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气候变暖对东北玉米低温冷害分布规律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8:18
热度:

气候变暖对东北玉米低温冷害分布规律的影响【摘要】:利用东北地区48个农气站1961—2010年气象资料和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建立生育阶段热量指数和冷害指数,分析气候变暖对东北

【摘要】:利用东北地区48个农气站1961—2010年气象资料和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建立生育阶段热量指数和冷害指数,分析气候变暖对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热量及低温冷害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量指数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温度、热量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中晚、晚熟区的上升趋势均小于早、中熟区;冷害频率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减小趋势;气候变暖对两个熟型区域4个生育阶段的冷害影响并不一致,早、中熟区的冷害平均频率最大值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晚、晚熟区的冷害平均频率最大值均出现在70年代,两个熟型区域的最小值均出现在21世纪初。研究结果可为未来东北地区调整玉米种植制度和生产布局,为适应气候变化和趋利避害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灾害研究所;
【关键词】气候变暖 生育阶段 热量指数 冷害指数 东北地区
【基金】:“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1BAD32B0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1071326)
【分类号】:S426
【正文快照】: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一致,中国近百年(1905—2001年)增暖幅度为0.5—0.8℃,比全球同期增温略高[1]。1951—2004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达0.25℃/10a,54 a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3℃,增温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且有加快趋势[2]。19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徐铭志;王颖;唐国利;翟盘茂;邵雪梅;张爱英;陈正洪;郭军;刘洪滨;周江兴;赵宗慈;张莉;白虎志;刘学峰;唐红玉;

基于东北玉米区域动力模型的低温冷害预报应用研究    刘布春,王石立,庄立伟,卢志光,史学丽,宋永佳

英国CRU高分辨率格点资料揭示的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    闻新宇;王绍武;朱锦红;David VINER;

中国气温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的诊断和模拟研究    濮冰;闻新宇;王绍武;朱锦红;

从东北玉米冷害预测模型展望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技术的发展    王石立;郭建平;马玉平;

日本水稻冷害防御技术的适应性    王春乙,郭建平,杨宝珠

“九五”期间我国农业气象科技若干进展    王馥棠,王石立,王春乙,应宁,王建林

近10年来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王春乙;王石立;霍治国;郭建平;李君;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业气象研究    王春乙;张雪芬;孙忠富;吕厚荃;潘学标;

低温、干旱并发对玉米影响的评估研究    刘玲;郭建平;高素华;

晋中近49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水资源的影响    马荣田;周雅清;朱俊峰;郭彩萍;陈红萍;

广西冬季冻害气候变化的多尺度特征    李秀存,易燕明,苏志

基于GIS的玉米品种生态适应性计算机信息管理及综合评价系统建立的研究    吕新;李宏伟;张伟;

基于东北玉米区域动力模型的低温冷害预报应用研究    刘布春;王石立;庄立伟;宋永佳;史学丽;

新疆棉花障碍型冷害的天气成因研究    杨莲梅;李新建;

中国温度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的诊断和模拟研究    濮冰;闻新宇;王绍武;周天军;朱锦红;

近50年来祁连山山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尹宪志;张强;徐启运;薛万孝;郭慧;史志娟;

山西省区域平均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郭雪梅;任国玉;

华北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城市化影响的识别    周雅清;任国玉;

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对全球变暖的区域气候响应研究    王劲松

河套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刘布春

遥感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同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王东伟

吉林省玉米低温冷害预测技术研究    李袆君

基于遥感信息的水分胁迫条件下华北冬小麦生长模拟研究    张黎

广东冬季寒害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    冯颖竹

应用于低温冷害预报的东北玉米区域动力模型的研究    刘布春

基于遥感信息的华北冬小麦区域生长模型及其模拟研究    马玉平

基于WCSODS的小麦变量施肥决策系统研发    张娟娟

山西省近45年地面气候变化及其城市化影响研究    郭雪梅

黑龙江省水稻冷害风险管理    邓衡山

城市化对华北地区降水变化趋势影响初步分析    刘月丽

中国东部夏季酷热气候变化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林昕

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    张德二;

古里雅冰芯近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姚檀栋

1951~2002年中国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    唐红玉;翟盘茂;王振宇;

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    周雅清;任国玉;

山东省城市化对区域平均温度序列的影响    张爱英;任国玉;

河北省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地表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    刘学锋;于长文;任国玉;

湖北省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气温序列的影响    陈正洪;王海军;任国玉;向华;薛铃;

中国高空温度变化初步分析    王颖;任国玉;

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    唐国利;任国玉;

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趋势变化的可能原因    赵宗慈;王绍武;徐影;任国玉;罗勇;高学杰;

气候变暖对陕西农业生产的影响    郑小华

气候变暖对吕梁农业的影响    冯志亮;何发旺;李成旺;林利娥;郭英英;

略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暖的调整措施    吴浩华;

全球气候变暖对朝阳地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周广学;李普庆;周晓东;

关于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的几点看法    张厚瑄;

气候变暖对茶叶生产的影响    于仲吾,尹连荣,刘新华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农牧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陈素华,宫春宁,苏日那

浅析气候变暖对濮阳地区农作物的影响    常志霞;王长江;许国庆;张纯静;

浅议中国气候特点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郭卫华;袁爱民;高民;王哲;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农作物结构调整    杜海香;孙彦坤;

陇中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变革    黄建林;

济南近60年冬季气候变化对越冬作物及设施农业的影响    张景珍;张莉;郭俊健;

气候变暖对河南粮食安全形势影响分析    王淑香;

气候变暖对宣城农业影响的思考    王周青;张民蓓;张岭;

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的影响    韩永翔;董安祥;王卫东;

气候变暖对内蒙古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影响的初步分析    高涛;陈彦才;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气候变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    尤莉;王国勤;阎军;李飞;

利用温室效应发展农业生产    周盛汉;

甘肃省越冬作物对气候变暖响应及其原因研究    王鹤龄;邓振镛;王润元;蒲金涌;赵鸿;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

气候变暖改变土壤有机分子结构    记者 杜华斌

气候变暖了,农业该如何应“暖”而动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周洁

未来气候变暖将影响东北粮食生产    本报记者 周铮

气候变暖导致日本海水温升高渔产量减少    王英斌

气候变暖极大影响我省农业    记者 宋振峰 实习生 刘婉琼

气候变暖下的“杀麦刀”    本报记者 李伟

陕西粮食生产能否承受其重?    王龙 鲁渊平 徐小燕

气候变暖为何农业低温灾害频发    本报记者 颜昕

钦南农技人员指导农民做好防寒防冻工作    记者 王湖录 通讯员 黄绍林 黎东桂

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    江少菁 林永忠

基于生长模型的虚拟植物技术研究    唐卫东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    陈晓楠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时空变异研究    杨凤海

江淮地区近50年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及稻麦生产响应特征研究    黄爱军

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段居琦

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影响的经济分析及其适应策略    朱红根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    周丽静

西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志伟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旱情评价及抗旱减灾模型研究    李婷

农业干旱风险分析及对策    陈晓楠

华北地区冬小麦旱灾灾损评估研究    徐凡

县域农作物生产监测规范与产量预报方法研究    莫喆

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农田水分循环特征的研究    李良皓

基于WCSODS的小麦变量施肥决策系统研发    张娟娟

基于SWAP模型的农田水分动态模拟研究    何锦

覆膜条件下作物需水规律及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王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