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性、养分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27:36
热度: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性、养分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摘要】:秸秆还田和免耕作为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正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它们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秸秆资源,避免秸秆焚烧造成

【摘要】:秸秆还田和免耕作为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正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它们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秸秆资源,避免秸秆焚烧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减低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水旱轮作农田下开展秸秆还田和免耕技术研究,有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湖北省武穴市和荆州市水旱轮作(水稻-油菜)的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通过连续两年分析土壤物理性质(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和化学性质(p 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研究秸秆还田和免耕下农田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动态变化特征;运用干筛-湿筛法分离不同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探讨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提取分析土壤团聚体腐殖酸组分(腐殖酸,胡敏酸和富里酸),研究秸秆还田后表层土壤团聚体腐殖酸组分含碳量的变化以及腐殖酸和胡敏酸分子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武穴市和荆州市,秸秆还田均能够降低表层(0~20 cm)土壤容重(分别降低7.91%和1.34%),增加表层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并增强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在武穴市,免耕处理会增大容重(增加3.74%),降低表层土壤各孔隙度;秸秆还田结合免耕也会降低表层土壤容重(降低3.07%),增加各孔隙度。旱作条件(油菜收获后)下表层土壤容重高于水作条件(水稻收获后),而旱作条件下表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要低于水作条件。不同水旱轮作时期,秸秆还田和免耕对表层土壤孔性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2)秸秆还田和免耕处理均会影响土壤各级团聚体的分布状况。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分布呈现为:0.25 mm团聚体含量最高,在50%左右;其次为5 mm和0.25~0.5 mm,分别占20%和15%;而2~5、1~2以及0.5~1.0 mm粒径团聚体百分含量差异不大,约为5%。同时秸秆还田和免耕均会增加农田表层(0~20 cm)土壤0.25mm团聚体百分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但是会降低土壤分形维数(PSD)。其中PSD与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武穴处理:-0.997;荆州处理:-0.993),但是MWD、GMD与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表明秸秆还田和免耕都会增强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具有积极影响。(3)在武穴市,秸秆还田处理能够提高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8.92%、6.75%、8.10%和69.79%),免耕也能够提高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9.84%、5.47%、4.66%和13.51%),秸秆还田结合免耕提升效果最佳(分别提高11.00%、10.24%、8.11%和75.73%)。在荆州市,秸秆还田处理能够提高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3.80%、6.66%、10.71%、15.09%和29.68%)。总体上,秸秆还田处理后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和各养分提升幅度要高于免耕处理。但是秸秆还田和免耕处理对于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影响不明显。0~2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质和各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0~20 cm土层土壤中p H值均显著低于20~40 cm土层,而且免耕和秸秆还田处理对于土壤p H值影响较小。不同地区不同水旱轮作时期,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差异。(4)秸秆还田对于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具有积极影响,但是水旱轮作的不同条件下,秸秆还田对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油菜旱作条件下,相对于对照,秸秆还田处理有助于上下两层(0~20、20~40cm)土壤总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ROC)和碳库管理指数的提高。但是在水稻水作条件下,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上下两层土壤总有机碳,却显著降低上下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5)在对照处理中,随着土壤粒径减小,总有机碳和各腐殖酸组分腐殖酸(HE)、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秸秆还田对于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其中秸秆还田更加有利于表层(0~20 cm)土壤及大团聚体(0.25 mm)总有机碳和胡敏酸含碳量以及胡富比的提高。(6)红外分析表明,在对照处理下,0.053 mm粒级中的HE和HA,3400/1620值较小,芳香性/脂族性比值较大,结构较复杂,而5 mm粒级的3400/1620值较大,芳香性/脂族性比值较小,结构较简单。与对照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后会导致土壤团聚体中HE和HA3400/1620值减小,芳香性增强,脂族性下降,结构复杂。 【关键词】:秸秆还田 免耕 土壤养分 结构 团聚体 有机碳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1 前言12-22
  • 1.1 秸秆还田和免耕条件下土壤孔性和结构的变化13-15
  • 1.1.1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孔性和结构的变化13-14
  • 1.1.2 免耕条件下土壤孔性和结构的变化14-15
  • 1.1.3 其他因素对土壤孔性和结构的影响15
  • 1.2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5-16
  • 1.3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碳组分及其分子结构的变化16-19
  • 1.3.1 秸秆还田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16-17
  • 1.3.2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腐殖酸组分含碳量的变化17-18
  • 1.3.3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团聚体腐殖酸组分分子结构的变化18-19
  • 1.4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于作物产量的影响19
  • 1.5 研究目的19-21
  • 1.6 技术路线21-22
  • 2 材料和方法22-26
  • 2.1 长期定位试验点概况22
  • 2.2 试验设计22-23
  • 2.3 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23-26
  • 2.3.1 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23-24
  • 2.3.2 水稳性团聚体的提取和测定24-25
  • 2.3.3 水稳性团聚体中腐殖酸组分的提取及含碳量测定25-26
  • 2.3.4 水稳性团聚体中腐殖酸组分的红外测定与半定量分析26
  • 2.4 数据分析26
  • 3 结果与分析26-63
  • 3.1 秸秆还田和免耕条件下土壤结构性变化26-34
  • 3.1.1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26-29
  • 3.1.2 秸秆还田和免耕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29-31
  • 3.1.3 秸秆还田和免耕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31-34
  • 3.1.3.1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31-33
  • 3.1.3.2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平均几何直径的影响33
  • 3.1.3.3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分形维数的影响33-34
  • 3.2 秸秆还田和免耕条件下土壤pH值和有机质以及养分变化34-42
  • 3.2.1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影响34-37
  • 3.2.2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的影响37-42
  • 3.3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碳变化42-61
  • 3.3.1 秸秆还田对土壤碳的影响42-44
  • 3.3.2 秸秆还田对团聚体总有机碳的影响44-46
  • 3.3.3 秸秆还田对团聚体腐殖酸组分含碳量的影响46-50
  • 3.3.4 秸秆还田对团聚体腐殖酸组分分子结构的影响50-61
  • 3.4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作物产量影响61-63
  • 4 讨论63-66
  • 4.1 免耕对于土壤容重的影响63
  • 4.2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63-64
  • 4.3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和结构的综合影响64-66
  • 5 结论66-68
  • 参考文献68-77
  • 附录77-78
  • 致谢7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壤中腐殖酸与稀土离子作用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顾雪元,顾志忙,王晓蓉

