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小型高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特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29:30
热度:

小型高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特性研究【摘要】:吸收式制冷技术作为一种以热能为驱动力、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的制冷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工业界及相关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太阳能吸收

【摘要】: 吸收式制冷技术作为一种以热能为驱动力、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的制冷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工业界及相关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因为可有效地利用低品位热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了近年来吸收式制冷技术研究的重点。但由于受热源温度的限制,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冷系数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本文从溴化锂溶液的特性着手,根据旋流理论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利用流体的旋转运动,降低吸收式制冷系统发生器内溴化锂溶液的蒸发压力,从而降低溶液的蒸发温度,在不增加外界热源的情况下,增加用于制冷循环的冷凝蒸气量,提高吸收式制冷系统制冷效率的方法。根据旋流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于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双室涡旋发生器。 吸收式制冷循环是利用相变过程伴随的吸、放热来获取低温,以消耗热能为动力的制冷方式。吸收式制冷循环中工质的化学和热物理性质对系统性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更好地研究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提高系统的性能,建立了溴化锂溶液和水蒸气随压力、温度和浓度的热物性参数方程。同时分析了采用本文所提出的双室涡旋发生器的小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质平衡特性。 为了得到最优的双室涡旋发生器结构,提高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效率,建立了一种具有切向入口的涡旋发生器结构,使流体通过切向入口进入到发生器内产生旋转运动。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模拟了不同结构的涡旋发生器内流体的流动及传热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流体通过切向入口进入到涡旋发生器后,产生了强烈的旋转运动,形成了以中部为核心的Rankin组合涡。在发生器内,流体的压力呈抛物线分布规侓,在中心处,压力最小魈逶诜⑸髂诘难沽Γ?着流体入口速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入口喷嘴尺寸减小,发生器内的压力减小,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发生器内溴化锂溶液的蒸发温度,形成有利于溴化锂溶液蒸发的环境。通过数值模拟可知:利用流体的旋转运动,可有效地降低涡旋发生器内的蒸发压力,从而降低进入到发生器中溴化锂溶液的蒸发温度,提高热源的可利用温差。在不改变外界热源质量与数量的前提下,达到增加用于制冷循环的冷凝蒸气量,提高系统制冷系数的目的。 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设计了一种由圆锥体和圆柱体组成的双室涡旋发生器。双室涡旋发生器的锥角为20°,流体的入口采用与圆柱体相切的三段式渐缩喷嘴保证流体切向进入到发生器内产生旋流运动。双室涡旋发生器由高压发生室和低压发生室组成。低压发生室利用流体的旋转运动降低溴化锂溶液的蒸发压力,高压发生室用来对产生的冷凝蒸气进行压力恢复。介绍了采用双室涡旋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装置的循环流程以及实验装置中各设备的选型及参数,为小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双室涡旋发生器流体特性的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通过实验研究了双室涡旋发生器内流体的流动及传热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在双室涡旋发生器中产生强烈的旋转运动,有效地降低发生器中部的发生压力,提高了溶液的可利用温差,产生更多用于制冷循环的冷凝蒸气量。采用双室涡旋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COP随着入口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溶液入口温度达到90℃时,其COP值达到0.83,比传统吸收式制冷系统的COP值高22%。采用双室涡旋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由于可以在低温情况下实现高效制冷,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废热、地热等低品位热源,解决能源利用以及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由于热源温度低,系统性能较低的问题。 【关键词】:太阳能 吸收式制冷 双室涡旋发生器 制冷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K51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32
  • 1.1 引言12-13
  • 1.2 吸收式制冷研究现状13-20
  • 1.2.1 吸收式制冷循环流程14-17
  • 1.2.2 我国发展太阳能空调的有利条件17-20
  • 1.3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文献综述20-29
  • 1.3.1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20
  • 1.3.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20-29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29-32
  • 第2章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循环特性分析32-46
  • 2.1 溴化锂溶液与水的热物性计算32-39
  • 2.1.1 溴化锂水溶液特性32-33
  • 2.1.2 溴化锂溶液的状态方程33-37
  • 2.1.3 水和水蒸汽的状态方程37-39
