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7:57
热度: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全国农业生产产生数以亿吨的秸秆被闲置或者焚烧,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全国农业生产产生数以亿吨的秸秆被闲置或者焚烧,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本试验于2009-2011年在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长旺村试验田进行,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下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土壤碳库的影响,为提高土壤肥力和资源利用率,改良土壤性状和实现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清洁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无论是旋耕还是翻耕,全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表现为:稻麦草还田稻草还田麦草还田不还田,其中稻麦草还田均与不还田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但稻草还田与麦草还田之间差异不显著。 耕作方式对土壤总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影响,对于总磷,旋耕显著大于翻耕。对于速效钾,翻耕显著大于旋耕。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交互效应对土壤全氮、总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最显著的组合为旋耕+稻麦草还田,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交互效应对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最显著的组合为翻耕+稻麦草还田。 2.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且显著影响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0-7cm7-15cm15-25cm,各层次之间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但集中体现在15-25cm上,翻耕显著高于旋耕。而对于0-7cm和7~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旋耕与翻耕的差异不显著。 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表现为旋耕处理显著大于翻耕处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显著,对于0.5~9.25mm、2-lmm、5-3mm和5mm粒径,旋耕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翻耕。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交互效应对0-7cm和7-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最显著的组合为旋耕+稻麦草还田,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交互效应对15-2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最显著的组合为翻耕+稻麦草还田。而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影响最显著的组合为旋耕+稻麦草还田。 【关键词】: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土壤养分 土壤碳库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141.4;S15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5
  • 摘要11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2.1 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12-13
  • 1.2.2 秸秆还田技术的进展13-14
  • 1.2.3 耕作与秸秆还田的土壤培肥效应14-17
  • 1.2.3.1 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4-15
  • 1.2.3.2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5-16
  • 1.2.3.3 耕作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16
  • 1.2.3.4 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库的影响16-17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17-20
  • 1.3.1 项目来源17
  •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7
  • 1.3.3 研究内容17-19
  • 1.3.4 技术路线19-20
  • 参考文献20-25
  • 第二章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25-35
  • 摘要25
  • 2.1 材料与方法25-27
  • 2.1.1 试验设计26-27
  • 2.1.2 田间管理27
  • 2.1.3 取样测定方法27
  • 2.1.4 数据分析方法27
  • 2.2 结果与分析27-32
  • 2.2.1 土壤全氮含量28
  • 2.2.2 土壤总碳含量28-29
  • 2.2.3 土壤碱解氮含量29-30
  • 2.2.4 土壤速效磷含量30-31
  • 2.2.5 土壤速效钾含量31-32
  • 2.3 讨论32-33
  • 2.4 小结33-34
  • 参考文献34-35
  • 第三章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35-49
  • 摘要35-36
  • 3.1 材料和方法36-38
  • 3.1.1 试验设计36
  • 3.1.2 田间管理36
  • 3.1.3 取样测定方法36-37
  • 3.1.4 数据分析方法37-38
  • 3.2 结果与分析38-43
  • 3.2.1 土壤总有机碳38-39
  • 3.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39-40
  • 3.2.3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40-41
  • 3.2.4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41-43
  • 3.3 讨论43-44
  • 3.4 小结44-45
  • 参考文献45-49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49-57
  • 摘要49
  • 4.1 讨论49-51
  • 4.1.1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49-50
  • 4.1.2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50-51
  • 4.2 结论51-52
  • 4.3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52-53
  • 4.3.1 主要创新点52
  • 4.3.2 不足之处52-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堆腐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虎,常江

寒地水稻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郑桂萍;钱永德;汪秀志;张德远;刘崇文;刘丽华;吕艳东;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吴艳;郝庆菊;江长胜;

耕作方式对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全氮及碱解氮的影响    祝滔;郝庆菊;江长胜;袁雪;

秸杆覆蓋免耕法的节水培肥增产效益及应用前景    朱文珊,曹明奎

渭北旱原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水肥增产效应研究    方日尧,同延安,赵二龙,梁东丽

毛乌素沙地南缘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雷金银;吴发启;王健;李荣标;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刘鹏涛;冯佰利;慕芳;苏旺;徐芦;蔡晓青;刘月仙;朱瑞祥;薛少平;

