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生物质秸秆热化工特性的NIRS分析方法与热值模型构建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7:06
热度:

生物质秸秆热化工特性的NIRS分析方法与热值模型构建【摘要】:热化工特性是生物质秸秆有效利用的基础特性之一,为了研究和探讨生物质秸秆热化工特性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和热值计算方法,采集

【摘要】:热化工特性是生物质秸秆有效利用的基础特性之一,为了研究和探讨生物质秸秆热化工特性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和热值计算方法,采集农作物秸秆样品199个,其中油菜39个,小麦39个,玉米21个和水稻100个,按照标准检测方法测定样品的工业分析组成、元素分析组成和高、低位热值,对样品进行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利用TQAnalyst8.3化学计量学软件,采用光谱杠杆值(Leverage)和学生残差(Residual)法剔除异常样品,通过不同的光程散射校正方法和光谱预处理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方法,建立了生物质秸秆工业分析组成、元素分析组成和热值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同时分别对样品的工业分析组成、元素分析组成与热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共线性诊断,建立了基于工业分析组成和元素分析组成的热值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秸秆样品工业分析组成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并采用独立的验证集样品对定量分析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集水分的化学分析值与NIRS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p2)、标准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220、0.886、1.114;挥发分的化学分析值与NIRS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p2)、标准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821、1.230、2.391;灰分的化学分析值与NIRS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p2)、标准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967、0.568、5.551;固定碳不是直接测定,而是由公式算出,水分、挥发分和灰分测定值的误差产生累计,使得固定碳含量值误差较大,造成定量分析模型精度很低,因而不作验证。结果表明,灰分的定量分析模型效果最好,挥发分、水分分别次之,固定碳的模型效果最差。 (2)建立了秸秆样品元素分析组成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并采用独立的验证集样品对定量分析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集N元素的化学分析值与NIRS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p)、标准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895、0.186、3.120;C元素的化学分析值与NIRS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p2)、标准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811、1.090、2.323;H元素的化学分析值与NIRS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p2)、标准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554、0.425、1.514;S元素的化学分析值与NIRS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p2)、标准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303、0.039、1.211;O元素的化学分析值与NIRS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p2)、标准差(P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634、1.140、1.663;固定碳不是直接测定,而是由公式算出,水分、挥发分和灰分测定值的误差产生累计。结果表明,N元素的定量分析模型效果最好,C、O、H元素分别次之,S元素的模型效果最差。 (3)建立了秸秆样品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并采用独立的验证集样品对定量分析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集高位热值的化学分析值与NIRS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p2)、标准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931、169J.g-1、3.839;低位热值的化学分析值与NIRS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p2)、标准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857、228J.g-1、2.676。结果表明,高位热值的NIRS定标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以用于实际检测;低位热值的NIRS定标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可行的,但预测精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4)建立了基于工业分析组成的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的预测模型。经比较分析,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建立高、低位热值预测模型效果最优,高位热值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12,预测值标准差SEP为203J.g-1,相对标准差RSD为1.25%;低位热值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06,预测值标准差SEP为198J.g1,相对标准差RSD为1.33%。对热值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高位热值预测模型的预测标准差SEP、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182j.g1、1.09%,低位热值预测模型的的预测标准差SEP、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194J.g-1、1.29%。结果表明,主成分回归方法建立的基于工业分析指标的生物质秸秆热值预测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生物质秸秆热值。 (5)建立了基于元素分析组成的的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的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回归和BP神经网络建立了基于元素分析组成的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内部评价显示,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的热值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最大,预测标准差SEP和相对标准差RSD最小,高位热值的决定系数R2、预测标准差SEP、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0.979、98J.g-1、0.61%,低位热值的分别为0.976、99J.g’、0.67%。通过热值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其中,高位热值的决定系数R2、预测标准差SEP、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0.903、220J.g1、1.37%,低位热值的分别为0.889、213j.g-1、1.45%,说明预测值与测定值之间的误差较小,取得较理想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所建立的模型取得较理想的预测精度,可以用于生物质秸秆高、低位热值的预测。 【关键词】:秸秆 热化工特性 近红外光谱 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216.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8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生物质热化工特性分析14
  • 1.2.2 生物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14-16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6-18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6-17
  • 1.3.2 技术路线17-18
  • 2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热化工特性分析与模型构建18-51
  • 2.1 样品采集与制备18
  • 2.2 仪器与方法18-27
  • 2.2.1 实验仪器18-19
  • 2.2.2 热化工特性测定方法19-24
  • 2.2.3 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构建方法24-27
  • 2.3 结果与分析27-49
  • 2.3.1 秸秆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27-28
  • 2.3.2 工业分析组成的近红外光谱模型构建与验证28-35
  • 2.3.3 元素分析组成的近红外光谱模型构建与验证35-44
  • 2.3.4 热值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的构建与验证44-49
  • 2.4 本章小结49-51
  • 3 基于工业分析组成的秸秆热值预测模型构建51-63
  • 3.1 样品采集与制备51
  • 3.2 仪器与方法51-56
  • 3.2.1 实验仪器51
  • 3.2.2 工业分析组成与热值测定51
  • 3.2.3 模型构建与评价51-56
  • 3.3 结果与分析56-62
  • 3.3.1 工业分析组成与热值测定结果与统计56
  • 3.3.2 工业分析组成和热值相关性分析56-59
  • 3.3.3 工业分析组成共线性诊断59-60
  • 3.3.4 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60-62
  • 3.4 本章小结62-63
  • 4 基于元素分析组成的秸秆热值预测模型构建63-72
  • 4.1 样品采集与制备63
  • 4.2 仪器与方法63-65
  • 4.2.1 实验仪器63
  • 4.2.2 元素分析组成与热值测定63
  • 4.2.3 模型构建与评价63-65
  • 4.3 结果与分析65-71
  • 4.3.1 元素分析组成与热值测定结果与统计65
  • 4.3.2 元素分析组成和热值相关性分析65-68
  • 4.3.3 元素分析组成共线性诊断68
  • 4.3.4 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68-71
  • 4.4 本章小结71-72
  • 5 结论与工作展望72-76
  • 5.1 主要研究结论72-74
  • 5.2 存在的问题74-75
  • 5.3 下一步工作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在审的学术论文82-83
  • 致谢8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秸秆工业分析    皇才进;韩鲁佳;刘贤;杨增玲;

