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不同覆盖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旱作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0:08
热度:

不同覆盖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旱作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摘要】:土壤温度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区域温度很难人工控制,但通过覆盖、秸秆还田等方式可以改变农田微生境的地温,从

【摘要】:土壤温度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区域温度很难人工控制,但通过覆盖、秸秆还田等方式可以改变农田微生境的地温,从而影响作物生长。本试验在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以冬、春小麦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土壤温度、旗叶温度、产量及产量要素、土壤呼吸及旗叶气孔导度的影响。以期为当地小麦覆盖和秸秆还田栽培技术的改进和研发提供土壤温度变化方面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覆盖对冬、春小麦农田土壤具有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对冬小麦来说,覆盖在播种期~返青期具有增温效应,在拔节期~完熟期具有降温效应,增温效应覆膜普遍大于秸秆覆盖,降温效应秸秆覆盖普遍大于覆膜;增温效应以残膜二茬利用最大,全生育期0~25cm土体均温较对照高0.24℃;降温效应以小麦碎秆覆盖最大,全生育期0~25cm土体均温度较对照低0.68℃。对春小麦来说,秸秆覆盖总体为降温效应,且降温效应小麦碎秆覆盖大于小麦整秆覆盖,但在拔节期和蜡熟期表现出增温效应;覆膜总体为增温效应,但在苗期、开花期~蜡熟期有降温效应,以麦秸还田+夏季覆膜处理增温效应最大,较对照高0.57℃。 在一天中不同时段覆盖对地温影响也不同。覆盖在早晨对冬小麦为增温效应,0~25cm土体地温较对照高0.36℃,中午和傍晚则为降温效应,分别较对照低0.61和0.63℃。覆盖在早晨对春小麦表现为增温效应,中午和傍晚为降温效应。 从全生育期来看,覆盖对冬小麦和春小麦生育期地温波动幅度的影响不同。覆盖可以平抑冬小麦全生育期0~25cm土体均温的变化,平抑效果以夏季覆膜处理最佳,变异系数(CV)较对照低6.25%。覆盖可以加剧春小麦生育期0~20cm土体均温的变化,加剧幅度以麦秆碎段覆盖处理最大,变异系数(CV)较对照高4.93%。 地膜和秸秆覆盖具有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气温下降期和气温很低的时期覆盖通过减少热量散失保持温度呈现出增温效果,气温上升期及高温期覆盖通过阻止热量进入土体表现出降温效果。 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秸秆还田处理对冬、春小麦的土壤温度总体表现为增温效应。对冬小麦0~25cm土体的增温效应小麦秸秆还田大于玉米秸秆还田,对春小麦0~20cm土体则相反。秸秆还田处理冬小麦全生育期0~25cm土体均温较对照高0.41℃,且以小麦秸秆还田+覆膜+镇压处理为最高,平均较对照高0.52℃;春小麦秸秆还田处理全生育期0~20cm土体均温较对照高0.31℃,以玉米秸秆还田+覆膜+镇压处理为最高,平均较对照高0.75℃。 秸秆还田在不同时段对地温影响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0~25cm土体均温在早晨、中午、傍晚均表现为增温效应,增温效果傍晚>早晨>中午,依次较对照高0.76、0.44和0.30℃。秸秆还田处理对春小麦0~20cm土体均温在早晨略有降温效应,而中午和傍晚为增温效应,增温效果中午>傍晚。 秸秆还田+覆膜+镇压处理对冬、春小麦地温波动有平抑效应,而秸秆还田+不覆膜处理则表现为加剧效应。对冬、春地温波动的平抑效果均以玉米秸秆还田+覆膜+镇压处理最明显,变异系数(CV)分别较对照低4.33%和1.01%;加剧效应冬小麦以玉米秸秆还田+不覆膜+不镇压处理最明显,变异系数(CV)较对照高0.49%,春小麦以玉米秸秆还田+不覆膜+镇压处理最明显,变异系数(CV)较对照高1.16%。 3.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覆盖处理对冬、春小麦田的土壤CO2排放分别具有抑制效应和促进效应,抑制效应秸秆覆盖大于地膜覆盖,促进效应地膜覆盖大于秸秆覆盖。冬小麦抑制效应以麦秆整秆覆盖处理最明显,较对照低5.2%,春小麦促进效应以夏季覆膜处理最明显,较对照高8.3%。 覆盖处理提高了冬、春小麦土壤呼吸速率。冬小麦以麦秸还田+夏覆膜处理提高幅度最大,较对照高200.6%;春小麦以秋季覆膜处理提高幅度最大,较对照高134.4%。 覆盖处理冬小麦0~25cm土体均温与土壤CO2排放量及土壤呼吸速率一般呈不显著负相关;而春小麦0~20cm土体均温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负相关(-0.382*),与土壤CO2排放量呈不显著负相关(-0.096)。 4.不同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秸秆还田处理促进了冬、春小麦田的土壤CO2排放,并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均以玉米秸秆还田+覆膜+镇压处理为最高,土壤CO2排放量分别较对照高8.4%和9.2%,土壤呼吸速率分别较对照高222.2%、125.4%。 秸秆还田处理冬、春小麦耕作层(冬小麦0~25cm土层、春小麦0~20cm土层)土壤均温与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CO2排放量均呈不显著负相关。 5.不同覆盖方式对旗叶生理指标的影响 覆盖处理多降低了冬、春小麦旗叶温度,冬小麦以残膜二茬利用处理的降低幅度最大,较对照低1.51℃,春小麦以小麦碎秆覆盖处理的降低幅度最大,较对照低0.67℃。 