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两个相关F_(2:3)群体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QTL分析及遗传相关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3:31
热度:

玉米两个相关F_(2:3)群体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QTL分析及遗传相关研究【摘要】:玉米秸秆具有丰富的粗纤维,能值高,是我国北方反刍动物的主要粗饲料。我国每年生产玉米秸秆副产品1 5

【摘要】: 玉米秸秆具有丰富的粗纤维,能值高,是我国北方反刍动物的主要粗饲料。我国每年生产玉米秸秆副产品1 500亿公斤,改良秸秆产量和品质对提高玉米生产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高油玉米双重的优良籽粒和秸秆品质,使其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和更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以往利用普通玉米种质对部分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开展了QTL定位研究,利用高油玉米种质进行的相关研究局限于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本研究选用具有ASK种质背景的高油玉米自交系GY220为父本,同时与两个普通玉米自交系8984和8622杂交构建了分别包含284个(P1F_(2:3))和265个(P2F_(2:3))F_(2:3)家系的两个相关群体,同时在两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13个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单个性状的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利用多区间作图法(MIM)分析定位QTL间的上位效应;对秸秆及其相关籽粒和植株性状进行多性状联合QTL分析;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整合遗传图谱,并采用元分析方法进行“一致性”QTL分析,以探讨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及其与籽粒产量、籽粒品质和植株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同时筛选控制主要秸秆性状的稳定主效QTL及其有效的分子标记,为改良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杂交种选育、MAS和关键QTL的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平台。 主要实验和研究结论如下: 1.两个F_(2:3)家系群体13个秸秆性状均存在超双亲分离;P1F_(2:3)群体3个性状和P2F_(2:3)群体6个性状呈偏态分布,其余性状均呈连续正态分布;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秸秆性状的家系间、环境间及家系与环境互作显著或极显著;鲜秸秆产量(FSY)、秸秆粗蛋白含量(CPC)、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的遗传力较高,为0.781~0.917,而半纤维素含量(HCC)和体外细胞壁消化率(IVNDFD)的遗传力较低,为0.046~0.427。 2.两个F_(2:3)家系群体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及两种环境合并分析共检测到144个与13个秸秆性状相关的QTL,P1F_(2:3)和P2F_(2:3)群体分别检测到70个和74个QTL,位于全部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L贡献率分别为4.8%~20.1%和5.1%~20.4%;定位QTL间互作较少,而且效应较小;表现为加性、部分显性、显性和超显性的QTL为10个、41个、20个和73个,超显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在玉米秸秆性状的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油玉米亲本自交系GY220提供了54.2% IVDMD和IVNDFD QTL的增效基因和64.0% ADF和NDF QTL的减效基因,两个普通玉米亲本自交系提供了77.8% FSY和57.1% DMY QTL的增效基因。 3.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QTL的遗传背景和环境稳定性较低。两个群体没有在相同标记区间检测到控制同一性状的共同QTL,仅在相邻标记区间检测到与FSY、CPC(3个)和IVNDFD相关的QTL,分别位于3.06-3.07,2.04、7.04、7.04-7.05和4.08-4.09 bin位点,在相同bin位点9.03和5.03检测到控制粗脂肪含量(EEC)和粗蛋白产量(CPY)的QTL;86个QTL仅在一种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占75.4%;26个QTL在两种环境条件下或一种环境条件下及合并分析同时被检测到,占22.8%;仅2个QTL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及合并分析同时被检测到,占1.8%。在49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中,qlFSY1-5-1/qFSY1-5-1、qlDMC2-3-1/qDMC2-3-1、qlCPC1-7-1/qCPC1-7-2、qlCPC1-7-2/qCPC1-7-3、qlCPC2-5-1/ qxCPC2-5-1/qCPC2-5-1、qxCPC2-5-2/qCPC2-5-2和qlIVNDFD2-1-2/qxIVNDFD2-1-1/ qIVNDFD2-1-1具有环境稳定性,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于MAS的主要目标QTL。 4.两个群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3组秸秆产量性状间、13组秸秆品质性状间、6组秸秆产量与品质性状间,以及秸秆CPC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株高(PH)和穗位高(EH),FSY和秸秆干物质产量(DMY)与PH和EH呈比较一致的显著相关关系。其中ADF与NDF和IVDMD与IVNDFD呈极显著正相关,IVDMD和IVNDFD与ADF和NDF呈极显著负相关;FSY和秸秆干物质含量(DMC)与ADF和NDF呈极显著负相关。 5.多性状联合QTL分析可以明显提高相关性状的QTL检测功效,对18组显著正相关性状和12组显著负相关性状进行联合QTL分析,涉及3个秸秆产量、7个秸秆品质、1个籽粒品质和3个植株性状共15个性状,共检测到1004个多性状QTL,其中新检测到674个QTL。位于多条染色体上控制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 6.