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发酵制取生化腐殖酸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及微生物学特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4:32
热度:

秸秆发酵制取生化腐殖酸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及微生物学特性研究【摘要】:我国的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常规方法是将秸秆发酵作为有机肥,利用秸秆发酵制取生化腐殖酸,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得到高附

【摘要】:我国的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常规方法是将秸秆发酵作为有机肥,利用秸秆发酵制取生化腐殖酸,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得到高附加值的生化腐殖酸产品,从而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本研究探讨了稻草段+尿素、稻草粉+尿素、稻草段+牛粪、稻草粉+牛粪四种处理在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性质、秸秆组分化、腐殖质形成和微生物类群特征,取得了以下结果。 发酵过程中,4种处理的理化性质发生了系列变化。堆料颜色逐渐由黄色或黄棕色转化成棕黑色;发酵最高温度达74℃,高温阶段(≥55℃)持续了25d;发酵料pH呈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发酵结束后物料pH为7.92-8.08。 各处理中温和高温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发酵结束后,中温细菌数量介于1.10×109~1.32×109cfu·g-1,中温放线菌数量介于1.10×106~1.22×106cfu·g-1;中温真菌数量介于4.33×103~5.64×103cfu·g-1之间。各处理的高温细菌数量介于2.99×108~4.6×108cfu·g-1,高温放线菌数量介于7.81×105~8.21×105cfu·g-1。而发酵初期,物料中未能检测到高温真菌;至第30d,各处理高温真菌数量达到最高,介于1.25×104~1.52×104cfu·g-1,至发酵结束(60d),高温真菌数量介于2.47×103~5.00×103cfu·g-1。 不同处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降低。其中,纤维素含量由初始值29.61%-31.99%降至1.24~1.96%,半纤维素含量从初期的24.16%~27.74%降至后期的5.97%-6.42%。木质素含量略有减少,由初始的25.28%~25.93%降低至24.76%-25.11%。 水溶性组分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由初期4.3%~9.8%增加至17.5%-18.1%,随后降至9.8%-10.9%。发酵料的C/N由初始的31.7~32.8下降至13.9-14.7。腐殖质含量由初始的55.6g·kg-1~81.3g·kg-1增加到117.3g·kg-1~125.8g·kg-1。富里酸含量由初期的38.2g·kg-1~41.3g·kg-1降低至29.9g·kg-1~33.4g·kg-1,而胡敏酸含量由12.7g.kg-1~34.4g·kg-1增加至81.3g·kg-1~85.8g·kg-1,发酵料的H/F由0.31-0.83增加到2.49-2.70。 对4个处理的腐熟期样品细菌群落进行了DGGE-PCR分析,结果表明,处理Ⅰ和Ⅱ的条带数为22,处理Ⅲ和Ⅳ的条带数为20;对DGGE图谱进行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处理Ⅰ和Ⅱ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于处理Ⅲ和Ⅳ。对DGGE条带克隆测序,结果表明,样品中的细菌主要有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未可培养屈挠杆菌科(UnculturedFlexibacteraceae bacterium),其余为未培养菌(Uncultured bacterium)。这些菌属于γ变形菌门(γ-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门(α-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采用454焦磷酸测序对添加尿素和牛粪的两种秸秆发酵样品(处理Ⅰ对应S1;处理Ⅳ对应S2)的细菌类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门、纲、目、科、属的分类水平上,两个样品的细菌群落结构和优势菌群不同。主要集中在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S1和S2的变形杆菌门类群比例分别为31.62%和35.81%,拟杆菌门比例分别占27.41%和35.29%。此外,S1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18.15%,unclassified Bacteria占8.80%,柔膜菌门(Tenericutes)占7.28%,其他门占6.74%;而在S2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3.43%,unclassified Bacteria数量占9.63%,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占7.06%,其他门的细菌占8.78%。 在属的分类水平,在≥1%比例上,S1中有17个属,S2有13个属。样品S1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无胆甾原体属(Acholeplasma)、Alkaliflexus、Sulfurimonas、 Petrimonas、Serprns、Tissierella、Sedimentibacter、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Sphingopyxis、Saccharofermentans、梭菌属(Clostridium)、螺旋体属(Spirochaeta)、脱硫单胞菌属(Desulfuromonas)、Luteimonas、Pusillimonas,S2中主要有Acholeplasma、Alkaliflexus、Sphingopyxis、Devosia、Methylobacillus、Steroidobacter、 Aequorivita、Arenibacter、Rhodopirellula、Vitellibacter、Lysobacter、Crocinitomix、 Blastopirellua。