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与污泥混合两相发酵产氢产甲烷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5:53
热度:

秸秆与污泥混合两相发酵产氢产甲烷的研究【摘要】: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和玉米秸秆既是废弃物,也是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能够实现污泥和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但是以产甲烷为最

【摘要】: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和玉米秸秆既是废弃物,也是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能够实现污泥和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但是以产甲烷为最终目标的传统厌氧发酵技术忽视了发酵过程中氢气的回收。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是一种清洁能源,而且氢气的热值(142.35kJ/g)是甲烷的2.6倍。厌氧发酵产氢对有机质利用不完全,会产生大量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以被产甲烷菌利用产生甲烷气体,从而进一步提取有机质中的能量。因此,对有机质进行两相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可以提高生物质能量转化率和基质利用率。单一底物厌氧消化存在碳氮比(C/N)不适合、营养成分不足等问题。将污泥和秸秆混合发酵,能够调节发酵底物的营养成分、增加反应系统的缓冲能力、提高厌氧发酵的效果。 本研究首先进行了玉米秸秆预处理方法的研究。分别采用单独HCl、NaOH以及HCl、NaOH联合酶对秸秆预处理,考察预处理后溶出的还原糖、秸秆组分的变化和质量损失以及发酵后的氢气产率。根据试验结果,确定秸秆最佳预处理方式为利用2.0%NaOH在50℃下浸泡48h。 其次,进行了污泥和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的静态试验,考察不同混合比例对氢气和甲烷产率以及总能量产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秸秆与污泥总固体(TS)为2:1时产气率最高。在该TS比例下,混合发酵的氢气与甲烷产率分别达到13.4mL/g-VS和172.6mL/g-VS,是污泥单独发酵氢气与甲烷产率的13倍和1.4倍。不同起始pH值的试验结果显示,在反应起始pH为11.5时,产生的总能量最高,为9.36kJ/g-VS。在起始pH为5.5时,氢气的能量比例最高,总能量为9.16kJ/g-VS。根据试验结果,确定秸秆与污泥混合两相发酵时,产氢相最佳起始pH为5.5。利用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两相发酵产氢产甲烷产生的能量,是单相产甲烷产生能量的1.4~1.6倍。 再次,采用两相双温完全混合厌氧反应器(CSTR)进行了秸秆与污泥混合两相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的动态试验。产氢反应器分别在中温(37℃)和高温(55℃)下运行,产甲烷反应器控制为中温(37℃)。试验结果发现。在产氢相与产甲烷相温度分别为55℃和37℃时,运行效果最好,氢气和甲烷产生速率分别为22.5±11.0mL/L/d和210.4±83.6mL/L/d,氢气和甲烷产率分别为0.9±0.4mL/g-VS和42.1±16.7mL/g-VS。 【关键词】:剩余污泥 秸秆 两相厌氧发酵 产氢 产甲烷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Q116.2;TQ221.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厌氧发酵产氢技术9-14
  • 1.1.1 氢气的制取方法9
  • 1.1.2 厌氧发酵产氢的机理9-10
  • 1.1.3 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10-12
  • 1.1.4 秸秆为底物厌氧发酵产氢12-13
  • 1.1.5 污泥为底物厌氧发酵产氢13-14
  • 1.2 两相厌氧发酵技术14-19
  • 1.2.1 两相厌氧发酵的机理14-16
  • 1.2.2 两相厌氧发酵技术16-18
  • 1.2.3 单一底物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18
  • 1.2.4 混合底物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18-19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19-21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19
  • 1.4.2 研究内容19-21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21-31
  • 2.1 技术路线21-22
  • 2.2 试验装置22-25
  • 2.2.1 静态试验装置22
  • 2.2.2 动态试验装置22-25
  • 2.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25-29
  • 2.3.1 常规检测项目25-26
  • 2.3.2 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方法26-27
  • 2.3.3 其他检测项目27-29
  • 2.4 数据分析29-31
  • 2.4.1 产氢数学模型29
  • 2.4.2 产气量的计算29-31
  • 第三章 秸秆的预处理方法研究31-44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31-32
  • 3.1.1 试验材料31
  • 3.1.2 试验方法31-32
  •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32-43
  • 3.2.1 HCl 预处理浓度对秸秆的影响32-36
  • 3.2.2 NaOH 预处理浓度对秸秆的影响36-40
  • 3.2.3 联合预处理对秸秆发酵产氢的影响40-43
  • 3.3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秸秆与污泥两相厌氧混合发酵静态试验44-53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44-45
  • 4.1.1 试验材料44
  • 4.1.2 试验方法44-45
  •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45-51
  • 4.2.1 玉米秸秆对污泥发酵产氢的促进作用45-46
  • 4.2.2 玉米秸秆对污泥发酵产甲烷的促进作用46-47
  • 4.2.3 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有机酸的变化47-51
  • 4.2.4 两相发酵的产能分析51
  • 4.3 本章小结51-53
  • 第五章 起始 pH 对秸秆与污泥两相厌氧发酵的影响53-63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53-54
  • 5.1.1 试验材料53
  • 5.1.2 试验方法53-54
  • 5.2 试验结果与讨论54-61
  • 5.2.1 产氢起始 pH 对玉米秸秆与污泥混合发酵产氢的影响54-56
  • 5.2.2 产氢起始 pH 对秸秆和污泥混合发酵产甲烷的影响56-57
  • 5.2.3 发酵过程中液相组分的变化57-61
  • 5.2.4 两相发酵的产能分析61
  • 5.3 本章小结61-63
  • 第六章 秸秆与污泥混合两相双温发酵产氢产甲烷动态试验63-71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63-64
  • 6.1.1 试验材料63
  • 6.1.2 试验方法63-64
  • 6.2 试验结果与讨论64-70
  • 6.2.1 产氢相温度对系统的影响64
  • 6.2.2 HRT 对系统的影响64-69
  • 6.2.3 微生物群落69-70
  • 6.3 本章小结70-71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1-73
  • 7.1 结论71-72
  • 7.2 建议72-73
  • 参考文献73-8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81-82
  • 致谢8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有机废水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相分离问题的探讨    俞汉青;顾国维;

