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多功能秸秆还田机设计及其秸秆深施装置性能的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7:56
热度:

多功能秸秆还田机设计及其秸秆深施装置性能的试验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致使耕地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与蓄水保墒能力降低,耕地日益贫瘠,粮食产量不断减少

【摘要】: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致使耕地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与蓄水保墒能力降低,耕地日益贫瘠,粮食产量不断减少,威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同时,我国年秸秆产量丰富,但是秸秆的利用率较低,大部分秸秆用于废弃和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秸秆还田具有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微生物和酶的活性、增加粮食产量等作用,可以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有效解决因秸秆废弃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秸秆还田还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解决我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等问题,结合农机、农艺的要求研发设计了多功能秸秆还田机,该机主要包括秸秆捡拾装置、秸秆喂入装置、秸秆切碎装置、根茬粉碎装置、秸秆深施装置等,可一次进地完成秸秆捡拾、秸秆切碎、根茬粉碎和秸秆深施作业,并针对其秸秆深施装置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设计的过程中结合了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整机的传动系统采用机械传动与液压传动相结合的方式,控制系统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控制方式,整机的动力源为75kW的柴油机,作业速度为4~6km/h,适用于东北地区垄作和平作耕地作业,垄作作业时作业幅宽为3垄(垄距600~700mm);整机的秸秆捡拾装置采用三链条双抓取式捡拾装置,捡拾幅宽1350mm;秸秆喂入装置采用两对喂入辊喂入形式,每对喂入辊直径分别为150mm和180mm,喂入辊线速度为2.85m/s;秸秆切碎装置的切碎器采用平板滚刀式切碎器,切碎滚筒转速1480r/min,秸秆切碎长度为10~30mm;根茬粉碎装置的灭茬刀辊转速404r/min,灭茬深度8~12cm;秸秆深施深度为20-35cm,秸秆深施量可通过控制深施装置输送螺旋的转速进行调整。 秸秆深施装置作为整机的关键装置,其性能直接影响秸秆深施还田作业的质量和作业效率。为进一步优化和设计秸秆深施装置结构、选择合适的秸秆深施作业参数,选择深施螺旋转速、秸秆切碎长度、秸秆含水率和输送管径为考察因素,选择秸秆深施装置输送的秸秆体积流量即秸秆深施量为试验指标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秸秆深施量随秸秆含水率和秸秆切碎长度的增大逐渐减小,随深施螺旋转速、输送管径的增大而增大;且四个因素对秸秆深施量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输送管径、秸秆长度、秸秆含水率和深施螺旋转速。 论文以多功能秸秆还田机设计为主,对其主要工作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并确定其工作参数。通过对整机的设计、分析研究以及对其秸秆深施装置的性能试验研究,得到影响整机性能的一些作业参数,为合理使用该机提供技术指导,也为研发人员设计新型多功能秸秆还田机提供新的思路,对提高秸秆还田机综合性能的研究有着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秸秆还田 多功能秸秆还田机 捡拾切碎装置 灭茬装置 深施装置 性能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224.29
【目录】:
  • CONTENTS6-10
  • 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1 引言13-23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3-15
  • 1.1.1 土壤培肥13-14
  • 1.1.2 粮食增产14
  • 1.1.3 生态环境改善14-15
  • 1.2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15-21
  • 1.2.1 国内现状15-19
  • 1.2.2 国外现状19-21
  • 1.3 主要研究内容21-22
  • 1.4 技术路线22-23
  • 2 多功能秸秆还田机总体设计23-33
  • 2.1 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23-24
  • 2.2 传动系统设计24-26
  • 2.2.1 秸秆捡拾喂入切碎传动系统设计24-25
  • 2.2.2 秸秆深施传动系统设计25-26
  • 2.3 控制系统设计26-28
  • 2.4 动力匹配28-30
  • 2.5 机架设计30-32
  • 2.5.1 主机架设计30-31
  • 2.5.2 后机架设计31-32
  • 2.6 小结32-33
  • 3 秸秆捡拾与喂入装置设计33-41
  • 3.1 秸秆捡拾装置设计33-37
  • 3.1.1 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33-34
  • 3.1.2 捡拾过程运动分析34-36
  • 3.1.3 受力分析36-37
  • 3.1.4 主要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的确定37
  • 3.2 秸秆喂入装置设计37-40
  • 3.2.1 结构设计37-38
  • 3.2.2 受力分析38-39
  • 3.2.3 主要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确定39-40
  • 3.3 小结40-41
  • 4 切碎装置设计41-47
  • 4.1 结构设计41-42
  • 4.2 主要工作参数确定42-43
  • 4.2.1 切碎滚筒转速的确定42-43
  • 4.2.2 定刀配置高度43
  • 4.3 动刀的受力和有限元分析43-46
  • 4.3.1 动刀的受力分析43-45
  • 4.3.2 动刀的有限元分析45-46
  • 4.4 小结46-47
  • 5 根茬粉碎装置设计47-54
  • 5.1 灭茬刀辊结构设计47-49
  • 5.1.1 灭茬刀设计47-48
  • 5.1.2 刀盘设计48-49
  • 5.2 灭茬刀运动学分析49-51
  • 5.2.1 灭茬刀运动轨迹方程49
  • 5.2.2 灭茬刀切削速度49-50
  • 5.2.3 灭茬刀切削加速度50-51
  • 5.3 灭茬装置工作参数的确定51
  • 5.3.1 刀辊转速51
  • 5.3.2 切土节距51
  • 5.4 灭茬刀仿真分析51-53
  • 5.4.1 仿真过程52
  • 5.4.2 仿真结果分析52-53
  • 5.5 小结53-54
  • 6 秸秆深施装置性能的试验研究54-60
  • 6.1 试验54-55
  • 6.1.1 试验仪器和设备54
  • 6.1.2 试验材料54-55
  • 6.1.3 试验设计55
  • 6.2 结果与分析55-59
  • 6.2.1 方差分析55-56
  • 6.2.2 不同试验因素对秸秆深施量的影响56-58
  • 6.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58-59
  • 6.3 讨论59
  • 6.4 小结59-60
  • 7 结论60-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深施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张帅;孔德刚;常晓慧;翟利民;