两个群体的整合遗传图谱总长度2 388.67 cM,包括274个SSR标记,平均间距8.72 cM。13个秸秆性状的144个QTL和32个秸秆、植株、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的465个QTL分别检测到13个和42个“一致性”QTL,控制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多成簇分布,植株与秸秆产量性状、秸秆品质与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QTL多位于同一“一致性”QTL区段。第7、3和5染色体是秸秆性状QTL分布热点染色体,第5染色体98.85 cM、第3染色体197.03 cM和第7染色体114.33 cM可能存在控制秸秆性状的关键真实QTL。 7.秸秆CPC是最主要的秸秆品质性状,与多个主要秸秆产量和品质及籽粒品质和植株性状显著相关,其中与FSY、IVDMD、IVNDFDD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DMC、ADF、NDF、PH和EH呈显著负相关。多性状联合QTL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多条染色体上控制这些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综合考虑秸秆性状育种目标和各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在显著提高秸秆产量的同时难以改良秸秆品质,可以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或秸秆CPC实施正向MAS改善秸秆品质,通过种植大群体提高秸秆产量。 【关键词】:高油玉米 秸秆产量性状 秸秆品质性状 F_(2:3)群体 QTL分析 遗传背景 遗传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513
【目录】:
  • 致谢4-10
  • 摘要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9
  • 1.1 QTL 定位方法及其应用概况12-18
  • 1.1.1 单个性状QTL 分析12-18
  • 1.1.2 条件QTL 分析18
  • 1.1.3 多性状联合QTL 分析18
  • 1.2 QTL 克隆及功能分析研究进展18-21
  • 1.2.1 QTL 克隆方法及其应用概况18-20
  • 1.2.2 作物QTL 功能分析方法20-21
  • 1.3 QTL 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21-23
  • 1.3.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原理和方法21-22
  • 1.3.2 MAS 应用概况22-23
  • 1.4 玉米秸秆性状及其研究概况23-27
  • 1.4.1 玉米秸秆的组分构成23
  • 1.4.2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应用23-25
  • 1.4.3 国内外饲用玉米研究和发展趋势25-26
  • 1.4.4 玉米秸秆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26-27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7-29
  • 第二章 两个相关群体秸秆性状表型及单性状QTL 分析29-56
  • 2.1 材料与方法29-33
  • 2.1.1 材料29
  • 2.1.2 田间试验和秸秆品质性状考查29
  • 2.1.3 群体基因型分析29-32
  • 2.1.4 性状表型数据分析及遗传力估算32
  • 2.1.5 QTL 定位及效应分析32-33
  • 2.1.6 上位性效应分析33
  • 2.2 结果与分析33-56
  • 2.2.1 两个群体秸秆性状的表现及遗传力33-39
  • 2.2.2 各秸秆性状QTL 定位及效应分析39-53
  • 2.2.3 上位性效应分析53-56
  • 第三章 两个群体秸秆多性状联合QTL 分析56-125
  • 3.1 材料与方法56
  • 3.1.1 材料和遗传图谱56
  • 3.1.2 田间试验及性状测定和相关分析方法56
  • 3.1.3 多性状联合QTL 分析56
  • 3.2 结果与分析56-125
  • 3.2.1 两个群体秸秆性状间的表型和遗传相关56-63
  • 3.2.2 秸秆产量多性状联合QTL 分析63-70
  • 3.2.3 秸秆品质多性状联合QTL 分析70-108
  • 3.2.4 相关秸秆产量与品质多性状联合QTL 分析108-125
  • 第四章 秸秆与其它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125-155
  • 4.1 材料与方法125
  • 4.1.1 材料和遗传图谱125
  • 4.1.2 田间试验及性状测定和相关分析方法125
  • 4.1.3 多性状联合QTL 分析125
  • 4.2 结果与分析125-155
  • 4.2.1 秸秆与籽粒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分子遗传相关分析125-130
  • 4.2.2 秸秆与主要植株性状的分子遗传相关分析130-155
  • 第五章 两个群体QTL 整合图谱构建及“一致性”QTL 分析155-170
  • 5.1 材料与方法155-156
  • 5.1.1 材料和遗传图谱155
  • 5.1.2 遗传图谱和QTL 的整合分析方法155-156
  • 5.1.3 “一致性”QTL 分析方法156
  • 5.2 结果与分析156-170
  • 5.2.1 两个群体整合遗传图谱的构建156-159
  • 5.2.2 玉米秸秆性状“一致性”QTL 分析159-162
  • 5.2.3 秸秆与植株、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一致性”QTL 分析162-165
  • 5.2.4 秸秆、植株、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一致性”QTL 分析165-170
  • 第六章 讨论170-187
  • 6.1 QTL 的遗传背景及环境稳定性170-175
  • 6.1.1 QTL 的遗传背景稳定性170-174
  • 6.1.2 QTL 的环境稳定性174-175
  • 6.2 本研究与以往秸秆性状QTL 定位结果的比较175-180
  • 6.3 “一致性”QTL 的确定及应用180-181
  • 6.4 秸秆消化率性状和细胞壁组分QTL 与纤维素或木质素合成候选基因181-182
  • 6.5 秸秆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及其同步改良182-183
  • 6.6 秸秆与主要籽粒和植株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与育种应用183-184
  • 6.7 本研究定位QTL 的利用及进一步研究设想184-187
  • 6.7.1 定位主效QTL 在MAS 中的应用184-185
  • 6.7.2 其它研究设想185-187
  • 参考文献187-202
  • ABSTRACT202-20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玉米籽粒脱水速率测定方法优化及遗传研究    向葵

