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行为及助剂影响规律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4:30
热度:

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行为及助剂影响规律的研究【摘要】:煤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化石燃料资源,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是二十一世纪很有发展前途的一项高效率、低污染的燃煤发电技术,

【摘要】:煤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化石燃料资源,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是二十一世纪很有发展前途的一项高效率、低污染的燃煤发电技术,它不仅能满足日趋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而且可以显著提高发电效率。高温煤气净化脱硫是IGCC的关键技术,脱硫剂在循环使用中稳定性下降是制约高温煤气脱硫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深入了解脱硫剂在真实脱硫过程中的脱硫行为,并充分认识脱硫剂在循环使用中的各种变化规律以及助剂对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 作者采用不同粘土作为结构助剂,以赤泥为主要原料制备高温煤气氧化铁粗脱硫剂。首先,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对制备出的各种粗脱硫剂在模拟Texaco炉煤气气氛中分别进行了连续的硫化再生循环性能考察。研究表明,各种脱硫剂的硫容随硫化/再生循环次数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强度则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由砖瓦粘土制备的脱硫剂MS57802不仅具有最佳的脱硫活性,还有很好的脱硫稳定性,由高岭土类粘土制备的脱硫剂循环稳定性差;脱硫反应主要发生在R>2000的粗孔中,硫容随脱硫剂中大于2000的孔所占孔容增大而增大,反之亦然,脱硫剂在循环过程中的织构变化,即孔径分布和孔容的变化是引起硫容下降的主要因素;固定床反应器在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过程中整个床层可分硫化反应区、过渡区和还原区,三个区域随脱硫进行不断发生着迁移更替。 对新鲜、硫化和再生后的脱硫剂进行XRD表征研究表明,由赤泥添加一定量不同粘土助剂制备的脱硫剂在煅烧过程中,铁的存在形式按温区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常温~400℃主要为Fe_3O_4和FeO,400~700℃主要为γ-Fe_2O_3,700~800℃为γ-Fe_2O_3向α-Fe_2O_3转型。煅烧后,各脱硫剂的晶相构成都基本相似。氧化铁在脱硫剂中的存在形式为γ-Fe_2O_3和α-Fe_2O_3,二者的相对含量与脱硫剂的煅烧时间、煅烧温度有关。在Texaco炉煤气气氛中,脱硫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的还原区被还原为Fe_3O_4,硫化后铁的晶相主要为Fe_(1-x)S、Fe_7S_8和FeS。脱硫剂再生后αFe_2O_3含量相对增加。虽然新鲜脱硫剂的晶相与再生后的晶相有明显差异,但所有脱硫剂在经过一次再生后结构稳定,晶相变化不是脱硫剂在循环使用中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新鲜脱硫剂中有不定量的CaCO_3,CaO以高度分散的“单相”或“复合”形式存在于脱硫剂中,硫化后CaS也同样高度分散,经再生后成为CaSO_4。CaSO_4在之 太原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后的硫化/再生循环中参与了反应,并与HZS发生反应,形成单质硫。 在模拟真实煤气气氛下对制备出的MS87802粗脱硫剂的还原和硫化动力学行 为进行了热重研究和模型表征。在400一550℃温区,0.14一0.6%的硫化氢浓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硫化氢浓度的增加,脱硫剂硫化速率加快,在脱硫全过程未出现 先还原再硫化的现象;改良收缩核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高温煤气氧化铁粗脱硫剂还 原与硫化过程,氧化铁脱硫剂还原过程的表面反应控制区大大长于硫化过程的表面 反应控制区;在还原、硫化过程中扩散活化能高于表面反应活化能;与文献结果相 比,MS87802的还原活化能很高,这避免了脱硫剂的深度还原,提高了脱硫剂的性 育巨。 通过强度、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分布、XRD、DTA、FflR、开R以及TG等 表征研究,考察了粘土助剂对氧化铁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助剂的作用机 理。研究表明:助剂对脱硫剂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l)对脱硫剂织构的 影响;(2)对本征脱硫反应性能的影响,包括还原和硫化反应;(3)对脱硫剂在循环使 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影响;(4)对机械强度的影响。 