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逐渐推广。目前主要应用的技术有免耕、深松、耙耕和旋耕,而作物秸秆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512.1;S513
【目录】:
- 目录6-9
- 中文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1 引言13-21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21
- 1.2.1 保护性耕作的国内外发展现状14-15
- 1.2.2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15-16
- 1.2.3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16-17
- 1.2.3.1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16
- 1.2.3.2 对土壤 pH 值的影响16
- 1.2.3.3 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16-17
- 1.2.4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17-18
- 1.2.5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18
- 1.2.6 土壤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18-19
- 1.2.7 玉米秸秆营养成分的研究现状19-21
- 2 材料与方法21-27
- 2.1 试验地概况21
- 2.2 试验设计21-22
- 2.2.1 田间试验设计21-22
- 2.2.2 玉米秸秆试验设计22
- 2.3 田间管理22
- 2.4 试验方法与测定项目22-23
- 2.4.1 田间取样方法22-23
- 2.4.2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23
- 2.4.3 玉米秸秆营养物质的测定方法23
- 2.5 土壤质量评价体系23-25
- 2.5.1 MDS 的建立23-24
- 2.5.2 权重的确定24
- 2.5.3 隶属度函数的确立24-25
- 2.5.4 土壤质量指数综合评价模型25
- 2.6 试验数据处理25-27
- 3 结果与分析27-57
- 3.1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27-30
- 3.1.1 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27-28
- 3.1.2 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28-29
- 3.1.3 小麦、玉米周年产量29-30
- 3.2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30-47
- 3.2.1 土壤化学性状30-39
- 3.2.1.1 有机碳含量30-31
- 3.2.1.2 全氮含量31-32
- 3.2.1.3 碳氮比值32-33
- 3.2.1.4 全磷含量33-34
- 3.2.1.5 全钾含量34-35
- 3.2.1.6 速效磷含量35-37
- 3.2.1.7 速效钾含量37
- 3.2.1.8 活性有机碳含量37-39
- 3.2.2 土壤物理性状39-43
- 3.2.2.1 土壤水分39-40
- 3.2.2.2 土壤 pH 值40-41
- 3.2.2.3 土壤容重41-42
- 3.2.2.4 土壤孔隙度42-43
- 3.2.3 土壤酶活性43-45
- 3.2.3.1 脲酶活性43-44
- 3.2.3.2 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44-45
- 3.2.4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各指标的作用力分析45-47
- 3.2.4.1 产量及构成因素的作用力分析45-46
- 3.2.4.2 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力分析46-47
- 3.3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农田土壤质量评价47-52
- 3.3.1 MDS 的建立47-50
- 3.3.2 隶属度确立50
- 3.3.3 土壤质量指数50-51
- 3.3.4 土壤质量指数与作物产量相关性分析51-52
- 3.4 不同收割段玉米秸秆营养物质及产量分析52-57
- 3.4.1 秸秆的产量52
- 3.4.2 秸秆的 CP、EE、NDF 和 ADF 的含量及产量52-54
- 3.4.3 秸秆的含水量,SS 和 SC 含量及产量54-55
- 3.4.4 秸秆的 Ca、P、K 含量及产量55-57
- 4 讨论57-62
- 4.1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57
- 4.2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状况的影响57-59
- 4.2.1 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57-58
- 4.2.2 土壤质量评价分析58-59
- 4.3 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分析59-60
- 4.3.1 秸秆产量分析59
- 4.3.2 营养物质分析59-60
- 4.4 田间机收玉米时秸秆留茬高度分析60-62
- 5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71
- 致谢71-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7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谢红梅;
牧草品质评价体系及品质育种的研究进展 郑凯;顾洪如;沈益新;丁成龙;
不同玉米品种秸秆饲用品质的研究 邰书静;张仁和;史俊通;薛吉全;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杨晶;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牛伊宁;王先之;罗彩云;李光棣;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 张磊;王玉峰;陈雪丽;马春梅;龚振平;
保护性耕作对黑钙土水分及温度的影响 张薇;周连仁;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王振林,曹鸿鸣,焦念元,王小东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苗琳;王立;黄高宝;罗珠珠;李登航;
豫西旱坡地长期定位保护性耕作研究——Ⅰ.连年免耕和深松覆盖对冬小麦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王育红;蔡典雄;姚宇卿;王小彬;吕军杰;李俊红;丁志强;张洁;
鲁原单22号玉米秸秆青贮产量及品质分析 朱京斌,韩金龙,王同燕,倪大鹏,宋康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司纪升;王法宏;李升东;孔令安;冯波;张宾;
Mo17及其衍生系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孔令杰;董树亭;张吉旺;刘鹏;冯素飞;
寿光日光温室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丁光国;李登秋;丁昶;
Effects of Proportion of Dry Matter in Different Organs on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Content in Silage Corn
扬州市邗江区耕地肥力质量状况分析 刘燕;刘宇庆;左海军;陈久兰;徐君;陈明波;
国内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吕品;
灌水方法对保护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侯乐;张玉龙;
单嘧磺隆对谷子营养价值的影响 王鑫;原向阳;郭平毅;姚满生;王宏富;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朱自学;刘天学;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长沙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蔡立湘;纪雄辉;彭新德;李明德;倪笑;
秸秆揉碎加工机械及工艺的试验研究 李林;张庆旭;赵满全;赵振国;
青贮饲料收获机关键部件设计与应用研究 赵满全;韩宝生;佘大庆;刘伟峰;刘汉涛;陈铁英;
玉米秸整秆压缩打捆青贮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 杨中平;朱新华;郭康权;闫小丽;祝明雪;
