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超微秸秆光合生物产氢体系多相流数值模拟与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3:54
热度:

超微秸秆光合生物产氢体系多相流数值模拟与流变特性实验研究【摘要】:本论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微秸秆类生物质光合连续产氢过程及代谢热研究”(项目编号:50976029)的资助

【摘要】:本论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微秸秆类生物质光合连续产氢过程及代谢热研究”(项目编号:50976029)的资助下完成的。 利用资源量大、廉价的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纤维素氢气,研究能够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的秸秆类生物质制氢技术,对于补充能源不足,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以及生物质资源的再生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秸秆类生物质光合产氢料液是由固、液两相构成的多相体系,反应器内流体的流变特性会造成容器内各点温度、流速等的分布不均,影响反应器内光合色素形成、采光面沉积程度及光合细菌与秸秆类物质的接触程度。秸秆生物质制氢的多相反应使固体颗粒对液体原有的流动特性和生化反应历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物反应器的整体混合行为,速度场、浓度场、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及各种传质和传热程度,最终影响光合细菌的产氢能力。另外,秸秆类生物质光合产氢反应的多相流动使一些区域形成停滞区,一些区域受冲击较大,造成反应器的磨损,可能减少其使用寿命。 本文主要依据光合细菌制氢的特点和多相反应原理,利用课题组筛选的光合细菌,研究了秸秆类生物质光合产氢体系液相流变特性和体系浊度变化规律,以及粘度、浊度和产氢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探讨了折流式秸秆类生物质光合连续产氢反应器内料液速度场、浓度场的分布,初步建立了超微秸秆类生物质光合连续产氢体系多相流流场数学模型,并完成了超微秸秆类生物质光合连续产氢体系多相流数值计算及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1)秸秆类生物质超微处理后的粒度和产氢反应工艺条件是影响产氢体系相对粘度的主要因素,在颗粒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颗粒粒径变小,增强了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降低了体系的流动性,使得超微秸秆产氢体系的相对粘度增加最快;通过对温度、接种量、光照度、底物浓度等四因素的正交实验得到各因素对产氢体系粘度的影响次序为:底物浓度温度接种量光照强度。并且料液为非牛顿型流体,其流变学性质随着产氢反应的进行变得较为复杂。 (2)超微秸秆产氢料液的固相颗粒浓度、颗粒度、处理方式是影响产氢体系浊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固相颗粒浓度越大其体系浊度越大,不同颗粒度,超微处理高粱秸秆产氢体系的浊度一直比较大,各处理方式下其体系浊度总的变化规律不变,都呈现先稍微增大后不断减小的趋势,乙酸、盐酸和碱处理的体系浊度相差不大。 (3)比较分析产氢体系粘度、浊度和产氢量的变化规律可知,随菌种浓度增大,颗粒度减小,对秸秆的降解能力增强,生成的胞外多糖增加了体系的相对粘度,造成沉降阻力增大,同时由于光合细菌生长使得体系浊度增加,导致体系浊度整体增加的量在开始阶段大于秸秆沉淀使体系浊度降低的量。菌种进入稳定期和衰亡期,胞外多糖被分解为氢气、挥发性脂肪酸和醇类,液相的相对粘度显著降低,体系粘度降低使得固相的沉降速度增大,加之细菌衰亡,体系浊度进一步降低,产氢量不断增加。 (4)折流式秸秆类生物质光合连续产氢反应器内相对粘度差别不大,但由于进水的影响,体系浊度增加,固液接触面积增大,起到一定的搅拌作用。同一隔室,同一对应位置点下流室内的速度大于上流室内的速度,底物浓度较大的体系,流动能力较差,速度相对较小。