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应用秸秆制备铁矿烧结用生物质燃料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0:26
热度:

应用秸秆制备铁矿烧结用生物质燃料的研究【摘要】:焦粉、无烟煤等化石燃料是铁矿烧结烟气中COx、SOx、NOx等的主要来源。将低硫、低氮的生物质资源制备成特性适用于铁矿烧结的燃料,可

【摘要】:焦粉、无烟煤等化石燃料是铁矿烧结烟气中COx、SOx、NOx等的主要来源。将低硫、低氮的生物质资源制备成特性适用于铁矿烧结的燃料,可在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本文以综合利用程度低的农业废弃物秸秆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炭化技术对秸秆炭特性的影响,以及成型预处理强化秸秆炭制备的技术和生物质型焦的制备技术,获得了特性较为接近焦粉的燃料。 研究了炭化处理对秸秆炭特性的影响:提高炭化温度、保持较慢升温速率、延长炭化时间均有利于挥发分的充分脱除和秸秆炭内部结构的致密化;适宜的炭化温度为700℃、升温速率为25℃/min.炭化时间为30min,此时可获得固定碳、挥发分与焦粉相当的秸秆炭;相比一段炭化,两段炭化可获得产率较高、内部结构较为紧密的秸秆炭,有利于缩小与焦粉燃烧特性的差异;两段炭化制备的秸秆炭替代焦粉的适宜比例为20%。 研究了成型预处理对秸秆炭特性的影响,表明成型预处理可显著增加秸秆炭的密度,且提高成型温度、延长成型时间、增加成型压力均可使秸秆炭密度进一步提高;热压成型的适宜成型温度、成型时间、成型压力分别为200℃、1min、120MPa,常温成型适宜成型压力为180MPa,此时制备的秸秆炭密度得到大幅提高、秸秆炭内部更为紧密、燃烧特性得到改善;适宜条件下的两种成型方式制备的秸秆炭替代焦粉的适宜值均可提高到40%。 秸秆与烟煤共炭化制备生物质型焦特性的研究表明:生物质型焦内部为秸秆炭与焦炭颗粒交叉分布、相互连接的结构;与秸秆炭/焦粉混合燃烧特性相比,生物质型焦改善了两种燃料燃烧过程的不同步性,燃烧性能更为接近焦粉;生物质比例为60%的生物质型焦完全替代焦粉后,烧结指标与完全使用焦粉时基本相当。图35幅,表26个,参考文献92篇。 【关键词】:铁矿烧结 秸秆 炭化 成型 生物质型焦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F526;TK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1章 文献综述9-20
  • 1.1 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9-10
  • 1.2 烧结能耗及污染研究现状10-14
  • 1.2.1 烧结能耗构成10-11
  • 1.2.2 烧结烟气污染物排放现状11-12
  • 1.2.3 烧结工序污染物减排技术12-14
  • 1.3 生物质能利用现状14-18
  • 1.3.1 生物质能概况14-15
  • 1.3.2 生物质资源利用途径15-16
  • 1.3.3 生物质固体燃料制备技术16-17
  • 1.3.4 生物质燃料在烧结领域的研究现状17-18
  • 1.4 本论文的提出及研究思路18-20
  • 第2章 原料性能和研究方法20-27
  • 2.1 原料性能20-21
  • 2.1.1 燃料性能20-21
  • 2.1.2 其它原料性能21
  • 2.2 研究方法21-27
  • 2.2.1 生物质燃料制备21-23
  • 2.2.2 生物质燃料特性检测23-24
  • 2.2.3 烧结杯试验24-27
  • 第3章 铁矿烧结用秸秆炭的炭化技术27-43
  • 3.1 炭化工艺参数对秸秆炭特性的影响27-34
  • 3.1.1 炭化温度27-29
  • 3.1.2 炭化升温速率29-32
  • 3.1.3 炭化时间32-34
  • 3.2 炭化段数对生物质炭特性的影响34-36
  • 3.3 秸秆炭与焦粉特性对比36-39
  • 3.4 秸秆炭在烧结过程中的应用39-41
  • 3.4.1 烧结应用效果39-40
  • 3.4.2 影响烧结的原因分析40-41
  • 3.5 本章小结41-43
  • 第4章 成型预处理对烧结用生物质炭制备影响的研究43-54
  • 4.1 热压成型对秸秆炭特性的影响43-47
  • 4.1.1 成型温度的影响43-44
  • 4.1.2 成型时间的影响44-46
  • 4.1.3 成型压力的影响46-47
  • 4.2 常温成型对秸秆炭特性的影响47-49
  • 4.3 成型预处理秸秆炭与焦粉特性的差异49-52
  • 4.4 成型预处理秸秆炭的烧结应用效果52-53
  • 4.5 本章小结53-54
  • 第5章 秸秆与烟煤共炭化制备烧结燃料的研究54-60
  • 5.1 生物质型焦特性的研究54-57
  • 5.1.1 物化特性的研究54-55
  • 5.1.2 微观结构的研究55-56
  • 5.1.3 燃烧特性的研究56-57
  • 5.2 生物质型焦与秸秆炭/焦粉混燃燃烧性的差异57-58
  • 5.3 生物质型焦的烧结应用效果58-59
  • 5.4 本章小结59-60
  • 第6章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7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67-69
  • 致谢6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我国钢铁工业节能降耗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李震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及设备研究进展    霍丽丽;侯书林;赵立欣;孟海波;田宜水;

