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26:25
热度: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摘要】:焦炉煤气热值较高,是一种优质的气体原料和燃料。我国焦炉煤气资源丰富,但实际利用的数量和水平非常低,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利

【摘要】: 焦炉煤气热值较高,是一种优质的气体原料和燃料。我国焦炉煤气资源丰富,但实际利用的数量和水平非常低,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利用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的设计、集成、仿真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阻碍了对焦炉煤气的利用。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了以焦炉煤气为原料催化部分氧化生产甲醇合成气系统的性能,分析了氧碳比、水碳比、炉前补碳对催化部分氧化反应性能及产物组成的影响,编写了甲醇合成模块的计算程序,设计了鲁奇气相法和浆态床液相法甲醇合成系统的工艺流程,并基于Aspen Plus软件模拟了甲醇合成系统的性能。 建立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关键部件的数学模型:基于基元叶栅法建立了轴流式压气机的变工况模型,提出了基于泵与风机相似定律外推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方法,并将所得结果进行了验证;基于半经验公式对冷却空气的分配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PG6541B简单循环燃气轮机性能计算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燃气轮机变负荷路线图的概念,证明了变负荷路线图是最佳的负荷调节方式;定义了余热锅炉各换热面的传热密度,研究了传热密度在设计工况和变工况下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具有整体除氧器的单压余热锅炉性能计算模型。基于所建立的各关键部件的数学模型,对燃烧天然气和焦炉煤气的联合循环性能进行了预测。 推导出了燃烧中低热值燃料时燃气轮机系统工况点的调整方案,定量计算了各调整方案对燃气轮机系统热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并综合热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因素,得出增加压气机的压比和关小进口可调导叶的角度分别是燃用焦炉煤气系统和燃用煤基合成气系统的最佳工况点调整方案。 提出了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的多联产系统设计方案,分析了各方案的性能,得出采用炉前补碳的气相法甲醇合成与联合循环发电的并联式多联产系统是最佳多联产集成方案。计算了焦炉煤气量发生变化时多联产系统的最佳化电比和变工况性能。分析了电力负荷变化时多联产系统的变工况策略,评估了电负荷的最大调节范围和多联产系统的性能。 从技术经济角度评价了焦炉煤气合成甲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并联式多联产三种基准项目的经济性,结果表明三种项目均可盈利。研究了多联产系统产品成本的分摊方法,进行了燃料(原料)价格、产品价格和产品产量的敏感性分析。评价了规模扩大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为不同规模的焦化厂选出了最佳投资项目。 【关键词】:焦炉煤气 甲醇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多联产 压气机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M61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主要符号表8-14
  • 第一章 绪论14-32
  • 1.1 课题背景14-20
  • 1.1.1 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14-16
  • 1.1.2 我国炼焦业现状16-18
  • 1.1.3 焦炉煤气的资源及利用现状18-20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20-2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1-28
  • 1.3.1 焦炉煤气的可利用方式21-24
  • 1.3.2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24-28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8-32
  • 1.4.1 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甲醇合成系统的模拟及性能分析28-29
  • 1.4.2 燃用焦炉煤气的联合循环的性能模拟及分析29-30
  • 1.4.3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的多联产系统性能模拟30-31
  • 1.4.4 焦炉煤气利用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评价31-32
  • 第二章 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的甲醇合成系统的性能模拟及分析32-48
  • 2.1 概述32
  • 2.2 焦炉煤气脱硫工艺的设计32-33
  • 2.3 空气分离系统建模33-37
  • 2.3.1 基于深冷技术的空分系统流程33-34
  • 2.3.2 空分系统的敏感性分析34-36
  • 2.3.3 空分系统仿真结果36-37
  • 2.4 焦炉煤气催化部分氧化制取甲醇合成气37-42
  • 2.4.1 催化部分氧化反应机理37-38
  • 2.4.2 焦炉煤气催化部分氧化工艺流程及仿真38-39
  • 2.4.3 焦炉煤气催化部分氧化反应性能分析39-42
  • 2.5 甲醇合成塔性能模拟42-45
  • 2.5.1 甲醇合成塔出口物料平衡态组分计算42-43
  • 2.5.2 气相法甲醇合成塔出口物料实际组分的计算43
  • 2.5.3 浆态床液相法甲醇合成塔出口物料实际组分的计算43-45
  • 2.6 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的甲醇合成工艺设计及仿真45-47
  • 2.6.1 鲁奇气相法甲醇合成工艺45-46
  • 2.6.2 浆态床液相法甲醇合成工艺46-47
  • 2.7 本章小结47-48
  • 第三章 轴流式压气机的建模方法及性能分析48-65
  • 3.1 基于基元叶栅法的轴流式压气机变工况模型48-52
  • 3.1.1 静态状态参数与滞止状态参数的换算48-49