胡敏酸的结构特征及其吸附行为    梁重山;党志;刘丛强;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区惠平;何明菊;朱桂玉;黄景;顾明华;黎晓峰;沈方科;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杨培岭;罗远培;石元春;

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    赵廷祥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腐殖质研究中的应用    梁重山,党志

免耕覆盖对旱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康红,朱保安,洪利辉,董成俊

鲁中山区采取不同生态修复措施时的土壤粒径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    王丽;刘霞;张光灿;刘信儒;郭静;袁利;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    田卫堂;胡维银;李军;高照良;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    苏静;赵世伟;

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区不同下垫面土壤风蚀监测及研究    王云超

山东省高产粮田养分状况及施肥影响的研究    于淑芳,杨力,孙明,马丽,宋国菡,丁光国

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

农田氮肥的动态变化及施氮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苏诗杰;付清勇;朱思海;赵媛媛;

施硫对冬小麦穗花发育、籽粒蛋白质组分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李府;尹燕枰;

覆盖麦草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效应    陈静芬;欧阳素华;吴晓鹏;巩旭;

苏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变化的长期定位研究    孙静红;徐守明;王向阳;王本芹;

浅议我国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姜玉美;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及利用率的影响    陈书田;郑新利;

黄河故道地区桃树“黄叶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宋建伟;朱春茂;赵光伟;邵瑞鑫;

辽宁省古红土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王大鹏;王秋兵;韩春兰;王慧强;刘素花;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农田养分流失风险评价及养分平衡管理研究    丁晓东

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    陶高梁

环保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张杰

施水播种灌水入渗和土壤松耕方法的研究    杨有刚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张志栋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丹江口库区作物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养分流失特征及麦套稻施肥研究    李承力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    聂斌斌

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磷胁迫蛋白质表达差异和基因组SSR分析    王彦玲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穗粒发育和籽粒蛋白质品质对硫的响应    李府

玉米耐低磷产量因子的QTL分析    李萌

小麦TaPHR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研究    张景涛

烟台峰山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效果分析    杨鹏

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王富

鸡粪堆肥过程中养分损失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魏宗强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

安庆市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高厦杰,丁金海

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与免耕播种技术    陈君达;王兴文;李洪文;

论坝上半干旱区农业抗逆稳产的技术途径与对策    刘树庆,张立峰

河北张北坝上波状高原坡梁地与滩地母质特性比较    霍习良,刘树庆,林恩勇,辛志文

冀北高原土壤干旱及抗旱土壤耕作法研究    张立峰,樊秉戍,赵广生

冀西北风沙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物质循环研究    杨立廷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张仁陟;罗珠珠;蔡立群;黄高宝;李玲玲;谢军红;

河北坝上三种饲用树种的年生长模型与饲草产量研究    袁玉欣,裴保华,王颖

近40年坝上后山地区沙漠化因子主分量的耦合波动    孙武,李保生

保护性耕作防治土壤风蚀的试验研究    臧英

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窑洞民居土壤侵蚀效应及防治对策研究    裴新富

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    宋国菡

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

鄂南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初探    李朝霞,蔡崇法,史志华,王天巍,张琪,孙站成

施肥对棕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

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    郭万伟;肖和艾;吴金水;丁龙君;刘守龙;

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杨剑波;何腾兵;舒英格;宁婧;赵杨;

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团聚体的影响    袁德玲;张玉龙;黄毅;唐首锋;任秉枢;

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唐益群;张晓晖;佘恬钰;杨坪;王建秀;

浙南易蚀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稳定机理    王虹艳;吴士文;马海洋;郭军玲;卢升高;

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    马帅;赵世伟;李婷;李晓晓;曾宪芳;

不同施肥条件下微生物对棕壤团聚体和碳分布的影响    王亮;孙向阳;刘克锋;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    关松;窦森;

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腐殖质组成的比较    窦森;郝翔翔;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臭氧污染对土壤物理结构与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于伟伟;王郦睿;张东亮;寇太记;苗艳芳;

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    史奕;鲁彩艳;陈欣;

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    刘彩霞;黄为一;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黑土轻组分C的积累分布变化及其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    史奕;陈欣;宋玉芳;沈善敏;

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李凯;窦森;

玉米秸秆碳在东北旱田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    裴久渤

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对外源污染物(镉、铜和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王芳

降雨条件下鄂南几个红壤团聚体破碎特征及坡面侵蚀响应研究    马仁明

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冷延慧

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    柴彦君

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闫峰陵

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    王军光

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    杨伟

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    苑亚茹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    范如芹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主要养分赋存特征的影响    邢旭明

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黄金花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    薛彦飞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性、养分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刘威

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刘冬

土壤电场对粘土矿物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许晨阳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碳、氮分布及碳矿化的影响    李婕

粪肥配施化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刘振东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响    杜介方

表征富铁土土壤侵蚀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物理学机制研究    郑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