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大豆秸秆基多孔性炭材料及其CO_2/CH_4选择性分离特性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6:16
热度:

大豆秸秆基多孔性炭材料及其CO_2/CH_4选择性分离特性【摘要】: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其推广应用对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保护我国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其推广应用对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保护我国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沼气中CH4的含量通常只有50~70%,而CO2、H2S等杂质的含量约为40%,导致沼气的利用率较低,并对设备造成一定的腐蚀。因此,采用分离纯化技术,提高沼气中CH4的含量,对提高沼气的利用效率,扩大其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沼气分离提纯的工艺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化学吸收法、压力水洗法、低温分离法和膜分离法等。其中,物理吸附法由于其低能耗、工艺流程简单、吸附剂可再生利用等优点,已在CO2/CH4分离中获得了实际应用。吸附材料是变压吸附(PSA)技术的核心,如何获得一种吸附容量大、吸附选择性高、再生性能好、成本较低的吸附材料,成为PSA技术分离提纯沼气的关键技术。本研究以农业固体废物大豆秸秆为原料,首先,以ZnCl2为赋活剂,通过炭化、赋活和热处理技术,获得性能稳定的大豆秸秆基活性炭,并以该活性炭为前躯体,以甲烷为碳源,采用化学气体沉积技术,对大豆秸秆基活性炭的孔径大小进行调节,获得一种分离效率高的炭分子筛吸附材料,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大豆秸秆基炭分子筛对CO2/CH4气体的最大分离率高达18.25,远远高于工业化最低要求值3.0;但其CO2的吸附容量却从6.98 mmol·g-1降低到3.78 mmol·g-1。为此,本研究接着采用CO2赋活法,通过炭化-赋活过程实现一步有序造孔,制备了孔径较为均一的大豆秸秆基活性炭,该活性炭对CO2/CH4的吸附分离率为3.60,CO2的吸附容量高达5.31 mmol·g-1;最后,为同时提高材料的CO2吸附容量和CO2/CH4的吸附分离选择性,本研究还以ZnCl2赋活的活性炭为载体,与聚乙烯亚胺进行复合,制备了一种大豆秸秆基活性炭/PEI复合吸附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当ZnCl2浸渍比为1.0时,所制备的活性炭具有层级孔结构,有利于PEI的负载和一定残余孔道的保持。其中,PEI/AC为0.2的复合吸附材料,其CO2/CH4的吸附选择性系数达到5.83,且CO2的饱和吸附量持有7.83 mmol·g-1,同时具有较好的再生性能,有望成为一种高效率、可再生利用的PSA吸附材料。 【关键词】:大豆秸秆 炭分子筛 活性炭 复合吸附材料 CO_2/CH_4选择性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424;TQ221.1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0
  • 绪论10-24
  • 0.1 沼气分离提纯10
  • 0.2 分离提纯技术10-13
  • 0.2.1 物理吸附法11
  • 0.2.2 化学吸收法11
  • 0.2.3 压力水洗法11-12
  • 0.2.4 低温分离法12
  • 0.2.5 膜分离法12-13
  • 0.2.6 几种工艺比较13
  • 0.3 分离提纯材料13-16
  • 0.3.1 硅胶13-14
  • 0.3.2 分子筛14
  • 0.3.3 炭质吸附材料14-15
  • 0.3.4 固态胺吸附材料15-16
  • 0.3.5 其他16
  • 0.4 评价方式16-21
  • 0.4.1 吸附选择性和吸附容积16-17
  • 0.4.2 N_2吸附法分析17-19
  • 0.4.3 CO_2吸附等温线分析19-20
  • 0.4.4 吸附选择性系数20-21
  • 0.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创新点和技术路线21-24
  • 0.5.1 研究目的与意义21
  • 0.5.2 创新点21-22
  • 0.5.3 技术路线22-24
  • 第一章 化学气相沉积法炭分子筛的制备及其CO_2/CH_4选择性分离特性24-42
  • 1.1 前言24-25
  • 1.2 实验部分25-28
  • 1.2.1 材料与试剂25
  • 1.2.2 主要仪器与设备25
  • 1.2.3 大豆秸秆基炭分子筛的制备25-27
  • 1.2.4 大豆秸秆基活性炭表征27-28
  • 1.2.5 CO_2/CH_4吸附性能测试28
  •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28-41
  • 1.3.1 ZnCl_2浸渍比的影响28-30
  • 1.3.2 热处理对孔结构的影响30-31
  • 1.3.3 沉积温度的影响31-33
  • 1.3.4 沉积时间的影响33-35
  • 1.3.5 甲烷流量的影响35-38
  • 1.3.6 沉积原理图解模型38-39
  • 1.3.7 大豆秸秆基炭分子筛的形貌分析39-40
  • 1.3.8 大豆秸秆基炭分子筛的结构分析40-41
  • 1.4 本章小结41-42
  • 第二章 CO_2赋活法大豆秸秆基活性炭及其CO_2/CH_4选择性分离特性42-60
  • 2.1 前言42-43
  • 2.2 实验部分43-45
  • 2.2.1 材料与试剂43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43
  • 2.2.3 大豆秸秆基活性炭制备43-44
  • 2.2.4 大豆秸秆基活性炭表征44-45
  • 2.2.5 CO_2/CH_4吸附性能测试45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45-57
  • 2.3.1 炭化温度的探讨45-46
  • 2.3.2 大豆秸秆基活性炭产率分析46-48
  • 2.3.3 CO_2赋活对活性炭孔结构的影响48-52
  • 2.3.4 不同活性炭CO_2/CH_4选择性吸附分离特性52-55
  • 2.3.5 CO_2赋活机理模型图55-56
  • 2.3.6 大豆秸秆基活性炭的形貌分析56-57
  • 2.3.7 大豆秸秆基活性炭的结构分析57
  • 2.4 本章小结57-60
  • 第三章 大豆秸秆基活性炭/PEI复合吸附材料及其CO_2/CH_4选择性分离特性60-70
  • 3.1 前言60-61
  • 3.2 实验部分61-63
  • 3.2.1 材料与试剂61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61-62
  • 3.2.3 大豆秸秆基活性炭/PEI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62
  • 3.2.4 大豆秸秆基活性炭/PEI复合吸附材料表征62
  • 3.2.5 CO_2/CH_4吸附性能测试62-63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63-69
  • 3.3.1 热重(TG-DTG)分析63-64
  •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64
  • 3.3.3 PEI负载量对复合吸附材料孔结构的影响64-66
  • 3.3.4 CO_2/CH_4吸附选择性分离特性分析66-68
  • 3.3.5 循环性能测试68-69
  • 3.4 本章小结69-70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70-72
  • 4.1 主要结论70-71
  • 4.2 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82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82-84
  • 致谢84-86
  • 个人简历86-9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浅析温室效应及控制对策    刘宏文;夏秀丽;

