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共固定化细胞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产乳酸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5:15
热度:

共固定化细胞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产乳酸的研究【摘要】:近些年来从能量互换的角度来看,生物质资源是太阳能的另外一种转化形式,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另外一种结果,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质每

【摘要】:近些年来从能量互换的角度来看,生物质资源是太阳能的另外一种转化形式,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另外一种结果,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质每年生成量达到155×109t。贮存在这些生物质贮存内的总能量是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总量的10倍,可以说生物质资源是一种储存丰富、可再生的、潜在的良好的绿色能源。陆地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组成。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是由纤维素构成的。纤维素是以p-1,4糖苷键构成D-葡萄糖的大分子多糖。纤维素虽然组成简单,但它的空间结构是最为复杂的,它的不溶性在于它是以多个分子通过紧密排列构成丝状微小纤维,多个微小纤维彼此以缠绕的方式构成绳索状的密实空间结构。 所以本试验对玉米秸秆纤维进行了四种预处理,通过试验可以比较出稀酸处理在试验操作和成本上都是最为适宜的,并且在提高酶解得率上也是最高的,所以后续试验中用到预处理方法也是稀酸处理。而后又为了提高纤维素原料对乳酸的转化率,将富含纤维二糖酶的黑曲霉孢子和德氏乳酸菌细胞共固定在海藻酸钙凝胶珠中,将共固定化细胞体系与纤维素原料的酶水解相耦联,组建成新型串联式生物反应器,通过这种方法得到乳酸浓度高达54.5g/L,说明乳酸转化率很高。纤维素对乳酸的转化率为89.5%,比传统的固定化细胞的反应提高了29.4%。通过试验分别测定两种菌的配比、温度对共固定化细胞发酵纤维素酶水解液产乳酸的影响以及共固定化细胞与纤维素水解液最适反应体积比的确定。通过试验条件优化我们得出:两种菌的配比为1:1时,共固定化产乳酸的转化率最高,可达到84.4%左右。当温度为48℃时,乳酸转化率最高为83.2%。当共固定化细胞体积为60mL时,乳酸达到最大浓度42.45g/L。然后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发酵产乳酸的工艺条件,建立了菌种配比(X1),温度(X2),共固定化细胞与纤维素水解液反应体积比X3)之间的数学模型:Y=45.38-1.17X1-137X2-1.57X3+1.06X1X2-1.99X1X3-3.20X2X3-2.99X12-3.34X22-7.06X32。最佳挤压工艺条件为:菌种配比1:2、温度48.51℃、共固定化细胞与纤维素水解液反应体积比22%,在此条件下,乳酸浓度可达到为45.75%。 【关键词】:玉米秸秆 共固定化 乳酸发酵 响应面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92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15
  • 1.1 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8-9
  • 1.2 秸秆类纤维原料预处理研究现状9-12
  • 1.3 共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2
  • 1.4 乳酸的利用价值12-13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13-15
  • 2 材料15-23
  • 2.1 材料与仪器15-16
  • 2.2 试验方法16-23
  • 3 结果分析23-34
  • 3.1 秸秆预处理结果分析23-29
  • 3.2 乳酸发酵结果分析29-34
  • 4 讨论34-35
  • 4.1 预处理讨论34
  • 4.2 共固定化发酵产乳酸讨论34-35
  • 5 结论35-37
  • 5.1 预处理结论35
  • 5.2 共固定化发酵产乳酸结论35-36
  • 5.3 创新点36-37
  • 参考文献37-40
  • 作者简介40-41
  • 致谢4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杆纤维的开发应用    刘洪凤

农作物秸秆的生物处理技术    洪新;杨翔华;洪岩;

硅藻土共固定化淀粉酶和糖化酶的研究    顾旭炯;刘璘;楼坚;张承丽;

硫氧化细菌的筛选及其脱硫性能研究    王蓓;张建民;朱格仙;常向东;

利用纤维原料在串联式生物反应器中协同酶解发酵乳酸    沈雪亮,夏黎明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    刘丽香;吴承祯;洪伟;李键;蔡冰玲;林淑伟;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China    

利用丙酮丁醇梭菌进行木质纤维素同步糖化发酵的研究进展    方雪;

生物质气化导热油传导供热烘烤烟叶研究    王喜功;杨旭亮;李仁政;赵湘江;杨晓东;周建;杜传印;

浅析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王慧;田长安;尹奇异;林超超;方小亮;徐旭东;卫涛;

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李东升;周为华;朱新开;李春燕;郭文善;

宣城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    李贤胜;

纤维素降解菌绿色木霉C-08的筛选及酶学特性研究    白洪志;杨谦;王希国;李晶;

