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9:05
热度:

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摘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缺水少雨和水土流失导致了农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耕地土壤质量及生产力的不断降低,是本区农

【摘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缺水少雨和水土流失导致了农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耕地土壤质量及生产力的不断降低,是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如何改进秸秆还田技术,挖掘作物秸秆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和质量的潜力,持续提高旱区农田生产力,是旱区农业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研究秸秆粉碎、氨化及与无机土壤改良剂(硫酸钙、硫酸铝)混合三种措施施入塿土、黄绵土后对土壤水分特性、土壤结构特性以及水分生产力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三种措施对两种土壤的改良效果。主要结论如下: (1)长秸秆加入土壤后在前期对土壤水分入渗起阻碍作用。粉碎秸秆则能够提高土壤稳定入渗率,但提高幅度较低。秸秆在经过粉碎氨化措施后能显著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无机土壤改良剂单独施用提高土壤稳定入渗率及累积入渗量具有显著效果。 (2)秸秆的处理方式对土壤低吸力段持水性影响较为显著。粉碎秸秆在短期内可显著提高塿土的持水能力,表现出较高的即时效应。氨化后效果更加显著。无机土壤改良剂加入土壤后,土壤持水能力较对照有所增加,但效果不如秸秆显著。当其与粉碎氨化秸秆共同施用时,两者之间无明显的交互作用。在试验后期,秸秆的处理方式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差异减小。不同处理秸秆施入黄绵土后,短期内对土壤持水能力无明显提升作用,连续施入后具有提高土壤持水能力的作用。在试验期内,秸秆较无机土壤改良剂提升土壤持水能力作用较缓慢,但时效性较长。 (3)施入秸秆对低吸力段内土壤的释水能力影响较大。塿土释水能力呈现“高—低—高”趋势,释水能力的降低时期主要发生在秸秆初次施入土壤16周左右。土壤中连续施入秸秆均能提高土壤的释水能力,但提升幅度不大。粉碎氨化秸秆施入塿土后较其他处理具有较高的释水能力,提高了土壤的耐旱性。秸秆对黄绵土释水能力的影响作用缓慢。试验前期施入秸秆对黄绵土释水能力的影响效果不明显。连续施入后,均能提高黄绵土的释水能力,但增幅不大。粉碎氨化秸秆提高土壤释水能力效果最好。 (4)秸秆施入土壤后,在短期内提高了土壤水分的累积蒸发量。秸秆的处理方式对土壤蒸发性能的影响差异较大。粉碎秸秆较长秸秆处理具有较高的土壤蒸发速率。粉碎氨化措施在试验后期能有效抑制土壤的蒸发能力,与无机土壤改良剂混合配施能稳定抑制土壤的蒸发强度,但抑制效果不如单施无机土壤改良剂。 (5)土壤中施入粉碎秸秆能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评价指标R0.25、MWD、GMD各值,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粉碎秸秆与无机土壤改良剂混合配施能进一步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长秸秆、粉碎氨化秸秆对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具有一定的迟效性,在施入土壤16周后提高土壤团聚体各评价指标效果显著。无机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团聚体各评价指标无明显的改良作用。 (6)秸秆施入塿土后,土壤孔隙分形维数总体表现为“高—低—高”的趋势,秸秆对塿土土壤孔隙结构的改善作用主要发生在初次施入和连续施入试验16周左右。粉碎氨化秸秆改善土壤孔隙结构连通性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秸秆施入黄绵土在短期内降低了土壤孔隙的连通性。随着秸秆的分解,土壤孔隙连通性逐渐得到改善。长秸秆对土壤孔隙连通性的改善作用较粉碎和氨化秸秆差。粉碎氨化秸秆与无机土壤结构改良剂混合配施改良土壤孔隙分形维数效果较优。不同处理秸秆施入土壤后,均能逐渐改善土壤孔隙的均匀性和连通性,效果较单施无机土壤改良剂措施优。 (7)短期内,秸秆的粉碎程度对秸秆的分解速率无明显作用,在试验后期则能显著提高秸秆的分解速率,氨化秸秆能显著提高秸秆自身的分解速度。当与无机土壤改良剂混合配施后则会降低土壤中有机C的矿化速率。 (8)秸秆混合施入土壤后,延缓了作物进入旺盛生长的时期。粉碎氨化秸秆与硫酸钙混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夏玉米的生长速率。其中氨化秸秆措施促进作物干物质的累积主要发生在苗期和乳熟期。各处理在初次施入土壤后,夏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其中长秸秆氨化翻压处理在提高籽粒产量,粉碎氨化翻压处理在提高生物量方面较其他处理高。 (9)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长秸秆氨化、粉碎秸秆氨化、长秸秆氨化+硫酸钙、粉碎秸秆+硫酸钙处理的作物耗水系数分别较对照降低4.31%、1.91%、3.11%、2.01%;WUE分别较对照处理增加3.29%、3.64%、2.25%、0.87%。氨化秸秆施入土壤后,在提高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秸秆经过不同处理方式后施入塿土、黄绵土后,均能有效改良土壤,就本研究时段内的改良效果而言,粉碎秸秆综合表现最优。 【关键词】:秸秆粉碎 秸秆氨化 无机土壤改良剂 土壤水分 土壤结构 水分生产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15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7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5
  • 1.2.1 土壤团聚体理论14-16
  • 1.2.2 有机物料与土壤结构改良的关系16-19
  • 1.2.3 有机物料与土壤水分特性关系19-23
  • 1.2.4 无机土壤改良剂改良土壤结构研究23-25
  • 1.2.5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5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25-27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27-32
  • 2.1 研究内容27
  • 2.1.1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水分特性和土壤团聚体的影响27
