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3:36
热度: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摘要】:本试验设置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秸秆还田相结合的不同形式,通过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情况,以期优化

【摘要】:本试验设置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秸秆还田相结合的不同形式,通过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情况,以期优化还田方式,进而为更好的将秸秆还田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综合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在甘肃省典型的半干旱旱作区里进行,位于连塔乡石头沟村示范点核心示范区(海拔1970m,试验期降水量363.9mm),试验共设半膜栽培(T1)、顶凌覆膜全膜双垄沟播(T2)、顶凌覆膜秸秆整杆还田(T3)、顶凌覆膜秸秆粉碎还田(T4)、秋季覆膜全膜双垄沟播(T5)、秋季覆膜秸秆整杆还田(T6)、秋季覆膜秸秆粉碎还田(T7)7个处理。试验于2012年11月开始至2013年10月结束,通过试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前期会降低表层土壤含水量,中后期增加土壤含水量。在播种前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土壤含水量下降12.19%-14.28%,在相同的覆膜处理下,粉碎还田处理较整杆还田处理下降得多;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后,20-60cm土层含水量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且秸秆还田处理波动较小;各处理0-200cm土壤贮水量前期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显著下降,随着作物的生长和降雨量的增多,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的土壤贮水量大大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还田主要对0-120cm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大,而对120c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小;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还田有助于缓解长期种植高耗水作物引起的土壤干燥化,传统半膜栽培对土壤水分的消耗是十分严重的,100cm以下土层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已经低于20%,即将有形成严重的土壤干层的趋势,而秸秆还田在100-20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含量较对照有极显著的提升,提升幅度平均超过40%; 2.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秋覆膜秸秆还田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各个处理在20-30cm土层容重达到最高,形成较明显的高容重带,并且较播前土壤状况,收后0-10cm的表层土壤容重都有较大的提升,传统半膜覆盖处理土壤容重增加较多,而秋覆膜秸秆还田20-30cm土层收后土壤容重都较播前有所下降,同时0-20cm土层收后容重较对照较降低明显。 3.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并且秋覆膜还田的有机碳增加的效果较顶凌覆膜好,而不还田处理在收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较播前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各处理间土壤全氮量变化较小,但总体趋势表现为不还田处理全氮有所下降,而秸秆还田处理全氮量保持或有微小的提升;碱解氮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略低,秸秆还田处理中在秸秆腐解区土壤碱解氮含量较玉米生长区高,各处理于抽雄期达到最高;作物播种期,各处理有效磷差异较小,随着玉米的生长,秸秆还田处理土壤速效磷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同时秸秆还田处理的秸秆腐解区稍高于玉米生长区。 4.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的生长有积极地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的株高、茎基粗、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量积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秋覆膜秸秆整杆还田产量最佳,较秋覆膜不还田及对照增加了3.95%和88.97%,同时耗水量显著低于不还田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为秋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较对照提高了91.58%,但与整杆还田相比差异不显著。 5.秋覆膜秸秆还田处理可以延长秸秆在土壤中腐解的时间,同时能增强土壤在休闲期的保水性;整杆还田处理在前期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较粉碎还田处理的低,有利于玉米的出苗及前期的生长,同时在中后期表现出良好的保水能力,从而对玉米株高、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在降水状况较好的地区采用秋覆膜整杆还田为佳。 【关键词】:秸秆还田 全膜双垄沟播 土壤养分 土壤水分 作物生长 玉米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513
【目录】:
  • 摘要2-4
  • Summary4-8
  • 前言8-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16
  • 1.1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发展现状简介9-10
  • 1.1.1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9
  • 1.1.2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研究现状9-10
  • 1.2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10-12
  • 1.3 秸秆还田的效应12-16
  • 1.3.1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2
  •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12-13
  • 1.3.3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13
  • 1.3.4 秸秆还田对土壤酶和微生物的影响13-14
  • 1.3.5 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14-15
  • 1.3.6 目前秸秆还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15-16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6-21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16
  • 2.2 研究内容16
  • 2.3 研究的创新点16-17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17
  • 2.5 试验设计17-18
  • 2.6 试验点概况18
  • 2.7 测定指标与方法18-20
  •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20-21
  • 第三章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21-35
  • 3.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21-26
  • 3.2 秸秆还田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26-28
  • 3.3 土壤干层评价28-29
  • 3.4 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的影响29-31
  • 3.5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31-35
  • 第四章 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的影响35-39
  • 4.1 秸秆还田对玉米株高的影响35
  • 4.2 秸秆还田对玉米茎基粗的影响35-36
  • 4.3 秸秆还田对玉米叶面积的影响36-37
  • 4.4 秸秆还田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37-39
  • 第五章 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39-42
  • 5.1 秸秆还田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39-40
  • 5.2 秸秆还田对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40-42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42-46
  • 参考文献46-51
  • 致谢51-52
  • 个人简介52-53
  • 导师简介53-5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朱自学;刘天学;

