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煤气化炉渣本征特性及碳热还原氮化过程中物相演变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4:17
热度:

煤气化炉渣本征特性及碳热还原氮化过程中物相演变【摘要】:本论文选用多种气化炉产生的煤气化炉渣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

【摘要】:本论文选用多种气化炉产生的煤气化炉渣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表征气化炉渣的本征特性;然后通过高温熔融、淬冷及Fact Sage软件模拟探究不同温度下炉渣物相组成演变及高温黏度变化情况;最后以气化炉渣为原料,石墨为还原剂,白糊精作为结合剂,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Sialon粉体,并与粘土的碳热还原氮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氮化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氮化产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从而揭示煤气化炉渣在碳热还原氮化过程中相组成和显微结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如下所示:(1)煤气化炉渣的主要化学成分Si O2、Al2O3、Ca O和Fe2O3,由于煤粉在气化炉中停留时间较短,使得炉渣中还存在大量残余碳;气化炉渣主要物相为非晶玻璃和残余碳,这与其形成过程有关,还有少量的石英和方解石相。显微结构观察发现气化炉渣中含有大量表面光滑的球状玻璃体以及多孔碳。(2)炉渣的化学组成和高温相组成变化规律决定了炉渣高温黏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利用Fact Sage软件中Phase Diagram模块绘制的Ca O-Al2O3-Si O2三元相图较好地解释气化炉渣的高温相组成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煤气化炉渣中酸碱比值p决定了炉渣的熔融温度,且p值越大,熔融温度越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化炉渣高温熔体黏度均逐渐降低,而当炉渣中酸碱比值p大于2.5,温度高于1200℃时,熔体黏度下降趋势最为突出。(3)煤气化炉渣经碳热还原氮化研究表明:在较低温度下(1400℃)气化炉渣氮化产物中的主要相组成为钙长石(Ca Al2Si2O8)和O′-Sialon;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物中主晶相过渡为Ca-α-Sialon,其中有几种炉渣还伴随有Al N和Si C等杂质相生成。而由SEM结果显示在较低温度下气化炉渣的氮化后依然保留了原料形状规则的球体形貌,随着温度的升高,球体表面变得粗糙,甚至出现破损;在高温下,球体形状不再规则,表面被颗粒状和短柱状Sialon晶粒覆盖,随着氮气进一步的渗入,球体内部呈现出空心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球体的变形和破损状态可以反映出气化炉渣的氮化程度。随着氮化温度的升高或保温时间的延长,气化炉渣氮化产物中Ca-α-Sialon相逐渐生成并发育完善。当温度高于1400℃,保温时间为4h时,SEM分析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产物中柱状Ca-α-Sialon晶粒相互交错;当温度继续升高到1450℃时,Sialon相的生成趋于稳定,且此时杂质相最少。 【关键词】:煤气化炉渣 本征特性 碳热还原氮化 Sial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84;TQ031.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1
  • 1.1 引言9-10
  • 1.2 气流床煤气化技术10-15
  • 1.2.1 壳牌(Shell)煤气化技术10-11
  • 1.2.2 航天炉(HT-L)粉煤加压气化技术11-12
  • 1.2.3 德士古加压水煤浆气化技术12-13
  • 1.2.4 多喷嘴对置水煤浆气化技术13-15
  • 1.3 煤气化炉渣的研究现状15-17
  • 1.3.1 煤气化炉渣的形态特征15-16
  • 1.3.2 煤气化炉渣的高温熔融性及黏温特性16-17
  • 1.4 碳热还原氮化法简述17-18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18-21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18-19
  • 1.5.2 研究内容19-21
  • 2 实验部分21-29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21-22
  • 2.1.1 实验原料21
  • 2.1.2 实验设备21-22
  • 2.2 试样制备及检测22-23
  • 2.2.1 煤气化炉渣的本征特性22
  • 2.2.2 试样高温处理方法22
  • 2.2.3 试样碳热还原氮化处理方法22-23
  • 2.3 实验分析方法23-29
  • 2.3.1 X射线荧光分析(XRF)23
  • 2.3.2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AES)23-24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24
  • 2.3.4 光学显微分析24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结构分析(SEM)24
  • 2.3.6 炉渣的灰熔融性检测24-25
  • 2.3.7 高温黏度模拟计算及检测25-29
  • 3 煤气化炉渣的本征特性研究29-47
  • 3.1 气化炉渣的基本特性分析29-35
  • 3.1.1 原料的化学组成分析29
  • 3.1.2 原料的XRD分析29-30
  • 3.1.3 原料的显微结构分析30-35
  • 3.2 煤气化炉渣的高温特性35-44
  • 3.2.1 炉渣的高温熔融性35-37
  • 3.2.2 炉渣高温熔融物相分析37-41
  • 3.2.3 三元相图模拟对比分析41-43
  • 3.2.4 炉渣高温黏度分析43-44
  • 3.3 本章小结44-47
  • 4 煤气化炉渣碳热还原氮化相组成演变47-65
  • 4.1 碳热还原氮化保温 1h物相演变47-54
  • 4.1.1 保温 1h氮化产物的XRD分析47-49
  • 4.1.2 保温 1h氮化产物的显微结构分析49-54
  • 4.2 碳热还原氮化保温 4h物相演变54-63
  • 4.2.1 保温 4h氮化产物的XRD分析54-56
  • 4.2.2 保温 4h氮化产物的显微结构分析56-63
  • 4.3 本章小结63-65
  • 5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3
  • 致谢73-75
  •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7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利用富硼渣合成MgAlON基复相粉体    薛向欣;巫俊斌;姜涛;马恺;龙照华;