生物质秸秆热重分析及几种动力学模型结果比较    宋春财,胡浩权,朱盛维,朱英华

碳分子筛孔结构的控制    孙新,查庆芳,吴明铂,李兆丰,毛华香

有机胺溶液吸收CO_2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吕碧洪;金佳佳;张莉;李伟;

低温法浓缩煤层气中的甲烷    陶鹏万,王晓东,黄建彬

含有微孔的多孔固体材料的比表面测定    杨正红;高原;

新型固体胺吸附分离烟气中二氧化碳    刘亚敏

吸附法浓缩煤层气甲烷研究    刘聪敏

物理化学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李月清

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燃烧机理研究进展    刘圣勇;王艳锦;杨群发;王智展;郭前辉;杨国峰;王晓东;

基于TG-FNIR联用分析的农业固体废弃物热解特性研究    牛广路;薛勇;杨少鹏;

棉秆结构及热解规律的研究    冯雪;华坚;毛炜坤;吴莉丽;尹华强;

炭分子筛的制备和应用    闵振华;曹敏;王永刚;

程序升温下生物质混合物热解过程试验研究    车德勇;国文学;王擎;李铁锋;孙键;

落叶松木材的热解特性    杜洪双;常建民;李瑞;王朋起;

热重法研究落叶松热解动力学特性    李宇宇;李瑞;田启魁;邓旭升;何亮;

生物质高温分解产物析出特性的试验研究    张睿智;罗永浩;段佳;刘春元;陈祎;

吸附处理煤层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数值模拟    张云霞;张存泉;

低浓度煤层气变压吸附浓缩技术研究现状    王长元;王正辉;陈孝通;

大豆渣的资源化研究—亚临界水解过程及热解过程    朱广用

农作物秸秆水热液化过程及机理的研究    彭文才

吸附法浓缩煤层气甲烷研究    刘聪敏

褐煤基颗粒活性炭的绿色制备及其变压吸附分离CH_4/N_2的性能研究    刘立恒

医疗废物热解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邓娜

煤与生物质混合动力学特性及成型燃料固硫特性研究    黄海珍

医疗废物热解特性实验研究    马洪亭

畜禽粪便热解机理和气化研究    涂德浴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及其后续应用研究    王琦

生物质热解制氢机理和实验研究    孙立

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    唐京禧

硅系化合物/木基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评价    卿彦

低浓度煤层气液相催化氧化反应研究    雷鹏

石油焦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制备工艺研究    李庆学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项目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研究    郭悦娇

基于难溶碳酸盐沉淀形成的海水封存二氧化碳研究    胡明强

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康琴琴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建模及计算软件开发    齐雪宜

钙钛矿型BaCo_(1-x)Fe_xO_3及其负载型Ba/Co/TiO_2-ZrO_2NSR催化剂研究    潘广宏

有氧气氛下生物质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陈亮

麻炭的制备及其微观结构    李慧琴;杨儒;徐新花;李敏;郝新敏;张华;张建春;