利用生物质废弃物生产生物基产品    毛渺浩;刘斌;

中国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高春雨;李铁林;王亚静;毕于运;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效益分析    李平;蔡鸣;陈正明;崔晋波;

生物质三组分热解反应及动力学的比较    黄娜;高岱巍;李建伟;陈标华;

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大麻纤维的研究    鲁贻梅;王慧;吕亚非;

吉林省几种常见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性能    张启昌;张英楠;王峰洁;孙国文;颜科;

CaO伴随纤维素快速热裂解的落体试验研究    林郁郁;陶然;张楚;张健;章明川;

中国电网高速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关系    卫蜀作;蔡邠;

能源作物与传统生物质热解特性对比研究    陈磊;金晶;索娅;赵兵涛;张建民;

生物质气化机理及应用    郑昀;邵岩;李斌;

生物质气化机理及应用    郑昀;邵岩;李斌;

基于热重分析的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研究进展    蔡鹏瑶;黄光群;韩鲁佳;

生物质与煤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朱孔远;谌伦建;马爱玲;

农村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舒克孝;王铁;

生物质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邢立力;

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的发展与应用    朱华东;焦保才;段桂平;袭海涛;

三种中药渣的热解气化特性    郭飞强;董玉平;董磊;景元琢;

秸秆类生物质流态化燃烧特性研究    秦建光

利用生物质基合成气制备清洁生物燃料的研究    仇松柏

生物质流态化燃烧粘结失流特性研究    滕海鹏

栽培管理措施和环境胁迫对柳枝稷生长特性和生物质品质的影响    李继伟

生物质热解及焦油热裂解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齐国利

CaO伴随生物质热裂解制油在线脱氧的实验研究    林郁郁

生物质油催化重整制氢及催化剂积炭失活研究    蓝平

稻壳低温慢速热解机理研究    沈建锋

城市生活垃圾直接气化熔融焚烧过程应用基础研究    胡建杭

生物质直接脱氧液化产物生物石油的分析与精制    李金花

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    唐京禧

生物质与煤共热解实验研究    朱孔远

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质油的实验研究    胡兴涛

玉米秸秆热解制取生物油及其性质研究    王通洲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研究    孙玉凤

