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基焦炭、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及集成机理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4:28
热度:

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基焦炭、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及集成机理【摘要】: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过程革新,实现能源的高效、洁净利用,已成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本学位论文

【摘要】: 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过程革新,实现能源的高效、洁净利用,已成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针对多联产系统集成和开拓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联产系统集成理论和节能机理的研究;并依据化学能物理能梯级利用原理,和焦炉煤气的生产特点和利用现状,展开新系统的开拓研究。 阐明多联产系统中化学能的梯级利用机理。首先,从宏观上分析多联产系统节能的潜力和优势,并阐述多联产系统系统集成的原则和依据。然后,着重研究联产系统化学能梯级利用的节能机理,发现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产品的(火用)耗随着转化率的提高,呈非线性增加。对单位产品的(火用)耗分析表明,随着转化率的增加存在着单位产品(火用)耗最小的点。进而采用比较法阐述联产系统相对于分产系统节能的本质原因,即原料的适度转化。最后,揭示了动力岛热(火用)收益与化工岛(火用)损失减少的耦合关系。 炼焦工艺与焦电联产新系统的研究提出。针对传统炼焦工艺中直接将炼焦副产的焦炉煤气的一半左右回炉燃烧的用能方式,提出采用燃煤替代焦炉煤气燃烧获得炼焦热的新型燃煤焦炉。焦炉煤气是富氢的高品质原料,采用新型炼焦工艺,可以节省更多的焦炉煤气,为后继的系统提供更多的合成气。针对焦炉生产过程中,由于烟气与空气的固有特性使得排烟温度过高的现象,提出了并联型焦电联产系统,进一步同收焦炉排烟的废热,并采用高效的联合循环使气体燃料焦炉煤气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 双气头整合的多联产系统集成优化。侧重太原理工大学提出的采用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互补制得合成气的双气头多联产系统进行优化分析,集成了无重整的双气头甲醇电力多联产系统。对新系统进行的热力性能及特性分析表明新系统具有优良的热力性能,进而采用(火用)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揭示系统的节能机制,即重整和变换过程的取消。新系统使流程简化,投资减少,且能够取得更好的节能收益。最后,在此系统的基础上,集成了带CO_2回收的多联产系统,该系统相对于分产系统实现了无能耗分离CO_2。 焦炭、化工与电力一体化多功能系统的开拓创新与集成优化。本部分首先集成了焦炭、氢、电多功能系统,此系统根据焦炉煤气富氢量的特点,采用PSA的方法分离出氢气,分离出氢气后的弛放气作为联合循环的燃料发电。热力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原料输入和相同的炼焦热输出情况下,本系统可以比分产系统多输出65%的氢气。新系统的热效率达到70%,(火用)效率约66%,节能率约12.5%。图像(火用)分析法表明燃煤焦炉实现了煤炭的间接气化是系统节能的最重要因素。该系统在经济性以及减排性能等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最后,将燃煤焦炉与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相结合,集成了同时生产焦炭、甲醇和电力的多功能系统。 总之,本研究为多联产系统的集成提供了若干理论依据,为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新方法。 【关键词】:多联产 焦炉煤气 化工 焦炉 系统集成 化学能梯级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K17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3
  • 第一章 绪论13-31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13-15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5-28
  • 1.2.1 化工动力联产系统关键技术的发展16-26
  • 1.2.2 多联产系统的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26-28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28-31
  • 第二章 基于化学能与物理能梯级利用原理的多联产系统集成机理31-51
  • 2.1 多联产系统的节能潜力与集成原则31-37
  • 2.1.1 多联产系统的节能潜力31-33
  • 2.1.2 多联产系统的集成原则33-37
  • 2.2 多联产系统中化学能的梯级利用37-45
  • 2.2.1 化学反应过程中(火用)平衡基本关系37-38
  • 2.2.2 化工产品(火用)耗与转化率之间的关系38-43
  • 2.2.3 多联产系统中化学能的梯级利用43-45
  • 2.3 多联产系统中的化学能与物理能的综合梯级利用45-49
  • 2.3.1 多联产系统节能机理45-48
  • 2.3.2 多联产系统中化工岛与动力岛的耦合关系48-49
  • 2.4 本章小结49-51
  • 第三章 焦炭电力联产系统51-80
  • 3.1 典型分产系统-炼焦工艺与改进51-56
  • 3.2 采用新型炼焦工艺的并联型焦电联产系统56-68
  • 3.2.1 并联型焦电联产系统的集成57-59
  • 3.2.2 并联产焦电联产系统的性能特性59-62
  • 3.2.3 并联型焦电联产系统的(火用)分析与节能机理62-68
  • 3.3 串联型焦电联产系统68-78
  • 3.3.1 串联型焦电联产系统的集成68-71
  • 3.3.2 串联型焦电联产系统的性能特性71-75
  • 3.3.3 串联型焦电联产系统的(火用)分析与节能机理75-78
  • 3.4 本章小结78-80
  • 第四章 双气头甲醇电力联产系统80-100
  • 4.1 典型分产系统分析80-82
  • 4.2 双气头整合的甲醇电力联产系统82-92
  • 4.2.1 参比联产系统-双气头重整共制合成气的甲醇电力联产系统82-85
  • 4.2.2 双气头无重整共制合成气的甲醇电力联产系统85-92
  • 4.3 回收CO_2的双气头甲醇电力联产系统92-98
  • 4.3.1 联产系统中CO_2回收的方法及集成思路92-94
  • 4.3.2 回收CO_2的双气头甲醇动力联产系统及其性能分析94-98
  • 4.4 小结98-100
  • 第五章 焦炭、化工与电力多功能系统100-131
  • 5.1 焦炭、氢与电力多功能系统100-116
  • 5.1.1 焦炭、氢与电力多功能系统的集成100-103
  • 5.1.2 多功能系统的热力性能103-106
  • 5.1.3 EUD分析及节能机理106-113
  • 5.1.4 经济性及温室气体的减排113-116
  • 5.2 焦炭、甲醇与动力多功能系统116-130
  • 5.2.1 焦炭、甲醇与动力多功能系统的集成116-117
  • 5.2.2 焦炭、甲醇与动力多功能系统的热力性能117-122
  • 5.2.3 EUD分析及节能机理122-126
  • 5.2.4 性能特性与经济性126-130
  • 5.3 小结130-131
  • 第六章 结论131-134
  • 主要符号表134-135
  • 参考文献135-14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145-147
  • 博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147-148
  • 致谢14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    金红光;林汝谋;高林;

