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季节蓄热型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设计优化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6:48
热度:

季节蓄热型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设计优化研究【摘要】:严寒地区冬季漫长,建筑物的供暖热负荷远大于空调冷负荷。若单纯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则冬季从土壤中的取热量有可能会大于夏季释放

【摘要】:严寒地区冬季漫长,建筑物的供暖热负荷远大于空调冷负荷。若单纯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则冬季从土壤中的取热量有可能会大于夏季释放给土壤的热量。因此系统常年运行会使得地下土壤温度场逐年降低,且难以在过渡季节充分恢复,继而使热泵的供暖性能系数恶化。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系统(Solar-Ground Coupled Heat Pump, SGCHP)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非采暖季节的太阳能,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储存到土壤中,冬季再使用热泵将热量提取出来,为建筑物供暖。这种跨季节的土壤蓄热,不仅能将非采暖季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转移到冬季使用,而且可以使土壤温度得到充分恢复,保证热泵系统的高效运行。如果复合系统能够设计合理,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扩大太阳能这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带来显著的节能效益。 因此,本文首先收集整理了《建筑用气象数据手册》中各地的太阳辐射数据资料,计算出了不同地区太阳能集热器不同的安装倾角下集热板所能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的方法,编程计算给出了各个地区的太阳能集热器最佳安装倾角,比传统建议的以地理纬度为安装角的值略小一些。接着,介绍了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 然后,选取了榆林地区的一栋单体办公建筑(面积3500㎡),采用DEST负荷计算软件,模拟得到当地典型气象年参数下该建筑的全年逐时空调及采暖负荷。利用GLDPremier2012软件,模拟分析了土壤的热物性参数、埋管间距和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等参数对该建筑冬夏逐时负荷作用下地埋管从土壤中取放热所引起土壤温度的累年变化特征的影响,给出了土壤温度随着运行年份推移而变化的规律。 最后,采用三维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对地埋管换热器在土壤中的取热以及蓄热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地埋管换热器的蓄热性能。此外,还模拟了埋管管群的蓄热情况,对埋管间距、埋管进口流体温度以及蓄热时间对蓄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各影响因素下运行一段时期后土壤的温度场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在模拟计算中得到了大量的关于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在土壤中的蓄热量以及土壤温度场变化特性的数据。最后模拟了全年工况,基于模拟所得到的土壤温度变化数据,计算得出了夏季所能蓄存到土壤中的热量以及冬季能从土壤中提取出来的热量。结果显示:土壤释热率为92.8%,土壤平均温升为0.54K,这在工程应用中是可取的。 这一结论有助于利用地埋管通过太阳能季节性蓄热实现寒冷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应用。 【关键词】:太阳能-土壤源耦合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季节性蓄热 土壤温度恢复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83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课题研究背景9-10
  • 1.1.1 国内能源状况9
  • 1.1.2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2.1 地源热泵系统研究现状10-11
  • 1.2.2 太阳能系统研究现状11-12
  • 1.2.3 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研究现状12-14
  • 1.3 SGCHP系统的提出14-16
  • 1.3.1 SGCHP系统的工作原理15
  • 1.3.2 SGCHP系统的运行模式15-16
  • 1.4 论文研究内容16-17
  • 2 太阳能集热系统17-32
  • 2.1 太阳能集热器的形式17-18
  • 2.2 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倾角的确定18-27
  • 2.2.1 太阳能辐射强度计算19-23
  • 2.2.2 几个典型地区的太阳能集热器最佳倾角计算23-27
  • 2.3 太阳能集热器的连接形式27-28
  • 2.4 太阳能集热器的安装位置28-29
  • 2.5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的确定29-30
  • 2.6 太阳能系统蓄热水箱的设计30-32
  • 3 地埋管系统设计32-41
  • 3.1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模拟软件介绍32-36
  • 3.2 地下温度场的影响因素36-41
  • 3.2.1 回填材料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37-39
  • 3.2.2 岩土类型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39-40
  • 3.2.3 钻孔间距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40-41
  • 4 太阳能季节性土壤蓄热的数理模型41-48
  • 4.1 引言41
  • 4.2 垂直U形埋管土壤蓄热数理模型的建立41-48
  • 4.2.1 U型管内流体流动换热问题的数学描述42-44
  • 4.2.2 网格划分44-45
  • 4.2.3 边界条件的确定45-46
  • 4.2.4 方程的计算流程46
  • 4.2.5 模拟结果评价参数的定义46-48
  • 5 基于SGCHP系统的土壤蓄热特性的研究48-62
  • 5.0 引言48
  • 5.1 埋管间距对蓄热的影响48-54
  • 5.2 不同入口水温对地下蓄热温度场的影响54-59
  • 5.3 运行模式对土壤蓄热的影响59-60
  • 5.4 全年运行工况下取热量与蓄热量的研究分析60-62
  • 6 结论与展望62-64
  • 6.1 结论62-63
  • 6.2 建议与展望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基于地源热泵的便携式岩土热物性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    李晓东 ,于明志,李雨桐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SESHPS)及其研究开发    杨卫波,董华,胡军