生物质快速裂解产品深加工研究    栗晓静

以铜渣为催化剂的松木屑气化特性实验研究    岳旭飞

利用冶金渣余热催化气化城市生活垃圾的试验研究    袁永功

户用生物质气化炉传热模拟及实验研究    陈霍

外循环径向移动床生物质催化气化工艺研究    宋聪聪

GM(1,1)模型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总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朱辉;

土壤养分的可见光谱研究    丁文广;陈劲松;吴晟;牛贺文;

盐胁迫下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热值变化的研究    林鹏,王文卿

论热值在植物竞争研究中的应用    张艳楠;杨艳;董建军;张庆;

刍议热值在植物竞争研究中的应用    张艳楠;杨艳;牛建明;张庆;

小桐子种壳加工成型木炭的方法研究    杨成梅;李明;李茂昌;刘祥义;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主要神类能量背景值测定分析    李意德,吴仲民,曾庆波,周光益,陈步峰

蚕茧收购价格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陈文虎,李瑞

食用大豆油热值的测定    粟智;申重;刘丛;

厚壁毛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热值研究    鲁顺保;申慧;张艳杰;郭晓敏;

一种基于Ito方程的广告效应预测模型    梁启华;

基于多输入层小波神经网络的选矿厂能源消耗预测模型    孙颖;张袅娜;王玉华;卢秀和;杨洪侠;

汉族儿童哮喘易感基因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    华丽;鲍一笑;刘全华;

钢铁企业电力负荷分析与预测模型的探讨    盛刚;孙彦广;梁青艳;

基于时间序列的航空备件消耗预测    马培蓓;纪军;

温室环境神经网络预测控制    陈亮;杜尚丰;

膳食血糖生成指数预测模型的建立    刘静;杨月欣;

GM(1,1)模型分析及改进    高尚;

基于SVM隧道与溶洞安全距离预测模型    赖永标;乔春生;

最优子集回归模型在豫西汛期旱涝冷暖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王梅娟;王慧芳;张青珍;莫爱勰;

节电服务引入6Sigma标准    刘婷

郑煤集团推行热值计价销售    冯清利

辽阳石化煤炭采购以热值定价    特约记者 董新光

预测模型:推算SARS起落潮    本报记者 张超

“预测模型”要缓行    刘庆

稳定性是选择基金的重要依据    蒋先威贾肖明

儿童多动症有了疗效预测模型    王雪飞

蛋白质功能算出来    记者 耿挺

如何衡量基金以往的风险    晨星资讯(深圳)有限公司基金研究中心

不惜代价争漂亮的社会理性    陈宇峰

三化螟和斑潜蝇发生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杨林楠

不常用备件需求预测模型与方法研究    张瑞

基于神经网络的藻类水华建模与预测研究    李洪斌

融合移动信号流的高速公路交通拥挤预警与调控    高宏岩

基于多断面信息的城市道路网交通流预测方法研究    崔立成

中韩绿茶饮用量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金兑妍

大型结构振动信号处理与模态参数识别研究    陈为真

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成本理论与实证研究    章之旺

我国CPI预测数量研究    陈玉海

风电场风速和风功率预测方法研究    陈玲

生物质秸秆热化工特性的NIRS分析方法与热值模型构建    程旭云

建立0-3周龄黄羽肉鸡玉米净能近红外预测模型以及用常规化学成分建立净能的回归预测模型    申攀

化学成分及傅里叶近红外建立0-3周龄黄羽肉鸡棉粕净能预测模型的研究    陈玉娟

城市主干道交通拥堵预测方法研究    屈健

基于外包软件开发项目质量预测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孙伟文

应用化学成分及傅里叶近红外建立0~3周龄黄羽肉鸡豆粕净能预测模型的研究    张正帆

数学系大一学生对标准差的概念性理解    刘万稳

中国股市风险度量方法研究——VaR在中国股市风险度量中的应用    王露璐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汪维安

决策支持系统中预测算法研究    王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