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感应加热制备太阳能级铸造准单晶硅生长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35:05
热度:

感应加热制备太阳能级铸造准单晶硅生长机理研究【摘要】:太阳能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并且在二十一世纪前半期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目前为止,在光伏发电中晶硅类太阳能电池占整个

【摘要】:太阳能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并且在二十一世纪前半期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目前为止,在光伏发电中晶硅类太阳能电池占整个光伏市场的90%以上,在晶硅类材料中,传统直拉单晶硅材料中杂质和缺陷的含量低且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高,但生产成本也较高;铸造多晶硅生产成本低,但其内部存在较多的晶界、位错和杂质,严重影响其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铸造准单晶硅结合了直拉单晶硅与铸造多晶硅的优势,其生产成本低且转化效率高,它的出现对光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围绕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晶硅材料,本文采用专业晶体生长数值模拟软件(CGsim)对太阳能级铸造准单晶硅生长过程中感应加热和电阻加热两种加热条件下进行功耗对比,并对感应线圈高度、感应线圈频率及拉锭速度对熔体流动行为、固液界面及晶体氧含量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并获得结果如下:(1)运用感应和电阻两种加热方式获得了大致相同的熔体流动状态。感应加热方式下熔体内部的温度更加均匀且有效地降低熔体内的温度梯度,有利于晶体生长。(2)熔体中电磁力是熔体流动的驱动力之一,并且感应线圈高度与熔体高度的比值(k)对熔体内电磁力的大小和分布具有很大的影响,当k值为1.2时,熔体内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涡流,有利于杂质的挥发。同时,当感应线圈频率在3000 Hz-5000 Hz范围时,熔体对流强度较低,可以增加坩埚-熔体边界层的厚度,降低熔体中的氧含量。(3)随着拉锭速度的增大,固液界面曲率逐渐加大,增加了铸锭边缘区域多晶的形成几率;另一方面,熔体温度逐渐降低,导致晶体氧含量会逐渐减少;同时,拉锭速度大于10 mm/h时,固液界面处V/Gn值均大于临界值。最终,最佳的铸造准单晶硅拉锭速度为10 mm/h—15 mm/h。 【关键词】:准单晶硅 感应加热 固液界面 氧含量V/Cn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4.4;TN304.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20
  • 1.1 引言7-8
  • 1.2 多晶硅定向凝固铸造技术8-13
  • 1.2.1 浇铸法9-10
  • 1.2.2 热交换法10
  • 1.2.3 布里奇曼法10-12
  • 1.2.4 电磁感应加热连续铸造12
  • 1.2.5 定向凝固系统法12-13
  • 1.3 铸造准单晶硅13-18
  • 1.3.1 铸造准单晶硅的优势14-15
  • 1.3.2 铸造准单晶硅的生产方法15-16
  • 1.3.3 研究进展16-18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及内容18-20
  • 第二章 铸造准单晶硅生长理论及数值模型建立20-28
  • 2.1 电磁感应加热原理20-22
  • 2.1.1 趋肤效应及感应加热计算21
  • 2.1.2 电磁力作用21-22
  • 2.2 定向凝固的基本理论22-25
  • 2.2.1 定向凝固过程中的传热问题22-23
  • 2.2.2 定向凝固过程中的杂质分凝23-25
  • 2.2.3 定向凝固过程中的成分过冷25
  • 2.3 CG-sim软件简介25-26
  • 2.4 数值模型建立26-28
  • 第三章 感应线圈高度与熔体高度比值k的确定28-39
  • 3.1 感应加热与电阻加热的对比28-29
  • 3.2 保温层厚度对熔体内部温度的影响29-30
  • 3.3 线圈高度与熔体高度比值k对铸锭参数的影响30-38
  • 3.3.1 线圈高度与熔体高度比值k对熔体对流的影响30-32
  • 3.3.2 线圈高度与熔体高度比值k对石英坩埚内壁影响32-33
  • 3.3.3 线圈高度与熔体高度比值k对熔体自由表面的影响33-34
  • 3.3.4 线圈高度与熔体高度比值k对硅熔体温度的影响34-36
  • 3.3.5 线圈高度与熔体高度比值k对固液界面形状及氧含量的影响36-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感应线圈频率及拉锭速度对生产参数的影响39-49
  • 4.1 铸锭过程中籽晶铺设厚度分析39-41
  • 4.2 感应线圈频率对硅熔体的影响41-43
  • 4.2.1 感应线圈频率对功率的影响41
  • 4.2.2 感应线圈频率对熔体流动行为的影响41-43
  • 4.3 感应线圈频率对固液界面形状及氧含量的影响43-44
  • 4.4 拉锭速度对准单晶硅生长的影响44-48
  • 4.4.1 拉锭速度对熔体内温度分布和熔体对流的影响44-45
  • 4.4.2 拉锭速度对固液界面的影响45-47
  • 4.4.3 拉锭速度对固液界面氧含量的影响47
  • 4.4.4 拉锭速度对V/Gn值的影响47-48
  • 4.5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9-51
  • 5.1 结论49
  • 5.2 展望49-51
  • 参考文献51-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介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电磁铸造技术的研究    张兴国