餐饮具成型机液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张忠纯;李晓慧;朱满平;

白腐真菌菌株共培养降解玉米秸秆的研究    刘坤;李会宣;李敬;

新疆生物质能资源调查与地理分布特征分析    卢燕;蒙晓琴;高婧;王哲;

PP/秸秆复合材料的热压成型工艺研究    肖亚航,傅敏士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及配套机具(综述)    夏萍,江家伍

不同发酵条件下有机物料的理化性状变化    高峰,奥岩松,王慧

农作物秸秆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王建湘;周杰良;

植纤餐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王瑞栋

溶胶-凝胶固定化多酶催化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反应初探    姜忠义,吴洪,许松伟,黄淑芳,谢晴

稻草复合颗粒饲料对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林嘉,吴跃明,阮群英,陈园

低温条件下猪粪堆肥过程营养元素动态变化    刘东银;许景钢;袁磊;李淑芹;

苜蓿半干青贮的应用研究    姚光光,李凤忠,罗桂

白腐真菌对稻草秸秆生物降解的研究    赵华,齐刚,代彦,陈秀为

工业乳酸发酵的近期进展    钱志良,劳含章,王健,雷肇祖

乳酸及其衍生物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    吴慧昊;

《齐民要术》中的乳酸发酵    门大鹏;

玉米面发酵生产乳酸的研究    何伯安,李慧林,祁清琴,杨玉环

乳酸发酵及应用现状    张以芳;刘荫武;

谷物营养保健乳酸发酵饮料    陆杨森;熊金莲;

新型饮料——谷物营养保健乳酸发酵饮料    陆杨森 ,熊金莲

大豆乳酸发酵饮料    韦公远;

不同的中和剂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徐国谦;储炬;王永红;庄英萍;张嗣良;彭华琼;邱伙琴;

L-乳酸的发酵生产和聚L-乳酸的化学加工    田康明;周丽;陈献忠;左志锐;石贵阳;王正祥;

乳酸发酵食品的开发问题    杨洁彬;

谷物乳酸发酵饮料的研究现状    隋春光;张丽萍;李大鹏;

黄瓜乳酸发酵饮料的研制    周建新;

黑甜玉米乳酸发酵产品的开发    高云;朱蓓薇;王霞;

耦合乳酸发酵与提取工艺的研究    高年发;卢金照;杨枫;

不同的中和剂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庄英萍;徐国谦;储炬;王永红;张嗣良;

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乳酸发酵工艺研究    李海军;林建群;林建强;曲音波;

冻干法生产乳酸发酵复合蔬菜固体饮料的研究    孟宪军;

绿色油橄榄乳酸发酵工艺的研究    张建军;周山涛;张篪;

陶瓷超滤膜在乳酸纯化工艺中的应用    柏文静;唐礼升;邢卫红;

风味泡菜 色鲜味美    代巧蓉

乳酸产业生力军在楚崛起    江爱民

江河公司乳酸项目投产    李恩

玉米原料丰富 聚乳酸发展前景广阔    

如何加工泡菜    唐县职教中心 和涛

金丹的魅力    本报记者 张靖

途径工程改造大肠杆菌转化甘油合成乳酸    田康明

高产高纯D-乳酸的E.coli代谢工程菌的构建    周丽

Lactococcus lactis有氧呼吸末期乳酸利用酶的鉴定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赵蕊

菊芋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    葛向阳

木质纤维素和菊芋生物质生产乳酸的生物炼制技术研究    陶泰河(Thai Ha Dao)

纤维素乙醇及乳酸耦合炼制过程与机理研究    唐勇

干酪乳杆菌的分子育种及L-乳酸发酵工艺研究    王玉华

基因组改组技术对鼠李糖乳杆菌的分子育种及其L-乳酸的发酵    于雷

木质纤维的降解及L-乳酸发酵技术的研究    杨雪欣

乳酸(甲酯)催化脱水制取丙烯酸(甲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张志强

Lb.paracasei HD1.7合成L-乳酸的代谢调控及L-乳酸的提取纯化    张铁丹

温度对乳酸通量的调节规律研究    李可伟

乳酸生成菌的乳酸发酵调控及分子改造    孟武

L-乳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研究    赵鑫

乳酸耦合发酵与提取新工艺的研究    卢金照

固定化乳酸菌发酵产L-乳酸的研究与应用    仲松

离子排斥色谱法分离提纯发酵液中的乳酸    徐佳妮

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生产L-乳酸    赵亮亮

芽孢乳杆菌发酵葡萄糖制备D(-)-乳酸的研究    丁子建

利用纤维材料生产L-乳酸的研究    马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