固体燃料在烧结料中的燃烧分析及降耗措施    边美柱,何晓义,侯贵生

SCR烟气脱硝技术及其在燃煤电厂的应用    杨冬;徐鸿;

中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一)    岑可法,邱坤赞,朱燕群

一氧化碳催化还原消除氮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陈英红,刘育,李树本,薛锦珍

农林废弃物的能源转化技术及研究进展    胡兴涛;王文超;田原宇;梁鹏;盖希坤;

中国炼铁系统的节能与环境保护    张春霞;齐渊洪;严定鎏;胡长庆;张旭孝;

碱性含镁球团矿的应用及合理炉料结构研究    吴钢生;边美柱;沈峰满;

降低烧结固体燃耗的理论分析及工艺技术    李寿宝,潘宝巨,任志国

膨润土种类对生球团性能的影响    李艳茹;周明顺;翟立委;张立国;任伟;

鞍钢4种典型铁精矿物化性能评价    李金莲;李艳茹;周明顺;刘祥;张宁;

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发展农村节能减排    尹俊华;李强;王敏;白祖国;

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农村推广的经济性分析    刘俊红;王许涛;张百良;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及其利用技术现状    曹稳根;段红;

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燃烧机理研究进展    刘圣勇;王艳锦;杨群发;王智展;郭前辉;杨国峰;王晓东;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设计    胡俊梅;王新杰;

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

农村秸秆产量的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构建低碳农业经济的视角    杨丽莎;

桦木液化制备PF的研究    李杉;张真真;

高炉熔渣余热回收技术发展过程及趋势    齐渊洪;干磊;王海风;张春霞;严定鎏;

高炉碳迁移规律及CO_2减排策略分析    王亮;王刚;郭宪臻;邹忠平;欧阳标;薛占兴;

烧结烟气NO_x净化技术进展    黄锐;刘显斌;席文昌;袁鹏;刘伟;成丹;邓巧莲;

秸秆规模化利用农村能源工程模式评价    艾平;晏水平;李会;王殿龙;张衍林;

小型户用沼气锅炉的设计计算    李文涛;刘建禹;李文哲;

能源农业研究进展与发展对策    慕芳;邱凌;冯佰利;

秸秆类生物质典型燃烧组织方式结渣与沉积倾向分析    李琦芬;吴江;李壮林;任建兴;

农业循环经济与“生产、生活、生态”集成模式    朱明;齐飞;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    王婷婷;郭继平;

水蒸气氛围下甘蔗渣热解气化条件的研究    冼萍;陆豫;

燃气轮机双燃料燃烧室流场及污染排放数值研究    穆勇

基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麦秸木质陶瓷制备与性能表征    吴文涛

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掺杂改性及其对气体污染物净化性能的研究    刘斌

阔叶木生物质精炼两种利用模式的研究    迟聪聪

固定化微生物净化低浓度SO_2烟气研究    黄兵

微尺度环境下预混火焰稳燃方法的研究    汪洋

氨基湿法烟气脱硫的机理及工业试验研究    丁红蕾

电站锅炉煤粉空气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杨建国

秸秆类生物质流态化燃烧特性研究    秦建光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与先进再燃技术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吕洪坤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双燃料喷嘴设计与燃烧流场数值模拟    杨洪磊

横向来流对等离子点火器点火区域的影响    吴曙亮

糠醛渣制备活性炭及其对糠醛废水脱色性能的研究    王东旭

煤粉火焰稳定性与熄火综合评判模型的研究    毕武林

不同类型酸胁迫对云杉和多花黑麦草抗性生理的影响    马兰

我国生物质能源立法研究    闫献伟

玉米秸秆热解制取生物油及其性质研究    王通洲

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的立法保障研究    杨艳艳

新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    刘彦东

北欧国家的生物质能开发及启示    汪业林;