  • 3.1.2 动叶栅进口参数的计算49-50
  • 3.1.3 动叶栅出口参数的计算50-51
  • 3.1.4 静叶栅出口参数的计算51
  • 3.1.5 算例51-52
  • 3.2 压气机的通用特性曲线52-58
  • 3.2.1 折合参数和相似原理52-53
  • 3.2.2 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绘制53-54
  • 3.2.3 喘振边界线的确定54-55
  • 3.2.4 进口可调导叶对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影响55-56
  • 3.2.5 相对湿度对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影响56-58
  • 3.3 基于相似定律外推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方法的探讨58-64
  • 3.3.1 概述58
  • 3.3.2 相似定律在可压缩流体流动中的应用58-60
  • 3.3.3 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外推方法60-64
  • 3.4 本章小结64-65
  • 第四章 燃用焦炉煤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性能模拟65-101
  • 4.1 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建模及其变工况性能分析65-75
  • 4.1.1 ISO条件下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设计工况建模65-68
  • 4.1.2 大气温度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性能的影响68-70
  • 4.1.3 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变工况建模70-72
  • 4.1.4 燃气轮机负荷调节方式72-73
  • 4.1.5 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变工况计算结果及分析73-74
  • 4.1.6 燃烧室内喷水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74-75
  • 4.2 燃烧中低热值燃料时燃气轮机系统的应对方案及性能分析75-85
  • 4.2.1 燃料热值变化时燃气轮机系统工况点的调整方案75-78
  • 4.2.2 燃用中低热值燃料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热经济性的影响78-80
  • 4.2.3 大气温度对燃用焦炉煤气的简单循环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80-81
  • 4.2.4 燃用中低热值燃料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安全性的影响81-84
  • 4.2.5 最佳调整方案的选择84-85
  • 4.3 蒸汽动力系统建模及变工况性能分析85-93
  • 4.3.1 蒸汽动力系统的结构和参数85-86
  • 4.3.2 设计工况下余热锅炉的性能计算86-87
  • 4.3.3 余热锅炉的变工况性能计算87-89
  • 4.3.4 蒸汽轮机性能计算89
  • 4.3.5 冷端系统性能计算89-93
  • 4.4 联合循环性能预测结果及分析93-100
  • 4.4.1 燃烧天然气联合循环的性能预测93-96
  • 4.4.2 燃烧焦炉煤气联合循环的性能预测96-98
  • 4.4.3 凝汽器进出口冷却水温和压力预测98-100
  • 4.5 本章小结100-101
  • 第五章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的多联产系统性能模拟101-114
  • 5.1 甲醇与发电多联产系统的容量设计和集成方案101-102
  • 5.1.1 多联产系统的容量设计101
  • 5.1.2 多联产系统的集成方案101-102
  • 5.2 甲醇与发电多联产系统设计及仿真102-107
  • 5.2.1 气相法甲醇合成与联合循环发电的并联式多联产系统102-103
  • 5.2.2 液相法甲醇合成与联合循环发电的并联式多联产系统103-106
  • 5.2.3 液相法甲醇合成与联合循环发电的串联式多联产系统106-107
  • 5.3 多联产系统的性能评价107-109
  • 5.3.1 多联产系统热效率的计算方法107
  • 5.3.2 多联产系统性能计算结果及分析107-109
  • 5.4 多联产系统变工况性能分析109-113
  • 5.4.1 焦炉煤气量对多联产系统变工况性能的影响109-111
  • 5.4.2 发电侧电力负荷对多联产系统变工况性能的影响111-113
  • 5.5 本章小结113-114
  • 第六章 焦炉煤气利用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评价114-125
  • 6.1 焦炉煤气利用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114-119
  • 6.1.1 技术经济性评价指标114-115
  • 6.1.2 基准项目的选择115
  • 6.1.3 基准项目参数的假定115-116
  • 6.1.4 主要设备购置费估算116
  • 6.1.5 项目总投资估算116
  • 6.1.6 流动资金估算116
  • 6.1.7 总成本费用估算116-119
  • 6.1.8 可分配净利润估算119
  • 6.1.9 净现金流量计算119
  • 6.2 多联产系统甲醇、电成本分摊方法119
  • 6.3 基准项目的技术经济性评价结果119-120
  • 6.4 基准项目的敏感性分析120-122
  • 6.4.1 焦炉煤气价格的敏感性分析120
  • 6.4.2 电价或甲醇价格的敏感性分析120-122
  • 6.4.3 产品产量的敏感性分析122
  • 6.5 盈亏平衡分析122
  • 6.6 不同规模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性评价122-124
  • 6.7 本章小结124-125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25-128
  • 7.1 本文主要结论125-127
  • 7.2 后续研究展望127-128
  • 参考文献128-137
  • 致谢137-13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38-13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获奖情况139-140
  • 详细摘要140-15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南钢富余焦炉煤气提纯制氢-电力多联产综合利用    刘飞;熊源泉;