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得出折流式超微秸秆产氢的最优组合为温度33℃,光照强度3500 Lx ,接种量25%,底物浓度55 g/L。 (5)采用CFD技术对超微秸秆光合产氢反应器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基于混合模型得出超微秸秆光合产氢体系速度由较集中的主流区向周围不断发展,逐步达到速度的均匀分布,下流室内的速度大于上流室内的速度,并且反应器底部存在明显的推流运动,使得沉淀的固体颗粒向前运动,大部分集聚在上流室,上流室内固相分布高度和浓度都明显大于下流室;反应器内很大一部分区域都存在涡流,底部区域的涡流强度最大,这保障了光合细菌和超微秸秆颗粒的充分混合、接触,强化了传质,起到很好的自动搅拌作用。利用模型计算的节点理论值与节点实测数据比较接近,建立的模型比较切合实际。 【关键词】:超微秸秆 光合产氢 多相流 流变特性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216.2
【目录】:
  • 致谢4-10
  • 摘要10-12
  • 1 绪论12-31
  • 1.1 氢能及氢能经济12-15
  • 1.1.1 能源、环境与社会12-14
  • 1.1.2 氢能14-15
  • 1.1.3 氢能经济15
  • 1.2 生物制氢技术研究现状15-16
  • 1.2.1 生物制氢的优点15-16
  • 1.2.2 厌氧生物制氢研究现状16
  • 1.2.3 光合生物制氢研究进展16
  • 1.2.4 以秸秆为原料生物制氢研究的必要性16
  • 1.3 秸秆类生物质预处理技术16-21
  • 1.3.1 秸秆类生物质原料组成16-17
  • 1.3.2 秸秆类生物质预处理方法17-18
  • 1.3.3 超微预处理技术发展现状18-19
  • 1.3.4 超微预处理技术的应用19-20
  • 1.3.5 超微预处理的发展趋势20-21
  • 1.4 流变特性21-25
  • 1.4.1 影响流变特性的因素21-23
  • 1.4.2 流变特性研究23-25
  • 1.4.2.1 果蔬超微处理的流变特性23-24
  • 1.4.2.2 农作物超微处理的流变特性24
  • 1.4.2.3 活性污泥絮凝流变特性24
  • 1.4.2.4 水煤浆流变特性24
  • 1.4.2.5 厌氧发酵产氢流变特性24-25
  • 1.5 多相流动25-28
  • 1.5.1 多相流的发展25
  • 1.5.2 多相流的分类25-26
  • 1.5.3 两相流的处理方法26
  • 1.5.4 固液两相流颗粒系统流动状态26-27
  • 1.5.5 固液两相流颗粒相动理学研究27
  • 1.5.6 流场数值模拟27-28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28-31
  •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8-29
  • 1.6.2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9-31
  • 2 秸秆类生物质光合产氢体系粘度影响因素研究31-49
  • 2.1 材料与方法31-35
  • 2.1.1 实验材料31-32
  • 2.1.2 主要实验仪器32-33
  • 2.1.3 测定方法33-34
  • 2.1.4 超微秸秆理化指标34-35
  • 2.1.5 产氢预处理方法35
  • 2.2 体系粘度影响因素实验研究35-43
  • 2.2.1 反应时间与相对粘度的相关关系35-36
  • 2.2.2 颗粒度对相对粘度的影响36-37
  • 2.2.3 处理方式与相对粘度的相关关系37-38
  • 2.2.4 反应温度对相对粘度的影响38-40
  • 2.2.5 底物浓度对相对粘度的影响40-41
  • 2.2.6 菌种浓度对相对粘度的影响41-42
  • 2.2.7 光照强度对相对粘度的影响42-43
  • 2.3 SPSS17.0 优化实验结果及分析43-48
  • 2.3.1 SPSS 做正交的意义43
  • 2.3.2 确定因素及各因素水平43-44
  • 2.3.3 SPSS 正交表的安排44
  • 2.3.4 实验结果与分析44-48
  • 2.4 小结48-49
  • 3 秸秆类生物质光合产氢体系浊度变化规律49-63
  • 3.1 材料与方法49-52
  • 3.1.1 光合细菌49-50
  • 3.1.2 浊度的测定方法50
  • 3.1.3 氢气产量和含量的测定50-51
  • 3.1.4 超微秸秆51
  • 3.1.5 产氢预处理方法51-52
  • 3.2 结果与讨论52-61
  • 3.2.1 体系浊度的观察52-53
