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以秸秆和谷氨酸废液制取生物絮凝剂及其净水效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4:10
热度:

以秸秆和谷氨酸废液制取生物絮凝剂及其净水效能研究【摘要】: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高效、无毒、安全、可生物降解的绿色净水剂,代表了絮凝剂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然而制备成本偏高和作用范围相对

【摘要】: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高效、无毒、安全、可生物降解的绿色净水剂,代表了絮凝剂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然而制备成本偏高和作用范围相对较窄等劣势是制约其规模化应用的主要瓶颈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廉价生物质废料的资源化利用,开展了以秸秆和谷氨酸废液制取生物絮凝剂及其净水效能的研究。 在优化了产絮菌F2-F6发酵条件的基础上,考察分批补料发酵方式对产絮菌F2-F6的影响。确定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0g/L时,碳源补料的最佳参数为:碳源最佳补料种类为葡萄糖,最佳补料时间为发酵15h时,补料浓度为0.1%,补料方式为一次性投加;氮源补料不会增加生物絮凝剂产量,无需补加氮源。产絮菌F2-F6经分批补料发酵24h后,其生物量增加了37.04%,絮凝剂产量增加了40.9%,糖利用率提高了5.51%,絮凝剂得率提高了28.15%,结果显示分批补料发酵效果明显好于分批发酵。 根据产絮菌F2-F6发酵过程的特点,在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和产物形成的动力学方程。采用Origin7.5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产絮菌F2-F6的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参数;模型预测值和试验值吻合较好,说明所建立的方程能较好地预测其实际发酵过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采用正交试验等方法对秸秆预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预处理条件为:粒度40目的秸秆,在温度80℃、质量分数1%的NaOH溶液中反应90min。预处理后的秸秆经过微生物降解,转化率可以达到70.3%,还原糖产率为10.6%。产絮菌F2-F6利用秸秆糖化液产絮,絮凝率可达94%;秸秆经过纤维素复合酶水解,在秸秆浓度50g/L,酶用量0.2g酶/g秸秆条件下,酶解得率为49.65%,以酶解液培养产絮菌F2-F6产絮,絮凝率达到96.5%。说明秸秆经过预处理后,可以作为碳源替代葡萄糖制取生物絮凝剂,每吨秸秆制取生物絮凝剂产量最大值为87kg。 基于谷氨酸废液的浓度梯度策略构建谷氨酸废液培养基:浓度为20%的谷氨酸废液中补加8g/L的葡萄糖,无需添加额外的氮源即可作为替代培养基培养产絮菌F2-F6,絮凝率可达95.4%。废水培养基培养产絮菌F2-F6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7.0、摇床转速140rpm、种子液接种量8%、发酵时间20h。每升谷氨酸废液可以制备生物絮凝剂8.5g。发酵过程中,产絮菌细胞生长和絮凝产物合成对发酵体系中溶解氧的要求存在差异,结合分阶段供氧控制策略,在谷氨酸废液和絮凝剂培养基制备生物絮凝剂的发酵过程中,需要集中大量供氧的时间分别为8h和21h。 结合谷氨酸生产工艺特点,提出了以秸秆和谷氨酸废液为底物生产生物絮凝剂的工艺流程,确定了生产过程主要操作条件及控制策略;并制定了生物絮凝剂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饮用水原水进行了生物絮凝剂与助剂的复配絮凝试验,并探讨最佳投剂方式及投剂量。结果显示,将生物絮凝剂与助剂复配使用可以得到最佳处理效果,在满足出水水质需求的同时,总投剂量显著降低。 【关键词】:生物絮凝剂 产絮菌 分批补料发酵 发酵动力学 谷氨酸废液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3.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6
  • 第1章 绪论16-31
  • 1.1 研究背景16
  • 1.1.1 生物絮凝剂16
  • 1.1.2 生物絮凝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9
  • 1.2.1 生物絮凝剂种质资源研究进展16-21
  • 1.2.2 生物絮凝剂发酵控制及发酵动力学21-24
  • 1.2.3 生物质秸秆和谷氨酸废液资源化利用24-26
  • 1.2.4 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研究26-29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29-31
  • 1.3.1 课题来源29
  •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29
  • 1.3.3 研究内容29
  • 1.3.4 技术路线29-31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31-39
  • 2.1 试验材料31
  • 2.1.1 原料和菌株31
  • 2.1.2 培养基31
  • 2.2 试验试剂和仪器31-33
  • 2.2.1 试剂31-32
  • 2.2.2 仪器32-33
  • 2.3 试验方法33-35
  • 2.3.1 秸秆预处理33
  • 2.3.2 谷氨酸废液预处理33
  • 2.3.3 菌株培养方法33
  • 2.3.4 菌浊的测定33