在≥1%比例上,仅Acholeplasma、 Alkaliflexus、Sphingopyxis三个属为两个样品共有的类群。在两处理样品中,top10的OTUs中没有共同的单元,说明发酵料添加牛粪和尿素对细菌类群影响大,导致优势类群完全不同。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不同外加氮源,秸秆发酵形成生化腐殖酸过程中,尽管发酵温度等参数、秸秆降解率、腐解物中的腐殖质含量及其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微生物类群显著不同,且添加尿素的秸秆发酵物料细菌类群多样性高于添加牛粪的处理,说明在不同环境中,参与腐殖酸形成与转化的微生物群落呈现多样化。 【关键词】:秸秆发酵 降解率 生化腐殖酸 DGGE 454焦磷酸测序 微生物类群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1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文献综述13-44
  • 1.1 前言13-14
  • 1.2 秸秆发酵腐解研究进展14-23
  • 1.2.1 我国秸秆现状14-16
  • 1.2.2 秸秆的成分及结构16-18
  • 1.2.3 秸秆发酵腐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8-19
  • 1.2.4 秸秆发酵腐解工艺19-20
  • 1.2.5 秸秆发酵腐解的微生物过程20-21
  • 1.2.6 影响秸秆腐解的因素21-23
  • 1.2.7 发酵腐解处理存在的问题23
  • 1.3 腐殖质研究进展23-35
  • 1.3.1 腐殖质形成27-28
  • 1.3.2 腐殖质的分离与组分28-30
  • 1.3.3 生化腐植酸30-32
  • 1.3.4 堆肥发酵过程中腐殖质的变化32-34
  • 1.3.5 腐殖酸的应用34-35
  • 1.4 秸秆发酵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进展35-42
  • 1.4.1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35-40
  • 1.4.1.1 传统的微生物研究方法35-36
  • 1.4.1.2 BIOLOG微平板方法36-37
  • 1.4.1.3 PLFA图谱分析37-38
  • 1.4.1.4 分子生物学方法38-40
  • 1.4.2 堆肥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动态变化研究40-42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42-44
  • 1.5.1 研究意义42-43
  • 1.5.2 研究内容43-44
  • 2 秸秆发酵生成腐殖酸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动态变化44-56
  • 2.1 材料与方法44-47
  • 2.1.1 原料44
  • 2.1.2 秸秆好氧发酵处理44
  • 2.1.3 好氧发酵操作管理44-45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45-47
  • 2.2 结果与分析47-54
  • 2.2.1 颜色、气味变化47-48
  • 2.2.2 温度变化48-49
  • 2.2.3 水分变化49-50
  • 2.2.4 pH变化50
  • 2.2.5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50-54
  • 2.3 讨论54-56
  • 3 秸秆发酵生成腐殖酸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及腐殖质组分变化56-66
  • 3.1 材料与方法56-59
  • 3.1.1 实验材料56
  • 3.1.2 实验方法56-59
  • 3.2 结果与分析59-64
  • 3.2.1 纤维素含量变化59
  • 3.2.2 半纤维素含量变化59-60
  • 3.2.3 木质素含量变化60
  • 3.2.4 水溶性组分60-61
  • 3.2.5 C/N变化61-62
  • 3.2.6 腐殖质含量变化62
  • 3.2.7 富里酸含量变化62-63
  • 3.2.8 胡敏酸含量变化63
  • 3.2.9 H/F变化63-64
  • 3.3 讨论64-66
  • 4 秸秆发酵生成腐殖酸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DGGE分析66-80
  • 4.1 样品总DNA提取66-67
  • 4.1.1 试剂配制66
  • 4.1.2 实验材料66
  • 4.1.3 样品预处理66-67
  • 4.1.4 DNA粗提取67
  • 4.1.5 DNA纯化67
  • 4.1.6 纯化DNA的检测67
  • 4.2 细菌群落PCR-DGGE分析67-73
  • 4.2.1 试剂配制68-69
  • 4.2.2 实验方法69-73
  • 4.3 结果与分析73-78
  • 4.3.1 样品总DNA提取及纯化效果73-74
  • 4.3.2 16S rDNA V3区扩增74
  • 4.3.3 DGGE图谱及多样性分析74-76
  • 4.3.4 条带克隆测序分析76-78
  • 4.4 讨论78-80
  • 5 秸秆发酵生成腐殖酸过程中细菌群落454测序分析80-93
  • 5.1 材料与方法80-82
  • 5.1.1 实验材料80
  • 5.1.2 引物设计80-81
  • 5.1.3 样本处理81-82
  • 5.1.4 上机测序82
  • 5.2 结果与分析82-91
  • 5.2.1 数据预处理及有效数据的统计82-83
  • 5.2.2 操作分类单元(OTU)分类及Alpha评估83
  • 5.2.3 在门(Phylum)分类水平细菌类群变化83-84
  • 5.2.4 在纲(Class)分类水平细菌类群变化84-85
  • 5.2.5 在目(Order)分类水平细菌类群变化85-86
  • 5.2.6 在科(Family)分类水平细菌类群变化86-87
  • 5.2.7 在属(Genus)分类水平细菌类群变化87-88
  • 5.2.8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属的分类信息88-90
  • 5.2.9 样品中top 10的OTUs分析90-91
  • 5.3 讨论91-93
  • 6 全文结论93-95
  • 7 本研究创新之处95-96
  • 参考文献96-108
  • 致谢108-11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11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