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评价准则问题研究综述    林汝谋;金红光;高林;

多联产CCS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    林湖

化学回热循环与水系统仿真研究    杨仁

IGCC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焦树建;

Texaco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研究(2)——计算结果及分析    李政,王天骄,韩志明,郑洪韬,倪维斗

中国能源总体形势与科学研究发展方向    倪维斗,江宁

多联产系统: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领域五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倪维斗,郑洪弢,李政,江宁

采用串联液相甲醇合成的多联产系统变负荷性能的分析    冯静;倪维斗;黄河;李政;

先进的燃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林汝谋,蔡睿贤,肖云汉,徐大懋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综合研究    林汝谋,蔡睿贤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倪维斗,李政,薛元

新型IGCC系统研究与概念设计    段立强,林汝谋,金红光,蔡睿贤

水煤浆与干粉给料方式两种IGCC系统的分析    刘泽龙,金红光,高林,蔡睿贤,郝少军

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    高林

化工装置的节能减排设计    冉亮;

国内外甲醇合成工艺评述    罗乐;聂容春;徐初阳;王允雨;申秀梅;

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开发风险    沈璘;顾孟迪;

国外电力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任继勤,方春阳

甲醇合成结蜡寻因    陈程;

大气环境和能源利用技术    马润田

二甲醚经济与中国的能源和环境    倪维斗,靳晖,李政,郑洪弢

洁净煤技术在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处理中的应用    沈吉敏,张宪生,厉伟,解强

生物质(秸杆)气合成燃料甲醇的可行性研究    雒廷亮,许庆利,赵军,孟校威,刘国际

环保高效的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刘强,郭民臣

焦炉煤气二氧化碳重整热力学规律研究    曹朝真;张福明;毛庆武;徐辉;

采用三种反应器模型对合成氨原料气醇化反应过程模拟计算的比较分析    田薇雯;王君;李静;

环保型蜂窝煤中助燃剂的作用    许力;董文魁;

CuO-ZnO/Al_2O_3催化剂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李选志;

煤粉浓缩预热低NOX燃烧器(PRP)燃烧器    贾臻;毛健雄;尹正军;罗来友;

燃煤火电厂环境保护    毛健全;

PRP燃烧器技术在烟煤锅炉中应用及效果分析    胡钦;陈治国;陈泽华;

