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组成的影响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9:38
热度:

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组成的影响研究【摘要】:近年来,由秸秆焚烧现象造成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秸秆焚烧时所排放的气体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焚烧时产生的高

【摘要】:近年来,由秸秆焚烧现象造成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秸秆焚烧时所排放的气体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焚烧时产生的高温对耕作土壤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关于秸秆焚烧对耕作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尚十分缺乏。本研究以玉米秸秆焚烧后所覆盖的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东北玉米田间“平铺式”和“成铺式”两种秸秆焚烧形式,采用田间焚烧实验与实验室热辐射焚烧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焚烧时的秸秆燃烧特征,焚烧后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含量和组成以及团聚体组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在秸秆焚烧过程中成铺式焚烧对地表的热辐射温度高于平铺式焚烧;土壤物理性质上,两种秸秆焚烧方式均使表土含水量降低、硬度增高,且土壤颜色有明显变化。(2)两种秸秆焚烧方式仅对0-2cm深度范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且均使得表土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且成铺式焚烧更为显著;随温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在200℃~360℃温度区间,其下降幅度最大,与未加热相比,有机碳损失率由200℃时的8.6%迅速增加至360℃时的83.34%。(3)两种秸秆焚烧方式均可提高表土的腐殖质提取率;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腐殖质提取量和提取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最大腐殖质提取量及最大腐殖质提取率分别出现在200℃和240℃;在成铺式焚烧处理下,腐殖质提取率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腐殖质组成方面,不同的秸秆焚烧方式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在各组成含量上均表现为成铺式焚烧显著低于平铺式焚烧;成铺式焚烧使HA/FA显著升高,且当温度在240℃时达到最高值;热作用对结合态腐殖质的影响显著小于游离态腐殖质。两种秸秆焚烧方式均使土壤腐殖化程度升高,土壤腐殖质活性部分含量降低,土壤腐殖质有趋于老化的趋势,且成铺式焚烧处理下土壤中游离态胡敏酸类型发生了改变;当加热温度在300℃时土壤腐殖化程度最高,且在加热温度在240℃~300℃之间时土壤游离态胡敏酸类型易发生改变。(4)田间条件下,两种秸秆焚烧方式均使得0-2cm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升高;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加热温度在200℃时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最高,比未加热土壤提高了1.6倍。(5)两种秸秆焚烧方式仅对0-2cm表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具有影响,且成铺式焚烧对其的影响更为显著。秸秆焚烧使得土壤微团粒结构有向小粒级聚集的趋势。秸秆焚烧后土壤分散系数也有明显的升高,其中成铺式焚烧提高了33.82%~58.23%,而平铺式焚烧提高了13.50%~23.01%,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中,仅成铺式焚烧对其影响显著,表现为粘粒和细砂粒含量降低、粉粒含量升高。两种焚烧处理下,各粒级复合体中碳贮存量均低于未焚烧,且在粘粒和细砂粒复合体中其有机碳含量降低,而粉粒复合体中其含量升高,土壤微团聚结构受到了破坏,降低了土壤的微结构水稳定性。 【关键词】:秸秆焚烧 热辐射 有机质 团聚体 有机无机复合体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12;S15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前言8-19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8-10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0-17
  • 1.3 研究内容17-18
  • 1.4 技术路线18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8
  • 1.6 创新点18-19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19-21
  • 2.1 田间秸秆焚烧试验19
  • 2.2 土壤热辐射焚烧试验19-20
  • 2.3 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20-21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21-40
  • 3.1 两种秸秆焚烧方式的燃烧特征及其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21-22
  • 3.2 秸秆田间焚烧及热辐射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22-24
  • 3.3 秸秆田间焚烧及热辐射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24-29
  • 3.4 秸秆田间焚烧及热辐射对胡敏酸光学特性及类型的影响29-31
  • 3.5 秸秆田间焚烧及热辐射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1-33
  • 3.6 秸秆田间焚烧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散系数的影响33-35
  • 3.7 秸秆田间焚烧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35-40
  • 第四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40-42
  • 4.1 结论40-41
  • 4.2 研究展望41-42
  • 参考文献42-50
  • 作者简介50-51
  • 致谢5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火灾对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    洪伟;俞新玲;林勇明;陈俊蓉;李键;陈灿;吴承祯;

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简析    秦钟,周兆德

火烧对草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李政海,绛秋

不同母质发育的东北黑土的粘粒矿物组成研究    申聪颖;赵兰坡;刘杭;张志丹;姜亦梅;

吉林省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秦丽杰;尚金城;常永智;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彭新华,张斌,赵其国

不同CO_2浓度对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腐殖质形成的影响    窦森;于水强;张晋京;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质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富里酸、胡敏酸的比较    周江敏,代静玉,潘根兴

东北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研究进展    史奕,陈欣,闻大中

水溶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杨佳波;曾希柏;

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郭锐;汪景宽;李双异;

土壤养分剖面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武丽;戴万宏;

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容重与孔性分析    高慧;冯佳萍;刘奕;