陇东黄土旱塬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建军;王勇;唐小明;樊廷录;李尚中;党翼;王磊;

高留麦茬的整体效应与配套技术研究    吴崇海,李振金,顾士领

有机物料对盆栽土壤养分及海棠苗生长量的影响    刘嘉芬,姚胜蕊,刘寄明,薛炳烨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小麦育种目标探讨    丁晓义;姜鸿明;陈永娜;李林志;严美玲;刘兆晔;

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

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麦玉两熟产量的影响    李洪杰;宁堂原;邵国庆;王瑜;田慎重;李增嘉;曲学勇;

秸秆在肉牛饲养中的利用及其纤维表观消化率    冯素飞;蒋高明;孔令杰;

农田氮肥的动态变化及施氮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苏诗杰;付清勇;朱思海;赵媛媛;

施硫对冬小麦穗花发育、籽粒蛋白质组分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李府;尹燕枰;

鲁东丘陵区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一体化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丁晓义;姜鸿明;董超;李林志;陈永娜;严美玲;

设施栽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王薇;袁亮;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保护性耕作及控释肥对水稻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王静;许征宇;胡鹏;荚恒斌;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王道中;张成军;郭熙盛;

Effects of Slopes and Rainfall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under Water Erosion in Regions of Hilly Purple Soil    

长沙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蔡立湘;纪雄辉;彭新德;李明德;倪笑;

基于SolidWorks圆盘式免耕开沟器的仿真设计与分析    朱惠斌;李洪文;白丽珍;

基于保护性耕作下2BSF-4-5A型小麦免耕播种机的设计    苟文;马荣朝;杨文钰;雷小龙;樊高琼;

秸秆揉碎加工机械及工艺的试验研究    李林;张庆旭;赵满全;赵振国;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农田养分流失风险评价及养分平衡管理研究    丁晓东

有机废弃物CO_2施肥发酵过程中基质理化性状变化及残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王亚艺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不同氮肥处理对稻茬免耕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韩自行

空心莲子草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的影响    王志勇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丹江口库区作物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养分流失特征及麦套稻施肥研究    李承力

免耕条件下的小麦稀播试验    吴晓东;杨贤彬;孙昌璜;张春雨;丁星灿;

秸秆还田免耕撒播小麦技术研究    白瑞贤,杜文建,梅碧蓉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四川凉山盐中灌区高产稳产农田土壤培肥研究    彭世逞;吉牛拉惹;

农田秸秆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王维;郑曙峰;路曦结;徐道青;

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其土壤状况的影响    闫根海;杨晓军;王斌;薛海龙;李霞;

土壤有机磷组分动态变化和剖面分布    于群英,李孝良

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与免耕播种技术    陈君达;王兴文;李洪文;

可调翼铲式深松机的试验研究    李洪文;高焕文;王兴文;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    芮雯奕;周博;张卫建;

我国保护性耕作制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旺盛;张海林;

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节水效应、生产力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研究    秦江涛

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吴菲

四川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严洁

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朱利群;张大伟;卞新民;

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李彩华,靳学慧,台莲梅

秸秆还田和不同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牛永志;李凤博;柳建国;彭长青;卞新民;

秸秆还田在粮棉间作田中的应用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产量的影响    李凤博;牛永志;高文玲;刘金根;卞新民;

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闻杰,王聪翔,侯立白,张雯,张彬

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生理特性    郭勋斌;顾克礼;田文科;徐世林;陈伟民;袁秦;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磷影响的研究进展    文方芳;李菊梅;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产量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陆建飞;庄恒扬;张洪程;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浅论农业秸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    袁梅;

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

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

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    梁建统

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    通讯员 刘世全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驿城区农机局抓好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    本刊记者 吕磊通讯员 胡军锋

清洁 节能 省钱    本报记者 韩光亮 通讯员 庄君 姜龙金 刘瑞华

全市秸秆还田将达100万亩    刘璇 陈志奎

今秋明春四川秸秆还田百万亩    通讯员 彭福智 记者 邓万祥

秸秆还田及绿肥利用技术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黄淮海平原土壤节肢动物对耕作和施肥的响应    朱强根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长期与短期秸秆还田后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研究    顾丽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张四伟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    李万良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麦68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邹兵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