  • 3.2.2 底物浓度对体系浊度的影响53-54
  • 3.2.3 反应温度对体系浊度的影响54-55
  • 3.2.4 颗粒度对体系浊度的影响55-57
  • 3.2.5 处理方式与体系浊度的相关关系57-58
  • 3.2.6 光照强度对体系浊度的影响58-59
  • 3.2.7 菌种浓度对体系浊度的影响59-60
  • 3.2.8 流变特性与产氢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60-61
  • 3.3 小结61-63
  • 4 秸秆类生物质光合产氢体系流动特征及产氢能力63-85
  • 4.1 材料与方法63-66
  • 4.1.1 实验材料63
  • 4.1.2 实验仪器63-64
  • 4.1.3 测定方法64-66
  • 4.1.4 实验装置66
  • 4.2 折流式光合产氢反应器特征分析66-68
  • 4.2.1 光合细菌聚集固定67
  • 4.2.2 反应器内流体特征67
  • 4.2.3 光合产氢体系基质降解特点67
  • 4.2.4 反应器内固相受力分析67-68
  • 4.2.5 反应器内固体颗粒运动形式68
  • 4.3 固体的沉降能力68-71
  • 4.3.1 粉碎时间对颗粒度的影响69
  • 4.3.2 超微秸秆颗粒比重69-70
  • 4.3.3 超微秸秆颗粒密度70
  • 4.3.4 超微秸秆产氢体系的沉降速度70-71
  • 4.4 折流式连续产氢体系粘度和浊度变化71-74
  • 4.4.1 下流室和上流室的流变特性71-73
  • 4.4.2 不同隔室的流变特性73-74
  • 4.5 光合产氢反应器内速度分布规律74-76
  • 4.5.1 下流室和上流室的速度分布74-75
  • 4.5.2 进水速度对速度分布的影响75-76
  • 4.5.3 底物浓度对速度分布的影响76
  • 4.6 超微秸秆类生物质光合连续产氢试验研究76-84
  • 4.6.1 响应面研究方法在超微秸秆连续产氢反应中的应用76-77
  • 4.6.2 响应面的试验安排及试验结果77-79
  • 4.6.3 模型分析79-83
  • 4.6.3.1 主效应分析79
  • 4.6.3.2 单因素效应分析79-80
  • 4.6.3.3 单因素边际效应80-81
  • 4.6.3.4 反应影响因素交互效应81-83
  • 4.6.3.5 最优组合83
  • 4.6.4 超微秸秆产氢体系底物利用情况83-84
  • 4.7 小结84-85
  • 5 秸秆类生物质光合产氢体系速度场和浓度场数值模拟85-103
  • 5.1 控制方程85-87
  • 5.1.1 基本控制方程85-86
  • 5.1.2 修正后的控制方程86
  • 5.1.3 粘度的计算86-87
  • 5.2 边界及初始条件87-88
  • 5.3 网格划分及求解方法88-89
  • 5.3.1 网格划分88-89
  • 5.3.2 求解方法89
  • 5.4 计算条件及相关假设89
  • 5.4.1 相关假设89
  • 5.4.2 计算条件89
  • 5.5 速度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89-98
  • 5.5.1 流体质点迹线89-90
  • 5.5.2 液相速度分布90-92
  • 5.5.3 固相速度分布92-94
  • 5.5.4 混合物速度分布94-97
  • 5.5.5 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97-98
  • 5.6 浓度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98-102
  • 5.6.1 液相浓度分布98-100
  • 5.6.2 固相浓度分布100-102
  • 5.6.3 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102
  • 5.7 小结102-103
  • 6 全文总结103-105
  • 6.1 结论103-104
  • 6.2 创新点104
  • 6.3 存在的不足与建议104-105
  • 参考文献105-113
  • ABSTRACT113-116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116-11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水煤浆真实流变特性的研究    陈良勇;段钰锋;刘猛;赵长遂;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    路锦程;黄峥;

