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作物秸秆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27:34
热度:

作物秸秆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摘要】:对于秸秆还田的研究大多是不同还田方式、不同水分、添加秸秆腐解剂、配合施肥等外界条件下对秸秆的腐解规律的研究,而对秸秆施用量以及

【摘要】:对于秸秆还田的研究大多是不同还田方式、不同水分、添加秸秆腐解剂、配合施肥等外界条件下对秸秆的腐解规律的研究,而对秸秆施用量以及秸秆类型对土壤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室内模拟田间条件,并且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外界其他条件的影响,研究150d内不同秸秆类型、不同秸秆施用量对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有机碳、氮,有机碳、全氮以及矿物态氮等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在150d的培养过程中秸秆本身的化学变化。结果表明:1.有机物料施入土壤后,经过分解可以产生一些可溶性的有机物质。秸秆的加入量对可溶性有机碳、氮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培养时间的推进,各处理中土壤可溶性碳氮表现为波动的变化。施用秸秆对土壤矿质态氮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施用不同秸秆量的处理中,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接近于0,在培养后期,在施用秸秆的处理中含有微量的硝态氮;各处理中土壤铵态氮在前期、中期、后期有明显的增减,施用不同量的秸秆对土壤铵态氮的含量无明显影响。还田秸秆是土壤中可溶解性有机碳氮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氮,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有效的碳氮源。2.秸秆本身的性质C/N比对土壤DOC和DON有明显的影响,C/N:玉米叶秸秆小麦秸秆玉米茎秸秆,培养过程中同一时期同一秸秆加入量的处理的DOC和DON基本符合:加玉米叶秸秆的处理加小麦秸秆的处理加玉米茎秸秆的处理。而性质相近的秸秆对土壤DOC和DON没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同一时期,同一秸秆加入量的Y1、Y2、Y3、Y4在150d的培养过程中具有相似的变化过程。3.施用秸秆可以明显提高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由于作物秸秆的碳氮比不同,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添加玉米叶秸秆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加玉米茎秸秆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低,加小麦秸秆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介于加玉米叶处理和加玉米茎处理之间,即作物秸秆的碳氮比越小,则在培养过程中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越高。秸秆施用量为2%-6%之间时土壤微生物量氮不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作物秸秆种类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秸秆还田过程中有必要考虑不同作物秸秆碳、氮转化特性,以协调土壤碳、氮平衡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物因素对土壤肥力恢复的作用。4.施用秸秆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全氮以及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并且在相同时间段内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玉米叶秸秆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小,施用玉米茎秸秆的处理次之,施用小麦秸秆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最大。施用玉米茎秸秆的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最小,施用小麦秸秆的处理次之,施用玉米叶秆的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最大,这与作物秸秆本身的化学性质相关。施用秸秆的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是减小的,并且秸秆的施用量越多,速效磷减少的也越多。因此在施用秸秆时应该考虑配施磷肥。5.各种作物秸秆甚至同种作物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秸秆组成也不完全相同,但在整个腐解过程中,同一类型的秸秆养分变化动态具有相同的趋势,并且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类型的秸秆养分含量相近。