  • 2.1.2 不同处理方式下秸秆分解速率及土壤碳氮的变化规律27
  • 2.1.3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7
  • 2.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27-28
  • 2.3 研究方法28-30
  • 2.3.1 土柱试验材料28-29
  • 2.3.2 土柱试验设计29
  •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29-30
  • 2.4 田间试验研究内容与方法30-31
  • 2.4.1 试验区概况30
  • 2.4.2 田间试验设计30-31
  • 2.4.3 测定项目和方法31
  • 2.5 数据处理31-32
  • 第三章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32-78
  • 3.1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32-38
  • 3.1.1 各处理对土壤累积入渗量的影响32-35
  • 3.1.2 各处理对土壤入渗过程及参数的影响35-38
  • 3.2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持水释水能力的影响38-64
  • 3.2.1 各处理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38-46
  • 3.2.2 各处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参数46-53
  • 3.2.3 各处理对土壤释水能力的影响53-60
  • 3.2.4 各处理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60-64
  • 3.3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蒸发特性的影响64-77
  • 3.3.1 各处理对塿土蒸发特性的影响64-71
  • 3.3.2 各处理对黄绵土蒸发特性的影响71-77
  • 3.4 小结77-78
  • 第四章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78-100
  • 4.1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塿土团聚体的影响78-89
  • 4.1.1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状况78-82
  • 4.1.2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评价指标分析82-87
  • 4.1.3 不同处理低吸力段土壤孔隙结构分析87-89
  • 4.2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黄绵土团聚体的影响89-98
  • 4.2.1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状况89-92
  • 4.2.2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评价指标分析92-97
  • 4.2.3 不同处理低吸力段土壤孔隙结构分析97-98
  • 4.3 小结98-100
  • 第五章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秸秆分解速率的影响100-107
  • 5.1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秸秆分解速率的影响100-104
  • 5.1.1 塿土试验加秸秆处理不同时期秸秆残留率100-102
  • 5.1.2 黄绵土试验加秸秆处理不同时期秸秆残留率102-104
  • 5.2 不同培养时段加秸秆处理秸秆分解率104-106
  • 5.2.1 塿土试验不同时段秸秆分解率104-105
  • 5.2.2 黄绵土试验不同时段秸秆分解率105-106
  • 5.3 小结106-107
  • 第六章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的影响107-113
  • 6.1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TOC)的影响107-109
  • 6.1.1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塿土TOC的影响107-108
  • 6.1.2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黄绵土TOC的影响108-109
  • 6.2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全氮(TN)的影响109-111
  • 6.2.1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塿土TN的影响109-110
  • 6.2.2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黄绵土TN的影响110-111
  • 6.3 小结111-113
  • 第七章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改良土壤综合评价113-118
  • 7.1 各处理主成分分析(塿土)113-115
  • 7.2 各处理主成分分析(黄绵土)115-118
  • 第八章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夏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118-123
  • 8.1 不同处理夏玉米生产力的影响118-120
  • 8.1.1 不同处理夏玉米Logistic生长模型118-119
  • 8.1.2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干物质的影响119-120
  • 8.2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120-121
  • 8.3 不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121-122
  • 8.4 小结122-123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123-126
  • 9.1 讨论123
  • 9.2 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特性的影响123-125
  • 9.3 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125-126
  • 参考文献126-135
  • 致谢135-136
  • 作者简介13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壤结构改良剂研究综述    韩小霞;