在脱硫剂的锻烧过程中除了有机质的燃烧分解、赤泥中铁的晶型转变外,粘土 中各矿物组分的结构也发生改变,并伴随着产物气体的溢出,粘土事实上也起到一 定的造孔作用,对脱硫剂的织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仰R研究表明,助剂的加入使得赤泥易被还原,由不同助剂制备的脱硫剂的还 原温度不同,引起脱硫剂还原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其中含有的“复合铁”,特别 是“铁钙复合物”的含量有关。脱硫剂中钙含量越高,“铁钙复合物”含量也就 越高,就越难被氢还原,钙对氧化铁脱硫剂的影响不可忽视。对脱硫剂的还原动力 学进行了参数估值,发现由不同助剂制备的脱硫剂其还原过程存在补偿效应。 热重研究表明,脱硫剂在真实煤气气氛中的脱硫反应事实上是硫化与还原反应 的叠加,反映的是综合效应。脱硫速率的快慢不仅与其活性成分的高低、比表面积 的大小有关,更与其还原性能有重要关系。在真实煤气气氛中脱硫剂的还原程度与 其游离态氧化铁的含量以及比表面积的大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游离态氧化铁的含 量越高,比表面积愈大,还原速率愈快。 DTA和FflR的分析结果揭示了粘土和赤泥在混合高温锻烧过程中相互影响, 太原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赤泥中铁氧化物可以扩散溶入粘土矿物的空间格架中,活性成分最终被“囚禁”, 并在不同脱硫剂中处于不同的化学环境。选择层间性质活跃的层状粘土矿物作为高 温脱硫剂的助剂可以大大提高氧化铁在脱硫剂中的分散度,提高其循环稳定性。 助剂对脱硫剂的机械强度 【关键词】:高温脱硫 氧化铁脱硫剂 助剂 粘土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Q546
【目录】:
  • ABSTRACT8-12
  • 摘要12-15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5-49
  • 1.1 IGCC技术的发展15-18
  • 1.2 高温煤气脱硫技术研究概况18-38
  • 1.2.1 高温煤气脱硫剂18-27
  • 1.2.1.1 单金属氧化物18-22
  • 1.2.1.2 复合金属氧化物22-25
  • 1.2.1.3 小结与建议25-27
  • 1.2.2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还原与硫化27-29
  • 1.2.2.1 Fe_2O_3的还原硫化27-28
  • 1.2.2.2 铁酸锌的还原硫化28-29
  • 1.2.2.3 钛酸锌的还原硫化29
  • 1.2.3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29-32
  • 1.2.3.1 氧化铁脱硫剂的再生29-31
  • 1.2.3.2 铁酸锌脱硫剂的再生31-32
  • 1.2.4 脱硫剂使用过程中的结构变化32-33
  • 1.2.5 脱硫剂的制备33
  • 1.2.6 高温煤气脱硫剂还原硫化模型33-36
  • 1.2.7 高温煤气脱硫反应器36-37
  • 1.2.8 我国高温煤气脱硫研究现状和取得的一些成果37-38
  • 1.3 高温煤气脱硫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8-39
  • 1.3.1 脱硫剂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38-39
  • 1.3.2 还原对硫化反应的影响39
  • 1.3.3 高温煤气脱硫过程伴随的副反应39
  • 1.4 课题选择及研究内容39-43
  • 参考文献43-49
  • 第二章 脱硫过程中氧化铁的晶型变化及相关化学过程49-54
  • 2.1 前言49
  • 2.2 氧化铁及其硫化物的结构与晶型49-50
  • 2.3 还原气氛中氧化铁的还原过程50-51
  • 2.4 还原过程伴随的反应及其影响51
  • 2.5 硫化过程反应51-52
  • 2.6 氧化铁脱硫剂再生过程反应52
  • 2.7 综合因素分析52-53
  • 参考文献53-54
  • 第三章 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与物化性质测试54-60
  • 3.1 前言54
  • 3.2 脱硫剂的制备54-55
  • 3.3 脱硫剂的物化性质测试55-59
  • 3.3.1 脱硫剂的化学组成55-56
  • 3.3.2 脱硫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56-57
  • 3.3.3 脱硫剂的机械强度57
  • 3.3.4 脱硫剂的堆密度57-59
  • 参考文献59-60
  • 第四章 固定床反应器中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剂的脱硫性能60-82
  • 4.1 引言60-61
  • 4.2 实验装置与实验条件61-63
  • 4.2.1 脱硫剂活性评价装置61-62
  • 4.2.2 实验步骤62
  • 4.2.3 实验条件62-63
  • 4.3 脱硫剂的活性评价指标63
  • 4.4 结果与讨论63-80
  • 4.4.1 助剂对脱硫剂一次穿透曲线和硫容的影响63-65
  • 4.4.2 助剂对脱硫剂硫化/再生循环性能的影响65-69
  • 4.4.3 助剂对脱硫剂强度影响69-70
  • 4.4.4 造孔剂含量对氧化铁高温脱硫剂性能的影响70-72
  • 4.4.5 玻璃粉作为助剂对高温氧化铁脱硫剂的影响72-73
  • 4.4.6 赤泥对脱硫剂强度影响73
  • 4.4.7 固定床反应器出口COS的浓度变化73-74
  • 4.4.8 固定床中脱硫反应前后无机气体变化74-75
  • 4.4.9 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75-78
  • 4.4.10 反应器床层反应区域的分布与分析78-80
  • 4.5 小结80-81
  • 参考文献81-82
  • 第五章 氧化铁脱硫剂在硫化/再生循环过程中的织构变化82-91