作物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及分析研究进展    周晓果,张正斌

植物数量性状变异的分子基础与QTL克隆研究进展    杜春芳;李朋波;李润植;

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数量性状基因座的复合区间定位法    吴为人,李维明,卢浩然

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分析玉米秸秆纤维素含量的研究    吴军,白琪林,苏胜宝,陈绍江,孟庆翔,严衍禄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棉花Rf_1育性恢复基因和抗虫Bt基因    柳李旺,朱协飞,郭旺珍,张天真

应用明恢86和佳辐占的F_2群体定位水稻部分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的QTL    郑景生,江良荣,曾建敏,林文雄,李义珍

爆裂玉米3膨爆特性的非条件和条件QTL分析    李玉玲;董永彬;牛素贞;

棉花高强纤维主效QTL的遗传稳定性及它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    沈新莲,袁有禄,郭旺珍,朱协飞,张天真

我国优质饲用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盛良学,贺喜全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信息处理技术    严衍禄,赵龙莲,李军会,张录达,闵顺耕

玉米饲用栽培的物质生产特性及营养品质研究    吕淑果

聚合物合成及成型过程研究的近红外光谱技术    王洪,傅志红,彭玉成

碳纳米管的氨基化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国建;郭建龙;屈泽华;

尼龙66/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分散性与结晶性能的研究    王国建;鲍磊;程思;刘琳;

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

转Xa21基因圣稻301的培育及其田间表现    姜明松,李广贤,宫德英,姚方印

多抗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及其抗性鉴定    姜明松,李广贤,宫德英,姚方印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与问题探讨    陈峰;严松;张士永;宫德英;袁守江;姜明松;杨连群;

基因组学辅助作物改良研究进展    管延安;杨延兵;张华文;王玉海;王洪刚;

分子标记技术在葫芦科瓜类作物中的应用进展    董艳敏;卢金东;刘栓桃;

人工气候室条件下冬小麦DH群体苗期光合性状基因定位实验设计与实施    张玉红;梁燕;陈利平;赵世杰;

