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类生物质结合暗发酵-MEC两阶段过程高效产氢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3:00
热度:

秸秆类生物质结合暗发酵-MEC两阶段过程高效产氢的研究【摘要】:暗发酵生物制氢具有产氢速率高、设备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但底物转化效率低以及氢发酵废水所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摘要】:暗发酵生物制氢具有产氢速率高、设备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但底物转化效率低以及氢发酵废水所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微生物电解池技术(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MEC)可以将发酵废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醇高效转化为氢气,提高生物质的氢气产率。本文以提高秸秆类生物质产氢量为出发点,结合暗发酵和单室双阳极微生物燃料电解池两步过程将秸秆废弃物高效转化为氢气,对关键的过程参数进行了优化。具体内容如下: 1.在暗发酵产氢阶段,以20g/l酸解玉米秸秆为底物,利用微波辐射1.5min预处理的牛粪堆肥为菌源,在Na2CO3添加量800mg/l和Fe添加量400mg/l的条件下,得到最大氢产量为129.8mL H2/g-corn stalk,平均产氢速率为1.73m3/m3/d。 2.在MEC产氢阶段,以乙酸钠为单一底物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cell,MFC)中驯化富集产电微生物。然后以氢发酵后的废水作为MEC的底物产氢,考察了废水浓度对产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8V外加电压下,当发酵废水COD浓度约为4000mg/L时,MEC最大产氢速率为3.43±0.12m3/m3/d,基于电能输入的能量效率为166±10%,乙酸的去除率达到90±2%,丁酸去除率仅为4±2%,COD去除率为44±2%。玉米秸秆结合两步产氢的累积产氢量为387.1mL H2/g-corn stalk。 3.进一步探索了在MFC中以丁酸为单一底物驯化富集产电微生物,考察了该类产电微生物对废水中VFAs和醇的降解及MEC的产氢特性。研究发现:在0.5V外加电压下,当发酵废水COD浓度约为9200mg/L时,MEC产氢速率为2.41±0.12m3/m3/d,氢发酵废水中的乙酸、乙醇、丙酸去除率达到90%以上,丁酸去除率达到39.3%,废水COD去除率达到68%,两步产氢后玉米秸秆的累积产氢量为408.4ml/g-corn stalk。 【关键词】:玉米秸秆 暗发酵 微生物电解池 氢气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Q920.6;TQ11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19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秸秆类生物质暗发酵产氢10-12
  • 1.2.1 生物质暗发酵产氢途径10-11
  • 1.2.2 暗发酵液相末端产物后续处理研究11-12
  • 1.3 微生物电解池(MEC)系统产氢研究进展12-18
  • 1.3.1 MEC 的工作原理12-13
  • 1.3.2 MEC 的构造13-14
  • 1.3.3 MEC 产氢底物14-16
  • 1.3.4 在 MEC 中抑制甲烷生成的方法16-17
  • 1.3.5 MEC 生物阳极驯化方式17
  • 1.3.6 MEC 生物阳极中微生物群落17-18
  • 1.3.7 秸秆废弃物结合暗发酵与 MEC 产氢研究进展18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18-19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19-28
  • 2.1 实验材料19-22
  • 2.1.1 菌源19
  • 2.1.2 暗发酵产氢底物19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19-20
  • 2.1.4 暗发酵装置20
  • 2.1.5 MEC 反应器20-21
  • 2.1.6 磷酸盐缓冲液(PBS)及微量元素营养液配方21-22
  • 2.2 MEC 的启动运行22
  • 2.3 化学成分分析和计算22-24
  • 2.3.1 累积产氢量的测定22-23
  • 2.3.2 气相组分分析23
  • 2.3.3 液相产物组分分析23
  • 2.3.4 COD 含量测定23-24
  • 2.4 MEC 性能的评价方法24-26
  • 2.4.1 氢气产率24
  • 2.4.2 氢气回收率24-25
  • 2.4.3 平均产氢速率25-26
  • 2.4.4 能量转化效率26
  • 2.5 电化学分析26-28
  • 2.5.1 电压采集26
  • 2.5.2 电导率测量26
  • 2.5.3 循环伏安法分析26-27
  • 2.5.4 交流阻抗法分析27-28
  • 3 耦合氢发酵与 MEC 系统将秸秆废弃物高效转化为氢气28-44
  • 3.1 秸秆废弃物暗发酵产氢28-29
  • 3.2 MFC 的接种与启动29-30
  • 3.3 以乙酸钠为单一底物的 MEC 产氢过程研究30-34
  • 3.3.1 MEC 中氢气产率及产氢速率30-31
  • 3.3.2 MEC 中的电流密度31-32
  • 3.3.3 恒定外加电压下 MEC 产氢32-33
  • 3.3.4 乙酸钠浓度对 MEC 产氢的影响33-34
  • 3.4 MEC 利用秸秆发酵废水产氢34-40
  • 3.4.1 产氢速率和电流密度35-36
  • 3.4.2 MEC 利用发酵废水产氢的氢气产率及能量效率36-38
  • 3.4.3 MEC 对发酵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38-39
  • 3.4.4 MEC 及耦合系统效能分析39-40
  • 3.5 MEC 电化学分析40-42
  • 3.6 本章小结42-44
  • 4 丁酸在 MEC 中的产氢特性44-57
  • 4.1 MFC 的接种与启动44-46
  • 4.2 MEC 的启动46-47
  • 4.3 秸秆发酵产氢废水在 MEC 中的产氢特性47-51
  • 4.3.1 氢气产量47
  • 4.3.2 MEC 产氢速率及电流密度47-48
  • 4.3.3 MEC 产氢能量收益48-49
  • 4.3.4 挥发性脂肪酸醇在 MEC 的降解特性49-50
  • 4.3.5 MEC 利用发酵废水产氢的效能分析50-51
  • 4.4 废水浓度对 MEC 产氢的影响51-54
  • 4.4.1 不同发酵废水样品的产氢特性52-53
  • 4.4.2 不同废水样品在 MEC 中的降解特性53-54
  • 4.5 MEC 利用单一底物的产氢特性54-56
  • 4.6 本章小结56-57
  • 5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5
  • 致谢65-66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6-67
  • 个人简历66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66-6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固态发酵对秸秆废弃物产氢性能的影响    白真真;吴黎阳;樊耀亭;侯红卫;