  • 5.1 前言82-83
  • 5.2 实验仪器83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83-89
  • 5.3.1 BET比表面积与脱硫初活性的关系83
  • 5.3.2 BET比表面积在硫化/再生循环过程中的变化83-84
  • 5.3.3 孔容与脱硫初活性的关系84
  • 5.3.4 脱硫剂在硫化/再生循环过程中的孔容变化84-86
  • 5.3.5 孔径分布与脱硫初活性的关系86-87
  • 5.3.6 脱硫剂在硫化/再生循环过程中孔径分布的变化情况87-88
  • 5.3.7 脱硫剂在硫化/再生循环过程中孔径大于2000(?)的孔容变化情况88
  • 5.3.8 脱硫剂的微观结构88-89
  • 5.4 小结89
  • 参考文献89-91
  • 第六章 脱硫剂在煅烧、硫化/再生循环中的XRD表征91-109
  • 6.1 引言91
  • 6.2 实验仪器与条件91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91-106
  • 6.3.1 赤泥的X射线衍射图91-92
  • 6.3.2 粘土助剂的X射线衍射图92-93
  • 6.3.3 各典型脱硫剂煅烧过程中的XRD表征93-98
  • 6.3.4 煅烧后粘土助剂的XRD表征98
  • 6.3.5 由不同粘土助剂制备的脱硫剂的XRD表征98-99
  • 6.3.6 硫化再生循环过程中脱硫剂的XRD表征99-105
  • 6.3.7 煅烧时间和温度对脱硫剂晶相影响105-106
  • 6.3.8 CaO在脱硫剂中的作用106
  • 6.4 小结106-107
  • 参考文献107-109
  • 第七章 赤泥、粘土助剂及脱硫剂的差热分析109-118
  • 7.1 引言109
  • 7.2 实验仪器与条件109
  • 7.3 结果与分析109-116
  • 7.3.1 赤泥有氧煅烧过程中的差热分析109-111
  • 7.3.2 粘土及脱硫剂在有氧条件下煅烧过程中的差热分析111-114
  • 7.3.3 由不同粘土制备的脱硫剂在煅烧过程中差热-热重曲线比较114-116
  • 7.3.4 助剂对脱硫剂织构的影响116
  • 7.4 小结116-117
  • 参考文献117-118
  • 第八章 赤泥、粘土助剂及脱硫剂的红外表征118-127
  • 8.1 前言118
  • 8.2 实验仪器与条件118
  • 8.3 结果与分析118-126
  • 8.3.1 赤泥在煅烧前后的红外谱图变化118-119
  • 8.3.2 各粘土的红外谱图119-120
  • 8.3.3 脱硫剂在煅烧前后的红外谱图变化120-124
  • 8.3.4 粘土助剂对脱硫剂循环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影响124-126
  • 8.4 小结126
  • 参考文献126-127
  • 第九章 助剂对高温煤气脱硫剂程序升温还原行为的影响127-140
  • 9.1 引言127
  • 9.2 实验仪器与条件127-128
  • 9.3 结果与分析128-138
  • 9.3.1 四种类型脱硫剂及赤泥的TPR结果比较128-131
  • 9.3.2 四种类型脱硫剂及赤泥的还原DTG曲线131-134
  • 9.3.3 脱硫剂的还原动力学参数估值134-138
  • 9.4 小结138-139
  • 参考文献139-140
  • 第十章 高温煤气脱硫剂还原硫化行为的热重研究与动力学表征140-164
  • 10.1 引言140
  • 10.2 实验装置及条件140-143
  • 10.2.1 实验装置与流程140-143
  • 10.2.2 实验条件143
  • 10.3 结果与讨论143-161
  • 10.3.1 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剂还原与硫化行为的热重研究143-152
  • 10.3.1.1 各典型脱硫剂在模拟真实煤气中的同步还原硫化行为比较143-144
  • 10.3.1.2 各典型脱硫剂在模拟真实煤气中的还原行为比较144-147
  • 10.3.1.3 温度对氧化铁脱硫剂还原硫化行为的影响147-149
  • 10.3.1.4 硫化氢浓度对硫化行为的影响149-151
  • 10.3.1.5 还原程度对硫化行为的影响151-152
  • 10.3.2 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剂还原硫化动力学行为表征152-161
  • 10.3.2.1 改良收缩核模型153-154
  • 10.3.2.2 氧化铁脱硫的动力学表征154-155
  • 10.3.2.3 氧化铁脱硫剂反应动力学参数的估算155-159
  • 10.3.2.4 不同氧化铁脱硫剂动力学参数比较159-161
  • 10.4 小结161-162
  • 参考文献162-164
  • 第十一章 氧化铁高温脱硫剂工厂侧流试验164-168
  • 11.1 硫化试验164-166
  • 11.2 再生试验166
  • 11.3 强度测试166-167
  • 11.4 小结167-168
  • 第十二章 总结与设想168-172
  • 12.1 总结168-171
  • 12.1.1 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剂的脱硫行为168-169
  • 12.1.2 助剂对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性能的影响规律169-171
  • 12.1.3 工业侧流实验171
  • 12.2 论文创新点171
  • 12.3 今后工作设想171-172
  • 致谢172-173
  • 作者简介173-175
  • 附录 粘土及其性质175-18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铁基活性组分对COS的吸附及催化转化作用    任秀蓉;王海堂;常丽萍;