玉米秸秆去叶装置设计与试验 朱新华;杨中平;郭康权;吴永锋;查峥;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不同耕作方式对棉花不同部位果枝叶衰老生理特性的影响 韩秋成;张月辰;李玉清;李存东;孙红春;刘连涛;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基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麦秸木质陶瓷制备与性能表征 吴文涛
有机废弃物CO_2施肥发酵过程中基质理化性状变化及残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湘中南红壤地区土壤质量特征与退化红壤的肥力调控技术研究 刘杰
渭北旱作苹果园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水分养分效应研究 高茂盛
环保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张杰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高位池养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及其表征的土壤质量的影响 郑慧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湖北省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刘莹玉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华北地区秸秆覆盖下农田降雨转化过程模拟研究 王兆伟
碎玉米秸秆卷压特性的研究 赵何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鲁东丘陵区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一体化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丁晓义;姜鸿明;董超;李林志;陈永娜;严美玲;
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锋;李鹏;张凤云;李新华;孙明柱;高国强;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及利用率的影响 陈书田;郑新利;
甜玉米秸秆最佳青贮时期的研究 王守义,宿令,郭风法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果农复合经营模式系统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章铁,扬斌
垄作栽培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郝建平;
北京市秸秆资源潜力及利用状况分析 张东菊;刘俊伟;田秉晖;
冬植甘蔗萌芽出苗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谢金兰;罗亚伟;梁阗;朱秋珍;王维赞;刘晓燕;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大青山主要森林类型生态效益的研究与评价 代海燕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罗珠珠
豫西旱坡地小麦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分析 黄明
日粮中SC/NSC对徐淮山羊碳水化合物利用的影响 周永康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保护性耕作节水机理及效应的研究 吕美蓉
日粮SC:NSC比例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和消化代谢的影响 李满全
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朱利群;张大伟;卞新民;
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李彩华,靳学慧,台莲梅
秸秆还田和不同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牛永志;李凤博;柳建国;彭长青;卞新民;
秸秆还田在粮棉间作田中的应用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产量的影响 李凤博;牛永志;高文玲;刘金根;卞新民;
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方式对免耕稻茬麦产量的影响 陈在新;胡志仿;陈岚;
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刘世平;聂新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闻杰,王聪翔,侯立白,张雯,张彬
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生理特性 郭勋斌;顾克礼;田文科;徐世林;陈伟民;袁秦;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产量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陆建飞;庄恒扬;张洪程;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浅论农业秸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 袁梅;
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
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
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 梁建统
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 通讯员 刘世全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驿城区农机局抓好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 本刊记者 吕磊通讯员 胡军锋
清洁 节能 省钱 本报记者 韩光亮 通讯员 庄君 姜龙金 刘瑞华
全市秸秆还田将达100万亩 刘璇 陈志奎
今秋明春四川秸秆还田百万亩 通讯员 彭福智 记者 邓万祥
秸秆还田及绿肥利用技术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耕层理化性状和生物学特性时空分布研究 侯雪坤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CO_2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 时秀焕
黄淮海平原土壤节肢动物对耕作和施肥的响应 朱强根
长期与短期秸秆还田后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研究 顾丽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 赵红香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 李万良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邹兵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张四伟
上一篇:黄河水电公司管控模式设计与运行
-
牛粪秸秆混合产沼气的菌种鉴定及发酵条件的研究2024-08-19
-
玉米秸秆氢氧化钾及蒸汽爆破耦合预处理厌氧发酵产沼气研究2024-08-19
-
基于反射和透射光谱的秸秆热化工特性快速检测2024-08-19
-
玉米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CO_2排放及碳氮组分的影响2024-08-19
-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性、养分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2024-08-19
-
稻—菜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2024-08-19
-
作物秸秆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2024-08-19
-
秸秆电厂灰渣中钾磷元素及SiO_2回收的研究2024-08-19
-
秸秆中K元素在热解和燃烧过程释放特性实验研究2024-08-19
-
华中和西南区秸秆热解特性研究2024-08-19
-
不同秸秆利用农业循环模式下重金属Pb、Cr、Cd、As的分配特征及其评价2024-08-19
-
小麦秸秆纤维/聚丙烯塑木复合材料的研究2024-08-19
-
秸秆还田及配施肥对滴灌春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2024-08-19
-
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2024-08-19
-
秸秆育苗容器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