秸秆常温快速腐熟生物菌剂的筛选    姜佰文;王春宏;李建林;吴立全;崔正忠;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修复及堆肥中应用现状展望    王伟;曾光明;黄国和;钟华;傅海燕;

白腐菌在秸秆堆肥化中的应用    王连稹,王祯丽,黄华波

堆肥处理对污泥腐殖物质形态及其重金属分配的影响    张雪英,周顺桂,周立祥,黄焕忠,吴启堂

真菌降解木质素研究进展及在好氧堆肥中的研究展望    郁红艳,曾光明,胡天觉,陈耀宁

不同来源腐殖酸对土壤生化反应强度的影响    贺婧;颜丽;

施用化肥对土壤腐殖质结构特征的影响    张奇春;王光火;

高温堆肥碳氮循环及腐殖质变化特征研究    李吉进,郝晋珉,邹国元,成春彦,王美菊

甜高粱秸秆汁发酵生化黄腐酸液肥工艺条件的研究    刘陶;宋鹏;杨赛;陈五岭;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特性及其对农业废物堆肥腐殖化的影响研究    黄红丽

填埋场选址的理论方法及实际应用    钱光毅;

PCR-DGGE技术在环境微型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吴利;余育和;冯伟松;

添加外源纤维素酶对土壤原生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李飒;聂俊华;

安徽石台大山地区岩石—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芦长明;

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对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及控制措施    朱纯祥;

两种白腐菌降解油菜秸秆效果的研究    朱洪龙;王力生;蔡海莹;解宜林;邹松阳;杨海;

土壤有机质与水土流失相关性研究    田超;王米道;王家嘉;

影响因素分析法在土壤吸附重金属上的研究进展    王新宣;张宇峰;

分子水平上的微生物研究技术与方法进展    赵跃光;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李东升;周为华;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开;

离子束辐照技术在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关键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李淼;吴跃进;余增亮;俞汉青;吴李君;姚建铭;花日茂;汤锋;邱志芳;宋立言;韦朝阳;骆永明;赵其国;

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偲;钟世霞;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高永超;迟建国;邱维忠;王加宁;张强;

广西农林废弃物热解汽化技术现状及展望    陈伟强;冼萍;黄世钊;周航;

高含水率秸秆冷压成型工艺研究    郭会娟;王春晓;

生物菌剂对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王赛月;牛明芬;庞小平;

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重金属清洗及有效态的影响    曲蛟;罗春秋;丛俏;袁星;

不同调理料好氧堆肥效果的综合评价    田纯焱;袁巧霞;程长菊;

集约化养猪场粪污厌氧固态发酵“近零排放”工艺研究    周洪亮;张衍林;晏水平;李善军;孟亮;艾平;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丁向华;王挺之;罗良伟;姜照勇;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    李振东

多孔介质中胶体行为及其影响效应研究    周骏

高效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研究    胡安辉

茶多酚对茶树铅生物有效性的调控作用机制    于明革

木质素基吸水吸附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吴宇雄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    陈勇

啤酒厂剩余污泥堆肥高效菌群构建及其新型堆肥工艺研究    潘飞

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基因中的应用研究    肖升木

大麻纤维的形态、结构与吸湿性能及其成纱品质的研究    张金秋

低剂量替米考星对离体恒化器模型中人肠道菌群的影响    姚俊平

不同结构氧化锰矿物氧化硫化物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李倩

不同结构水钠锰矿催化氧化对苯二酚腐殖化反应的特点    曹星辉

不同氧化度的酸性水钠锰矿氧化Cr(Ⅲ)的动力学特性    张芬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干扰—沉积物再悬浮对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郭亮

脆性水稻秸秆的生物预处理及发酵    刘晨娟

高位池养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及其表征的土壤质量的影响    郑慧

木质层孔菌产MnP培养体系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陈聪

废弃植物纤维资源中药香茶菜药渣制浆造纸性能研究    袁琳

我国畜禽粪便污染和利用现状分析    朱凤连;马友华;周静;关静;梁家妮;赵艳萍;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及堆肥化技术展望    汪建飞;于群英;陈世勇;段立珍;

接种物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能力的影响    丁佐龙

绿色木霉纤维素酶AS3.3032液体发酵的研究    张德强,黄镇亚,张志毅

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成分调查及农用性分析    刘克锋,刘悦秋,王红利,石爱平,隗合威,郭鹏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探    吴香尧