三维有序大孔氧化铁脱硫剂的制备    孙婷;樊惠玲;上官炬;刘生昕;陈兆辉;张立;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及水汽含量对其脱硫性能的影响    宋瑾;樊惠玲;上官炬;娄艳茹;赵瑞壮;

铁酸锌高温煤气脱硫行为及气氛效应研究    梁美生

杂原子类煤结构模型化合物的热解及含硫化合物脱除的量子化学研究    凌丽霞

铁锰基吸附剂中温脱硫性能及气氛效应的研究    任秀蓉

半焦负载锌锰铜吸附剂的加压浸渍法制备及其中温煤气脱硫性能的研究    郑仙荣

铁锰系氧化物脱除合成气中羰基硫的应用基础研究    柏勇

超声浸渍法、溶胶凝胶法制备高温煤气脱硫剂    孙剑峰

超临界水浸渍法制备炭基负载金属氧化物中温脱硫用吸附剂的研究    邱彪

添加物对高硫褐煤热解过程中硫、氮气相产物生成的影响    孟丽莉

氧气及水氧混合气氛下半焦负载(Fe,Zn,Ce)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行为    曹俊倡

氧化铁脱硫剂脱硫行为的研究    刘生昕

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备 γ-Al_2O_3负载铜锰基吸附剂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    张莹

金属/炭复合材料制备及羰基硫催化转化研究    张海鹰

高温煤气脱硫剂金属氧化物间的相互作用    朱永军

氧化铁基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研究    侯鹏飞

硫化氢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刘小群,江宏富,姚文锐

COS脱除技术进展    范健;雷军;

