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发酵产酸复合菌群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9:24
热度:

秸秆发酵产酸复合菌群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摘要】:短链脂肪酸在化工、食品、医疗和畜牧等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工业上生产短链脂肪酸的原料大多来自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不可再生

【摘要】:短链脂肪酸在化工、食品、医疗和畜牧等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工业上生产短链脂肪酸的原料大多来自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秸秆的技术,不仅可以获得高附加值的目标产物(短链脂肪酸),还能解决我国秸秆资源浪费的难题。但是由于秸秆的结构复杂,纯菌种对其降解能力较差,由多种细菌组成的复合菌群,可在发酵过程中通过种间的协同代谢机制,削弱中间产物的抑制效应,有效提高秸秆的降解和转化效率,基于上述原因本试验筛选出能够有效降解秸秆的复合菌群,并对其培养的最佳条件和秸秆降解过程的的动力学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讨论。 首先,以牛粪、猪粪堆肥、玉米地土壤、腐木以及猪粪堆肥与腐木的混合物为接种物,通过传代富集培养获得了五个秸秆发酵产酸复合菌群即FMc、FMd、FMs、FMw和FM(d+w),其中FM(d+w)具有最高的总酸生产能力为2.06g/L。 其次,试验采用批次发酵的方法,探索最适于FM(d+w)菌群的氮源种类及其添加量,结果表明当以蛋白胨作为氮源时,1g/L的添加量是最佳的。此外,还优选出最适于本菌群秸秆产酸发酵的最适初始pH值为8,并探究Co~(2+)和Zn~(2+)这两种微量元素对秸秆产酸发酵系统的影响及其添加的最适浓度,结果表明:Zn~(2+)、Co~(2+)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024g/L、0.012g/L。 最后,基于以上试验的最优结果,并以莫诺动力学模型为基本参考,通过补充假设条件建立了水稻秸秆产酸发酵的降解模型,并通过试验同时来求解所建立模型的动力学参数和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本论文的结论对今后对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秸秆产酸提供种子资源,也为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转化效率的技术研究方面做出贡献,具有指导意义和一定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降解秸秆 厌氧发酵 短链脂肪酸 动力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Q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2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1.1 课题背景10
  • 1.1.2 课题来源10-11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
  • 1.2 短链脂肪酸的应用及其生产技术11-17
  • 1.2.1 乙酸主要应用领域及其生产技术11-14
  • 1.2.2 丙酸主要应用领域及其生产技术14
  • 1.2.3 丁酸主要应用领域及其生产技术14-17
  • 1.3 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其预处理技术17-20
  • 1.3.1 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17-18
  • 1.3.2 秸秆预处理技术18-20
  • 1.3.3 利用秸秆产酸发酵存在的问题20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20-22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22-30
  • 2.1 试验装置22
  • 2.2 试验材料22-24
  • 2.2.1 发酵原料22-23
  • 2.2.2 接种物23
  • 2.2.3 培养基23-24
  • 2.3 主要仪器设备24-25
  • 2.4 试验方案与方法25-27
  • 2.4.1 发酵菌群筛选的试验方案与方法25
  • 2.4.2 培养条件优化试验方案与方法25-27
  • 2.4.3 秸秆产酸发酵系统的动力学研究27
  • 2.5 项目检测与分析方法27-30
  • 2.5.1 秸秆组成成分测定方法27
  • 2.5.2 水稻秸秆预处理方法27
  • 2.5.3 生物量测定方法27
  • 2.5.4 原始接种物含水率测定方法27
  • 2.5.5 水稻秸秆失重率测定方法27-28
  • 2.5.6 液相末端发酵产物测定方法28
  • 2.5.7 气体组分检测方法28-30
  • 第3章 发酵水稻秸秆产酸复合菌群的培育与筛选30-40
  • 3.1 引言30
  • 3.2 复合菌群发酵秸秆产酸规律30-35
  • 3.3 氢分压与乙酸产量的关系35-36
  • 3.4 发酵系统pH值变化规律36
  • 3.5 水稻秸秆失重率36-37
  • 3.6 发酵秸秆产酸性能综合分析37-38
  • 3.7 本章小结38-40
  • 第4章 秸秆发酵产酸复合菌群培养条件的优化40-76
  • 4.1 引言40
  • 4.2 氮源类型及其添加量40-59
  • 4.2.1 基于氯化铵为氮源的试验40-46
  • 4.2.2 基于尿素为氮源的试验46-52
  • 4.2.3 基于蛋白胨为氮源的试验52-59
  • 4.3 初始pH值对秸秆发酵产酸的影响59-64
  • 4.3.1 发酵系统挥发酸变化规律59-61
  • 4.3.2 发酵系统pH值变化规律61-62
  • 4.3.3 水稻秸秆失重率62-63
  • 4.3.4 发酵系统生物量变化规律63
  • 4.3.5 发酵秸秆产酸性能综合分析63-64
  • 4.4 微量元素对秸秆发酵产酸的影响64-69
  • 4.4.1 发酵系统挥发酸变化规律65-68
  • 4.4.2 水稻秸秆失重率68
  • 4.4.3 发酵秸秆产酸性能综合分析68-69
  • 4.5 复合菌群发酵秸秆产酸动力学研究69-76
  • 4.5.1 水稻秸秆降解动力学特性初步分析69-70
  • 4.5.2 水稻秸秆降解模型的建立70-72
  • 4.5.3 模型的修正及系数确立72-74
  • 4.5.4 模型的验证74
  • 4.5.5 本章小结74-76
  • 结论76-77
  • 参考文献77-8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1-83
  • 致谢8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途径及建议    常栋;王润琴;