在150d的培养过程中,作物秸秆本身的全氮、全磷随着时间的变化是递增的,有机碳和全钾的含量是逐渐减小的。在150d的培养过程中,全氮、全磷的含量始终是玉米叶秸秆小麦秸秆≥玉米茎秸秆。培养结束后玉米茎秸秆释放的钾素最多,小麦秸秆次之,玉米叶秸秆钾素的释放量最少。在整个培养时间段内,玉米叶秸秆的有机碳含量始终低于玉米茎秸秆和小麦秸秆。小麦秸秆的有机碳始终接近于玉米茎秸秆的有机碳含量。相同类型的秸秆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同一时间点的有机碳含量也接近。玉米叶秸秆的碳释放率仍然最大,但玉米茎秸秆的碳释放率与小麦秸秆的接近或者大于小麦秸秆的碳释放率。 【关键词】:室内模拟 秸秆腐解 土壤养分 微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有机碳氮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15
  • 1.1 研究背景12
  • 1.2 秸秆的利用现状12-13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3-15
  • 1.3.1 秸秆还田腐解国外研究概况13
  • 1.3.2 秸秆还田腐解国内研究概况13-15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15-24
  • 2.1 研究目标15
  • 2.2 研究内容15
  • 2.2.1 作物秸秆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变化15
  • 2.2.2 施用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的影响15
  • 2.3 研究方法15-24
  • 2.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5-17
  • 2.3.2 试验方案17-22
  •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22-23
  • 2.3.4 数据处理与分析23-24
  • 第三章 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氦的影响24-49
  • 3.1 引言24-25
  • 3.2 材料与方法25
  • 3.3 结果25-46
  • 3.3.1 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25-27
  • 3.3.2 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动态变化27-30
  • 3.3.3 土壤DOC/DON比值的动态变化30-32
  • 3.3.4 培养过程土壤可溶性氮的动态变化32-46
  • 3.4 讨论46-47
  • 3.4.1 培养过程中DOC,DON含量动态变化及其效应46-47
  • 3.4.2 培养过程中矿质态氮含量的变化47
  • 3.5 结论47-49
  • 第四章 施用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周转率的影响49-64
  • 4.1 引言49-50
  • 4.2 材料与方法50
  • 4.3 结果分析50-58
  • 4.3.1 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的变化50-54
  • 4.3.2 土壤微生物物量碳氮比54-58
  • 4.3.3 周转率58
  • 4.4 讨论58-63
  • 4.4.1 培养过程中MBC,MBN含量动态变化及其效应58-62
  • 4.4.2 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以及其周转特征62-63
  • 4.5 结论63-64
  • 第五章 施用秸秆对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及速磷和速钾的影响64-78
  • 5.1 引言64
  • 5.2 材料与方法64-65
  • 5.3 结果65-76
  • 5.3.1 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65
  • 5.3.2 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65-71
  • 5.3.3 土壤碳氮比71-76
  • 5.4 讨论76-77
  • 5.4.1 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动态变化76
  • 5.4.2 培养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76-77
  • 5.5 结论77-78
  • 第六章 作物秸秆分解过程中的有机碳及养分变化78-84
  • 6.1 引言78
  • 6.2 材料与方法78
  • 6.3 结果与讨论78-83
  • 6.3.1 作物秸秆分解过程中养分的动态变化78-80
  • 6.3.2 不同处理作物秸秆有机碳的动态变化特征80-82
  • 6.3.3 不同处理作物秸秆碳氮比的动态变化特征82-83
  • 6.4 结论83-84
  • 参考文献84-90
  • 致谢90-91
  • 作者简介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还田方式下大豆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匡恩俊;