我国建筑耗能状况及有效的节能途径    江亿

寒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太阳能保证率的确定    余延顺,廉乐明

寒冷地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方式的探讨    余延顺,廉乐明

严寒地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相变蓄热供暖系统    韩宗伟;郑茂余;刘威;王芳;

严寒地区太阳能—季节性土壤蓄热热泵供暖系统的模拟研究    韩宗伟;郑茂余;孔凡红;

东北地区人文地理特征与太阳热水器推广    王金贵

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应用推广    郑瑞澄;

加拿大卡尔加里市Okotoks小镇太阳能小区建设    严永红;张兴国;李金畅;

安徽邮电大厦中央空调系统节能管理    王冰凌;孙克飞;

夏热冬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改进分析    贾磊;王磊;张秀平;戴琳;

地源热泵应用研究内容的系统性    王庆鹏,毕月虹,贾衡

水泵并联选型及节能运行相关问题探讨    许淑惠;严颖;王哲斌;彭军;

BTR-4000型地层热物性原位测试仪及其应用    王庆华;孙友宏;陈昌富;吴晓寒;

基于组态软件、智能模块及PLC的岩土热物性原位测试仪监控系统    张楠;孙友宏;王庆华;

小议既有住宅二次装修的节能改造方法    文理健;

北京市建筑节能及地源热泵的推广前景    魏加项;苏保强;纪洪;刘小鹰;

太阳能-U形埋管土壤蓄热特性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杨卫波;施明恒;陈振乾;

一种新型的空调系统空气处理方法及其节能分析    梁彩华;张小松;蒋赟昱;李秀伟;

建筑物能效跟踪、控制、管理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王德林;冯廷龙;唐宏伟;陶金;李刚;

能耗统计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应用    介鹏飞;李德英;

基于环路拓展的集中供热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陈华敏;李永安;

一种季节性蓄存环境空气热能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韩宗伟;李先庭;石文星;丁慧婷;

太阳能再生式连续除湿换热器的试验研究    赵耀;葛天舒;代彦军;

苏南地区老小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集成技术体系及能耗评估    白建波;张宇;芮玮玮;杨江金;张菁燕;吴海军;

我国土壤源热泵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隋学敏;张旭;官燕玲;

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环境评价研究    端木琳;李震;舒海文;蒋爽;朱颖心;

山东省采暖空调度日数及其分布特征    李永安;常静;戎卫国;刘学来;

循环水泵选择设计中相关问题的分析    亓玉栋;

玻璃幕墙安全性能评估及其面板失效检测技术    刘小根

太阳能地下混凝土存取热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赵研

低能耗建筑主动动态复合围护结构研究    张辉

基于系统辨识的太阳能—相变蓄热新风供暖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李鹏

严寒地区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季节性土壤蓄热特性研究    张文雍

基于EETP指标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经济性研究    于靖华

保温砌模钢筋混凝土网格框架节能结构体系性能研究    赵晓艳

流致薄膜振动强化新风余热回收    卢艳华

SCPC集热器及其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研究    穆振英

太阳能热风采暖系统与村镇建筑一体化研究    李宪莉

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    亓玉栋

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的模拟分析    张东

大型热电厂间接连接供暖系统对新型墙体节能建筑供暖能耗分析    赵博

基于TRNSYS的空调系统自动控制仿真器的开发    迟光亮

城阳区旧村改造项目建筑节能工程风险管理    马海泉

唐山市公共建筑节能管理研究    党开春

岩土热响应测试仪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尹振江

华北地区绿色住宅建筑储能及其经济性分析研究    王臻

基于工质R134a的冷水机组换热器结构分析及系统特性研究    朱新华

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辅助散热冷却塔研究    张宏弢

太阳能驱动除湿转轮辅助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    左远志,丁静,丁云辉,杨晓西

