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深还不同年限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抗剪强度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9:47
热度:

秸秆深还不同年限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抗剪强度的影响【摘要】:我国是秸秆产量大国,2006年中国秸秆总量超过7.6亿t。吉林省是中国粮食的主要产区之一,其2010年玉米秸秆产量约为2

【摘要】:我国是秸秆产量大国,2006年中国秸秆总量超过7.6亿t。吉林省是中国粮食的主要产区之一,其2010年玉米秸秆产量约为2400万t,价值在15亿元左右。但是秸秆资源的价值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东北约有30%的作物秸秆在收获后直接原地焚烧,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对造成空气污染、危害交通安全、增加火灾隐患等方面产生巨大危害。此外,作为粮食主产区的东北黑土区正面临着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自开垦以来,黑土区的黑土厚度、土壤理化性状和肥力状况日趋恶化,部分地区已经丧失农业生产能力。秸秆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原料,其在矿化过程中能够释放大量有机质及土壤和动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本文针对秸秆资源焚烧和农田黑土退化问题,通过将玉米秸秆施入土壤亚表层(20~40 cm),来解决秸秆资源等问题,同时提升土壤肥力、通透性及蓄水能力。过去主要专注于秸秆覆盖和表层浅施后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因此对秸秆深还及土壤亚表层物理特征的研究很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秸秆深还之后玉米的生长状况和玉米产量较对照有显著提升,秸秆配施化肥处理中,NPK+O12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2)秸秆深还三年内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其中秸秆在深还两年后各试验处理数据达到峰值。(3)秸秆深还能够增强土壤渗透能力,秸秆深还的第2年水稳定入渗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秸秆深还处理水稳定入渗值均高于对照。(4)秸秆深还能够促进了0.25 mm微团聚体向0.25 mm大团聚体进行转换,其中秸秆深还2年后效果最显著。(5)土壤粘聚力随含水量的增加呈现显著的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内摩擦角呈线性下降的趋势。试验表明秸秆深能够有效降低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且秸秆深还第2年对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第1年,第3年土壤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出现回升的趋势,但仍然低于CK。 【关键词】:秸秆深还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土壤结构性质 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前 言8-16
  • 1.1 研究背景8
  • 1.2 秸秆的利用途径简述8-10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0-14
  • 1.4 目的及意义14-15
  • 1.5 拟解决问题及创新点15-16
  • 2、材料与方法16-20
  • 2.1 试验设计16-17
  • 2.2 测定方法17-19
  • 2.3 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方法19-20
  • 3、结果与分析20-49
  • 3.1 秸秆深还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0
  • 3.2 秸秆深还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20-30
  • 3.3 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30-33
  • 3.4 秸秆深还对土壤抗剪强度及其参数的影响33-49
  • 4、讨论49-52
  • 4.1 秸秆深还对玉米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49
  • 4.2 秸秆深还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49-50
  • 4.3 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50-51
  • 4.4 秸秆深还对土壤抗剪强度及其参数的影响51-52
  • 5、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60
  • 作者简介60-61
  • 致谢6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东北低山丘陵区黑牛河小流域为例    戴全厚,刘国彬,刘明义,王跃邦

中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和产业    赵立欣;孟海波;姚宗路;田宜水;

微生物发酵对油菜秸秆营养品质的影响    杨德志;阳德华;陈超;尹琼;陈光燕;

秸秆深施还田历经时间对蓄水效果的影响    孔德刚;翟利民;刘立意;赵刚;张超;

秸秆与化肥配施对菜园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李敏;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    郝翔翔;窦森;安丰华;李明敏;

长期不同施肥对黄泥土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周萍;潘根兴;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特征的影响    龚伟;颜晓元;蔡祖聪;王景燕;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张振文;卞新民;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游东海;田霄鸿;把余玲;李锦;王淑娟;刘廷;南雄雄;

水土流失治理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    刘纪根;张平仓;喻惠花;

基于水土流失治理率的流域典型区健康诊断    刘纪根;张平仓;喻惠花;

喀斯特生态治理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贵州毕节鸭池、遵义龙坪、沿河淇滩示范区为例    罗娅;熊康宁;陈起伟;龙成昌;顾再柯;魏鹏;

福建省县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与动态变化研究    曾春水;钟全林;蔺雪芹;程栋梁;柳坤;郑巧芳;

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魏冶;

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    王振波;方创琳;王婧;

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陈克龙;苏茂新;李双成;卢京花;陈英玉;张斐;刘志杰;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    仇方道;佟连军;姜萌;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与环境压力分析——以渭南市为例    李小燕;

赤峰市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测度与评价    王雄;姚云峰;郭道安;曹洪杰;

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制备技术应用与市场需求展望    周斌;雷建国;魏然;

长江流域典型水土流失区健康诊断    刘纪根;张平仓;喻惠花;