醋酐市场分析及工艺技术    路守彦;

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WSC-6分解稻秆过程中的产物及pH动态    王伟东;王小芬;刘长莉;李玉花;吕育财;崔宗均;

醋酐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金栋;

促进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酶解的预处理技术综述    岳建芝;李刚;张全国;

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    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李宝玉;

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分析    俞才华;

纤维素化工产品的生产及发展前景    许冬生,严路彤

我国醋酸产业形式及建议    侯乐山;

微生物技术在秸秆饲料中的应用    韩彦艳;杜军华;刁治民;

稻草乙二醇液化产物中纤维素的变化研究    丛日昕;张玉苍;孙岩峰;何连芳;石永安;

农村秸秆产量的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构建低碳农业经济的视角    杨丽莎;

农牧交错带草-畜-田耦合的IRM模拟分析    徐轩;张英俊;

江苏省秸秆类农业生物质能源分布及其利用的效益    张兵;张宁;李丹;徐超;

混菌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王振宇;樊梓鸾;

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的发酵特性    刘震东;李文哲;刘爽;郑国香;

2009年中国主要粗饲料产量分析    万发春;刘晓牧;朱鑫;刘明杰;王文娟;宋恩亮;贾玉堂;高翔;杨在宾;孙国强;

我国农作物秸秆处理的困境与对策    鞠昌华;

茎叶还田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刘传和;刘岩;匡石滋;田世尧;凡超;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种与密度二因素试验    张光全;金胜利;火玉洁;李桃;

甲醇羰基化制醋酐市场及技术进展    高俊文;

生物质发电燃料成本分析    王爱军;张燕;张小桃;

沟埋还田不同埋草量对冬季稻田CO_2排放的影响    高文玲;卞新民;吴洁;郭伟;孙金福;李胜;杜磊;石建福;

农工共生型虚拟生态产业园构建研究    刘瑞权;刘晶茹;赵秀丽;张本刚;

基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麦秸木质陶瓷制备与性能表征    吴文涛

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继培

水稻秸秆降解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机理研究    徐杰

基于统计学和解耦算法的丙酮—丁醇蒸馏系统优化研究    王洪海

商品粮种植乡生物质废弃物回收利用规划研究    任峰

高效玉米秸秆生物饲料的研制及其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常娟

天然气能源化工产品链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黄智贤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特性及其对农业废物堆肥腐殖化的影响研究    黄红丽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毕于运

纤维床固定化酪丁酸梭菌发酵廉价生物质生产丁酸的研究    江凌

湖北省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刘莹玉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蓝藻定向发酵产丁酸的条件研究    吕娴

非木材植物碎料/粉末自胶合性能的研究    金淘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产内切纤维素酶基因工程乳酸菌的构建    李方正

秸秆-膨润土-PAM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调控效应    徐军

BGH型生物质燃气燃烧机设计及冷态实验研究    李七军

秸秆容器育苗的水分管理研究    杨晓桦

巢湖疏浚底泥的边坡生态修复基质资源化研究    周麒麟

物理预处理秸秆菌群发酵工艺研究    罗晶

发酵玉米秸秆饲料饲喂肉兔试验    武英,郭建凤,赵新华,姜文学,侯明海

醋酸酐制备低取代度木薯淀粉醋酸酯    林武滔;谢兆龙;