单室无膜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沼液的研究    冯雅丽;毕耜超;李浩然;杨志超;王维大;王鹏;

电驱动下的环境污染物厌氧生物转化—电子转移原理和应用实例    冯春华;谢道海;庞韵梦;韩涛;韦朝海;

产气肠杆菌发酵产氢的批式放大试验研究    王瑞兴;钱春香;袁晓明;

发酵制氢微生物与高效发酵途径的研究进展    王瑞兴;钱春香;袁晓明;

发酵生物制氢领域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赵鑫;刘一威;刘文宗;郎咸明;全燮;

带有蛇形流场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传质研究    周劲;张亮;李俊;叶丁丁;朱恂;

木质纤维素类农业废弃物生物转化资源化研究进展    邱春生;孙力平;

面向空间废物处理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隔膜材料    李兴业;贾伯阳;谢倍珍;刘红;

pH值对剩余污泥暗发酵产氢的影响    蔡英超;张鹏;苏宏;戴丽雅;孔祥琦;

硫酸盐废水处理产电过程中的电子分流机制研究    刘凤梅;冉杰;

高底物浓度暗发酵生物产氢过程中过程参数的优化    代阳;李小虎;樊耀亭;侯红卫;

高底物浓度暗发酵生物产氢过程中过程参数的优化    代阳;李小虎;樊耀亭;侯红卫;

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与材料研究进展    陈禧;王炜;彭香琴;刘宇波;幸毅明;

用于光合产氢的秸秆微生物预处理技术实验研究    蒋丹萍;张全国;王毅;周雪花;赫倚风;

用于废水处理及产能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钟茜;许赟溢;杨冰雪;

阳极引入氧气促进微生物燃料电池回收废水中苯胺的能量    程浩毅;梁斌;王爱杰;

阳极引入氧气促进微生物燃料电池回收废水中苯胺的能量    程浩毅;梁斌;王爱杰;

有机废水微生物电解产氢研究及电极微生物功能解析    刘文宗

生物质发酵制氢过程基础研究    李涛

循环式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其微生物系统发育研究    王海萍

厌氧菌群发酵制氢的定向强化及其机制解析    黄振兴

污泥复合燃料热利用特征与灰渣成型性能    张辉

生物质微生物电解池强化产氢及阳极群落结构环境响应    路璐

含光生化反应的多孔介质内流动及传输特性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杨艳霞

定向优选阳极微生物促进生物电化学系统效能的研究    孙丹

连续流微生物脱盐燃料电池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曲有鹏

生物电化学系统定向还原硝基苯及能量循环补偿模式研究    程浩毅

暗发酵生物产氢系统的参数优化    吴黎阳

微生物燃料电池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及下流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扩大化研究    张小燕

动物废水厌氧自电解处理方法的基础研究    李小虎

微生物燃料电池纳米材料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涂丽杏

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降解刚果红与产电体系中微生物分离与功能研究    许倩

富油及富淀粉微藻培养与奶牛场废水处理相结合的效果研究    沈丹丹

氮源初始供应量和营养方式对尖状栅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陈小妹

不同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孙岩斌

石墨烯在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及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    杨晓洋