生物技术在降解秸秆木质素中的应用    付京花,甄二英,宋辛峰,宋志农

高频振动磨超细粉碎黄芪试验研究    陈宇红;

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谢瑞红;王顺喜;谢建新;孙旭清;

潜热输送介质颗粒沉降速度的固-液两相流模拟    宋文吉;肖睿;冯自平;黄冲;黎涛;董凯军;

国外氢能技术路线图及对我国的启示    顾钢

农林资源加工超微粉碎技术    张炳文;

管式离心机固液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    赵春波;杨德武;张昌林;

折流式沉淀池流态模拟    屈强,马鲁铭,王红武,袁宏宇

    马赛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系统的特性及调控研究    徐金兰

生物纤维原料汽爆预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    王许涛

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研究    李刚

城市排水管道内污水两相流临界流速研究    高明

高压除鳞喷嘴流场三维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王毅

农作物秸秆光合细菌产氢原料的乙酸预处理技术实验研究    申翔伟

日粮中复合添加剂水平对鸡肉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王晓明,徐汉文,王在贵,何瑞国

紫花苜蓿产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任鸿远;贾志宽;韩清芳;

不同栽培密度对黄岩小芥菜生产的影响    赵永彬;冯春梅;陈海平;莫云彬;潘晓飚;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模型分析    陈明灿;王晓凌;李友军;孔祥生;

Pleurotus nebrodensis子实体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马淑凤;张连富;王利强;刘长江;

深层发酵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培养基的研究    张宏海;张仲欣;马海乐;

芦笋引进品种比较试验    穆大伟;王兰英;邹志荣;江雪飞;

玉米间作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丁飞;曹国璠;耿培;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生物乙醇预处理B2B工艺的发展研究    李文;潘家祯;许洪朋;

二色胡枝子总黄酮提取及富集工艺研究    吴洪新;阿拉木斯;崔艳伟;戴雅婷;巴特;

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在渠道衬砌中的应用研究    韩建宏;梁建;娄宗科;

超微生物质秸秆产氢能力响应面法优化研究    张全国;荆艳艳;岳建芝;王毅;

基于响应面法的TC3钛合金点焊工艺参数优化    于洋;郝素锋;王超;陈树君;

汽爆秸秆好氧厌氧交替发酵制氢    陈洪章;王岚;李冬敏;

香蕉调味乳的开发研究    张玲改;董翠霞;陈历俊;

推流器布置对实验池水流速度场的影响    陈云峰;胡林;张彦辉;唐宝宝;胡洪平;胡元太;

超微粉碎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袁惠新;俞建峰;崔政伟;陆振曦;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湿法烟气脱硫产物的实验研究    赵毅;陈诚;

半化学草浆废水处理和运行成本核算    张义华;张华东;

生物制氢技术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张全国;李刚;荆艳艳;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麦秆液化制备可降解聚氨酯泡沫材料方法及机理研究    陈秋玲

厨余物厌氧产氢过程控制因素优化研究    赵明星

橡实淀粉加工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    钟秋平

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    李广

利用两种大型海藻制备生物能源的探索研究    冯大伟

链式纸钵育苗甜菜自动高速移栽机关键技术研究    赖庆辉

木质纤维素大分子白腐菌改性机制及热解性质研究    杨雪薇

超声预处理组合技术改善污水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    刘畅

阴米淀粉的理化性质、体外消化性以及老化动力学研究    赵娜

集中型槽孔轮式油菜精量排种器设计及其破碎率试验研究    黄吉星

漆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王诗然

高产柚苷酶菌株的选育及发酵过程研究    潘方

高碳煤矸石与采残煤矿井下生物转化可燃气研究    唐敏

生产性IC反应器的启动及“酸化”研究    沈小华

玉米秸秆预处理及对发酵产氢效果影响研究    曾召刚

林可霉素废水处理工艺及启动研究    牛娜

一种新型厌氧化反应器的研制与启动试验研究    孙延格

改良UASB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模拟及启动性能研究    孙向鹏

影响钢坯除鳞效果的设备因素分析    董喜荣,陈晖,孙长田

稀酸降解植物纤维素的研究    杭志喜,崔海丽

大蒜的化学成份、药理及应用    尹华,章建华

钢球振荡酶解汽爆麦草的研究    孙占威;陈洪章;王艳辉;马润宇;

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钱伯章;

水射流扩孔喷嘴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马飞;张文明;

木材的化学应力松弛    唐晓淑,赵广杰

微粉化对人参类药材有效成分的影响    蔡光先,杨永华,张水寒

超微粉碎的理论、实践及其对食品工业发展的作用    袁惠新,俞建峰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应用及机理研究概述    张月昔,刘乐光