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    于晓辉;董相廷;王进贤;杨晓峰;王慧茹;于伟利;崔启征;

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上SO_2的还原    胡大为,秦永宁,马智,韩森

活性炭负载的Co-Mo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Ⅰ.活性炭载体与γAl_2O_3的对比    商红岩,刘晨光,徐永强,赵瑞玉

碳纳米管负载/促进的Mo-Co加氢脱硫催化剂    董昆明,武小满,林国栋,张鸿斌

超声波辅助化学镀制备Ni-B/MgO催化剂及其催化加氢性能    葛少辉;吴志杰;张明慧;李伟;牟诗诚;陶克毅;

CH_4和CO_2合成乙酸中CO_2与·H及·CH_3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    章日光;黄伟;王宝俊;

Co/Pd催化剂上CH_4/CO_2等温两步反应直接合成乙酸的热力学    章日光;黄伟;王宝俊;

(NH_4)_2MOS_4在活性炭上浸渍过程的研究Ⅰ.浸渍参数对(NH_4)_2    秦慧芳,张成芳,陆岗,俞丰,朱子彬

中国典型动力煤及含氧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的化学基础研究    刘生玉

煤的热解行为及硫的脱除    周强

等离子体处理制备高效催化剂的基础研究    邹吉军

煤及煤岩显微组分热解、气化过程中氮的迁移机理    林建英

改性半焦烟气脱硫剂的物理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变化机理    上官炬

煤结构与反应性的量子化学研究    王宝俊

铁酸锌高温煤气脱硫行为及气氛效应研究    梁美生

金属—炭材料的合成、表征和催化应用研究    刘志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乳液聚合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王世杰

IGCC和联产的系统研究    徐祥

超临界水浸渍法制备炭基负载金属氧化物中温脱硫用吸附剂的研究    邱彪

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备 γ-Al_2O_3负载铜锰基吸附剂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    张莹

双层滤料床高温烟气除尘脱硫一体化研究    武乐

加氢精制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    张乐

铁锌脱硫剂的研究    杨艳

煤的大分子结构研究——煤中惰质组结构及煤中氧的赋存形态    罗陨飞

中低温下(350—450℃)铁酸锌脱硫剂的制备、表征与活性评价    许鸿雁

改性活性半焦脱硫剂制备方法研究与性能测试    郑仙荣

采用新型表面活性剂超声辐照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纳米粒子    张静志

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与活性评价    高春珍

三维有序大孔(3DOM)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赵艳鹏;樊惠玲;杨晓旸;薛飞;董先彬;梁丽彤;上官炬;

铁酸锌脱硫剂脱硫性能的研究进展    刘雪波;王睿;米杰;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及水汽含量对其脱硫性能的影响    宋瑾;樊惠玲;上官炬;娄艳茹;赵瑞壮;

FeCl_3的负载对褐煤热解提质中有机硫迁移转化的影响    常丽萍;秦政;王美君;张玉龙;

聚苯乙烯纳米微球合成工艺研究    宋瑾;吴凤龙;

三效催化剂机理及技术进展    于娜娜;鲁静;郭宇鹏;苏理瑶;

煤的局部微观结构模型    王宝俊;章日光;凌丽霞;宋录智;

煤的芳香性及氢键对钙基阻化剂抑制煤自燃作用的理论研究    郝朝瑜

纳米锌基脱硫剂室温脱硫效能及再生研究    李芬

杂原子类煤结构模型化合物的热解及含硫化合物脱除的量子化学研究    凌丽霞

半焦负载锌锰铜吸附剂的加压浸渍法制备及其中温煤气脱硫性能的研究    郑仙荣

超临界水浸渍法制备炭基负载金属氧化物中温脱硫用吸附剂的研究    邱彪

氧气及水氧混合气氛下半焦负载(Fe,Zn,Ce)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行为    曹俊倡

氧化铁脱硫剂脱硫行为的研究    刘生昕

煤的抽提过程中CS_2/NMP与煤中氢键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王丽平

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备 γ-Al_2O_3负载铜锰基吸附剂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    张莹