柠条、沙地柏代表根变形特性的研究    牛国权;苑淑娟;刘静;张永亮;王成龙;周丹丹;

西北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研究    周振民;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窦森;关松;李凯;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园林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展望    孙健;罗文邃;汪洋;

山东省城市人口—空间城镇化质量水平研究    徐腾;张军民;张璞;

官厅山峡樱桃沟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赵方莹;朱建民;刘飞;王晶;

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鲁艳红

松原市壅水坝正常蓄水位优化模型研究    孙世军

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质量和生产力可持续性影响的研究    杨曾平

黄土台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组分影响研究    刘梦云

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地生态学特征及其水土保持机理研究    丁军

广元市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益研究    宫渊波

赤峰市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及预警    王雄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    佟小刚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    仇方道

农业流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吴洪涛

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韩琳

长期施肥和成土母质对红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马境菲

长期不同施肥和管理措施对塿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任卫东

黄土高原次生林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与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    马帅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细菌、真菌多样性研究    王丹

长期施肥下太湖地区水稻土不同团聚体颗粒组的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研究    牛文静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的土壤碳库特征及固碳机制研究    华娟

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农灌利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张旭

长期施肥对旱作塿土肥力、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杨旸

关中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    孙汉印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及设备研究进展    霍丽丽;侯书林;赵立欣;孟海波;田宜水;

不同方法处理秸秆对肉牛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影响的比较研究    张卫宪,高永革,李森,安进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草地土壤微团粒分形特征    周萍;刘国彬;侯喜禄;

秸秆深施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张帅;孔德刚;常晓慧;翟利民;

不同还田方式下大豆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匡恩俊;

区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建立方法探讨    方创琳,毛汉英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度量——一种显示过程的综合方法    蔡运龙,李军

福建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含量    彭来真;刘琳琳;张寿强;李延;

大力推进有机肥无害化处理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措施    周琼华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舒丽

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戴志刚

区域遥感土壤水分模型的方法初探    詹志明,冯兆东

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吕军杰,姚宇卿,王育红,王海洋,张宪初

土壤水分电磁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马孝义,马建仓,李新平,韩克敏

膜孔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性研究及应用    刘建军,陈燕华,李毅

黄土丘陵小流域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    黄奕龙,陈利顶,傅伯杰,黄志霖,贵立德,吴祥林

京郊平原区粮田土壤水分垂直变异性的半方差表征    李红,周连第,张有山

土壤水分预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比较研究    刘洪斌,武伟,魏朝富,谢德体

土壤水分与干旱遥感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刘志明,张柏,晏明,李铁强

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描述土壤水分特性    张恒明,黄毅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李洪建,王孟本,柴宝峰

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的建设和应用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

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师丽魁;

西藏中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除多;次仁多吉;边巴次仁;王彩云;

烟台苹果园表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转换关系研究    姚付启;蔡焕杰;张振华;

土壤水分测量中相位差检测算法的实验与研究    石庆兰;王一鸣;冯磊;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浅析    巫丽君;潘建梅;魏爱明;王秀琴;

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杨海鹰;冶林茂;陈海波;

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黄奕龙;傅伯杰;陈利顶;

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昇;邹春辉;翁永辉;

土壤水分数据库日常管理系统的初步研制    曹新久;景元书;叶树春;

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技术获突破    王一

中国气象局将加强土壤水分观测    记者 宛霞 通讯员 赵志强

我国将布设150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    记者 王建忠

我省建成5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    记者 田宜龙

全国建成7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实习记者 王宝军 通讯员 赵志强

江苏启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建设    张芳 仲维健

我省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大名投用    记者 刘剑英

河北邯郸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投入使用    邢开成 胡佳军

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    班胜林

6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成    记者 田宜龙

丘陵山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其模拟    王改改

植被覆盖地表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与应用研究    刘伟

大尺度被动微波辐射计土壤水分降尺度方法研究    王安琪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山地枣树蒸腾规律及其节水调控策略    魏新光

黄土区典型灌草植被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    刘丙霞

黄土丘陵区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杨开宝

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赵燕东

黄土区土壤水分对典型植物有效性的研究    吴元芝

干旱区盐渍地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韩桂红

土壤水的监测技术方法与运移规律研究    贾志峰

裸露随机地表土壤水分遥感反演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李金香

基于双谱散射模型的裸露地表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阿尔达克

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李笑吟

冀西北坝上地区主要农作物抗旱成苗的土壤水分指标研究    李友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状态与空间模拟    林坤

基于高频电场的土壤水分传感器研究    唐洋

基于遥感和地面实测水分数据的小流域土壤水分模拟    白天路

黄土区土石混合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    赵梅

基于Landsat ETM遥感数据的大柳塔煤炭开发区土壤水分信息提取    魏珍

基于驻波率原理的土壤水分测量技术的研究    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