生物质直接气化转化可以替代天然气工艺研究    朱波;陈汉平;鞠付栋;王贤华;杨海平;

煤化工领域中生物硫回收技术的应用探讨    李志强;黄浩云;张东国;范术全;

我国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与对策    王圣;朱法华;

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    杨敏建

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    熊思江

无控制Ⅱ型动量交换型径向流反应器催化剂封和床层流场行为的研究    李瑞江

固定床合成气制二甲醚基础反应工程研究    程程远

合成气合成二甲醚和乙醇的试验研究    朱颖颖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与先进再燃技术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吕洪坤

气流床气化炉及其辐射废锅内的多相流动、传热与熔渣行为研究    倪建军

浆态相催化剂的直接制备及其浆态相催化反应中的溶剂效应及TiO_2相变规律的理论研究    左志军

热解、气化过程中燃料-N的形态转化及迁移规律研究    王宗华

联合循环电站改造为IGCC和甲醇联产系统的研究    周贤

SCR烟气脱氮催化剂及技术研究    宋涛

船用燃蒸联合动力系统的性能仿真研究    苗安立

燃气轮机化学回热实验台总体控制系统研究    路兴旺

基于DSP的单级式光伏并网系统的研究    耿兴华

改性活性半焦脱除烟气中NO_X的研究    王萍

循环流化床锅炉培训模拟操作仿真研究    陈淑鑫

广石化电站CFB脱硫技术的优化与示范效果    涂伟升

NC309型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动力学研究    柳祥伟

气流床煤气化灰渣的特性研究    卢珊珊

三价钴氨络合物催化还原中活性炭改性的研究    程静怡

天然气CO_2转化化学回热热力循环    曹文;郑丹星;

燃气轮机与汽轮机功热联产基本参数的分析研究    方钢,蔡睿贤,林汝谋

总能系统与能源利用的统一性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周少祥,胡三高

中国能源总体形势与科学研究发展方向    倪维斗,江宁

多联产系统: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领域五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倪维斗,郑洪弢,李政,江宁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全生命周期CO_2排放计算及分析    聂会建,李政,张斌

高湿空气在高温高压区域内的热物性计算及分析    杨文滨,苏明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甲醇、电的多联产系统分析(上)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

工质加湿对燃气透平性能的影响分析    杨文滨,苏明

多联产系统的能值评估    王灵梅;李政;倪维斗;

中国洁净煤技术发展现状和前景    俞珠峰;陈贵峰;秦俊杰;余洁;

IGCC系统全工况特性与设计优化以及新系统开拓研究    段立强

煤基能化联产系统集成优化与评价方法    徐振刚

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    高林

多能源互补的多功能能源系统及其集成机理    韩巍

航空发动机及控制系统建模与面向对象的仿真研究    周文祥

湿空气透平(HAT)循环饱和器若干问题的研究    李一兴

减排CO_2的能源动力系统综合评价与多目标优化    徐钢

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研究    陈斌

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与性能仿真研究    杨锦成

生物质与天然气基及其互补的多联产系统集成开拓研究    李洪强

基于联合循环的燃气轮机动态模型与仿真    高阳

应用天然气重整技术的新型动力系统研究    徐威

生物质能利用BI/STIG系统性能的研究    李海英

合成氨—动力多联产系统初步研究    张向荣

单轴燃气轮机动态仿真    刘喜超

气垫船用三轴燃气轮机推进系统动态性能研究    肖琳

基于微型燃气轮机的冷热电联产系统仿真    张泰岩

舰船双轴燃气轮机性能仿真    贾省伟

甲烷裂解高效催化剂制备    张志

HAT循环饱和器性能研究    刘春琪

串并联综合型双气头甲醇电力联产系统集成研究    林湖;林汝谋;金红光;高林;

煤化工热能动力多联产系统的评价方法探讨    陈希章;吴晓峰;龚华俊;白颐;曲风臣;

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    金红光;林汝谋;高林;

ICR循环燃气轮机的仿真研究    马晓峰;刘国库;王绍忠;杨仁;

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评价准则问题研究综述    林汝谋;金红光;高林;

热能动力联产及其系统优化分析    许云峰;

