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百叶型太阳能集热蓄热墙系统的热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4:25
热度:

百叶型太阳能集热蓄热墙系统的热性能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激发了对于能源的需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的能源总储蓄排在世界的前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激发了对于能源的需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的能源总储蓄排在世界的前面,但人均水平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因此降低我国能源消耗,特别是作为在国家能源消费中占比最大的建筑能耗,以及降低常规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地位,积极发展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应该作为今后我国能源发展道路的着重点。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使用起来安全、清洁,并且具有无穷无尽的特点,开发利用太阳能,对于减少常规能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缓解气候变化等,具有重大意义,将太阳能应用技术和建筑结合在一起,是当前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途径。太阳能制取热水和太阳能采暖是当前社会在建筑上应用比较多的太阳能应用技术。 太阳能采暖应用中,当前应用较多的有Trombe墙、改进型的复合Trombe墙、将PV模块贴在传统Trombe墙玻璃盖板背面的PV-Trombe墙,以上提到的既有主动采暖也有被动采暖,都主要针对冬季采暖功能,没有考虑到非采暖期的夏季过热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集热墙结构形式百叶型集热墙。我们在Trombe墙的空气流道中悬挂可翻转的百叶帘,百叶帘叶片的两面分别涂有高吸收率和高反射率涂层,分别对应冬季和夏季工况,搭建了可对比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完全动态的室外环境下对百叶型集热墙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了百叶型集热墙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设置在不同叶片角度下的热表现,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冬季工况下,在室内无热源的情况下,装有百叶型集热墙的房间最高温度能够达到25℃以上,能够满足冬季的采暖要求,在叶片角度设置在45°时,集热效果最好,装有百叶型集热墙的实验房间最高温度达到26.1℃,实验房间的平均温度最高比普通房间高出12.6°C,说明百叶型集热墙能明显地提高室内温度,改善室内热环境,减少采暖能耗。 夏季工况下,保持室内下通风口和室外通风口开启及室内上通风口关闭,对实验平台进行分别控温22℃,24°C,26°C进行对比实验,将百叶型集热墙和室内房间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来处理,实验房间的南墙温度平均比对比房间南墙温度低1.71。C,最大差值为2.02°C;实验房间南墙得热和对比房间南墙得热平均差为3.29×103kJ,最大差值为3.62×103kJ,也即减少的制冷负荷。说明百叶型集热墙在夏季工况时具有减少南墙得热,降低室内冷负荷的能力,同时改善室内通风效果。 针对传统集热蓄热墙美观性较差的特点,同时黄山地区的徽派民居建筑冬季寒冷夏季较为炎热,且徽派建筑具有较大面积的南立墙面和较小窗户的特点,提出了与徽派建筑遮阳(遮雨)檐相结合的百叶型集热墙形式,将集热墙的室外出风口隐藏在遮阳(遮雨)檐下,在改变传统集热墙外观的同时,又能提高冬季徽派建筑室内温度和舒适度,同时改善夏季的通风。 【关键词】:百叶型集热墙 可翻转百叶帘 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 室内热负荷 室内冷负荷 主被动采暖 建筑节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18;TU11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6
  • 1.1 现今我国能源概况11-12
  • 1.1.1 我国的能源现状11
  • 1.1.2 我国的能源特点11-12
  • 1.2 建筑能耗12-15
  • 1.2.1 建筑能耗的特点13
  • 1.2.2 建筑节能技术13-15
  • 1.3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15-16
  • 1.3.1 我国太阳能资源概述15
  • 1.3.2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15-16
  • 1.4 太阳能与建筑设计一体化16-25
  • 1.4.1 太阳能光热建筑设计一体化(BIT)17-21
  • 1.4.2 太阳能光伏建筑设计一体化(BIPV)21-24
  • 1.4.3 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设计一体化(BIPV/T)24-25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25-26
  • 第二章 百叶型太阳能集热墙实验研究26-60
  • 2.1 百叶型集热墙简介26-28
  • 2.2 百叶帘制作28-29
  • 2.3 百叶型集热墙实验平台简介29-34
  • 2.3.1 实验测量系统30-31
  • 2.3.2 温控系统31-33
  • 2.3.3 实验数据处理33-34
  • 2.4 冬季未控温采暖模式下不同叶片角度的实验研究34-50
  • 2.4.1 自然对流工况下不同叶片角度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35-46
  • 2.4.2 强迫对流工况下不同叶片角度对室内热环境影响46-48
  • 2.4.3 不同叶片角度下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工况对比分析48-50
  • 2.5 冬季控温条件下百叶型集热墙的热性能50-54
  • 2.6 夏季控温条件下集热墙的热表现54-59
  • 2.7 本章小结59-60
  • 第三章 百叶型太阳能集热墙的理论模型60-67
  • 3.1. 玻璃盖板的能量平衡61-63
  • 3.2. 空气夹层中的能量平衡63-64
  • 3.3. 南墙中的传热平衡64-66
  • 3.4. 房间内的能量平衡66-67
  • 第四章 全文总结及前景展望67-71
  • 4.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67-68
  • 4.2 前景展望:与徽派建筑遮阳(遮雨)檐相结合的百叶型集热墙68-69
  • 4.3 后续工作69-71
  • 参考文献71-75
  • 致谢75-7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7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黄山市农业气候区划与评述    方祥生;朱根苗;张小峰;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及对策    贠英伟;吴香国;范丰丽;