焦化行业建设期存在的环境问题    刘庆辉;史建雨;孙宁;

焦炉气在工业中的应用    刘振国;贾丽云;

南钢富余煤气合成甲醇—电力多联产循环经济利用    廖东海;刘飞;熊源泉;钟文琪;

透氧膜反应器焦炉煤气重整制氢催化剂研究    杨志彬

双气头多联产系统中主要化工单元过程工艺参数的优化    葛玲娟

焦化粗苯加氢脱硫研究    田恒

基于热管型溴化锂制冷的燃机进气冷却技术研究    张莉娜

系统集成方法在几个典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姚月华

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上)    钱伯章;

甲醇汽车的应用    周齐,李宝成,王勇

多联产系统: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领域五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倪维斗,郑洪弢,李政,江宁

IGCC的某些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焦树建;

考虑冷却空气影响的大型燃气轮机性能计算模型    李政;王德慧;倪维斗;

燃气轮机性能对联合循环电站经济性的影响    冯静;倪维斗;下秀昭;王灵梅;李政;

层次分析法在多联产系统综合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王云波;李政;倪维斗;

甲醇/电多联产系统变工况特性的研究    刘培;高健;李政;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魏玺群,陈健

中国甲醇燃料应用状况及前景    吴域琦,李红宁

调整小麦生长发育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培育可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品种    孙道杰;宋仁刚;王辉;

1951~2007年东北地区有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    刘景利;王志明;陈明;史奎桥;梁涛;张兵兵;周福然;常君德;

溴乙烷制备实验的最佳条件的改进    刘戎;

火力发电企业CO_2排放量和减排分析    于海琴;李进;安洪光;魏庆朝;田秀君;陈蕊;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单电池实验测试及性能优化    魏永生;朱红;郭玉宝;郭志军;张新卫;

甲醇合成结蜡寻因    陈程;

低压环境下放气系统的压降特性分析    李明海;臧立青;李超;史光梅;陈均;

考虑单气泡运动特性的舰船尾流气泡分布研究    田恒斗;金良安;王涌;迟卫;

静叶角度调节对组合压气机性能优化机理    曹志鹏;刘波;丁伟;

二甲醚经济与中国的能源和环境    倪维斗,靳晖,李政,郑洪弢

高炉熔渣余热回收技术发展过程及趋势    齐渊洪;干磊;王海风;张春霞;严定鎏;

焦炉煤气二氧化碳重整热力学规律研究    曹朝真;张福明;毛庆武;徐辉;

220MW凝汽式机组循环水系统水锤的分析和措施    李志刚;雷蕾;杨艳芬;

两套GUD 1S.V94.3A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热力参数对比分析    熊少军;宋馨;樊长明;