嗜碱细菌降解木质素的复合碳源共代谢研究Ⅰ——复合碳源组合方式及氮源的选择    罗宇煊,张甲耀,管筱武,龚利萍,郑连爽

利用畜禽粪便 促进沼气发展    吴华忠

制浆造纸废水的生物处理    王双飞,陈嘉翔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    王丽宏,张立峰

木质纤维素快速分解菌复合系及有机肥微好氧新工艺    王伟东

腐殖酸电离常数的测定及光谱学研究    章英杰,赵欣,高源,孔令琴,魏连生

腐殖酸铵在茶叶生产上的应用试验    王或建;贺伯琥;

腐殖酸对烤烟生理代谢的影响    靳志丽,李雪利,刘国顺,韩延,王太运

从土壤中分离DNA的研究进展    杨瑞馥

饼肥和腐殖酸对植烟土壤养分及烤烟生长影响    李广才,李富欣,王留河

腐殖酸-铁-磷三元复合体在植物磷、铁营养中的作用    苏德纯,邹凤春,张福锁

含腐殖酸叶面肥料    贾建领;

盐碱地栽培玉米使用腐殖酸效果初探    金叶华;林天杰;朱恩;顾介明;

富添腐殖酸有机肥肥效试验总结    阿斯艳木·达乌提;麦麦提江·卡德尔;

草炭与褐煤的腐殖酸组成及生理活性    孙铁男,张秀英,赵秀春

褐煤抽提腐殖酸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姜鹏威;马志军;李志鹏;

纳米TiO_2光催化氧化腐殖酸的研究    官文超;危峰;

腐殖酸对污灌土壤中Cu、Cd、Pb、Zn形态影响的研究    陈慧;蒋煜峰;袁建梅;展惠英;

腐殖酸对Tc价态影响研究    王波;刘德军;姚军;陈曦;姜涛;贯鸿志;宋志鑫;包良进;张言;周舵;龙浩骑;范显华;

腐殖酸-金属离子反应动力学特征与稳态指标的探讨    魏世强;R.sterberg;

土壤腐殖酸及其对重金属化学与生物行为的影响    刘保峰;

腐殖酸对高岭土吸附稀土元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万鹰昕;刘丛强;

腐殖质和腐殖酸及其作用效果    吴雨华;

不同结构异质性的腐殖酸对极性与非极性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    孙慧宇;朱东强;毛敬冬;

微生物降解褐煤产生的腐殖酸的生物活性研究    袁红莉;王风芹;李宝珍;陈文新;

阜康打造全国最大腐殖酸生产基地    通讯员于秀娟

政府部门联打 媒体跟进助威    通讯员 李海欧 记者 石远峰 钱海山

神东天隆集团一期10万吨腐殖酸项目投产    记者 李林 通讯员 俞瑞娟

桉树将有腐殖酸有机专用肥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专家提醒 叶面肥不能当药用    刘茹馥

霍市资源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    席向荣

肥料的种类及其施用(三)    高俊杨 弭云禄

霍市全力打造蒙东地区产业隆起带    商海陆

由煤老大向大化工的嬗变    本报记者 杨朝东 通讯员 胡秀军 王勇 赵宇明

玉米高产擂台赛花落“澳佳”    姜文帅

秸秆发酵制取生化腐殖酸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及微生物学特性研究    侯勇

水体中重金属、腐殖酸和粘土颗粒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李颖

土壤腐殖酸性质及其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钟桐生

腐殖酸与多环芳烃的非共价结合机制研究    何盈盈

密云水库沉积物中腐殖酸特征及其与重金属吸附作用研究    朱先芳

土壤腐殖酸与酶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    李艳

高分子铝盐优化混凝控制水中腐殖酸特性研究    吴珍

腐殖酸与几种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光林

腐殖酸对纳米零价铁修复污染物的抑制及抗抑制机理研究    纳曼

不同级分腐殖酸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对菲的吸附行为的影响    李丽

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腐殖酸的实验研究    徐洁

三氯乙烯在包气带介质中的吸附行为特征研究    张晶

可溶性有机质对土霉素在土壤中吸附能力的影响    刘叶

硫肟醚菊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及机理研究    罗玲

电喷雾质谱和钌离子催化氧化法研究腐殖酸分子结构特征    冯瑞华

有机物料及微生物对土壤腐殖质转化的研究    付杰奇

重庆市主城区垃圾焚烧厂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研究    张宇飞

不同腐殖酸用量对土壤性状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凌爱芬

神府超细煤粉的光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姜玉凤

褐煤草碳的吸附解吸特性及生产腐殖酸缓效肥的效应研究    刘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