建筑节能新技术——相变储能建筑材料    周剑敏,张东,吴科如

浅谈建筑节能技术    曾祥才;朱冬生;

我国的建筑能耗现状及解决对策    司小雷;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及一项新技术    李珠;张泽平;刘元珍;穆启华;

建筑节能与墙体保温    顾天舒;谢连玉;陈革;

浅谈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肖雯;

保护徽州建筑传统技艺 弘扬徽派建筑精华    胡永明;

徽州建筑文化风格特点    聂鑫明;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探讨    蔡余萍;杨祖贵;

国内外节能结构体系发展现状    刘霞;叶燕华;王滋军;孙仁楼;卢吉松;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探索与应用    王其恒;

安徽邮电大厦中央空调系统节能管理    王冰凌;孙克飞;

夏热冬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改进分析    贾磊;王磊;张秀平;戴琳;

地热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分析    李晓华;马驰;

近10年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进展概述    张明洁;赵艳霞;

太阳热水器与住宅建筑一体化设计探讨    刘辉;

上海市民用建筑能耗的估算与分析    方定琴;张浩;吴开亚;

装甲车辆空调系统动态热负荷计算    韩玉阁,陈义东,宣益民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及其应用研究    孙颖;

建筑物能效跟踪、控制、管理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王德林;冯廷龙;唐宏伟;陶金;李刚;

能耗统计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应用    介鹏飞;李德英;

基于环路拓展的集中供热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陈华敏;李永安;

太阳能再生式连续除湿换热器的试验研究    赵耀;葛天舒;代彦军;

苏南地区老小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集成技术体系及能耗评估    白建波;张宇;芮玮玮;杨江金;张菁燕;吴海军;

太阳墙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杜文淳;裴清清;

地源热泵系统与建筑节能    胡柏;杨铁军;姜忠志;张江水;梁伟;

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环境评价研究    端木琳;李震;舒海文;蒋爽;朱颖心;

玻化微珠在自保温墙体中的应用研究    代学灵;李珠;张泽平;刘元珍;魏增宝;

玻璃幕墙安全性能评估及其面板失效检测技术    刘小根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研究    代学灵

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    李国富

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村镇建筑材料研究    谭晓倩

低能耗建筑主动动态复合围护结构研究    张辉

严寒地区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季节性土壤蓄热特性研究    张文雍

建筑蓄热与自然通风耦合作用下室内温度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军莉

基于EETP指标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经济性研究    于靖华

保温砌模钢筋混凝土网格框架节能结构体系性能研究    赵晓艳

流致薄膜振动强化新风余热回收    卢艳华

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    亓玉栋

大型热电厂间接连接供暖系统对新型墙体节能建筑供暖能耗分析    赵博

基于TRNSYS的空调系统自动控制仿真器的开发    迟光亮

建筑热质与太阳能空气采暖耦合作用研究    杨文晓

寒冷地区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    吴启任

城阳区旧村改造项目建筑节能工程风险管理    马海泉

唐山市公共建筑节能管理研究    党开春

华北地区绿色住宅建筑储能及其经济性分析研究    王臻

基于工质R134a的冷水机组换热器结构分析及系统特性研究    朱新华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研究    龙敏

潮州市农业气候区划与评述    丁丽佳;陈淡芳;潘燕莲;谢松元;刘祖健;卢堉洵;

空调系统热回收节能分析    孙志高,马荣生,李舒宏

中国建筑能耗统计和计算研究    王庆一;