玉米秸秆对棕壤中可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的影响    薛菁芳;陈书强;汪景宽;

秸秆还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评价    郑丹;迟凤琴;

秸秆腐熟剂对土壤微生物及养分的影响    于建光;常志州;黄红英;叶小梅;马艳;钱玉婷;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赵彤;蒋跃利;闫浩;黄懿梅;安韶山;

作物秸秆还田的现状与展望    杨文钰,王兰英

德国西南部惠格兰牧草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    洪坚平,谢英荷,MarkusKleber,KarlStahr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周转的估算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陆地生态系统可溶性有机氮研究进展    刘艳,周国逸,刘菊秀

秸秆还田后碳、氮在土壤中的积累与释放    杨志谦,王维敏

植物残体在不同利用方式红壤中的腐解及对红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田林双;戴传超;史央;王兴祥;赵庆新;

长期施肥棕壤微生物量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王晔青;韩晓日;周崇俊;张靓;郭昆;

稻草还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效应    刘开强;江立庚;周佳民;胡钧铭;徐世宏;

延安人工林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分析    赵满兴;王文强;

土壤有机氮研究进展    刘俊英;王文颖;陈开华;殷恒霞;霍晓杰;

秸秆生物降解菌对秸秆菌群与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吴红艳;王智学;陈飞;

甘蔗叶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集成    李明;卢敬铭;韦丽娇;张劲;宋德庆;王金丽;

秸秆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    罗晶;解玉红;李思蓓;冯炘;

界首市农作物秸秆还田探析    姜兴顺;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秸秆腐熟剂应用效果研究    李述华;戴波;

作物秸秆资源的农业综合利用研究    唐东民;伍钧;祝亮;胡华;

兖州矿区塌陷地土壤特性研究浅析    李树志;鲁叶江;高均海;郭友红;

~(14)C标记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C动态变化及其周转的影响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

不同条件下有机物料在黑土中分解规律的研究    迟凤琴;张久明;匡恩俊;宿庆瑞;

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汤雷雷;万开元;李祖章;陈防;

稻草还田对油菜生长、土壤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苏伟;鲁剑巍;周广生;李小坤;李云春;刘晓伟;

三种不同绿肥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潘福霞;鲁剑巍;刘威;耿明建;李小坤;曹卫东;

四川丘陵地区秸秆还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以江油市为例    陈荣树;

盐酸吉西他滨药品中氟的离子色谱法测定    郑爱华;刘鹏;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张志栋

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鲁艳红

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温和

雪灾对武夷山毛竹和黄山松林土壤碳氮的影响    丁九敏

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转化特性研究    王春阳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    林杉

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连续施肥对饲草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文西

花生连作障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黄玉茜

生物预处理玉米秸秆厌氧干发酵特性及沼渣基质利用的研究    赵玲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氮素矿化与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    陈开华

土壤质地与磷肥用量对新疆棉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戴婷婷

农业有机废弃物发酵CO_2施肥及残渣对植物生长和培肥土壤的作用    宗晓波

油茶林地覆盖和间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幼林生长的影响    王玉娟

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性状和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朱法亮

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韩琳

河北平原作物秸秆主要利用途径的效率与效益的系统研究    王士超

北欧国家的生物质能开发及启示    汪业林;

不同培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赵树慧,阎华,林守宗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土壤活性有机碳·养分有效性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赵明东;罗晓红;刘淑霞;

秸秆还田的作用与方法    胡海生;

碳酸盐黑钙土改良培肥技术研究    王晓军;于凤芝;高同彬;周光明;杨思平;周高飞;

利用回归模型比较秸秆利用方式    韩佳慧;杨扬;张景来;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张成霞;南志标;

坡向坡位和撂荒地对云雾山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邱莉萍;张兴昌;程积民;

    记者 李陈续

磁场对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焦颖;依艳丽;栗杰;张大庚;付时丰;袁春龙;李静;

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宇万太;赵鑫;姜子绍;李欣宇;马强;周桦;

长期不同施肥对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王晔青;

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朱平,任军,彭畅,梁成华

长期施肥对棕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谢芳;韩晓日;杨劲峰;战秀梅;唐亮;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黄雪夏;唐晓红;魏朝富;谢德体;

长期施肥农田黑土微生物量碳、氮季节性变化    张明;白震;张威;丁雪丽;宋斗妍;朱俊丰;朱平;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施肥对(土娄)土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李花;葛玮健;马晓霞;黎青慧;任卫东;杨学云;张树兰;

施氮及灌溉方式对玉米地土壤硝化潜势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金兰淑;郑佳;徐慧;莫旭华;

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研究    赖建东;田昆;郭雪莲;范桥发;

利用~(13)C标记方法研究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分配及其微生物的固定    安婷婷

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及作用机理研究    汤秋香

不同轮牧方式下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生物学性状变化及土壤健康评价    王丽

作物秸秆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丁婷婷

贡嘎山东坡典型森林及冰川迹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研究    李玮

水旱轮作条件下免耕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研究    熊鸿焰

长期施肥和管理对塿土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