  • 2.3.5 菌体干重的测定33
  • 2.3.6 产絮菌生长曲线测定33-34
  • 2.3.7 纤维素菌生长曲线测定34
  • 2.3.8 絮凝活性成分粗提34
  • 2.3.9 还原糖产率计算方法34
  • 2.3.10 酶解得率计算方法34
  • 2.3.11 发酵液中残糖的测定34-35
  • 2.3.12 混凝杯罐试验35
  • 2.3.13 絮凝效果测定35
  • 2.3.14 质量标准中各项指标的测定35
  • 2.4 分析方法35-39
  • 2.4.1 还原糖含量测定35-36
  • 2.4.2 酶活的测定36
  • 2.4.3 纤维素降解菌产纤维素酶活测定36
  • 2.4.4 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测定36-37
  • 2.4.5 TOC、TN测定及溶解氧测定37
  • 2.4.6 秸秆预处理前后、降解前后表面形貌观察37
  • 2.4.7 谷氨酸废液水质指标测定37
  • 2.4.8 酶解液成分分析37-39
  • 第3章 生物絮凝剂分批补料发酵优化控制与动力学特性39-75
  • 3.1 引言39
  • 3.2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F2-F6发酵条件优化39-50
  • 3.2.1 种龄39-41
  • 3.2.2 发酵时间41-42
  • 3.2.3 发酵温度42-43
  • 3.2.4 pH43-46
  • 3.2.5 溶解氧46-48
  • 3.2.6 摇床转速48-49
  • 3.2.7 装液量49-50
  • 3.3 生物絮凝剂分批补料发酵50-62
  • 3.3.1 分批发酵培养过程分析50-52
  • 3.3.2 补加碳源52-60
  • 3.3.3 补加氮源60-61
  • 3.3.4 分批补料发酵效果与分批发酵效果对比61-62
  • 3.4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发酵动力学特性62-74
  • 3.4.1 动力学模型的选择62-65
  • 3.4.2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与分析65-74
  • 3.5 本章小结74-75
  • 第4章 以秸秆为原料制取生物絮凝剂75-92
  • 4.1 引言75
  • 4.2 纤维素降解菌HIT-3的复壮75-76
  • 4.3 秸秆预处理工艺优化76-80
  • 4.3.1 稀酸稀碱预处理76-77
  • 4.3.2 稀碱预处理条件的优化77-78
  • 4.3.3 秸秆粒度对还原糖产率和转化率的影响78
  • 4.3.4 氢氧化钠预处理对秸秆成分的影响78-79
  • 4.3.5 预处理对秸秆表面形貌的影响79-80
  • 4.4 预处理后秸秆纤维素的糖化80-87
  • 4.4.1 纤维素降解菌对预处理后秸秆的糖化作用80-83
  • 4.4.2 纤维素复合酶系对预处理后秸秆的糖化作用83-87
  • 4.5 以秸秆糖化液为底物制取生物絮凝剂87-91
  • 4.5.1 秸秆糖化液灭菌和除菌处理对絮凝效果的影响87-88
  • 4.5.2 灭菌后秸秆糖化液的碳氮含量88
  • 4.5.3 产絮菌F2-F6的产絮能力88-89
  • 4.5.4 补加氮源后产絮菌F2-F6产絮凝剂的絮凝效果89-91
  • 4.5.5 秸秆制取生物絮凝剂产量分析91
  • 4.6 本章小结91-92
  • 第5章 谷氨酸废液制备生物絮凝剂92-108
  • 5.1 引言92
  • 5.2 谷氨酸废液的来源及性质92-94
  • 5.2.1 谷氨酸废液的来源92-93
  • 5.2.2 谷氨酸废液性质93-94
  • 5.3 谷氨酸废液培养基的配置与优化94-97
  • 5.3.1 谷氨酸废液水质分析94
  • 5.3.2 废水浓度对絮凝活性的影响94-95
  • 5.3.3 葡萄糖浓度对絮凝活性的影响95-96
  • 5.3.4 不同碳源对絮凝活性的影响96
  • 5.3.5 不同氮源对絮凝活性的影响96-97
  • 5.4 环境因素对产絮菌F2-F6的影响97-103
  • 5.4.1 初始pH值97-98
  • 5.4.2 摇床转速98-99
  • 5.4.3 发酵温度99
  • 5.4.4 发酵时间99-100
  • 5.4.5 接种量100-101
  • 5.4.6 最佳环境条件下产絮菌F2-F6的生长101-103
  • 5.5 以谷氨酸废液为原料制取生物絮凝剂103-107
  • 5.5.1 产絮菌F2-F6在两种培养基中生长过程比较103-106
  • 5.5.2 以谷氨酸废液制取生物絮凝剂的产量分析106-107
  • 5.6 本章小结107-108
  • 第6章 生物絮凝剂生产工艺设计及应用试验108-119
  • 6.1 引言108
  • 6.2 生物絮凝剂生产工艺设计108-113
  • 6.2.1 生产原料主要技术规格、用量108
  • 6.2.2 设备选型108-109
  • 6.2.3 生产工艺流程109-111
  • 6.2.4 生产过程主要操作条件与控制策略111
  • 6.2.5 生物絮凝剂产品质量标准的拟定111-113
  • 6.3 综合效益分析113-115
  • 6.3.1 经济效益113-114
  • 6.3.2 环境效益114
  • 6.3.3 社会效益114-115
  • 6.4 对夏季富营养化饮用水原水的处理115-118
  • 6.4.1 水质在线检测115-116
  • 6.4.2 处理效果116-118
  • 6.5 本章小结118-119
  • 结论119-121
  • 参考文献121-130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130-132
  • 致谢132-133
  • 个人简历13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多种底物混合发酵产甲烷及制取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周婷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粘红酵母处理味精废水的研究    张志红;薛飞燕;谭天伟;