覆膜处理总体降低了冬小麦的旗叶气孔导度,以夏覆膜处理的降低幅度最大,较对照低73.4%;秸秆覆盖总体提高了冬小麦的旗叶气孔导度,以小麦碎秆覆盖处理的提高幅度最大,较对照高33.7%。覆盖处理(除春季覆膜)总体提高了春小麦的旗叶气孔导度,以小麦整秆覆盖处理(S5)的提高幅度最大,较对照高45.0%。 覆盖处理冬、春小麦耕作层(冬小麦0~25cm土层、春小麦0~20cm土层)土壤均温与旗叶温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0.879**,0.769**)。 6.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旗叶生理指标的影响 秸秆还田处理普遍降低了冬小麦旗叶温度,降温幅度以玉米秸秆还田+覆膜+镇压处理最大,较对照低2.02℃。玉米秸秆还田和小麦秸秆还田处理对春小麦旗叶温度分别表现为提高和降低作用,以玉米秸秆还田+不覆膜+镇压处理的提高幅度最大,较对照高0.61℃,以麦秸还田+覆膜+镇压处理降低幅度最大,较对照低0.62℃。 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冬、春小麦旗叶气孔导度,冬小麦降低幅度以小麦秸秆还田+覆膜+镇压处理最大,较对照低56.9%,春小麦降低幅度以玉米秸秆还田+不覆膜+镇压处理最大,较对照低46.0%。 秸秆还田冬、春小麦耕作层(冬小麦0~25cm土层、春小麦0~20cm土层)土壤均温与旗叶温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0.959**,0.918**)。 覆盖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微生境的改变,特别是对地温的改变,直接影响土壤呼吸和CO2排放,也影响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秸秆覆盖在春季有降低地温、不利小麦春季生长的负面影响,但在其它生长时期的增温或降温效应,对小麦生长发育多有正面作用。 【关键词】: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秸秆还田 土壤温度 春小麦 冬小麦 土壤呼吸 旗叶生理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512.1
【目录】:
  • 摘要2-5
  • Summary5-10
  • 目录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0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2
  • 1.2 覆盖栽培与旱作农业12-13
  • 1.3 覆盖栽培对土壤温度的影响13-18
  • 1.3.1 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13-14
  • 1.3.2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14-15
  • 1.3.3 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的影响15-16
  • 1.3.4 秸秆覆盖(还田)与地膜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差异16-18
  • 1.4 农田地面覆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18-19
  • 1.5 土壤温度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19
  • 1.6 植株含水率变化与作物产量19
  • 1.7 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展望19-20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20-24
  • 2.1 试区概况20
  • 2.2 试验材料20
  • 2.3 试验设计20-22
  • 2.3.1 不同覆盖方式试验20-21
  • 2.3.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试验21-22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22-23
  • 2.4.1 土壤温度测定22
  • 2.4.2 植株含水率的测定22
  • 2.4.3 土壤 CO2排放量及土壤呼吸速率测定22-23
  • 2.4.4 旗叶生理指标的测定23
  • 2.5 数据处理23-24
  • 第三章 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效应24-52
  • 3.1 冬小麦24-35
  • 3.1.1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温度的时空差异24-25
  • 3.1.2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差异25-29
  • 3.1.3 不同覆盖方式下植株的含水率差异29-31
  • 3.1.4 不同覆盖对土壤 CO2排放量及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31-33
  • 3.1.5 不同覆盖方式下冬小麦旗叶生理指标的变化33-35
  • 3.2 春小麦35-48
  • 3.2.1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温度的时空差异35-36
  • 3.2.2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差异36-40
  • 3.2.3 不同覆盖方式下植株含水率差异40-41
  • 3.2.4 覆盖对春小麦土壤 CO2排放量及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41-44
  • 3.2.5 覆盖对春小麦旗叶生理指标的影响44-48
  • 3.3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温度与 0~20cm 土壤水份的相关性48
  • 3.3.1 冬小麦 0~25cm 土体均温与 0~20cm 土壤水份的相关性48