固体悬浮颗粒对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及性能特性的影响    金璞

菌源处理方式对发酵产氢微生物菌群及产氢性能的影响    刘义;樊绍群;徐耀伟;樊耀亭;侯红卫;

连续流生物制氢反应器乙醇型发酵的运行特性    任南琪,宫曼丽,邢德峰

玉米秸秆发酵浸出液模拟废水发酵产氢的放大实验研究    张茂林;魏瑞霞;樊耀亭;杏艳;侯红卫;

秸秆类生物质发酵法生物产氢的研究    杏艳;马红翠;樊耀亭;侯红卫;陈景润;

Na~+离子浓度对厌氧发酵产氢气影响的实验研究    洪天求,郝小龙,俞汉青

固态发酵工程研究进展    徐福建,陈洪章,李佐虎

环流型光生物反应器光合产氢运行条件的研究    张军合;张全国;尤希凤;刘振波;

发酵产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建昌;刘士清;张无敌;官会林;尹芳;孙可伟;

利用有机质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与应用前景    曹东福;黄兵;张续春;

微生物发酵法制氢与产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汤桂兰;孙振钧;李玉英;

Clostridium papyrosolvens厌氧发酵产氢研究    靳孝庆;徐昊;沈磊;何冰芳;

马铃薯发酵产氢的菌株培养基改良研究    谢斌飞;程军;周俊虎;宋文路;刘建忠;岑可法;

高温产氢菌的一种简单筛选法    韩静;肖伟;王娜;王红;肇莹;杨涛;

玉米芯糖化水解及发酵法生物产氢    张茂林;李领川;沈晓武;樊耀亭;侯红卫;任保增;

潮间带暗发酵产氢菌群富集和产氢过程分析    才金玲;王广策;李延川;朱大玲;潘光华;

一株嗜温高效产氢细菌Clostridium sp.08-1的分离鉴定与产氢特征    宗文明;于瑞嵩;樊美珍;周志华;

利用厨余进行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    刘艳;黄晓婷;吴畏;

光合产氢过程中微生物代谢热实验研究    赫倚风;郭婕;周彩虹;张志萍;王毅;张全国;

一株厌氧高效产氢细菌的筛选及其耐酸性的研究    任南琪;林明;马汐平;王爱杰;李建政;

高效产氢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氢作用    李永峰;李鹏;李建政;

利用农林废弃物发酵产氢的研究    刘旭;马春红;李晓煜;何晓棣;甄占萍;吴哲;王立安;贾银锁;

影响天然混合红螺菌产氢因素的实验研究    张全国;雷廷宙;尤希凤;杨群发;原玉丰;张军合;

产氢微生物培养特性及其扩大培养的研究    李永峰;陈晟;史乃鉴;王远强;

两相联合厌氧发酵产氢气—甲烷的工艺参数验证    王媛媛;张衍林;晏水平;周洪亮;李武;

影响发酵细菌B49产氢因子研究    王相晶;任南琪;李建政;张颖;陈兆波;郭婉茜;李永锋;

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值对发酵产氢细菌RF-9产氢性能的影响    郑国香;任南琪;钟溢键;李小玲;吴川福;周湘良;

光合细菌利用低分子有机酸产氢的试验研究    陈明

厌氧发酵产氢菌筛选及产氢菌突变体库构建    刘洪艳

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    曹广丽

发酵产氢菌株与混合培养系统种群生态研究    陈瑛

生物质高效水解及发酵产氢的机理研究    戚峰

秸秆类生物质暗发酵产氢关键参数优化及其机理研究    宋朝霞

Klebsiella pneumoniae ECU-15菌株暗发酵产氢过程分析及其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实验研究    牛坤

光发酵细菌的选育及其与暗发酵细菌耦合产氢研究    刘冰峰

同步代谢秸秆木糖和葡萄糖的产氢新菌种及其产氢特性    许继飞

光合产氢菌群生长动力学与系统温度场特性研究    王素兰

暗发酵细菌与光发酵细菌两步法联合产氢研究    刘颖

产氢细菌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R3的发酵产氢基质与效能的研究    韩博

光源和光谱对光合产氢菌群产氢工艺影响研究    安静

外加电场辅助质子传递供类球红细菌光合产氢研究    邓文武

产氢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氢条件的优化    张娜

脱氢酶与产氢微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    王秀菊

发酵产氢菌的分离及其产氢研究    马生华

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发酵产氢潜力的研究    卢怡

细菌产氢的研究    赵玉山

脱氢酶在生物质发酵产氢过程中的规律与作用研究    马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