分子标记辅助水稻抗病虫育种进展    罗彦长;王守海;

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在快速测定连翘提取物中连翘苷含量的应用    张威;白雁;王星;

面向精准农业的农田土壤成分实时测定研究进展    何东健;杨成海;杨青;兰玉彬;杨福增;赵友亮;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板栗蛋白质检测方法研究    刘洁;李小昱;王为;李培武;肖武;张军;周竹;

基于粗饲料NIR分析体系的Biopara-Milk简介    何永膑;李勇欢;朱益民;Roy Fawcett;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中药制剂一清颗粒的定性分析    龚海燕;白雁;

中国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杨晓辉;韩晓清;崔淑惠;

不同群体稻米外观品质性状QTL的定位分析    李泽福;万建民;夏加发;王元垒;翟虎渠;

不同生态环境下玉米产量性状QTL分析    兰进好;李新海;高树仁;张世煌;张宝石;

作物次级作图群体的研究进展    席章营;

多环境、多遗传背景下不同发育时期大豆籽粒重的QTL分析    韩英鹏

鲢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精子竞争对性别间重组率差异的影响    张立楠

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    陈祯

应用分子和常规技术通过籼粳交选育亲籼型水稻雄性不育系    林荔辉

植物油的亚油酸、亚麻酸红外光谱融合和模型优化方法的研究    颜辉

小麦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QTL鉴定及ZDS功能标记的开发    张彩英

地中海贫血筛查指标的FTIR/ATR光谱分析方法研究    尹浩

多变量数据遗传分析方法的研究    沈炎峰

稳健回归技术及其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包鑫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棉花杂质检测方法的研究    郭俊先

基于SSR、ISSR和RAPD对大豆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刘敏

水稻脯氨酸累积相关基因多样性及与苗期耐盐性关系    彭英

甘蓝型油菜A8连锁群种子含油量QTL簇解析及连锁累赘分析    林兵

甘蓝型油菜C2连锁群种子含油量QTL簇及品质性状的分析    刘健

水稻纹枯病抗性遗传分析及稻种资源的抗病鉴定与评价    刘毅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板栗分级检测方法研究    展慧

二倍体马铃薯遗传群体构建和抗低温糖化分析    石伟平

近等基因系群体的Ghd7和Qph1上位性分析    杨盖宇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和柱头外露率遗传基础研究    冯付春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稻瘟病抗性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董巍

夏玉米籽粒灌浆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及籽粒发育过程的分期    申琳

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张立国;张林;管春云;金益;王振华;任晓亮;宫纪娟;

玉米杂交种蜡熟后籽粒自然脱水速率差异分析    金益,王振华,张永林,王殊华,王云生

玉米灌浆后期百粒重变化的品种间差异分析    金益,张永林,王振华,孙朝杰

玉米籽粒水分含量的遗传研究    杨村,邹庆道,田云,徐志达

夏玉米灌浆与温度、籽粒含水率的关系    鲍继友,孙月轩,姜先梅,孙顶太,张作木,单玉清

玉米子粒脱水速度的遗传及相关分析和技术措施对脱水的影响    闫淑琴,李德新

粮食水分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黄操军;田芳明;

紧凑型玉米掖单22与SC704籽粒灌浆特性对比分析研究    吕新,胡昌浩,董树亭,张伟,白萍,张晓军

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快速脱水的意义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霍仕平;晏庆九;

降低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的育种策略    王振华;姜艳喜;鄂文弟;张林;董柄友;金益;

热带温带玉米群体育种价值评估及光周期反应敏感性指标研究    梁文科

小麦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李冬梅;田纪春;翟红梅;张永祥;

品种、密度、收割期对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陈刚

玉米矮花叶病毒原的生物学鉴定    高文臣,魏宁生,郭明,景岚

“科多4号”青贮玉米在新垦河滩地上的示范种植观察    贾丛生,姚月霞

青海湟水谷地玉米最适收获期及其秸秆的调制利用    周青平,王宏生,周继平

多基因抗性的QTL作图及其在作物持久性抗病育种上的应用    杜春芳,毛雪,李润植,刘惠民,任志强,李朋波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豆粕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杨海锋;吕小文;秦玉昌;李军国;牛立斌;