以粉煤灰为载体的铁铈高温煤气脱硫剂脱硫行为的研究    谢巍

金属/炭复合材料制备及羰基硫催化转化研究    张海鹰

高温煤气脱硫剂金属氧化物间的相互作用    朱永军

氧化铁基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研究    侯鹏飞

铁基脱硫剂的稳定性研究与改性    张宗友

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的还原与硫化    高春珍,李春虎,岳丽丽,樊惠玲,梁美生

热煤气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侯相林,高荫本,陈诵英

铁钙混合氧化物脱硫剂的硫化与再生过程研究    李彦旭,宋靖,李春虎,郭汉贤,谢克昌

前景广阔的锌基高温脱硫剂    李芳,李文怀,王琴

垃圾焚烧飞灰制备高温脱硫剂及其性能评价    吴圣姬;Nozaki Atsushi;Md.Azhar Uddin;Sasaoka Eiji;马青兰;

炼厂酸性水汽提副产氨的脱硫 Ⅰ:实验室研究    杜彩霞,张勇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中高温煤气脱硫技术进展    杨直,李春虎

应用NS-FCC助剂 降低FCC汽油硫含量    陈忠基

铁水脱硫剂及喷吹工艺    王莉;

使用添加剂调质钙基脱硫剂的机理概述    董善宁,佟会玲,陈昌和

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    侯鹏飞;樊惠玲;张海红;上官炬;

电石渣脱硫的方法    袁运法;郑建国;刘永川;

浅谈铁水脱硫技术    杜伟;潘树敏;靳旭冉;路艳平;

KR脱硫剂在济钢的开发应用    亓立峰;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脱硫剂石灰石及其溶解特性研究    毛志伟;王浩明;孙礼明;

石灰石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的溶解特性    孙礼明;王浩明;童庆;

活性炭脱硫剂的SEM研究    张春山;邵曼君;

浅析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效率的因素    刘晓峰;亓海军;化林平;

干法净化工艺中脱硫剂的选择使用    齐小峰;张晓霞;

管线钢深脱硫剂研究    万雪峰;李德刚;廖相巍;王丽娟;曹东;赵刚;贾吉祥;

Mg/CaC_(2)脱硫剂脱硫速度可用加铝预脱氧改善    王庆

高温煤气脱硫剂及制备    

铁水预处理技术    林立恒

通力镁业自主研发赢市场    记者 孔祥轶 特约记者 宋朝阳 通讯员 张坤锋

脱硫电价如何发挥激励作用    黄裕涛

铁水脱硫剂使用中的问题及建议    李博知

助剂企业助农药结构调整    本报记者 王晓阳

LPI-1型增产丙烯助剂问世    李建永 于俊瑰

科技兴企焕发生机    高军光

大力发展薄膜包装材料用助剂    

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行为及助剂影响规律的研究    樊惠玲

钙基脱硫剂反应性能评价体系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刘妮

碱性工业废渣湿法脱硫消溶机理分析及脱硫性能研究    赵建立

半干法烟气脱硫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滕斌

钙基脱硫剂微观结构特性与流化床燃烧脱硫试验研究    程世庆

铁酸锌高温煤气脱硫行为及气氛效应研究    梁美生

合成气直接制取低碳烯烃催化剂的研究    王翀

改性活性半焦选择性吸附汽油脱硫的研究    王林学

由苯胺和乙二醇一步催化合成吲哚的研究    石雷

煤层甲烷经合成气制液态烃的研究    徐东彦

新型ZnO基复合脱硫剂的制备研究    张二云

赤泥脱硫剂净化低浓度硫化氢废气的试验研究    姜怡娇

活性石灰/粉煤灰制备烧结烟气脱硫剂的试验研究    郭启超

常温铁系煤气脱硫剂的研究    张翠清

超声浸渍法、溶胶凝胶法制备高温煤气脱硫剂    孙剑峰

循环流化床烧结烟气脱硫喷雾参数分析及脱硫剂粒子粒径选择研究    孟捷

脱硫剂特性及石灰消化的试验研究    郭秀键

电石渣在电厂烟气脱硫工艺中的应用    朱青青

工业固体废料用作烟气脱硫剂的研究    徐迎东

活化粉煤灰制备脱硫剂载体的研究    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