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8:10
热度:

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摘要】: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

【摘要】: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麦成熟期籽粒是干物质和养分的主要积累器官,其次为茎秆和叶片;在成熟期,籽粒积累的干物质、氮、磷、钾素分别占地上部总积累量的43.31%~46.13%、75.14%~76.83%、75.79%~77.99%、12.37%~12.82%。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养分的转运量以叶片最高,其次为茎秆和颖壳;营养器官转运干物质和氮、磷、钾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30.40%~36.54%、81.86%~86.10%、65.34%~74.83%、98.91%~125.85%。(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处理的小麦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与营养器官转运量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秸秆还田后不同耕作方式中,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但氮、磷、钾的积累量和转运量在各耕作方式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砂姜黑土区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处理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 不同耕作方式 冬小麦 积累、转运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DA6B03) 四川省财政基因工程专项资金项目(2011QNJJ-019)
【分类号】:S512.1
【正文快照】: 占中国作物秸秆总量的38.2%[1]。安徽省年产玉米秸秆403.91×104 t,主要分布在淮北砂姜黑土区,秸秆机械还田率不足10%。大量的麦秸收获后被就地焚烧,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还造成大量的秸秆资源浪费[2]。研究表明,玉米秸秆长期施入农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和N、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磷、钾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分配及运转规律的影响    李迎春;彭正萍;薛世川;甄晓林;姜孟辉;高菲;李海峰;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强秦,曹卫贤,刘文国,张建昌,党占平,刘金海,高亚军,翟丙年,李生秀

施钾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    张会民,刘红霞,苗艳芳,李友军,王留好

灌溉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和运转的影响    许振柱,于振文,王东,张永丽

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    李少昆;王克如;冯聚凯;谢瑞芝;高世菊;

超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的研究    韩燕来,介晓磊,谭金芳,郭天财,朱云集,王晨阳,夏国军,刘征

玉米秸秆还田时间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颜丽,宋杨,贺靖,陈盈,张昀,鲍艳宇,关连珠

施氮量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曹承富,孔令聪,汪建来,赵斌,赵竹

磷、钾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分配及运转规律的影响    李迎春;彭正萍;薛世川;甄晓林;姜孟辉;高菲;李海峰;

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灌浆期蛋白质周转研究    赖学华,丁建国,赵晶,郭蔼光

黄土塬区3种豆科牧草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利用研究    张晓红;王惠梅;徐炳成;李凤民;

旱地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土壤水分利用状况    高亚军;杨君林;陈玲;朱刚;者星毅;刘炜;李生秀;

旱地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水分和矿质氮含量的时空变化    关维刚;周建斌;董放;李生秀;

不同时期水肥藕合对旱地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赵海祯,梁哲军,齐宏立,王玉香,邵新胜,聂安全

9000kg/hm~2产量水平冬小麦对硼素的吸收和分配特点    韩燕来,谈啸,谭金芳,介晓磊,马彦波,李青松

拔节与孕穗肥比例对中筋小麦氮营养、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顾长善,朱新开,李国生,朱冬梅,韦洪珍,郭文善

施氮条件下春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邵兴华,高炳德,章永松

潮土区超高产麦田供钾特点与小麦钾素营养研究    谭金芳,介晓磊,韩燕来,郑义

施氮量及底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平衡的影响    石玉;于振文;

腐植酸配施钾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李迎春;薛世川;彭正萍;甄晓林;邢晓旭;

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及其调控    李潮海

考虑水分和养分胁迫的SPAC水热动态与作物生长模拟研究    王仰仁

垂丝海棠、楸子的扦插生根机理研究    许晓岗

磷素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姜宗庆

旱地不同栽培制度下作物养分流向与调控研究    郑险峰

不同土层水、氮、磷空间组合对冬小麦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沈玉芳

重庆石灰岩地区石漠化过程中水分与氮素对土壤—构树系统氮、磷元素营养的影响    朱海燕

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    江晓东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不同类型小麦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及植株—土壤氮素循环的研究    石玉

春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生理基础的研究    何文清

氮、钾对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    赵德华

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机理与技术研究    杨勇

营养条件对春小麦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的影响    邵兴华

钾素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模拟模型的研究    丰庆河

施用氮肥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    李青常

控释氮肥养分释放及在潮土麦田的肥效研究    王新民

超高产冬小麦氮素运筹的生理效应及产量形成研究    康国章

钾对冬小麦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研究    李瑞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灌浆特征及物质转移效率的研究    伍维模

高产小麦需肥规律及优化施肥模式    孙治军;单玉珊;仲崇媛;丛惠芳;

超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泰山21号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丛新军,吴科,钱兆国,孙宪印,沙英,王超

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王旭清,王法宏

施钾对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初步研究    贾振华;李华;

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研究    刘海忠,王保强,武玉华,徐有,张庆江

我国畜禽粪便中氮素养分资源及其分布状况    刘晓利,许俊香,王方浩,张福锁,马文奇

麦秸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根系及叶片衰老的影响    高茂盛;廖允成;尹振燕;于稀水;吴清丽;

施肥对土壤供肥和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    胡田田,刘翠英,李岗,韩思明

旱地小麦覆盖栽培高产机理研究    赵海祯,梁哲军,齐宏立,王玉香,邵新胜,聂安全

施钾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    张会民,刘红霞,苗艳芳,李友军,王留好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陈军胜

冬小麦平衡施肥技术    唐玉霞;王慧敏;

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小麦矮抗58灌浆速率及产量影响    李金榜;李金秀;许阳;杨厚勇;李梦春;

郓城县小麦良星66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仝义涛;杨卫华;刘景玉;肖敏;

    

    

    

    

    

    

    

我省小麦基本实现一播全苗    记者 田宜龙

种好今秋小麦抓6点    河北省农业厅粮油处 李联习

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沧州市吴桥县农业局 赵凤娟

滑县麦播技术全覆盖    张慧霞 赵笑翀

大旱之年夺高产    本报记者 王玉芳

当前小麦苗情较好 麦田管理仍需加强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郭天财

农业专家“把脉”初冬麦管    记者 赵晓晓

小麦施底肥原则    朱进锁

冬小麦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农业专家“把脉”小麦田间管理    张才清 唐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