审视北京大型公共建筑节能    江亿,薛志峰

21世纪的室内空气品质:追求优异    P.O.范格,于晓明

建筑环境设计模拟分析软件DeST 第一讲 建筑模拟技术与DeST发展简介    燕达 ,谢晓娜 ,宋芳婷 ,江亿

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现状与节能潜力分析    薛志峰 ,江亿

北京市建筑用能现状与节能途径分析    江亿 ,薛志峰

溶液全热回收装置与热泵系统结合的新风机组    刘晓华,李震,江亿

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评审标准》简介    薛志峰,江亿

用变速泵和变速风机代替调节用风阀水阀    江亿

对推进我国供热系统节能的看法和建议    温丽

浅议建筑节能    邓怡卿;马宏亮;

北京桑达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    文铎

道康宁公司首次在中国展示太阳能光伏解决方案    李鹏;

高端研发·高端示范·高端制造——《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解读    

行业动态    

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新进展    张磊;

太阳能发电会和煤电一样便宜吗?    赵春雷;

五星廿载以专注成就未来    宋佳楠;

ISO/TC 180太阳能技术委员会近况    李爱仙

太阳能技术在德国建筑中的应用    周正楠

住宅太阳能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张红丽;李杰;

太阳能综合试验房技术    江猛;舒水明;胡新华;丁国忠;吴一梅;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阳台壁挂太阳能的应用    苑金芳;李红;

建筑设计中太阳能技术的综合利用    王启镔;宋蕾;李萍;宋智勇;王东;

海林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供热的可行性分析    徐宝江;陈义波;陈九法;李海清;

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中国太阳能光伏尚德荣誉奖” 获奖者 胡成春    

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王崇杰;赵学义;薛一冰;

水平螺旋埋管地源热泵的研究    林芸;赵强;方肇洪;

2010欧洲太阳能光热市场报告    

地源热泵、太阳能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联合运行方式    李菊香;

黄鸣:为开发太阳能呐喊    本报记者 韩生华

应用材料西安太阳能技术中心投产    记者 张哲浩

能源大国沙特重视开发太阳能    本报驻沙特特约记者 张瑛平

中国太阳能可持续发展模式领航世界    本报记者:韩丹

禁氟:太阳能产业分水岭    张佩颖

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落户兰州    记者 苗世新 蒲英

四季沐歌公司启动“补天”行动    封南

创利润不是企业唯一目的    董彦峰

全球最大多晶硅企业可能来华自建基地    王佑

国际太阳能中心项目开工    李峰

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刘寅

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模型及其算法研究    杨伟

地源热泵U型埋管换热器的变周期模型研究    徐坚

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地埋管运行特性研究    白天

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地埋管运行特性研究    白天

与新型百叶集热墙结合的复合太阳能炕系统实验和理论研究    江清阳

地源热泵地埋管随机传热与可靠性理论研究    刘卓栋

地埋管相变回填材料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雷海燕

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对策研究    赵群

严寒地区季节性自然冷源土壤蓄冷应用基础研究    杨涛

季节蓄热型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设计优化研究    张萌

太阳能技术与青岛居住外环境一体化设计研究    姜飞宏

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    王垚

地埋管季节性蓄热的地下传热分析    韩明坤

新型间膨式太阳能辅助多功能热泵的性能实验优化    贺伟

综合应用太阳能强化建筑自然通风供暖效果的设计和优化研究    张宁

北京地区太阳能—土壤源复合式热泵系统应用特性研究    潘玉亮

空气—水复合集热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研究与应用    赵东亮

水—热耦合作用下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    刘东林

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