平衡施肥对全膜双垄沟播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吕军峰;郭天文;侯慧芝;谭雪莲;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孙皓,方鸿国,刘群松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效果研究    董印丽;樊慧敏;王建书;王金凤;

秸杆覆蓋免耕法的节水培肥增产效益及应用前景    朱文珊,曹明奎

盐碱地秸秆覆盖改土增产措施的研究    樊修武,池宝亮,焦晓燕,李东旺,张志平

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陈竹君,刘春光,周建斌,曹秀荣,李生秀

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黄高宝,陈利顶,傅伯杰

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一膜用两年”免耕栽培模式研究    张雷;牛建彪;张成荣;许维诚;张继祖;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刘广才;杨祁峰;李来祥;樊廷录;赵小文;朱永永;

麦收高留茬养地增产的研究    周宪明,于福祥,王福平,段云

黄绿木霉T1010对日光温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邱登林;阴卫军;陈建爱;王未名;杜方岭;

蒜棉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的影响    赵庆龙;宋宪亮;孙学振;张美玲;李宗泰;

覆盖麦草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效应    陈静芬;欧阳素华;吴晓鹏;巩旭;

浅议我国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姜玉美;

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模式    王树文;

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李东升;周为华;朱新开;李春燕;郭文善;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李东升;周为华;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开;

稻麦轮作体系下氮素的优化管理    王璐;肖健;

江淮丘陵易旱地区棉花抗旱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郑曙峰,唐胜,袁向方,许新华,王跃群,张军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王道中;张成军;郭熙盛;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

黄浦江上游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曾林奎;宣岩芳;

沙化退化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于江;郭萍;田云龙;蒋细良;朱昌雄;

区域节约循环型产业结构研究——以广西蔗糖业为例    梁贤;林涛;刘德源;梁秋明;

“美亚”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在叶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刘晓;宋世威;徐凤杰;王加强;陈日远;孙玉行;李康仁;

几种作物秸秆基质的比较研究    程志芳;王晋华;赵肖斌;米国全;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    王宏

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    尹刚强

湘中南红壤地区土壤质量特征与退化红壤的肥力调控技术研究    刘杰

丹参栽培土壤适宜性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林贵兵

渭北旱作苹果园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水分养分效应研究    高茂盛

环保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张杰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抗生素菌渣堆肥化处理研究    张红娟

氮、钾、有机肥配施对越冬茬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文俊玲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华北地区秸秆覆盖下农田降雨转化过程模拟研究    王兆伟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麦秸回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朱同相,段云,胡修岭

作物垄作栽培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进展    王旭清,王法宏,任德昌,曹宏鑫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    胡明秀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平衡施肥对全膜双垄沟播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吕军峰;郭天文;侯慧芝;谭雪莲;

秸秆还田技术探讨    陈芹;陈长红;李浩波;

辽西地区秸秆还田对花生产量与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陆岩;孟繁鑫;

秸杆还田改良砂姜黑土的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詹其厚,张效朴,袁朝良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曾昭鹏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孙皓,方鸿国,刘群松

玉米饲用栽培的物质生产特性及营养品质研究    吕淑果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饲用玉米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探索    杨炳平

静宁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李占武;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适宜覆膜时间研究    张军钱;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令续鹏;

麦积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的主要做法及体会    何文新;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孟志文;

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机械化技术的思考    杨汉卿;

浅谈甘肃定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发展和推广意义    张振明;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张国平;郭天文;吕军峰;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的成效、做法与体会    杨华;

礼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永明;杨旭东;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研究    何宝林;朱润身;刘晓伟;康恩祥;

确保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任务落到实处    记者 张笑娟

我州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突破百万亩    记者 韩钧

我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抗旱效果显著    记者 王朝霞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丽江市种子站 芮体江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丽江市种子站 芮体江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丽江市种子站 芮体江

甘肃大力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记者 吴晓 燕鲁明

会宁落实2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抗旱增收任务    张兆翻谢东芹 马宗祯

革命性技术是如何成就的    吴晓燕

全力抓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工作    记者 张振

地膜覆盖调控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    高玉红

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张永祥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水温、光合生理及产量表现研究    方彦杰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肥力特征研究    徐振峰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效应研究    孙学保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氮磷供给与利用研究    汪佳

大豆全膜双垄沟播关键技术及其保水增温效应研究    陈其鲜

榆林市旱地玉米抗旱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益研究    李霞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折翰非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研究    徐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