燃烧前捕集CO_2的IGCC发电系统集成与示范研究    张曦

增压锅炉用涡轮增压机组的性能匹配仿真研究    付强

燃气轮机加级方案研究及气动设计    许天帮

太阳能布雷顿热机发电系统仿真研究    张建国

燃机部件特性计算及先进循环性能仿真    陈极有

微型燃气轮机改进回热方案总体性能仿真研究    刘哲昊

焦化废水的危害度评价    张砚琴

煤的超清洁利用──多联产系统    倪维斗,李政

SAPO-34分子筛的热稳定性及水热稳定性    刘中民,黄兴云,何长青,杨越,杨立新,蔡光宇

通力协作实现“六○工程”    徐大懋

Texaco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研究(2)——计算结果及分析    李政,王天骄,韩志明,郑洪韬,倪维斗

费托合成*在我国发展的新机遇    郑洪,麻林巍,肖小清,李政,倪维斗

多联产系统: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领域五大问题的重要途径    倪维斗,郑洪弢,李政,江宁

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方向与进展    林汝谋,金红光,蔡睿贤

IGCC的某些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焦树建;

先进的燃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林汝谋,蔡睿贤,肖云汉,徐大懋

IGCC系统全工况特性与设计优化以及新系统开拓研究    段立强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张学镭;陈海平;王松岭;周兰欣;

煤基氨-动力多联产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张向荣;高林;金红光;蔡睿贤;

“双气头”多联产系统基础研究——焦炉煤气制备合成气    谢克昌;张永发;赵炜;

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其集成优化机理    林汝谋;金红光;高林;

双气头互补的多联产系统集成机理与特性规律    孙士恩;林汝谋;金红光;高林;

“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能值评估    王灵梅;李政;冯明豪;左兴堂;郝晓玲;许兆峰;倪维斗;

焦炭和甲醇/动力多联产系统集成与特性    金红光;孙士恩;林汝谋;高林;

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相对节能率及其参照基准    林汝谋;孙士恩;金红光;高林;

IGCC及多联产系统的发展和关键技术    白慧峰;徐越;危师让;孙成贤;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创新性概念设计简述    郭祥方;

按照科学发展观调整炼焦产业结构    徐广成;

利用变压吸附(PSA)技术从焦炉煤气中制取氢气的工艺探讨    焦玉雪;吴峰;

不停产清理焦炉煤气管道的实施与研究    李胜欣;王文军;高希迎;

冶金焦化工业中的节能技术    段占庭;

高炉喷吹焦炉煤气    沙永志;曹军;王凤岐;

迅速发展中国直接还原铁的途径    胡嘉龙;梁文玉;

浅谈焦炉煤气的净化及综合利用    孟繁萍;徐国梅;

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技术现状    廖洪强;张振国;包向军;余广炜;赵鹏;

焦炉煤气变压吸附制氢工艺的应用    张维祥;杨兵;

焦炉煤气用于热电冷三联供系统    李志敏;蔡剑峰;郭兰兰;

焦炉煤气制取甲醇已成热门    本刊记者 宋廷生

焦炉煤气制甲醇成为现实    宋廷生

柳钢实施焦炉煤气氨回收技术改造    记者覃守超 通讯员谢文鹏

挖掘焦炉煤气“氢”潜能    程红伟

长钢焦炉煤气民用设计方案    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设计院 刘丽丽 刘彦军

第11批天然气置换本周末进行    雷鸣毕强

焦炉煤气点“天灯” 每年烧掉数百亿元    卢保红 高风 刘军 

一次产学研亲密接触    本报记者 王乐意

全省首个焦炉煤气甲烷化项目在沁县开工    记者 张海霞

焦炉煤气有多少能量待开采?    本报记者 姚伊乐

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基焦炭、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及集成机理    孙士恩

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研究    陈斌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张学镭

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    高林

多联产CCS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    林湖

生物质与天然气基及其互补的多联产系统集成开拓研究    李洪强

天然气制乙炔工艺的氢能利用与多联产系统    王志方

减排CO_2的能源动力系统综合评价与多目标优化    徐钢

海水淡化系统能量综合利用与经济性研究    邓润亚

煤基能化联产系统集成优化与评价方法    徐振刚

合成氨—动力多联产系统初步研究    张向荣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和海水淡化耦合系统研究    李冰瑜

基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电子商务架构研究    张丽娟

天彩大厦冷水机组的远程监测及其与CONTINUUM系统集成的研究    暴瑛

SAP接口技术研究与开发    唐亮

多联产系统中利用不同原料制备合成气的研究    王巧荣

无线室内分布系统在福州PHS网络中的应用及优化    张威

基于对象的系统集成模型研究及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陈宇翔

证券公司集中交易模式下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设计    周轶超

基于组件技术扩展ArcGIS地图综合功能    祁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