预处理方法对细菌降解玉米秸秆产氢能力的影响    包红旭;王爱杰;任南琪;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小麦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    刘丹娅;张文阳;张辉;

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    蔡木林,刘俊新

秸秆高固体厌氧消化预处理实验研究    蒋建国;赵振振;杜雪娟;隋继超;吴时要;

C/N对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类型及代谢途径的影响    刘和;刘晓玲;邱坚;陈坚;

pH值对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肖本益;刘俊新;

4种预处理对污水厂污泥生物产氢的影响    肖本益;刘俊新;

不同粒径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影响的试验研究    高士忠;

汽爆麦草的两相法生物气化(英文)    陈洪章,王麾,张爱军,李佐虎

预处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两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张娟;沈其荣;蔡相鲁;李铁男;叶文婷;

发酵法制氢的原理·工艺和挑战    桂鑫;吴洪达;

碱性条件促进植物生物质厌氧水解及发酵产酸的研究    徐超;阎宏;闻岳;周琪;

稻草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研究    刘秀娟;李晖;薛金红;牛潇;韦萍;

能源性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庞凤仙;崔彦如;安明哲;张永锋;

利用有机质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与应用前景    曹东福;黄兵;张续春;

污泥酸性发酵获取碳源的研究    宋秀兰;刘涛;李亚新;

低强度超声波改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效能    姚璐;李正龙;刘红;

中、高温酸化两相厌氧发酵处理牛粪的试验    刘海庆;李文哲;王忠江;

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的发酵特性    刘震东;李文哲;刘爽;郑国香;

农作物秸秆厌氧发酵影响因素探讨    庞小平;牛明芬;王赛月;王昊;

秸秆类高C/N原料厌氧产甲烷条件初探    艾平;晏水平;王媛媛;王殿龙;张衍林;

浅论淀粉的能源转化技术    张品;王艳丽;刘钟栋;韩杰;白红超;

生物制氢技术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张全国;李刚;荆艳艳;

利用厨余进行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    刘艳;黄晓婷;吴畏;

活性污泥利用甘蔗渣进行发酵产氢的特性    焦安英;李永峰;刘琨;

籼米甜酒的制作工艺研究    范晓君;刘小翠;赵思明;

分离式两相厌氧发酵渗滤液回流对发酵过程影响    高新星;赵立欣;董保成;万小春;陈羚;罗娟;

NaOH和H_2O_2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    刘研萍;方刚;党锋;朱保宁;周祺;夏瑜;李秀金;

花生秧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    刘亮;刘圣勇;邹会发;华磊;李勇斌;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谢斌飞