应用微卫星图谱定位稻米性状的QTL    汪斌,兰涛,吴为人

啤酒主要成分的近红外光谱法测定    李代禧,吴智勇,徐端钧,徐元植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高荣强,范世福

水稻稀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的精细定位    王贇

野生稻高产QTL导入晚稻恢复系的育种效果及其增产的生理和分子基础    杨益善

云南高油玉米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高祥扩,赵自仙,杨克昌,孔建华,范正华,孙家荣,白睿

高油玉米研究的历史和前景    蒋钟怀,王树安

积极种植加工高油玉米    杨引福,彭玉魁,李菊英

开发高油玉米前景广阔    杜纪斌

高油玉米前途光明    宋同明,苏胜宝,陈绍江,赵永亮

开发高油玉米成功的启示    许光辉

高油玉米    孙希增,王丽,娄玉英

高油玉米的农业气象条件研究初报    杨渊华,李红宇

21世纪将成为高油玉米世纪    宋同明

高油玉米产业化    

鸡4号及5号染色体上关于体重及胫骨长性状的初步定位    盛哲雅;高宇;胡晓湘;邓学梅;李宁;

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22q11微缺失的研究    王新;易宇凌;

胃癌17号染色体异倍体改变及TP53和TOP2A蛋白过表达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    鲁海珍;吴玉鹏;罗巍;

基于MATLAB的染色体配对    杨妮;黄欢;

人卵巢癌细胞UACC-1598中DMs的染色体起源及其组成研究    张钰;胡亮;关新元;张贵寅;李璞;傅松滨;

杨树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研究    杨红艳;

遗传算法中基因排列方式对运行的影响    史骏;裘聿皇;

染色体7q35区基因变异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曲世平;董砚虎;李长贵;吕文山;姜宏卫;司元国;程洁;

胰岛素瘤频发MEN-1抑癌基因及22q的杂合缺失及其意义    蒋卫君;陈原稼;刘彤华;陈杰;高洁;武莎斐;

水稻第11染色体着丝粒变异突变体研究    张冬芬;程祝宽;

传宗接代不仅是男性特权    本报记者 姜澎

人与猩猩的8号染色体相差较大    记者  陈超

我市培养成功首例脐血染色体    曹桂君 记者 姜野

“清宫秘笈”能否准确预测胎儿性别    本报实习记者 孙燕燕

同姓男人Y染色体相近 英利用DNA技术预测嫌疑犯姓氏    记者 何屹

男孩聪明 母亲头功    张守智

智力发育障碍可能与性染色体突变有关    冯卫东

智力发育障碍与性染色体突变有关    冯卫东

我们都是突变人    李将辉

专家质疑DNA技术寻祖问亲    本报记者 孙燕燕

玉米两个相关F_(2:3)群体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QTL分析及遗传相关研究    魏蒙关

玉米籽粒品质性状QTL定位及其遗传相关研究    王延召

玉米籽粒油分QTL定位及相关性状的分析    宋秀芳

水稻耐铝毒QTL分析与精细定位    薛永

水稻耐亚铁毒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万建林

水稻低温萌发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    纪素兰

氮胁迫条件下玉米氮利用效率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刘宗华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及其它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黎裕

高油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划分与花粉直感效应利用研究    姜海鹰

普通小麦品质性状遗传与QTL分析    张立平

玉米植株性状QTL的遗传背景和环境稳定性及其遗传相关研究    付家锋

不同发育时期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QTLs动态分析    赵素贞

水稻光合相关性状QTL分析    张强

利用两个相关F_(2:3)群体研究玉米穗粒性状QTL及粒重与籽粒品质性状遗传关系    李学慧

水稻种子休眠性生理基础的初步研究及其QTL分析    贾育红

小麦抗旱相关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张瑞霞

氮胁迫条件下玉米籽粒和秸秆品质性状的QTL分析    田国伟

杂交旱稻保持系“沪旱1B”柱头外露率的QTL定位    岳高红

稻草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董臣飞

玉米开花和吐丝相关农艺性状及灌浆速度的QTL分析    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