秸秆微贮饲料养牛效果研究    张山林,耿二强,赵志伟,孙保军,张俊英

麦秸微贮与氨化饲喂肉羊对比试验    马效林,张瑞孝,马明义

东北平原引草入田、粮草轮作的初步研究    祝廷成,李志坚,张为政,梁存柱,杨海军,周守标

秸秆发酵饲料饲喂生长猪的试验    张福友,聂卫清,尚书文,张荣民,聂荣阶

用发酵活干菌发酵秸秆喂猪效果    刘科

秸秆成型燃料双胆反烧炉的设计    马孝琴,骆仲泱,余春江,方梦祥,张百良,赵廷林,郑竹林

微生物发酵秸秆饲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杨永明,卢德勋,卢媛

粘胶纤维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芦长椿

    罗立源 任振爽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群的培养条件及絮凝特性初步研究    陈亚飞;俞晓雯;林华颖;董新姣;

复合菌群降解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研究    周亮,朱冠友,银玉容,肖凯军

复合菌群的构建及其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    赵硕伟;沈嘉澍;沈标;

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PCR和RFLP分析对分枝杆菌复合菌群鉴定的研究    张灵霞!100091北京,庄玉辉!100091北京

高效降氰菌群的构建及降解特性    曾虹燕;姜和;雷光辉;刘庭亮;

复合菌群的构建及其所产MBF絮凝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志强;林波;李昌花;李风琴;左燕君;

高效复合菌降解氯代苯胺类化合物的特性研究    周燕洁;陆光华;

丁酸甲烷发酵优势菌群的选育及其丁酸降解特性    李建政;王卫娜;马超;叶菁菁;

高效复合菌对多菌灵的生物降解    朱凤晓;孔洁;由焦化;呼世斌;秦宝福;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钟磊;周立祥;王世梅;

复合菌群的构建及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赵永坤;朱昌雄;李良生;于化泓;

生物滴滤塔净化污水厂臭气的研究    吴昊;李慕群;

漆酶高产菌株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任广明;李滇华;曲娟娟;

光合细菌——生产工艺处理淀粉废水    刘沐之;冯春晖;杨涛;郑先强;

虫生菌物Cordyceps jiangxiensis菌体及多糖的深层培养条件优化(英文)    

矿物分离用微生物及其培养条件实验设计    瞿广飞;龚文琪;祝春水;

污水污泥生物沥浸处理中次生矿物的形成及其环境学意义    周立祥;廖岳华;柏双友;熊慧欣;王世梅;

嗜(耐)盐微生物在榨菜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吴敏;张勇;郑刚;

对付耐药菌的新武器——人防御素    徐志南;陈海琴;林建平;岑沛霖;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究应用现状    李清华;吴昊;

南京有望引入神奇细菌治污    南环 刘晓东

让猪健康快乐地生长    本报记者 葛密艳

南京生物治污 河水一月变清    顾巍钟

天士力做强“大健康产业”    

我省开发微生物菌肥市场前景看好    本报记者 王咏刚

开创科学新茶时代    本报记者 冯国梧 通讯员 孟杰

新型复合菌剂可为青贮饲料“添寿”    记者 依娅

乐山欣特康: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酵素菌基地    本报记者 石元清

烷烃发酵生产长链二元酸工业试验成功    郑伟

发酵床上小猪乐得哼哼唱    日报通讯员 周凌

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优化技术的基础研究    朱亮

纤维质高效水解关键技术及其在木薯燃料乙醇产业中的应用    张庆华

高盐含酚废水生物处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王平

高密度培养盘基网柄菌及重组可溶性人Fas配体表达的研究    陈杰

微生物制备γ-聚谷氨酸的研究    石峰

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群NSC-7菌种组成及种间协作机理    刘长莉

脐带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优化与共培养研究    范秀波

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高密度异养培养    刘世名

一株破乳菌破乳有效成分分析及其强化培养条件优化    徐暘

发酵法生产米多霉素的菌种选育、培养条件优化和动力学研究    谢志鹏

秸秆发酵产酸复合菌群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宋钧玲

红海榄根际真菌多样性研究及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群的构建    潘虎

产纤维素酶复合菌在秸秆沼气厌氧发酵应用中的研究    张麟凤

苯酚高效降解复合菌群的构建及其固定化降解特性研究    王固宁

高效降解DEHP复合菌群的构建及降解特性研究    王天竹

厌氧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群落结构及功能微生物研究    赵银瓶

跨界融合构建复合菌群高效降解制浆造纸废水的研究    孙友友

降油及产絮凝剂的微生物菌群培养和废水处理特性研究    孙娜

产絮凝剂复合菌群的构建及其絮凝剂MAC37特性和初步应用的研究    苏晓梅

复合菌群及其固定化技术处理抗生素生产废水的研究    曾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