消落带(云阳段)沉积物中溶解有机质的分析与污染评估    来守军;关晓琳;

果园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特性与果实品质的影响    刘松忠;张强;赵昌杰;毕宁宁;王小伟;

污泥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    陈健;王润锁;杨尽;

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关系研究    李明;杨艳;蒋广峰;章新;艾华林;

改善农耕地中化肥停留时间的材料及技术措施    张芮嘉;马文凯;习文峰;

长江源北麓河流域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形成对高寒草甸土壤环境的影响    王一博;吴青柏;牛富俊;

七个葡萄品种引种到银川的植物学性状表现初探    彭羽;袁飞;周芸芸;王艳杰;冯金朝;

填埋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分组与光谱学表征研究现状    何小松;席北斗;姜永海;袁英;安达;杨昱;刘鸿亮;

腐殖酸及腐殖酸类肥料研究历史述评    高凤玲;

元谋干热区退化山地复合生态农业模式自然资源的利用研究    杨艳鲜;纪中华;沙毓沧;方海东;廖承飞;潘志贤;

果树滴灌监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姜焰鸣;洪添胜;李震;文韬;李加念;

橘园滴灌自动控制装置    李加念;洪添胜;文韬;姜焰鸣;苏建;

土壤HA、FA形成转化驱动因素初步研究    窦森;Yves Tardy;张晋京;李凯;于水强;王丽莉;平立凤;关松;候素艳;林学巍;高娴;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    关松;窦森;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李凯;窦森;

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    高述超

机械耕作与季节性冻融对黑土结构的影响    王恩姮

松原灌区土壤盐碱灾害风险评价及水盐调控研究    谷洪彪

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    王义祥

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王景燕

煤矿充填复垦区土壤肥力质量变化与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研究    黎炜

喀斯特城市森林生物量及其碳吸存功能研究    王新凯

旱地农田土壤营养协调疲劳症及其发生机理    徐海

长期不同耕种措施对土壤呼吸和有机碳影响研究    吴会军

我国不同生态型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赋存形态及其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研究    赵萱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水文功能恢复研究    李明学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特性的影响    陈伟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分异特征研究    荣兴民

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文功能研究    杜阿朋

温带农牧交错带黑(钙)土退化机理研究    宫燕

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及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杜慧平

阴山北麓中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综合效益评价    王建

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草灌阶段的土壤条件    张健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土壤物理特征及水分动态研究    乌云

玉米营养动态及饲用价值研究    王敏玲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浅谈利用黏土矿物重建古气候    陈涛,王河锦,张祖青,王欢

苏北盆地粘土矿物转化模式与古地温    姚合法,林承焰,侯建国,董春梅,刘玉瑞,任丽华

玉米秸秆的皮髓分离及其应用    孙竹营

林火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张敏,胡海清

草原火烧后土壤微生物的变化    周道玮,岳秀泉,孙刚,李月胜

重迎茬大豆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王兆荣,刘世英,谷思玉,魏自民,田中艳,李云辉,姜世波,陈仁忠

粘土矿物的环境意义    汤艳杰,贾建业,谢先德

黏土矿物古气候意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洪汉烈;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研究    杨玉盛,杨伦增,俞新妥

林火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    张敏

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类群与栽培环境关系的研究    陈伟

磷酸盐对水稻土团聚体不同类型重金属镉、铬(Ⅵ)吸附的影响    许海波;赵道远;刘培亚;李玉姣;董长勋;

粉料中的团聚体浅析    张彩文;

陶瓷粉末中团聚体结构表征的研究    迟卓男,李懋强

氧化锆粉料中团聚体的结构与强度    李懋强,胡敦忠,迟卓男

团聚体含量对氧化锆粉料烧结性能的影响    施剑林,高建华,林祖纕,严东生

无机肥配施粪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刘振东;李贵春;周颖;杨晓梅;尹昌斌;南云不二男;

芘在不同粒径红树林沉积物团聚体上的吸附/解吸行为    李锐龙;刘贝贝;朱亚先;张勇;

菲在长期施肥黑土团聚体中的老化行为    张迪;韩晓增;

粤东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林培松;欧阳椿陶;尚志海;欧先交;曾兰华;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孟远夺;潘根兴;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    关松;窦森;

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腐殖质组成的比较    窦森;郝翔翔;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臭氧污染对土壤物理结构与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于伟伟;王郦睿;张东亮;寇太记;苗艳芳;

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    史奕;鲁彩艳;陈欣;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    刘彩霞;黄为一;

黑土轻组分C的积累分布变化及其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    史奕;陈欣;宋玉芳;沈善敏;

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李凯;窦森;

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黄金花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    薛彦飞

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刘冬

土壤电场对粘土矿物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许晨阳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碳、氮分布及碳矿化的影响    李婕

粪肥配施化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刘振东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响    杜介方

表征富铁土土壤侵蚀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物理学机制研究    郑晓萍

东北黑土团聚体的结构特征研究    陈晓侠

黑土团聚体的孔隙结构特征与有机碳矿化的关系研究    陈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