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三高”劣质煤气化应用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6:34
热度:

“三高”劣质煤气化应用研究【摘要】:随着我国能源供应的日益紧张,劣质煤的高效利用被广泛关注。山西省劣质煤资源储量较大,其中大部分是灰含量大于40%、硫含量大于2%、灰熔点大于150

【摘要】: 随着我国能源供应的日益紧张,劣质煤的高效利用被广泛关注。山西省劣质煤资源储量较大,其中大部分是灰含量大于40%、硫含量大于2%、灰熔点大于1500 oC、被认为是资源经济性和环保性差的“三高”煤,合理有效的利用该资源对缓解我国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煤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发展,为“三高”煤洁净利用提供了机遇。但实现“三高”煤气流床气化应用的前提,必须降低其灰熔点以达到该技术液态排渣的要求。 本论文选用灵石“三高”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助熔剂、配低灰煤和添加生物质灰降低其灰熔点等方法探讨降低“三高”煤灰熔点的途径。并利用耐弛同步热分析仪研究降低灰熔点同时,对“三高”煤气化反应性产生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添加合适量的钙基助熔剂和铁基助熔剂均可以降低“三高”煤灰熔点;钙基助熔剂和铁基助熔剂以一定比例组成的复合助熔剂比单组分助熔剂有更好助熔效果,二者存在的协同作用被揭示。 (2)配入低灰分、低灰熔点煤种再结合添加助熔剂可以更有效的降低“三高”煤灰熔点。 (3)“三高”煤中添加生物质灰可以降低其灰熔点,利用生物质灰分较低和灰分中碱金属比例较高的特点,在气化“三高”煤时添加生物质既可以降低入料煤的灰含量,也达到降低“三高”煤灰熔点目的。 (4)“三高”煤CO2气化时,CaO和Fe2O3助熔剂均对对气化反应过程产生催化作用,其中Fe2O3助熔剂的催化作用优于CaO助熔剂。水蒸气气化时,开始CaO和Fe2O3助熔剂对气化反应速率均有催化作用,且CaO催化效果优于Fe2O3,当温度较高时助熔剂对气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变的不在明显。 (5)浮选过程对“三高”煤气化反应的影响与反应历程有关:表现在CO2气化反应表观活化能增高,反应速率降低;水蒸气气化反应速率加快,其中原因被合理解释。 (6)“三高”煤的气化反应动力学过程能用缩核反应模型描述,在缩核模型下获得“三高”煤焦气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在CO2和水蒸气两种气氛中气化时,“三高”煤焦气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与指前因子之间均存在补偿效应。 【关键词】:“三高”煤 灰熔点 助熔剂 煤气化 动力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Q54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30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1-20
  • 1.1.1 我国能源结构及煤炭资源现状11-12
  • 1.1.2 煤气化技术及其发展现状12-13
  • 1.1.3 煤气化基本原理13-17
  • 1.1.4 煤气化反应的过程17-18
  • 1.1.5 煤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18-20
  • 1.2 降低气化用煤的灰熔点研究20-24
  • 1.2.1 降低煤灰熔点技术的发展20
  • 1.2.2 煤的灰熔点对煤炭大规模煤气化的影响20-21
  • 1.2.3 影响煤灰熔点的主要因素21-23
  • 1.2.4 助熔剂的选择与添加23-24
  • 1.3 煤气化动力学及其添加助熔剂对气化反应的影响24-29
  • 1.3.1 煤气化动力学研究24-25
  • 1.3.2 煤气化动力学模型25-26
  • 1.3.3 添加助熔剂对煤气化反应的影响26-29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29-30
  • 第二章 实验部分30-37
  • 2.1 原料的选取与制备30-31
  • 2.2 实验所用仪器及药品31
  • 2.3 高灰煤的浮选实验31-32
  • 2.4 煤灰熔点的测试实验32-34
  • 2.4.1 煤灰熔点的测试方法32
  • 2.4.2 灰熔点实验装置32-33
  • 2.4.3 实验过程33
  • 2.4.4 助熔剂添加量相关计算公式33-34
  • 2.5 煤的气化实验34-37
  • 2.5.1 实验装置34
  • 2.5.2 实验条件34-36
  • 2.5.3 气化实验数据相关计算36-37
  • 第三章 降低灵石煤灰熔点的研究37-50
  • 3.1 添加CAO对煤灰熔点的影响37-41
  • 3.2 添加Fe_2O_3 降低灰熔点41-43
  • 3.3 铁基助熔剂和钙基助熔剂的协同效应43-44
  • 3.4 配煤和添加助熔剂结合降低煤灰熔点44-45
  • 3.5 添加生物质降低灰熔点45-48
  • 3.6 小结48-50
  • 第四章 “三高”煤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50-65
  • 4.1 温度对气化反应的影响50-51
  • 4.2 浮选对煤气化反应性的影响51-53
  • 4.3 CO_2 与水蒸气气化反应活性对比53-54
  • 4.4 添加助熔剂对煤气化反应性的影响54-57
  • 4.5 煤中矿物质含量对气化反应的影响57-58
  • 4.6 煤气化过程的补偿效应58-63
  • 4.7 小结63-65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65-67
  • 5.1 结论65-66
  • 5.2 建议66-67
  • 参考文献67-72
  • 致谢72-73
  • 论文发表情况7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煤气化技术特性研究及拌和设备的应用    谢建平;何志勇;李涛;