菌株NKS-3对溴氨酸脱色特性探讨    辛宝平,庄源益,胡国臣,宋文华,金朝晖,邹其猛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除浊性能    尹华,彭辉,贾宗剑,梁郁强,刘慧璇

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    崔建升,郭玉凤,耿艳楼

微生物絮凝剂    李和平,郑泽根,朱柱,郑怀礼

细菌胞外高聚物对水溶性染料和Cr(Ⅵ)生物吸附研究    王竞,周集体,宫小燕,陶颖,徐斌,张劲松,杨凤林

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净化水的研究    林文銮,黄惠莉,李天仁,庄云鹏,陈永辉

利用谷氨酸发酵废水生产饲料添加剂    郭勇;李纪顺;

利用味精废水浓缩提取硫酸铵母液生产有机无机肥    沈根清;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的特性及破乳效能研究    侯宁

深海Halomonas sp.V3a合成的新型多糖类生物絮凝剂HBF-1的研究    汪保江

生物质气化导热油传导供热烘烤烟叶研究    王喜功;杨旭亮;李仁政;赵湘江;杨晓东;周建;杜传印;

江西省农林秸秆炭开发应用的途径与前景    王小东;王玉;周文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研究    郑爱珍;宋唯一;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王卫平;朱凤香;陈晓旸;洪春来;薛智勇;吴传珍;

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李东升;周为华;朱新开;李春燕;郭文善;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李东升;周为华;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开;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特性的研究    雷青娟;张正国;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及堆肥化技术展望    汪建飞;于群英;陈世勇;段立珍;

基于系统分析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高松;汪建明;