    本报记者 薛黎

光合产氢菌群的筛选及其利用猪粪污水产氢因素的研究    尤希凤

光合细菌连续制氢工艺及相关机理研究    师玉忠

畜禽粪便污水光合细菌制氢技术研究    王艳锦

光合细菌生物产氢试验研究    康铸慧

光合细菌产氢系统热效应实验研究    荆艳艳

光源和光谱对光合产氢菌群产氢工艺影响研究    安静

光合细菌产氢基质代谢实验研究    王毅

热处理对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陈文花;刘常青;张江山;赵由才;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厌氧发酵产氢中的应用    肖本益;刘俊新;林佶侃;曲久辉;

厨余与污泥联合发酵不同预处理产氢特性研究    宋庆彬;李爱民;鞠茂伟;刘卓;

产氢菌的投加方式对强化发酵菌群产氢的影响    秦智;任南琪;李建政;

活性污泥以木糖为碳源产氢发酵的工艺条件    任云利;孙鲜明;吴云骥;王键吉;

生物制氢细菌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技术进展    李永峰;徐菁利;张文启;李建政;

光合生物制氢过程中系统温度变化实验研究    王素兰;张全国;周雪花;

生物制氢系统产氢菌的富集培养与分离技术    李永峰;任南琪;杨传平;胡立杰;吴忆宁;张文启;

沼气发酵微生物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初步探讨    刘克鑫,孙国朝

固定产酸克雷伯氏菌产氢的研究    李宏伟;邵文尧;刘海;宋波;

高效产氢菌种Biohydrogenbacterium R3 sp.nov.连续流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    陈红;李永峰;徐菁利;邓婕璇;郜爽;

利用农林废弃物发酵产氢的研究    刘旭;马春红;李晓煜;何晓棣;甄占萍;吴哲;王立安;贾银锁;

利用厨余进行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    刘艳;黄晓婷;吴畏;

木质纤维素产氢菌筛选及其产氢能力    王爱杰;辛亮;高灵芳;任南琪;史英君;包红旭;

污泥预处理对提油后藻渣产氢的影响    杨智满;郭荣波;

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值对发酵产氢细菌RF-9产氢性能的影响    郑国香;任南琪;钟溢键;李小玲;吴川福;周湘良;

汽爆秸秆好氧厌氧交替发酵制氢    陈洪章;王岚;李冬敏;

污泥和水葫芦混合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分析    程军;潘华引;戚峰;周俊虎;刘建忠;岑可法;

厌氧发酵过程数学模型研究    何光设;蒋恩臣;

通过酸性末端产物气相分析判定产氢细菌    李永峰;任南琪;王兴祖;胡立杰;

同步代谢秸秆木糖和葡萄糖的产氢新菌种及其产氢特性    许继飞

同步代谢秸秆木糖和葡萄糖的产氢新菌种及其产氢特性    许继飞

厌氧发酵产氢菌筛选及产氢菌突变体库构建    刘洪艳

乙醇型发酵群落分析及产乙醇杆菌功能基因表达研究    赵鑫

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    曹广丽

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    曹广丽

微小空间内光合细菌产氢行为及鼓泡强化产氢实验研究    屈晓凡

超微秸秆光合生物产氢体系多相流数值模拟与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荆艳艳

微藻生物质暗发酵和光发酵耦合产氢气以及联产甲烷的机理研究    夏奡

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谢斌飞

发酵产氢菌的分离及其产氢研究    马生华

乙醇产氢发酵特性及其与微生物电解池耦合梯级产氢    李兆雯

厌氧发酵产氢反应器连续运行及产氢菌的分离鉴定    秦丹

暗发酵生物产氢系统的参数优化    吴黎阳

Klebsiella sp.HQ-3产氢代谢调控及其发酵制氢的条件优化    于文燕

秸秆与粪便预混处理技术及产氢实验研究    冯宜鹏

高温产氢微生物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邴薇

高效产氢菌株筛选及厌氧发酵条件优化    刘合钦

高效产氢菌株筛选及厌氧发酵条件优化    刘合钦

活性污泥中产氢细菌的筛选及其产氢特性研究    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