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    吴文强,李吉跃,张志明,孙向阳,翟洪波

膨润土对土壤水分和玉米植株生育性状的影响    李吉进,徐秋明,张宜霞,倪小会,侯满平

沸石改土保肥及增产效果的研究    姜淳,周恩湘,霍习良,高德深

秸秆还田方式对春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常晓慧;孔德刚;井上光弘;刘立意;张影微;苏锦涛;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丁文峰,丁登山

密度、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养分含量的补偿效应(英文)    邓西平,山仑,稻永忍,杉本幸裕

外源添加物对秸秆还田土壤中无机氮转化影响    郑立臣;解宏图;李维福;

孟岔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建与启示    吴普特;汪有科;韩宇平;赵西宁;

CaSO_4在改良碱化土壤过程中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任坤;任树梅;杨培岭;王金满;

祁连山林区土壤水分生态研究    康红莉

土壤改良剂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高永恒

黄土高原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结构体分形及碳、氮分布    刘毅

山东高产粮田腐殖质组成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杨力,于淑芳,宋国菡,张民,丁光国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

不同生物肥对花生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赵志强,郭鹤久,李尚霞,宫清轩,卢钰,徐秀娟

覆盖麦草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效应    陈静芬;欧阳素华;吴晓鹏;巩旭;

浅议我国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姜玉美;

保护性耕作下玉米田土壤水温效应研究    李成军;吴宏亮;康建宏;许强;

土壤结构改良剂研究综述    韩小霞;

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李东升;周为华;朱新开;李春燕;郭文善;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李东升;周为华;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开;

江淮丘陵易旱地区棉花抗旱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郑曙峰,唐胜,袁向方,许新华,王跃群,张军

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与土壤生物因子的关系    徐强;谢宝英;

有机膨润土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王文婷;王云海;赵景联;

两种入渗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任运刚;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李友军;黄明;

小江流域的土壤入渗研究    邹翔;崔鹏;张平仓;

强度侵蚀区治理24年后的土壤质量变化研究    蒋芳市;黄炎和;

腐植酸有机硒肥与食品安全及食疗健康    张志明;李建华;

水蚀导致的土壤储水和导水变化对红壤季节性干旱的影响    魏强

红壤季节性干旱对坡耕地水蚀土壤结构变化的响应    宋州俊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三峡库区两种森林中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关系    田晓堃

沼渣利用下温室番茄及土壤环境对水氮耦合的响应    谢景欢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    聂斌斌

湘北桤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胡孔飞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对桔柚生长和土壤肥力的效应研究    陈元镇;范金帅;

膨润土的土壤改良效果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易杰祥;刘国道;孙水芬;田野;

喀斯特生态治理区石漠化过程土壤抗蚀性研究    贺祥;熊康宁;陈洪云;

土壤改良剂对辣椒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    孙义祥,黄晓澜,张祥明,武际

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    吴文强,李吉跃,张志明,孙向阳,翟洪波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地土壤分形特征对水分入渗影响    王玉杰;王云琦;齐实;朱金兆;