再循环冷却塔设计与能耗分析    高宏博;黄翔;吴志湘;

深部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地质保障的关键科学问题    虎维岳;

采用三种反应器模型对合成氨原料气醇化反应过程模拟计算的比较分析    田薇雯;王君;李静;

煤田构造研究与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曹代勇;

废热溴化锂吸收式动力、冷、热量梯阶转换系统的研究    张秀芳;金苏敏;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运行参数的研究    刘桂成;王同涛;马傲冬;王新东;叶锋;

鹤岗矿区石头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构造控煤分析    蔡超

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    熊思江

无控制Ⅱ型动量交换型径向流反应器催化剂封和床层流场行为的研究    李瑞江

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取合成气的基础研究    魏永刚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杨波

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李林杰

潮水盆地侏罗纪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    杨敏芳

也门1区块泡沫钻井参数计算与工艺技术研究    张君亚

栲胶脱硫工艺副产物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牛艳霞

矿井热参数测算方法研究    何权富

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研究    段守军

热电厂能量利用与节能技术改造研究    李华

叶片式流体设备数字化研发与优化研究    刘博

化学回热循环与水系统仿真研究    杨仁

船用间冷循环燃气轮机性能仿真研究    王建清

喷水推进泵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舒春英

双燃料喷嘴设计与燃烧流场数值模拟    杨洪磊

甲醇汽油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何萍

褐煤对含染料废水的吸附与絮凝作用研究    郭喜亮

中国焦化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郑文华,刘洪春,周科

工业类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林鑫海;潘哲明;胡桂昌;

常减压蒸馏过程实时动态模拟    李旦杰,王健红,方刚

X光衍射法测定MoO_3在γ-Al_2O_3表面的单层分散量    刘英骏,谢有畅,明晶,刘军,唐有祺

稀土Ce对制合成气用Ce-Ni/Al_2O_3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宋一兵,余林,孙长勇,叶飞,方奕文,林维明

加压下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催化剂上积碳形态的研究    刘晰,陶家林,于作龙

Pt,Ru和Pd助剂对F-T合成中Co/γ-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徐东彦,李文钊,段洪敏,葛庆杰,徐恒泳

Co/SiO_2催化剂催化费托合成中CeO_2助剂的作用    代小平;余长春;李然家;师海波;沈师孔;

费托合成CeO_2助Co/SiO_2催化剂的失活    代小平;余长春;李然家;

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    朱雪峰;杨维慎;

新型锆基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研究    杨丽

高温致密透氧膜材料和膜过程研究    汪波

SOFC阳极甲烷直接氧化电催化剂的研究    王毓娟

甲烷、二氧化碳和氧气催化氧化重整制合成气镍基催化剂的研究    姬涛

Ni基整体式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    马迪

常减压蒸馏流程模拟与优化及换热网络综合    葛玉林

改性Co_3O_4-CeO_2催化剂用于CO优先氧化反应的研究    郭强

煤基合成气直接制烯烃工艺模拟与集成    黄磊

基于遗传算法的平原水库优化设计    卢华

蒸发冷却空调监控系统研究及系统集成可行性分析    卢永梅

加氢精制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    张乐

烟气驱动的热管废热溴化锂制冷机的计算机模拟    陶玉灵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系统建模及其性能分析    黄彦彰

余热回收型吸收式制冷循环优化研究    焦永刚

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技术分析    赵汉玉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王玲珍

昆钢副产煤气合成甲醇/二甲醚的可行性研究    詹道平

云南省焦化行业二氧化硫排放系数核算研究    马洁云;唐晓龙;杨永宏;易红宏;陈亚雄;张艳;宁平;李柳琼;钱文敏;

焦炉煤气CO_2吸收增强法制氢的操作条件分析    王逊;

新形势下企业经营战略如何转型    张长印;

焦炉煤气制氢的流程改进与技术经济性能预报    王逊;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的试验研究    温亮