秸秆还田方式对春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常晓慧;孔德刚;井上光弘;刘立意;张影微;苏锦涛;

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现状与发展    戴飞;韩正晟;张克平;胡靖明;冯永忠;张锋伟;

三种进口青饲料收获机喂入机构的分析    甘执中 ,张利英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万良;刘武仁;

快速腐熟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原理方案设计    胡靖明;戴飞;张锋伟;韩正晟;

秸秆焚烧的危害和改善    王佳琪;刘贵荣;薛松;

竖直向下螺旋输送机输送性能的试验研究    曾鸣;司秀芬;韩超;翟恒向;

黑龙江省农村能源利用及生物质能发展实证研究    徐长勇;尚杰;

我国灭茬机具及其刀具的发展现状    文立阁;李建桥;崔占荣;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毕于运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李东升;周为华;朱新开;李春燕;郭文善;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李东升;周为华;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开;

高产农田土壤有机质特征研究进展    王青贺;董培博;吉凡;王开爽;

麦玉轮作体系中秸秆钾对土壤钾库平衡的影响    董玉良,劳秀荣,孙伟红,张昌爱

麦秸覆盖对杂草萌发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郭宪;金玉美;连海明;王娟;

菌肥、有机肥、尿素配施对土壤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常会庆;洪坚平;

汉中非点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李雷权;梁引库;傅明星;

长期秸秆还田及休闲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周波;刘登民;劳秀荣;聂俊华;孙伟红;