  • 3.3.2 春小麦 0~20cm 土体均温与 0~20cm 土壤水份的相关性48
  • 3.4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温度与小麦植株含水率的相关性48-49
  • 3.4.1 冬小麦 0~25cm 土体均温与植株含水率的相关性48-49
  • 3.4.2 春小麦 0~20cm 土体均温与植株含水率的相关性49
  • 3.5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温度与产量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49-50
  • 3.5.1 冬小麦 0~25cm 土体均温与产量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49
  • 3.5.2 春小麦 0~20cm 土体均温与产量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49-50
  • 3.6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均温与土壤呼吸及旗叶生理指标的相关性50-52
  • 3.6.1 冬小麦 0~25cm 土体均温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50
  • 3.6.2 春小麦 0~20cm 土壤平均温度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50
  • 3.6.3 土壤温度与旗叶生理指标的相关性50-52
  • 第四章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效应52-81
  • 4.1 冬小麦52-63
  • 4.1.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土壤温度的时空差异52-54
  • 4.1.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土壤温度日变化差异54-58
  • 4.1.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植株含水率差异58-60
  • 4.1.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 CO2排放量及土壤呼吸速率差异60-62
  • 4.1.5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旗叶生理指标差异62-63
  • 4.2 春小麦63-78
  • 4.2.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温度的时空差异63-65
  • 4.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差异65-69
  • 4.2.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植株含水率差异69-71
  • 4.2.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 CO2排放量及土壤呼吸速率差异71-73
  • 4.2.5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旗叶生理指标差异73-78
  • 4.3 秸秆还田土壤温度与 0~20cm 土壤水份的相关性78
  • 4.3.1 冬小麦 0~25cm 土体均温与 0~20cm 土壤水份的相关性78
  • 4.3.2 春小麦 0~20cm 土体均温与 0~20cm 土壤水份的相关性78
  • 4.4 秸秆还田土壤温度与产量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78-79
  • 4.4.1 冬小麦 0~25cm 土体均温与产量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78
  • 4.4.2 春小麦 0~20cm 土体均温与产量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78-79
  • 4.5 秸秆还田土壤温度与植株含水率的相关性79-80
  • 4.5.1 冬小麦 0~25cm 土体均温与植株含水率的相关性79
  • 4.5.2 春小麦 0~20cm 土体均温与植株含水率的相关79-80
  • 4.6 秸秆还田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及旗叶生理指标的相关性80-81
  • 4.6.1 冬小麦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及旗叶生理指标的相关性80
  • 4.6.2 春小麦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及旗叶生理指标的相关性80-81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81-85
  • 5.1 讨论81-84
  • 5.1.1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81
  • 5.1.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81-82
  • 5.1.3 不同覆盖与还田方式下土壤温度效应差异82-83
  • 5.1.4 不同覆盖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83
  • 5.1.5 不同覆盖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旗叶生理指标的影响83
  • 5.1.6 不同覆盖和秸秆还田方式的优点与发展对策83-84
  • 5.2 主要结论84-85
  • 参考文献85-94
  • 致谢94-95
  • 作者简介95-96
  • 导师简介96-9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研究    姚宝林;施炯林;