公路养护应用煤转气技术试验研究    何志勇;马捷;刘书亚;李涛;

双高煤的新型气流床气化技术开发的探讨    贺根良;门长贵;

CaO对煤灰主要成分熔融特性的影响    修洪雨,黄镇宇,张堃,周俊虎,岑可法

煤气化技术选择依据    王锦;贺根良;朱春鹏;门长贵;

大型煤气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王辅臣;于广锁;龚欣;刘海峰;王亦飞;梁钦峰;

高温下煤焦气化反应特性(Ⅰ)灰分熔融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    朱子彬,马智华,林石英,平户瑞穗,二宫善彦

煤气化技术新进展    刘成周;

煤资源与煤气化技术的选择    李志坚;

加压气流床煤气化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陈家仁;

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促进以我为主发展现代煤化工    潘连生;

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加压大型化研发新进展    房倚天;王洋;马小云;黄戒介;吴晋沪;程中虎;陈寒石;

煤及其显微组分热解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丁华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煤的催化气化    刘艳

煤焦与水蒸气及CO_2共气化实验研究    徐春霞

双高煤的新型气流床气化技术开发的探讨    贺根良;门长贵;

环保节能型两段式煤气发生站节能及环保效果分析    苑卫军;秦利生;

小波变换方法消除热重实验噪音信号    郁青春;张世超;王新东;

水煤浆喷嘴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及涂层材料应用    张春子;王卫泽;涂善东;

双氧水氧化煤对煤基聚苯胺性能的影响    章结兵;周安宁;张小里;

湿煤炼焦与干煤炼焦的对比研究    雷勇;蔡九菊;廖洪强;余广炜;

烧结矿粘结相的熔化特性    李光森;金明芳;姜鑫;沈峰满;

超高温流变仪系统的研发    曹立勇;郭盼;王晓亮;胡蕴成;

不同升温速率下煤焦CO_2气化的动力学研究    高正阳;吴小芳;朱予东;王星久;王天龙;

灰色预测模型在煤焦气化过程中的应用及动力学分析    高松;陈鸿伟;王鸿雁;

钙系添加剂对煤热解行为的影响    周锦文;

劣质煤混烧热解特性实验研究    范文武;

应用FactSage预测CaO助熔剂对模拟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田洪鹏;朱学栋;朱子彬;

热处理对石油焦石墨化程度的影响    刘鑫;展秀丽;周志杰;王辅臣;

水蒸气为气化剂不同煤种的高温反应性研究    邹婷婷;唐黎华;陈波;吴勇强;倪燕慧;

几种金属催化石油焦CO_2气化的实验研究    贾嘉;展秀丽;周志杰;王辅臣;

气化反应活性与煤种之间的通用关系    吴加奇;许慎启;周志杰;代正华;于广锁;

中国煤炭分类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    张代林;王亚春;

煤催化加氢热解及催化气化行为的研究    马晓迅;何涛;刘艳;徐龙;曹彬;

铈化合物对无烟煤催化燃烧的影响    公旭中;陈彦广;郭占成;王志;

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    杨敏建

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规律的研究    赵扬锋

大型电站锅炉掺烧印尼煤的研究与应用    徐远纲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煤的气化反应行为及气化为基础的先进能源动力系统研究    鞠付栋

煤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研究    梁运涛

电站锅炉煤粉空气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杨建国

低挥发份劣质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研究    李社锋

低阶煤水热改性制浆的微观机理及燃烧特性研究    赵卫东

基于Zn/ZnO的两步式热化学准循环制氢系统基础性研究    吕明

高碳煤矸石与采残煤矿井下生物转化可燃气研究    唐敏

水分对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    陈攀

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    谷小虎

神木煤多环芳烃萃取分离及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    付玉平

深部煤体瓦斯吸附规律的研究    年军

褐煤对含染料废水的吸附与絮凝作用研究    郭喜亮

金属化合物催化煤燃烧规律的实验研究    姜建勋

煤液化残渣的湿法气流床气化应用研究    郑化安

焦炭氮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    程冉

不同沉积环境下煤的热解与成浆性研究    杜开欢

拌和设备煤气化过程研究及应用    何志勇;李自光;李涛;何清华;