短梗霉多糖·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模拟偶氮染料废水脱色性能研究    傅正生;禹兴海;冯光华;陈洁;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生物质水热液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曾其良;王述洋;李二平;

味精清洁生产及末端废水处理新工艺    温伟庆;冯旭东;张晶晶;汪苹;

浅谈微生物絮凝剂(MBF)物质组成和应用    刘涛;

长沙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蔡立湘;纪雄辉;彭新德;李明德;倪笑;

农作物秸秆厌氧发酵影响因素探讨    庞小平;牛明芬;王赛月;王昊;

生物菌剂对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王赛月;牛明芬;庞小平;

秸秆揉碎加工机械及工艺的试验研究    李林;张庆旭;赵满全;赵振国;

青贮饲料收获机关键部件设计与应用研究    赵满全;韩宝生;佘大庆;刘伟峰;刘汉涛;陈铁英;

食用真菌发酵合成有机硒的研究    马云峰

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谢斌飞

用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odonis QZ-4发酵生产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    汤海青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新型复合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在可见光催化和吸附中的应用    段芳

生物质常温开模致密成型研究    闫文刚

污泥的粉煤灰调理和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岳敏

玉米秸秆及其纤维素的改性和吸附水体镉离子的机理研究    郑刘春

建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    何娟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生防放线菌研究    王靖

不同结构氧化锰矿物氧化硫化物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李倩

深海盐单胞菌(Halomonas sp.)V3a'产胞外多糖的絮凝作用及机理    邹娟

聚β-羟基丁酸酯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和提取工艺研究    季爱云

两种硅酸盐细菌特异性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吴金光

玉米秸秆预处理及对发酵产氢效果影响研究    曾召刚

汽爆玉米秸秆同步糖化发酵产乙醇的工艺研究    赖智乐

生物过滤法净化及回收含氨废气研究    杨松波

改良UASB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模拟及启动性能研究    孙向鹏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杨玉静

碎玉米秸秆卷压特性的研究    赵何

微生物絮凝剂    李和平,郑泽根,朱柱,郑怀礼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    马放,刘俊良,李淑更,杨基先,张立秋,吴波,朱艳彬

利用生物制氢废液制取絮凝剂及除污效能    董双石;王爱杰;任南琪;马放;周丹丹;

以生物制氢废液筛选产絮菌及产絮条件研究    由阳;马放;任南琪;王爱杰;董双石;彭永臻;

几株产絮菌利用生物制氢废液产絮的能力研究    由阳;马放;任南琪;王爱杰;高磊;彭永臻;

两段式发酵工艺产生物絮凝剂的能量转化分析    常玉广;马放;夏四清;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筛选及絮凝机理研究    朱艳彬,冯旻,杨基先,马放,吴波,李淑更,黄君礼

鸡粪与城市生物垃圾联合中温厌氧消化研究    杨广忠;Bernhard Raninger;冯磊;李润东;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    孙振钧;孙永明;

牛粪与互花米草混合厌氧消化产沼气的试验    陈广银;郑正;邹星星;杨世关;方彩霞;冯景伟;

CSTR和ABR处理有机废水产氢产甲烷特征与效能    郑国臣

组合设计优化法筛选原油破乳剂    王芳辉;朱红;王滨;

表达胰岛素的毕赤酵母生长动力学及诱导策略    董鹏;陈劲春;冷雪;

黄原胶水溶液结构流变性质的研究    章泽英,张静,周全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除浊性能    尹华,彭辉,贾宗剑,梁郁强,刘慧璇

毛发载体生物膜法处理味精离交废水    吴金义

生物絮凝剂除浊脱色作用的初步研究    庄源益,李彤,戴树桂,宋文华

蒽醌染料及其中间体絮凝菌的特性    宋文华,胡国臣,颜慧,戴树桂,温孚江

反渗透法处理土霉素结晶母液的研究    王淑琴,李十中

脱色酶和优势菌混合固定化降解染料的研究    宋文华,颜慧,胡国臣,冯,庄源益,戴树桂

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静,徐桂英

放射状土壤杆菌M-503产生物絮凝剂的制备、纯化及应用研究    李强

“shotgun”蛋白质组学策略解决若干生物工程问题研究    王玉霞

谷氨酸棒杆菌合成新型生物絮凝剂分批发酵过程的溶氧控制模式    何宁,李寅,陈坚,李清彪

生物絮凝剂的现状和发展    张杰;姚瑞珍;刘子国;杨静;