论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率的主要途径    胡太中

日照阴影辅助建筑环境设计    左现广,储坤

建筑群风环境的数值模拟仿真优化设计    赵彬,林波荣,李先庭,江亿

水平面上太阳辐射空间模拟对比研究    田永中;朱莉芬;岳天祥;

寒冷地区太阳能炕采暖系统    竟峰;王婧;张旭;

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在白石泉Cu-Ni硫化物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付勇;汪立今;柴凤梅;邓刚;陈勇;陈俊华;

建筑能耗统计方法探讨    杨秀;魏庆芃;江亿;

机翼型叶片截面形状参数和造型计算    潘地林,张文祥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转轮叶型测绘仪的研制    唐卫平

在七轴五联动磨床上进行扭曲叶片叶型的数控砂轮精磨    刘文芳,谯俊华,张克寅

有限体积法求解任意回转面叶栅叶型反问题设计的欧拉方程    彭艳,吴国钏

可逆式轴流风机叶片设计新方案的探讨    钟芳源,杨波,欧阳华

多级轴流压气机级间参数测量的试验研究    幸晓龙,任铭林,顾杨,尹红顺,黄明镜

由尾迹测量确定转子叶型阻力的计算方法    王裕宗

桨扇气动设计问题    刘导治

风轮叶型气动反问题边界元计算    依凤鸣,孙持平

离心式风机叶片设计中的CAD软件技术    范波涛,李绍珍,戴邦国

混合遗传算法的研究及其在压气机叶型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金东海;桂幸民;

混流风机叶片截面参数的坐标转换    苑国强;

柴胡变异类型主要遗传性状的比较研究    韩梅;杨利民;王秀全;张连学;

黄河流域棉花黄萎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王彦;郭庆港;鹿秀云;李宝庆;李社增;马平;

甘肃省观赏百合病毒病的发生因素与组织超微结构研究    徐秉良;梁巧兰;

甘肃省观赏百合病毒病的发生因素与组织超微结构研究    徐秉良;梁巧兰;

四种附子栽培类型主要生物学性状比较研究    夏燕莉;周先建;张美;胡平;丁建;陈铁柱;舒光明;

茖葱主要性状的初步研究    李晓丽;闫立英;冯志红;王小兰;李丁亮;

厚朴药材酚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王有为;陈玲;王跃进;尤敏;陈倩;何敬胜;

南充野生半夏遗传关系RAPD分析    白权;陈果;王朝莉;任碧轩;李丽;敬保迁;张大容;唐恩洁;

大叶型野蔬马齿苋人工栽培    卢苏 卢隆杰 苏浓

南城:枝叶型产业闯富路    揭方晓

谨防大棚番茄病毒病    邵中庆

植物巧搭配庭院好风光    Sydney Eddison

彩叶型观花植物——加拿大红叶紫荆    兑宝峰

半夏高产栽培“六选择”    

如何防治番茄病毒病    本报记者 傅莉新

百合出苗为何“黄叶”    卓根

马兰    李顶

彩叶草 观叶植物花样精彩    本报记者 骆会欣

串番茄株型性状遗传及与耐弱光性关系的研究    王五宏

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应用及其识别表位模拟肽的筛选鉴定    张娟

叶轮机械叶片全三维反问题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朱阳历

新型可逆式弯掠组合叶片的研究    欧阳华

水稻高产株型有关重要性状的产量生理研究    郎有忠

超高负荷跨音速涡轮气动设计理论及其非定常流动特性研究    张磊

汽轮机复速级特性研究    刘子亘

棕榈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应用生态学研究    谭忠奇

涡轮叶片型面气膜冷却的研究    向安定

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Cargana)几种优势植物生态适应性与地理分布的关系    马成仓

压气机叶型粘性反问题设计方法研究    张小玉

百叶型太阳能集热蓄热墙系统的热性能研究    王臣臣

跨音速压气机及低速风机叶型反设计优化技术研究    南向谊

轴流式叶轮机械叶型反方法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刘景新

风口、风帽强化自然通风效果的理论基础研究    李丹

不同产地半夏种质初步评价研究    李婷

卷叶型和展叶型水稻的生理、生长性状的对比研究    孙虎声

基于准三维方法的轴流压气机/风扇叶片气动优化设计    安志强

高亚音速压气机叶片优化设计    李书奇

甘蓝子叶型胚状体诱导及其成苗因素的研究    高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