气化炉渣合成Ca-α-Sialon–SiC复相陶瓷    尹洪峰;汤云;任耘;张军战;

煤气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蔡国峰;刘勇;安德成;

航天炉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浅析    孙永才;刘伟;

IGCC发电系统中煤气化工艺的选择    史本天;郭新生;刘英萍;王璋;

从熔体结构、粘度和温度的关系,探讨R~+、R~(2+)离子降低熔体粘度的机理    陕维仁

Preparation of Sialon Powder from Coal Gasification Slag    汤云;

Fe_2O_3对碳热还原氮化SiO_2合成Si_2N_2O的催化效应及机理    李晓雷;王健;季惠明;徐雄文;

FeO-SiO_2-V_2O_3渣系相图的基础研究    曹海莲

反应条件对气流床煤气化过程及其灰渣特征的影响    徐旭辉

ALSTOM气化炉的分散PID控制    吴科;吕剑虹;向文国;丁维明;

ALSTOM气化炉的模糊增益调度预测控制    吴科;吕剑虹;向文国;

气流床煤气化工艺技术分析    朱玉芹;耿胜楚;李彦;谷政权;

富硼渣制备BN-MgAlON复合材料及氧化机理分析    刘然;王杏娟;高福;李超;孙艳芹;吕庆;

当前主要气流床煤气化工艺技术分析    李彦;

利用气化炉渣制备轻质隔热墙体材料的研究    冯银平;尹洪峰;袁蝴蝶;张立;崔鸿;

高炉初渣及中间渣软熔性质的研究    张芳;安胜利;罗果萍;王艺慈;

早期地聚合反应过程的~1H低场核磁共振    郭晓潞;施惠生;夏明;

含能材料相容性评定方法研究进展    杨钊飞;赵凤起;李鑫;

Texaco与Shell煤气化工艺比较分析    方月兰;林阿彪;王彬;

Lurgi气化炉渣基本性能与应用研究    李国友;张涛;霍亮;蔺喜强;

整体煤气化煤气、热、电多联产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    赵中友

大型煤制甲醇工艺技术研究    肖珍平

高成炭率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其在C/C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陈鸯飞