煤热解过程中生成氮化物的研究    赵炜,常丽萍,冯志华,谢克昌

沥青拌和站三种燃料应用的比较研究    何满;李自光;

两种煤配煤降低淮南煤高灰熔融性温度的研究    薛永强;孙群;李寒旭;

Na_2O对连铸保护渣熔化性能的影响    董方,郭贵宝,王南,王宝峰

碱改性γ-Al_2O_3催化剂上羰基硫的低温水解反应 Ⅰ.催化剂活性及补偿效应    谈世韶,李春虎,郭汉贤,师剑平,杨醒民

煤中矿物质在煤气化反应中的作用    黄戒介,林器

煤中矿物质在弱还原气氛中加热时的行为特性研究    何惠娟

多联产系统: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领域五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倪维斗,郑洪弢,李政,江宁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甲醇、电的多联产系统分析(上)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

煤气化制氢技术    徐振刚,吴春来

CaO对煤灰主要成分熔融特性的影响    修洪雨,黄镇宇,张堃,周俊虎,岑可法

残碳对锅炉结渣影响的试验研究    董一真;黄镇宇;舒红宁;周俊虎;岑可法;

煤和黑液水煤浆沾污结渣机理及灰沉积动态特性研究    兰泽全

煤岩显微组分与CO_2的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忻仕河

煤气化工艺的发展趋势之一——两段气化法    沙兴中;龚志云;

煤气化技术发展与问题探讨    赵元琪;

煤炭气化技术    陈菊枝;洪献春;

国外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的新进展    孙宗海;

不同床层煤炭气化方法的比较及气化工艺的选择    张玉柱;吴春来;

鹤壁煤制甲醇项目煤气化工艺介绍及炉型选择    马文清;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设备概况    张大晶;

文摘    

美国煤气化工艺现状及对中国气化技术的启示    苗真勇;韩甲业;应莹;

Shell粉煤加压气化工艺及与YH粉煤连续成型气化工艺的对比    蒋远华;杨晓勤;古永红;刘晓;冯加新;姚继烨;潘建平;

大型煤气化工艺技术在氧化铝生产中的探讨    王志强;

污水污泥空气气化特性的研究    李涛;解立平;吴霞;赵立新;

生物质流化床空气-水蒸气气化模型研究    吕鹏梅;王铁军;常杰;吴创之;陈勇;

稻壳循环流化床气化实验研究    伊晓路;张晓东;张卫杰;郭东彦;

煤间接液化油电联产中水煤浆气化炉的数值模拟    康啸琦;孙启文;应卫勇;房鼎业;

煤焦-CO_2高温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Ⅰ)——等温热重法    李朋;于庆波;

含碳球团还原·渗碳·熔融机理的研究    孟繁明;

气化反应活性与煤种之间的通用关系    吴加奇;许慎启;周志杰;代正华;于广锁;

纳米冶金技术的研究及前景    赵沛;郭培民;

煤催化气化反应机理研究    许慎启;周志杰;于广锁;

煤气化工艺发展改造氮肥原料    西北化工研究院 张东亮

隆化抓好“三高”提升县城品位    通讯员 马显意 记者 徐凯

云南关停170家“三高”企业    通讯员 惠黎明 严建军 记者 王密

用“三高”标准谋划“三个率先”    通讯员俞瑞娟

迈进“三高”产业的新时代    首席记者 张守梅

要坚持“三高”“两个可持续”原则    记者 王海峰

我省“三高六新”企业融资添新渠道    本报记者

以“三高”书写奇迹    本报记者 洪和胜 黄保才

炖烂的肥肉能降“三高”?    云无心 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博士

从“三高”企业到环保精兵    通讯员 邢秀芬 本报记者 王海丰

气流床煤气化工艺性能稳健优化与控制研究    张进春

煤的气化反应行为及气化为基础的先进能源动力系统研究    鞠付栋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及渣中残碳反应活性研究    许慎启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配煤与新型助熔剂改进Shell煤气化工艺的研究    李继炳

循环流化床双床煤气化工艺试验研究    于旷世

黑液水煤浆催化气化机理以及气流床气化数值模拟研究    匡建平

高灰熔点煤高温、加压气流床气化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乌晓江

生物质流化床气化机理与工业应用研究    陈平

石油焦成浆特性及不同添加物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研究    展秀丽

“三高”劣质煤气化应用研究    李小红

两段式化学热回收煤气化工艺冷态及热态的研究    焦延涛

固定床间歇煤气化工艺的分析    娄可清

煤间接液化工艺流程的模拟与优化    刘钧

两段气化炉内钙盐催化过程研究    苏攀

两段组合式煤气化炉优化及流程模拟    黄桃花

高压煤气化激冷射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夏同伟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煤的催化气化    刘艳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的系统设计与经济分析    王云华

焦化废水制备水煤浆的研究及工业应用    陈佩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