新型蛋白聚糖类生物絮凝剂REA-11的合成途径    关惠琴,李寅,何宁,堵国成,陈坚

生物絮凝剂高产菌株的选育    何宁,吴海军,邓旭,卢英华,孙道华,李清彪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颜延宁;

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评价方法的探讨    王兰

Galactomyces sp.产生的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研究    万鹰昕;丁彦;

生物絮凝剂在啤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实验    樊萍;卢艳;孙凯刚;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潘素娟,王荣民,达文燕,牛世全,王云普

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与絮凝条件研究    陈井影;宋宪臣;刘亚洁;刘金生;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开发    马放;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初步分离提取研究    马放;王薇;

环境条件对高效产絮菌BF-6絮凝活性的影响研究    高磊;任南琪;王爱杰;马放;由阳;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M-503的分离鉴定及絮凝特性研究    李强;陈明;夏蕊蕊;张玉臻;

一种新型蛋白聚糖类生物絮凝剂的发酵、絮凝条件及分离纯化    何宁;李寅;陈坚;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DSF-1的分离及絮凝活性研究    钱伟;陈盛;佘晨兴;马秀玲;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DSF-1的分离及絮凝活性研究    钱伟;陈盛;余晨兴;马秀玲;

新一代高效无毒水处理剂-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应用前景    张本兰;

水处理生物絮凝剂菌种资源研究进展    朱艳彬;马放;李大鹏;

水处理絮凝剂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何铁林;

复合生物絮凝剂市场潜力大    刘瑞峰 曹霁阳

生物净水剂彻底除污    本报记者  汪波

高科技让废秸秆又添一种新用途    刘瑞峰 李丽云

我突破污水处理世界性难题    记者 吴金慧

高科技让废秸秆又添一种新“本事”    刘瑞峰 记者  李丽云

废秸秆代替大豆制净水剂处理污水    刘瑞峰 记者  初霞

哈工大学研制新型絮凝剂    刘瑞峰 记者  高天赋

陈集镇铁腕治污打造生态环境型城镇    张帆 阎世存

“化污”攻关哈工大科学家紧急行动    马晓华

环保产品离百姓生活并不遥远    叶滨刘述波 胡占富

以秸秆和谷氨酸废液制取生物絮凝剂及其净水效能研究    李大鹏

产絮菌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及其功能解析研究    于冰

基于产絮克隆菌的遗传及产絮特性研究    常玉广

放射状土壤杆菌M-503产生物絮凝剂的制备、纯化及应用研究    李强

产絮菌合成生物絮凝剂特性及絮凝成分解析    王薇

节杆菌LF-Tou2的分离和产生生物絮凝剂的特征研究    栾兴社

枯草芽孢杆菌B53的分离鉴定及产聚γ-谷氨酸的研究    惠明

两段式厌氧工艺产甲烷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研究    赵光

高静水压对种子植物及真菌的影响和诱变作用    申斯乐

微生物絮凝剂MBFXH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湛雪辉

利用工业废水生产生物絮凝剂及其性能研究    乔福珍

黑曲霉A80产生物絮凝剂的培养条件及其絮凝特性研究    黄强

铁基生物絮凝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王慧敏

高效绿色生物絮凝剂的微波合成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李佳凤

复合生物絮凝剂CBF-1的制备及絮凝特性研究    雷志斌

聚γ-谷氨酸的产生菌筛选、发酵及絮凝特性研究    马晓娜

铁基生物絮凝剂的改性及其对废水中F~-和Ca~(2+)的去除研究    苗雨

多种底物混合发酵产甲烷及制取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周婷

新型复合脂质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任烨

细菌胞外聚合物的合成规律及应用    代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