缙云山典型林分森林土壤持水与入渗特性    王云琦;王玉杰;

水土保持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    贺康宁

膨润土对土壤水分和玉米植株生育性状的影响    李吉进,徐秋明,张宜霞,倪小会,侯满平

云雾山封育草原对表土持水性的影响    刘娜娜;赵世伟;杨永辉;王恒俊;赵永刚;姬秀云;曹丽花;

用土壤剖面无机氮和小麦植株进行氮肥推荐研究    赵同科;曹云者;张国印;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草地早熟禾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晓静

土壤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土壤水分运动模型研究    刘云鹏

用常规土壤物理参数确定入渗参数的方法研究    冯锦萍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碱积盐成土改良效果研究    安东;李新平;张永宏;毛文娟;朱慧娟;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及土壤蒸发特性的影响    王珍;冯浩;

不同改良剂对宁夏地区盐碱土土壤结构的影响    毛文娟;李新平;安东;张永宏;朱辉娟;

聚丙烯酰胺的理化特征及在黄土区减流减蚀应用前景    闫晓前;张勋江;

一种盐碱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张黎明,邓万刚

HL型超吸水剂的改土效应    傅明华;承友松;顾仲兰;丁前法;

土壤改良剂PH—I在砂姜黑土上的应用效果    何传龙,闫晓明,陶龙红

保水剂对土壤体积膨胀率及土壤团聚体影响研究    汪亚峰;李茂松;宋吉青;罗春燕;李章程;左旭;

生草和覆盖对梨园土壤水分和结构的影响    王庆江;程福厚;赵志军;

DZN1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维护与维修    朱保美;周清;

DZN3型土壤水分自动站测墒质量分析    舒素芳;张育慧;王平;

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数学模型研究    赵忠;李剑;袁志发;胡小宁;曹扬;王迪海;

不同土壤水分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王宏周;孙广建;张玉平;雷铁栓;王哲武;吕丽萍;

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昇;邹春辉;翁永辉;

沙坡头地区人工林植物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与种间共存机制分析    李文龙;施维林;王刚;

岩溶地区公路修筑对沿线土壤的影响    彭建国;张重禄;胥灿辉;

甘草生产与土壤水分关系模型的初步研究    王季槐;沈海亮;杜茜;雷茜;

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监测方法研究    胡玲;彭世彰;丁加丽;徐俊增;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黄志霖;陈利顶;

环保型土壤改良剂——AXIS    本报实习记者 王维 徐筱璇

玉米秸秆还田过六关    巨鹿县农业局 朱敬霞 武墨广 卢爱铃

土壤改良剂:“额外投入”列入正常预算    本报记者 范敏

玉米苗期管理四注意    记者 陈星 整理

土壤有效水含量判断方法    河北 王美娟

桃树的四个灌水期    陈涛

看黄瓜长相 查问题早防    河北省植保总站 刘光涛 宋立强

泰兴用秸秆生产再生木炭    赵晓勇

秸秆生化饲料的制作    宿焕德

山丹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葛勤

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    王增丽

土壤水分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    蔡一霞

基于ERS散射计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壤水分估算方法研究    王建明

黄土高原小流域典型坝地土壤水分和泥沙空间分布特征    赵培培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    佘冬立

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养分运移规律研究    宰松梅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    胡良军

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赵燕东

黄淮海平原集约种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建模及应用    雷宏军

凋落物对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王静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特性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王珍

两优培九的结实特性及其与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研究    薛艳凤

冀西北坝上地区主要农作物抗旱成苗的土壤水分指标研究    李友

晋西黄土区坡面林地土壤水分承载力研究    孙中峰

基于驻波率原理的土壤水分测量方法的研究    张志勇

冀西北高原林地水分动态与水资源适度利用研究    高运青

由潮滩土壤含水量反演露滩地形的遥感方法初探    王艳君

关于土壤有机质直接测定系统测量精度改进措施的研究    吴建虎

基于遥感技术的灌区动态信息监测    张智韬

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及水量平衡分析    高凤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