甲酸电氧化的钯基催化剂及表面红外光谱研究    张涵轩

氮(氧)化硅基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付艳

锂二次电池无机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郑玥雷

高温对C40高性能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阎蕊珍

金属多层膜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尺度效应    魏明真

Ni-Ti基合金薄膜相变行为及其力学特性研究    石俊

气化炉渣口熔渣流动特性研究    张建法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技术优化研究    陈纪玲

多变量预测控制在联合循环电厂中的应用研究    殷冲

低温甲醇净化含苯原料气体的工艺设计    刘莹

壳牌煤气化煤质指标体系的建立    杨和彦

钒渣物化性质与相图研究    曾晓兰

活性炭表面结构及官能团的归一化实验研究    雷灿

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与探索    张世明

太阳能电池铝浆的配方与性能研究    邢云

AR膜的制备及微结构调制的研究    李俭

钙对钒渣提钒的影响    王金超

国内外几种主要煤制气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利弊简评    雷利军

氧气转炉含钒炉渣相图及一些氧化物对CaO FeO SiO_2渣系性能的影响    刘刚

Fe-C-V三元熔体热力学性质及应用分析    王海川,陈二保,李文超

相图计算的研究进展    戴占海;卢锦堂;孔纲;

气化参数对IGCC系统中气化炉性能的影响    王颖;邱朋华;吴少华;李振中;王阳;庞克亮;陈小利;

钒渣中钒的浸出特性    朱燕;贺慧琴;邓方;刘大银;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倪维斗,李政,薛元

含钒钢渣碳酸化浸取提钒动力学研究    柯家骏,李道文,李希明,岳良东,冯光熙,黄祥玉,何晋秋,李国良,葛书华

微量给粉装置的调试及标定    刘辉,李可夫,葛健,曹庆喜,马万军,吴少华,李婷

高灰熔点煤高温、加压气流床气化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乌晓江

Nb-W-Zr-C系和Al-Mg-Sc-Zr系相图测定    曾凡浩

三元氧化物相图的数字化研究    郑明

MgAlON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应用    段斌文

灰熔聚粉煤气化炉安装实践    赵青松;

大型粉煤气化炉支撑分析    周永康;段新群;郭文元;

首台国产化褐煤气化炉投用    钱伯章;

沸腾煤气化炉    袁云生

煤气化炉鼓疱变形后的安全分析    曹昭军

合成氨厂煤气化炉选型分析    李武军,赵冠山,解玉丽

恩德粉煤气化炉运行总结    许清波

灰熔聚粉煤气化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苏利伟;杜三民;

大型灰熔聚粉煤气化炉问世    钱伯章;

恩德粉煤气化炉备煤系统设计    倪宝良;

悬挂式粉煤气化炉的垫铁更换实践    南北红;

恩德粉煤气化技术简介    郭俊成;

锥形煤气化炉将迎来需求高峰    本报记者 王乐意

我国煤气化炉制造正在多元化    张兴刚

昌昱煤气化炉高产低耗    姜小毛

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煤气化炉市场    本报记者 张兴刚

新天碱成功吊装490吨煤气化炉    李铁军

专家研讨煤气化炉技术方向    记者 王乐意

大唐多伦煤气化炉配件国产化    侯东升

煤气化炉:大型煤化工设备的短板    本报记者  杨明

贵州新型煤气化炉改造开先河    闫俊荣

灰熔聚粉煤气化炉开始“长大”    叶健裴怡 刘照华

气流床煤气化炉数值模拟及颗粒—涡团作用建模研究    吴玉新

高温煤气化炉中煤灰熔融、流动和流变行为特性研究    宋文佳

煤气化炉渣本征特性及碳热还原氮化过程中物相演变    帅航

恩德粉煤气化炉气固喷射器的流动特性研究    张锡乾

软测量技术及其在工业煤气化炉装置中的应用    龚沛文

耦合式煤气化炉操作参数及其放大过程对煤气化特性的影响    贾亚龙

两段组合式煤气化炉热态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吴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