我国酸雨的研究进展(综述)    花日茂,李湘琼

沸石法净化气体中的硫化物    В·И·СМОЛА;符迈群;

烧结固体燃料燃烧动力学特征及包钢降耗途径    崔玉元

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研究进展    苗真勇,厉伟,顾永琴

酸雨    匡凤娣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

燃煤电厂NO_x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黄伟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化的机制研究    李国平

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郑京

杉木间伐材的炭化理论及其炭化物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研究    黄彪

垃圾和煤燃烧过程中二噁英的生成、排放和控制机理研究    陆胜勇

生物质热裂解机理试验研究    谭洪

生物质热解的物理化学模型与分析方法研究    陈海翔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陈彤

铁矿烧结工艺中温室气体CO_2的排放规律    朱德庆;潘建;何奥平;李建;徐小锋;王志远;

铁矿烧结烟气中SO_2的排放规律    潘建;朱德庆;崔瑜;陈栋;周仙霖;

秸秆生物质燃料锅炉的设计实践    刘惠宁;

一台秸秆热分解锅炉烟气温焓值的计算    苏海鹏;

生物质燃料的破碎研究    肖波;邹先枚;杨家宽;马承荣;阮渊;

生物质直燃锅炉的运行与控制    余建君;

小型燃煤火电机组生物质燃料改造的可行性    李琦芬;潘卫国;吴江;任建兴;

黄色秸秆生物发电及燃料输送系统设计研究    解昶;

水冷振动炉排秸秆直燃锅炉的研发与应用    叶雯;

中国秸秆直燃发电技术现状    李廉明;余春江;柏继松;

论我国30年来铁矿烧结的技术进步    唐先觉;何国强;

铁矿烧结过程烟气中SO_2的排放规律研究    潘建;朱德庆;

扬迪矿烧结性能研究及应用    胡晓鸣;

越南贵沙铁矿烧结性能研究    杨雪峰;杨杰康;李轶;

难烧结焙烧镜铁矿的复合造块研究    张元波;李光辉;姜涛;张贺雷;

变废液为肥料 实现秸秆返田    王飞;李华;孙超;李长云;

秸秆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动态研究    温明霞;林德枝;易时来;李学平;孟涛;石孝均;

河南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及建议    刘亚平;魏蒙关;李洪岐;

秸秆预处理技术对比研究    周礼;吴达科;谢春燕;

秸秆环保超强木地板及制造方法的研究    杜建;安成立;冀炜;张永科;常宗堂;邢宏宜;贾涛;王俊峰;王天泉;惠建忠;孙茂田;王晓梅;

吹氧在铁矿烧结中的作用    周文涛

铁矿烧结的30年    唐先觉

秸秆压块做燃料    本报记者 刘绍仁

万家秸秆唤“安旗”    

万家秸秆唤“安旗”    张荫一

低碳经济推“秸秆能源”走向前台    本报记者 杨玉华 江国成 程士华

20吨“秸秆煤”出口韩国    通讯员 刘亚楠 张保国 记者 吴新光

秸秆直燃发电产业需政策引导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主任 骆仲泱

瞧瞧,秸秆就这样成了宝    本报记者 孟山

秸秆发电:麦田里的新增长点    本报实习记者   张喆

生物质能铁矿烧结的基础研究    甘敏

铁矿烧结烟气减量排放基础理论与工艺研究    潘建

生物质再燃过程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栾积毅

生物质燃料干燥和燃烧特性研究    蒋大龙

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燃烧动力学特性及液压秸秆成型机改进设计研究    马孝琴

生物质(秸秆)气合成甲醇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朱灵峰

基于燃料分层分布的烟气循环烧结工艺仿真与优化    张小辉

生物质(秸秆)纤维燃料乙醇生产工艺试验研究    宋安东

秸秆热化学液化工艺和机理的研究    梁凌云

影响秸秆营养价值的作物学因素及复合化学处理的效果研究    闫贵龙

应用秸秆制备铁矿烧结用生物质燃料的研究    季志云

Al_2O_3、SiO_2对铁矿烧结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胡林

秸秆作为再燃燃料对NOx生成影响的数值模拟    张丽丽

褐铁矿烧结行为特性的研究    苏道

铁矿烧结优化配矿数学模型的研究    黄晓贤

秸秆固态发酵酒精的研究    李雪

白腐菌降解秸秆木素及饲料化研究    齐刚

秸秆压块饲料机匀料充型区的物流分析与计算机仿真    隋美丽

秸秆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高洁

用于制有机磷肥的稻草快速降解工艺研究    申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