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    李广

以赤糖为基质的生物制氢生态系统与工艺    岳莉然

CSTR和ABR处理有机废水产氢产甲烷特征与效能    郑国臣

光合细菌产氢过程中能质传输及超声强化特性研究    谢学旺

乙醇型发酵群落分析及产乙醇杆菌功能基因表达研究    赵鑫

非粮燃料乙醇废水生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及功能菌群研究    邱春生

玉米秸秆保质贮存及水热反应处理提高可生化性方法的研究    孙优善

微小空间内光合细菌产氢行为及鼓泡强化产氢实验研究    屈晓凡

玉米秸秆预处理及对发酵产氢效果影响研究    曾召刚

蓝藻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张明辉

活性污泥厌氧发酵废水产氢的动力学研究    徐畅平

固定化污泥降解冰淇淋废水产氢及固定化载体的改进研究    施娟娟

冰淇淋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    陈丽琼

红假单胞菌产氢的应用基础研究    唐雅琴

一株海洋光合细菌QD-10的分离鉴定    李延川

两相厌氧工艺处理赖氨酸废水的研究    韩锋

啤酒废水深度处理关健技术开发    王涛

市政污泥半连续两相耦合厌氧发酵产乙酸工艺条件研究    扶郡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厌氧消化    郑士福,周帆

利用有机物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进展    左宜,左剑恶,张薇

玉米叶片残体腐解过程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吴景贵,曾广赋,汪冬梅,席时权,姜岩,王明辉,耿玉晖

Magnesium improves hydrogen production by a novel fermentative hydrogen-producing bacterial strain B49    王相晶,任南琪,向文胜

中国城市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潜力分析    郑祥;杨勇;雷洋;

水葫芦不同部位的厌氧消化特性    陈广银;郑正;邹星星;李继红;杨世关;

蓝藻与污泥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初步研究    胡萍;严群;宋任涛;阮文权;

Effects of thermally pretreated temperature on bio-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sewage sludge    

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    蔡木林,刘俊新

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的研究    周岭

剩余污泥超声破解的性能与机理研究    王芬

热碱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郑万里

玉米秸秆厌氧消化试验研究    高志坚

麦秸和稻草高效中温厌氧消化实验研究    朱保宁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甲烷规律的模拟研究    吴泽;王海燕;程水源;

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祖波;祖建;周富春;汪林;

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刘德燕;丁维新;

一种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方法    张云茹;刘逸轩;沈庆涛;王永忠;

一株耐冷产甲烷菌的分离及其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李军;张雅南;邓娴;张文文;杨宏宇;

一株低温产甲烷菌的分离和鉴定    李会;马骏;崔薇薇;肇莹;王金艳;张淼;杨涛;

产甲烷菌选择性连续富集的研究——青霉素对富集和分离的影响    赵一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产甲烷古菌研究中的应用    王刘阳;尹小波;胡国全;

钴及其配合物对产甲烷关键酶的影响    赵阳;李秀芬;堵国成;陈坚;

产甲烷菌的生态多样性及工业应用    傅霖;辛明秀;

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现状    宋素琴;张志东;顾美英;房世杰;

蔗糖发酵产氢与产甲烷能源转换效率的研究    李秋敏;杨斌;张无敌;马煜;李建昌;刘士清;徐锐;尹芳;陈玉保;

不同pH缓冲液对乙酸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    麻婷婷;郑珍珍;代莉蓉;承磊;张辉;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硫酸盐对中温厌氧乙酸产甲烷的影响    杨森林;周琦颖;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江霞;

高压胁迫对原油降解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黎霞;承磊;张辉;

糖蜜废水产氢-产甲烷耦合工艺启动特性研究    刘晓刚;丁杰;王豹;刘先树;

厌氧真菌活力及传代频率对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液代谢与菌群的影响    成艳芬;毛胜勇;MK Theodorou;朱伟云;

有机负荷对厨余垃圾常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郭燕锋;孔晓英;刘婉玉;李东;王德汉;袁振宏;孙永明;

日本期待收获巨量天然气    况叶

农业资源快速再生模式    李新明 李瑛

铵影响厌氧反应器污泥丙酸和丁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的机理    张琛

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王立影

基于代谢网络的产甲烷菌的耐热性研究    陈璟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水和乳化液对煤层产甲烷菌群活性影响研究    肖栋

厌氧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其代谢与菌群变化的研究    成艳芬

挥发酸积累对干式厌氧产甲烷发酵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    李红丽

晋南牛和山羊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裴彩霞

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孙兴福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应用技术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朱葛夫

产甲烷条件下高效烃降解菌群的人工构建    刘海昌

不同生境产甲烷古菌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仇天雷

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及培养条件优化    张冰

低温产甲烷条件下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刘全全

低温对沼气菌群产气能力的影响以及产甲烷菌的分离    杨光

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产甲烷性能研究    解明利

低温石油烃降解产甲烷富集物的培养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丁晨

耐冷产甲烷菌的筛选及其低温下促进秸秆发酵的试验研究    张雅南

缺氧—厌氧反硝化/产甲烷工艺实验研究与动力学分析    宋佳萍

一株嗜盐产甲烷菌的分离、生物学特性、系统发育分析及产甲烷活性污泥利用CO的初步研究    刘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