焦炉煤气加氢脱硫FeMo催化剂的研究    刘志凯

黄原酸盐反应法脱除焦化粗苯中的二硫化碳    李怀柱

煤的超清洁利用──多联产系统    倪维斗,李政

CO在Ni/Al_2O_3催化剂上的歧化和氧化反应    李春义,余长春,沈师孔

费托合成*在我国发展的新机遇    郑洪,麻林巍,肖小清,李政,倪维斗

联合循环机组合理的变工况运行方式    赵士杭

变压吸附技术的发展    梁其煜,李式模,邵皓平

廉价氢气源的开发    孔祥芝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及其在我国未来能源中的战略意义    李政,倪维斗,潘克西

洁净燃煤发电系统综合性能评价初步探索    蔡宁生,廖世克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倪维斗,李政,薛元

单轴恒速燃气轮机及其功热并供装置的变工况显式解析解    张娜,蔡睿贤

质子交换膜与MEMS微型燃料电池的研究    于景荣

低温直接醇类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研制    周卫江

“双气头”多联产系统基础研究——焦炉煤气制备合成气    谢克昌;张永发;赵炜;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项目在济钢成功运用    刘长云;

“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能值评估    王灵梅;李政;冯明豪;左兴堂;郝晓玲;许兆峰;倪维斗;

小型燃气轮机在钢厂的应用    谢英华;严敬和;

燃煤的IGCC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效率的计算关系式    焦树建

联合循环中的余热锅炉及其设计参数选择    李忠军;张永恒;王雷;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技术研究现状    仝庆华;袁益超;刘聿拯;胡晓红;

燃煤的PFBC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参数的选择与特性    陈晓平,焦树建

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惠州)电厂及其发电机励磁系统    黄育红,程小华

700MW级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的动态特性    朱宪然;张清峰;张立忠;

利用废煤气发电的工程设计研究    高永芬;

利用变压吸附(PSA)技术从焦炉煤气中制取氢气的工艺探讨    焦玉雪;吴峰;

不停产清理焦炉煤气管道的实施与研究    李胜欣;王文军;高希迎;

冶金焦化工业中的节能技术    段占庭;

高炉喷吹焦炉煤气    沙永志;曹军;王凤岐;

迅速发展中国直接还原铁的途径    胡嘉龙;梁文玉;

浅谈焦炉煤气的净化及综合利用    孟繁萍;徐国梅;

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技术现状    廖洪强;张振国;包向军;余广炜;赵鹏;

焦炉煤气变压吸附制氢工艺的应用    张维祥;杨兵;

焦炉煤气用于热电冷三联供系统    李志敏;蔡剑峰;郭兰兰;

焦炉煤气制取甲醇已成热门    本刊记者 宋廷生

焦炉煤气制甲醇成为现实    宋廷生

柳钢实施焦炉煤气氨回收技术改造    记者覃守超 通讯员谢文鹏

挖掘焦炉煤气“氢”潜能    程红伟

长钢焦炉煤气民用设计方案    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设计院 刘丽丽 刘彦军

第11批天然气置换本周末进行    雷鸣毕强

焦炉煤气点“天灯” 每年烧掉数百亿元    卢保红 高风 刘军 

一次产学研亲密接触    本报记者 王乐意

全省首个焦炉煤气甲烷化项目在沁县开工    记者 张海霞

焦炉煤气有多少能量待开采?    本报记者 姚伊乐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张学镭

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基焦炭、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及集成机理    孙士恩

多联产CCS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    林湖

焦炉煤气重整透氧膜研究及材料优化    沈培俊

透氧膜反应器焦炉煤气重整制氢催化剂研究    杨志彬

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    高林

天然气制乙炔工艺的氢能利用与多联产系统    王志方

整体煤气化煤气、热、电多联产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    赵中友

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研究    陈斌

生物质与天然气基及其互补的多联产系统集成开拓研究    李洪强

燃用焦炉煤气联合循环的蒸汽系统性能优化    胡红丽

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模拟与评价    郑安庆

多联产系统中利用不同原料制备合成气的研究    王巧荣

焦炉煤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电厂系统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武文杰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的能量分析    张晋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系统建模及其性能分析    黄彦彰

利用武钢焦炉煤气提取高纯氢气的初步研究    田文中

焦炉煤气重整转化实验及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唐文武

气化过程对多联产系统能量利用率作用的分析    薛永锋

合成氨—动力多联产系统初步研究    张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