南疆玉米茬地免耕播种小麦的表土作业技术研究    牛新湘;马兴旺;汪玉河;巴吾东;依明尼牙孜;艾则孜;马雪琴;马海刚;赵立朴;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黑龙江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对策    王彩利;张晓梅;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耕作技术对农田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李洪文;高焕文;王晓燕;臧英;

新型垄作耕播机破茬清垄装置的研究    吴仕宏;李宝筏;包文育;

2BM—2免耕播种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杨悦乾;纪文义;赵艳忠;赵淑红;龚振平;马春梅;

秸秆覆盖保墒的农田生态效应及“保墒灌溉”技术    员学锋;吴普特;汪有科;徐福利;

坡耕地麦玉薯三熟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    杨勤;刘永红;柯国华;何文铸;高强;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韩春丽

渭北旱作苹果园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水分养分效应研究    高茂盛

环保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张杰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张志栋

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    廖艳

秸秆覆盖保护性种植的土壤养分效应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    薛兰兰

基于LabVIEW的船式旋耕埋草机功耗检测研究    王志山

基于虚拟仪器的螺旋型旋耕埋草刀辊转矩测试系统研究    姚兴林

连作条件下有机物料对平邑甜茶根系及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    苏立涛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    张丽娟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燕永新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氮磷供给与利用研究    汪佳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水温、光合生理及产量表现研究    方彦杰

少耕留茬覆盖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陶志强

苹果园氮磷钾施肥技术与效益研究    邹剑

抗虫棉保留利用营养枝的效应和技术研究    董合忠,李振怀,李维江,唐薇,曲惠英,张冬梅

冬小麦小叶型与经济系数及超高产的关系    李均先,李希鹏,王晓彦,吕秀敏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解爱华;付荣恕;

氮水耦合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邵国庆;李增嘉;苏诗杰;王本翠;赵建波;郑延海;韩宾;宁堂原;

不同类型钾肥对甘薯钾素积累和利用率的影响    王锋;王汝娟;陈晓光;史春余;

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胡荣根;

杂交稻叶面专用新药“稻多收”的增产效果研究    印天寿,唐玉华,储修云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单季晚稻高产特性及其配套技术分析    温怀楠,赵建平,刘金弟

实施“沃土工程” 强化秸秆还田    谢平,韩民,姜兴顺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地表土壤抗风蚀能力测试研究    陈智

内蒙古后山地区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土壤抗风蚀效应测试研究    孙悦超

有机肥对谷子生育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祁宏英

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增产的生理机制    李从锋

农牧交错带地膜春玉米生态特征及其氮肥效应的研究    王瑞军

不同栽培模式和锌肥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夏玉米抗旱性的影响    李萌

不同类型甘蔗品种的叶梢产量及其养牛效益比较    许红

基于棉秸秆中的木糖生物转化木糖醇的研究    李飞

不同基因型玉米碳氮代谢差异研究    苌建峰

氮磷对旱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张文伟

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土壤CO_2释放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刘合明

合肥市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研究    姜树

玉米化肥机械深施技术    回爱静;万俊玲;

化肥机械化深施技术    戴萍;

秸秆深施机单体设计及深施装置的试验研究    孔德刚;张超;张帅;赵刚;

机械深施化肥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    桑金梅,牛淑芳,张玉玲,杨录萍

浅析机械深施化肥与膜下滴肥对农业增效的作用    杨志春;潘存斌;冉振龙;

浅述长效碳铵深施机的研制    尹晓军;梁玉玺;赵春祥;

豫东潮土地区肥料深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李根林;王应君;

肥料深施对小麦生育性状、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王应君;王淑珍;郑义;

机械深施化肥应用技术研究    窦桂梅,刘巧英

旱地土壤的合理施肥——Ⅴ.旱地肥料深施的效果及作用    李生秀,赵伯善

新型化肥科学深施 节能减排顺势而上    陈春风;

秸秆深施还田机设计及深施装置试验研究    张超

多功能秸秆还田机设计及其秸秆深施装置性能的试验研究    张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