    于爱华;

3S技术在关中地区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张树誉;李登科;景毅刚;

光磊:秸秆作燃料,让清洁和温暖进万户千家    刘芳;

秸秆烟气中多环芳烃的排放系数及燃烧贡献率    陆豪;朱利中;

浅谈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姜东升;邹尚伟;

基于AVHRR的地市级火情监测分析与应用    王福州;郭魁英;王国斌;石俊峰;孙仲毅;李喜平;

生物复合菌剂处理秸秆产沼气研究    石卫国;

一次严重性灰霾天气成因分析及预报方法构建    陈曲;孙燕;张备;裴海瑛;

山东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崔荣宗;杨果;魏建林;管力生;丁庆平;

小麦秸秆自然高效还田利用技术研究    顾志权;

山东破解“秸秆焚烧”难题    吕福明

清明火情告急 凸显秸秆焚烧之痛    本报记者 郭剑峰

一堆办法为啥不如一根火柴?    本报记者 吴剑飞

解决秸秆焚烧关键要化废为宝    记者 顾定海

秸秆焚烧有令难禁    宗欣

“雾锁徐州”祸起周边省市烧秸秆    记者 高传立

秸秆机械化还田每亩补贴45元    记者 欧阳蕾昵

丹徒区严查秸秆焚烧    龚恋淇 魏非凡 陈志奎

秸秆加工机的“尴尬”    本报记者 赵丽娜

驼峰从源头杜绝秸秆焚烧    通讯员 戚海建

秸秆建材燃烧特性及生命周期研究    谭福太

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刘保平

玉米秸秆保质贮存及水热反应处理提高可生化性方法的研究    孙优善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高雪松

土壤动物活动对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的影响    罗天相

长江三角洲典型污染农田土壤多氯联苯分布、微生物效应和生物修复研究    高军

秸秆沼气厌氧发酵的预处理工艺优化及经济实用性分析    宋籽霖

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继培

生物质颗粒燃料制粒机数字化设计及试验研究    高微

大蒜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    韩旭

不同秸秆焚烧量对土壤环境及下茬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李明

秸秆焚烧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    吴迪

河南省秸秆发电燃料供应系统研究    时在涛

商丘地区秸秆机械化处理与利用模式研究    何勋

气象因子对秸秆焚烧源PM10浓度的影响研究    王俊

奉贤区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肖伟

低山丘陵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路径实证研究    聂飞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数据的小麦秸秆焚烧点提取方法研究    张为兵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解爱华

秸秆焚烧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苏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