非织造布地膜与塑料地膜对土壤及花生发芽率的影响    杜兆芳;曹建飞;袁金龙;杨旭;

不同耕作措施对西北绿洲灌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于爱忠;黄高宝;柴强;

秸秆还田方式对春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常晓慧;孔德刚;井上光弘;刘立意;张影微;苏锦涛;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农田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刘爽;张兴义;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温湿效应的影响    陈学文;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时秀焕;范如芹;魏守才;

植物水分亏缺和抗旱性研究概况    山仑

地膜穴播春小麦增产的生理生化机理初探    徐玉凤,王辉,苗瑞东,曹仪植

旱地玉米覆盖秸秆的增产效应研究    杨大晋

水分胁迫和气象因子对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祖贵,陈金平,段爱旺,孟兆江,张寄阳,刘战东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吕美蓉;宁堂原;张涛;赵建波;李洪杰;李增嘉;

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锋;李鹏;张凤云;李新华;孙明柱;高国强;

超强筋品种新麦26系谱和品质性状遗传分析    董昀;王映红;盛坤;杨丽娟;赵宗武;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李东升;周为华;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开;

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氮肥施用增效研究    李天玉;董敏;

麦玉轮作体系中秸秆钾对土壤钾库平衡的影响    董玉良,劳秀荣,孙伟红,张昌爱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基于渠灌类型区保墒灌溉的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表现    袁彦云;张保军;徐福利;汪有科;

土壤干旱对冬小麦幼苗蒸腾耗水特性的影响    单长卷;李存胜;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幼苗蒸腾速率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单长卷;田雪亮;吴雪平;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nd Water Losses on Different Land Uses in Low and Deep Hills of North Sichuan,China    

中国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旱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晓凌;

基于渠灌类型区保墒灌溉的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表现    袁彦云;张保军;徐福利;汪有科;

糜子根系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研究    代惠萍;冯佰利;高小丽;高金锋;王鹏科;柴岩;

覆盖栽培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杨勤;陈猛;刘永红;何文铸;高强;柯国华;

不同有机肥料对日光温室土壤营养和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武春成;毛秀杰;曹霞;陈秀丽;班淑菊;陈余波;

新疆棉花双膜覆盖增温效应分析研究    艾先涛;郑巨云;王俊铎;赛建国;多力坤;莫明;吐尔逊江;李雪源;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作物秸秆资源的农业综合利用研究    唐东民;伍钧;祝亮;胡华;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韩春丽

环保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张杰

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    李坤

土壤水分与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郑成岩

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王成雨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临沂烟区绿肥还田配套技术的研究    庞敏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华北地区秸秆覆盖下农田降雨转化过程模拟研究    王兆伟

丹参新品系的评价与花药培养技术的研究    解玉丽

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生理基础的研究    高春华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燕永新

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温和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张宇;刘恩才;于海秋;张丽娟;衣莹;

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研究    姚宝林;施炯林;

地面覆盖法调节土壤水热状况的研究进展    张蔚;蒋志荣;陈锋;李国保;

农田秸秆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王维;郑曙峰;路曦结;徐道青;

高茬粉碎玉米秸秆还田效果研究    胡高峰;郑宁卫;胡占强;

玉米秸秆还田激发增效效应研究    李天玉;董敏;

PT法—基质理化性质的快速测定方法    王清奎,黄玉明,张志国

旱地苹果树地面覆盖效应初探    宋军阳,王福成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陈军胜

旱作麦田秸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

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王星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生物降解地膜降解过程的影响及田间应用    赵爱琴

典型农区地膜残留特点及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马辉

土壤残膜对棉花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李青军

秸秆还田和施氮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张庆忠,吴文良,王明新,周中仁,陈淑峰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

提高土壤肥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秸秆还田    范琼文

红壤水田秸秆还田对三熟各季作物的增产效应    王国法,蒋彭炎,陆龙泉,吴柏荣

制定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的研究    

实施玉米机械秸秆还田的八项注意    李加恩,唐守晋

凤冈油菜秸秆还田的效果分析    刘富春

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赵继献,朱文秀

秸秆还田地块耕作管理“三要”    薛玉华

榆林风沙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初报    杨涛,武占强,曹双成,刘建平,孟玉山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浅论农业秸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    袁梅;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樊旭;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产量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推行绿色技术 发展低碳农业    任小平;孙达义;

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

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

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    梁建统

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    通讯员 刘世全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驿城区农机局抓好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    本刊记者 吕磊通讯员 胡军锋

清洁 节能 省钱    本报记者 韩光亮 通讯员 庄君 姜龙金 刘瑞华

全市秸秆还田将达100万亩    刘璇 陈志奎

今秋明春四川秸秆还田百万亩    通讯员 彭福智 记者 邓万祥

秸秆还田及绿肥利用技术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增温和降水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影响及作物布局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王鹤龄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农田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    蔡立群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不同覆盖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旱作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    陈玉章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    李万良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

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卿明福

不同覆盖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    范颖丹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