单晶硅缺陷的分析    钟丽菲;

精密铸造高温合金的应用与需求    姜勇;李中权;张国伟;张旭亮;袁勇;

独立控制隔热环对籽晶保护作用分析    贾存龙;

高纯铝定向凝固提纯技术应用研究    戴飞;

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组织演化数值模拟与预测    冯小辉;李应举;杨院生;

晶体硅太阳电池及其电子辐照研究    刘祖明

高能粒子辐照单晶硅辐照效应的研究    陈贵锋

变形镁合金强韧化与电磁—悬浮连铸技术的研究    任政

冶金法制备太阳能级硅过程中氧化精炼除硼应用基础研究    伍继君

规则多孔铜的定向凝固制备技术及其孔隙结构分析    杨天武

分散剂对纳米悬浮液导热和凝固性能的影响    贾莉斯

Cu-Ge合金定向凝固包晶反应三相区组织演化及机制    王书杰

定向凝固Ti-46Al-2Cr-2Nb合金的领先相选择及其取向变化规律    张元

NiAl-Cr(Mo)共晶系合金的合金化及定向组织和力学性能    王雷

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NiAl-Cr(Mo)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    商昭

感应加热工艺与设备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上)    孙宁;施建华;

俄罗斯将举办国际感应加热学术交流会    

推动感应加热应用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田文华;

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诚聘感应加热专有人才    

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诚聘感应加热专有人才    

大功率锻造感应加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牟俊茂;刘光信;张明;

感应加热节能    董克军;

感应加热与节能    汤景明

感应加热发展简史(英)    蒲卫华

脉冲式节能感应加热炉    张湘滨

三维有限元法在横向磁通涡流感应加热中的应用    杨晓光;汪友华;刘福贵;

感应加热中延伸电缆的选择和设计    赵晶;齐铂金;陈景武;

感应加热用中高频电源技术的新进展    李宏;刘焕;

基于神经网络的连铸坯感应加热过程温度预测模型研究    潘三强;徐哲;孔亚广;薛安克;

电磁涡流加热有限元分析    刘志琴;张惠娟;胡旭东;颜威利;

感应加热石蜡驱动器的二维数值模拟    陈兵芽;刘莹;

基于水火弯板工艺的钢板感应加热方式对比性研究    吴强;张雪彪;刘玉君;

基于DSP的全数字化感应加热控制系统研究    赵飞;耿程飞;张永亮;

感应加热重熔技术最新进展——真空/气体保护气氛感应加热重熔炉    吴建敏;

IH磁感应加热分析    黄兵;

感应加热还原炼镁装置    

洛阳民企攻克世界节能难题    赵志伟

一种新型感应加热电饭煲    成都 彭春梅荐

西气东输二线用X80感应加热弯管通过鉴定    记者 吴夏炎岳双才 通讯员 郭青

QHeat长材和板带感应加热系统介绍    

电磁炉一个机心带多个感应加热线圈    江苏 沈亦飞 董强

KGPS型宽频带感应加热中频炉的“怪病”    江苏 黄启军

电磁灶双组感应加热线圈    江苏 沈亦飞

横向磁通感应加热及其优化问题的研究    杨晓光

行波感应加热问题的研究及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庞玲玲

钢棒生产线感应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赵前哲

基于感应加热的MEMS封装技术与应用研究    陈明祥

感应局部加热封装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刘文明

连铸直轧电磁感应补偿加热过程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刘浩

注塑机料筒电磁感应加热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陈芳芳

同步器齿套感应加热仿真分析及其电源设计    罗穆峰

感应加热制备太阳能级铸造准单晶硅生长机理研究    薛子文

感应加热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张月红

钢板感应加热工艺参数实验分析与数值模拟    吴强

42CrMo钢轴类件变功率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研究    杨晨光

感应加热炉温控制算法研究    冷波

平板移动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研究    程亦晗

行波感应加热中涡流场问题分析    王军华

铜铝导管接头感应加热参数敏感性研究    汤猛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