变压吸附分离CH_4/N_2的分子筛吸附剂进展    刘克万;辜敏;鲜晓红;

高表面积活性碳的制备    张晓昕,郭树才,邓贻钊

温室气体减排与CO_2资源化宏观研究与探讨    马一太,魏东,吕灿仁

变压吸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郜豫川;陈健;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及其源与汇研究进展    刘强,刘嘉麒,贺怀宇

低浓度煤层气变压吸附浓缩技术研究现状    王长元;王正辉;陈孝通;

我国煤层气开采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化展望    鲜学福

矿井抽放煤层气中甲烷的变压吸附提浓    辜敏;鲜学福;

CO_2/CH_4醋酸纤维素分离膜的制备    郝继华,王志,王世昌

椰壳基微孔活性炭制备与表征研究    苏伟

煤层甲烷变压吸附浓缩的研究    杨明莉

有序介孔材料吸附功能研究    刘秀伍

变压过程脱除气体中微量硫化氢的研究    钟立梅

介孔二氧化硅改性及其吸附CO_2研究    魏建文

有机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基础研究    钟战铁

吸附法浓缩煤层甲烷的实验研究    李胜男

一种全新活性炭——活性炭纤维    张旺玺,宋清臣

国内活性炭应用的发展趋势    齐龙

活性炭纤维电吸附去除四环素的研究    刘秉涛;李云霞;李国亭;陈静;

活性炭的发展应用    崔海波;张彦;

废旧有机丝制备活性炭纤维的研究    杨建利;杜美利;黄婕;王健;

活性炭纤维纸板构成的蜂窝状吸附层    吴新华;

具有卓越吸附率的活性炭纤维研制成功    张文富;

日东丽化学开发活性炭纤维    丁宝桐;

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性能    陈赛璐;王允付;贾磊;王德禧;

活性炭纤维的制备与性能    许景文;

活性炭纤维在环保工业中的应用及价值    李建文;李常林;

活性炭纤维吸附回收油气的研究    柴春玲;焦婷婷;迟广俊;周矛峰;丁炳华;王同华;

活性炭纤维对低浓度污染物吸附性能的实验研究    王瑞海;耿世彬;韩旭;

活性炭纤维-固相微萃取新方法探索及其应用    柴晓兰;麻寒娜;贾金平;孙同华;王亚林;

改性活性炭纤维表面化学结构的研究    陈水挟;陈健良;武清毓;

活性炭纤维处理精喹禾灵农药废水的研究    何兵;崔鹏;

活性炭纤维改性对印刷废气中乙醇吸附的研究    李洪美;迟广俊;张建军;王同华;

纺丝工艺对木质活性炭纤维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    张儿;马晓军;

特制活性炭纤维吸附流感甲型病毒性能的初步探讨    殷涛;周国栋;刘志朋;殷璐;李建农;李新;叶淑琴;刘焕来;

放电改性对活性炭纤维硫吸附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周烨;王祖武;曹小满;

森鑫研发生产出高性能环保专用活性炭纤维    刘丹记者 张伟

活性炭纤维 “吸毒能手”保健康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姜国华 嘉宾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同华 江苏同康活性炭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健

我活性炭纤维有望应用于消防领域    张国芳

活性炭纤维有望应用消防领域    张国芳

同康:以科技打造活性炭纤维品牌    本报记者 姜国华

特殊高效活性炭纤维纳米微孔滤芯网项目通过鉴定    记者 戴恩国

一个材料小企业的“新兴情结”    本报记者 孔凡涛

断臂求生后的华丽转身    向继贵

用科技力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本报记者 崔书文 实习生 景益

江苏同康:“三高企业”奋力转型    苏俊

中孔活性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以及聚苯乙烯的降解    丰惠敏

改性碳纤维降低发动机NOX排放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郭世永

电增强活性炭纤维吸附水中部分有机物的研究    韩严和

新一代水处理技术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纤维    尹艳娥

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纤维脱硫脱氮研究    周家勇

染料在铂和活性炭纤维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范丽

活性炭纤维固相微萃取新方法的研究    柴晓兰

活性炭纤维对水中酚类有机物的催化臭氧化    曲险峰

中空活性炭纤维—纳米银复合敷料的研制及初步实验研究    乌兰哈斯

棉花基活性炭纤维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许岩

活性炭纤维在咖啡因精制生产中 的应用研究    孙国春

活性炭纤维稳定型纳米铁的表征及其去除Cr(Ⅵ)的机理研究    周实际

大豆秸秆基多孔性炭材料及其CO_2/CH_4选择性分离特性    吴丹

电容去离子技术中活性炭纤维电极体系的研究    杨慧云

木棉基活性炭纤维研究    王元庆

活性炭纤维吸附低浓度苯的实验研究    邵琳

生物活性炭纤维治理硫化氢的试验研究    辛金豪

活性炭纤维电极电吸附脱盐研究    马爱鹏

活性炭纤维对酚类污染物的吸附特性与应用研究    胡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