  • 2.2 小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循环特性分析39-44
  • 2.2.1 热力学模型40-43
  • 2.2.2 小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量及质量平衡43-44
  • 2.3 本章小结44-46
  • 第3章 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数值模拟计算46-76
  • 3.1 引言46
  • 3.2 涡旋发生器内速度与压力的理论模型46-48
  • 3.3 涡旋发生器物理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48-54
  • 3.3.1 涡旋发生器物理模型49-51
  • 3.3.2 网格的划分51
  • 3.3.3 边界条件的设置51-52
  • 3.3.4 确定计算模型52-53
  • 3.3.5 设定流体的材料属性53-54
  • 3.3.6 控制参数的设定54
  • 3.4 模型的验证54-62
  • 3.4.1 发生器内流体速度分布54-58
  • 3.4.2 压力分布58-61
  • 3.4.3 气液分布61-62
  • 3.5 α= 20 发生器内不同喷嘴尺寸和流速下流体流动特性分析62-70
  • 3.5.1 参数的设定62-63
  • 3.5.2 发生器内压力特性分布63-66
  • 3.5.3 在z=0,y=0.3m处(溴化锂溶液区域内)沿z方向的温度分布66-69
  • 3.5.4 发生器中溴化锂/水蒸汽的气液分界面69-70
  • 3.6 不同锥度的涡旋发生器内流体流动特性70-74
  • 3.6.1 压力分布71
  • 3.6.2 蒸发温度71-74
  • 3.7 本章小结74-76
  • 第4章 小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台的研制76-104
  • 4.1 双室涡旋发生器的结构设计76-82
  • 4.1.1 双室涡旋发生器整体结构图77-80
  • 4.1.2 喷嘴设计结构图80-81
  • 4.1.3 各连接件的设计81-82
  • 4.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装置82-88
  • 4.2.1 吸收式制冷系统主流程图82-83
  • 4.2.2 循环流程的溶液回路83-86
  • 4.2.3 循环流程的冷剂回路86
  • 4.2.4 冷却水回路86-87
  • 4.2.5 热水回路87-88
  • 4.3 实验设备参数及性能88-94
  • 4.3.1 双室涡旋发生器89
  • 4.3.2 冷凝器89-90
  • 4.3.3 溶液热交换器90
  • 4.3.4 MCN型磁力驱动齿轮溶液泵90-92
  • 4.3.5 混合器92-93
  • 4.3.6 加热器93
  • 4.3.7 真空泵和真空隔膜阀93-94
  • 4.4 实验测量装置及性能94-98
  • 4.4.1 压力测量94-95
  • 4.4.2 温度测量95
  • 4.4.3 DIGMESA体积流量计95-97
  • 4.4.4 涡轮流量计97-98
  • 4.4.5 管路连接98
  • 4.4.6 数据采集系统98
  • 4.5 实验方法及实验操作98-102
  • 4.5.1 机组气密性的检查99-100
  • 4.5.2 溴化锂溶液的充注100-101
  • 4.5.3 机组的试运转101-102
  • 4.5.4 实验运行步骤102
  • 4.6 本章小结102-104
  • 第5章 吸收式制冷系统双室涡旋发生器实验研究104-124
  • 5.1 实验方案104
  • 5.2 实验数据整理104-106
  • 5.2.1 工质流速105
  • 5.2.2 焓值105-106
  • 5.2.3 制冷效率(COP)106
  • 5.3 实验数据不确定度分析106-107
  • 5.3.1 温度的不确定度106
  • 5.3.2 流量的不确定度106-107
  • 5.3.3 压力的不确定度107
  • 5.3.4 焓值的不确定度107
  • 5.3.5 制冷效率的不确定度107
  • 5.4 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107-122
  • 5.4.1 系统稳定性分析108-110
  • 5.4.2 双室涡旋发生器性能分析110-116
  • 5.4.3 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分析116-120
  • 5.4.4 系统火用分析120-122
  • 5.5 本章小节122-124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124-128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124-125
  • 6.2 本文的创新点125-126
  • 6.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126-128
  • 参考文献128-134
  • 附录1 热电偶标定曲线134-13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136-137
  • 致谢13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LiBr吸收式制冷机工质对的热物性(SI)    沈裕浩,丁力行

一个用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    陈光明,冯仰浦,王剑锋,飞原英治

水力旋流器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    邹宽,杨茉,曹玮,胡利光,林高平,章立新,林宗虎

旋风分离器内流场的数值模拟及方法分析    李文东,王连泽

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气相流场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陈雪莉,吕术森,周增顺,张翎,于遵宏

溴化锂水溶液分子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阮复昌,陈烈强,罗运禄,邓颂九

太阳能驱动的压缩吸收式复合制冷循环分析    曹毅然,张小松,鲍鹤灵

新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内流体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王艳;姜锁利;高玲;俞坚;马重芳;

旋流器内流场的研究    张占峰,汤荣铭,许宏庆

日本燃气空调发展    王长庆,龙惟定,黄治锺,谭洪卫

吸收式冷水机组现场检漏存在的问题    刘成毅;

旋转流过滤器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王志强;辜清;陈文清;

太阳能热泵供热制冷系统的设计分析    魏茂生;

中高温热泵辅助太阳能三联供系统的实验研究    崔俊奎;赵军;黄涛;

Multiphase fluid dynamics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of low capillary number cavitating flows    Wei Shyy;

Derivation of a second-order model for Reynolds stress using renormalization group analysis and the two-scale expansion technique    

单弯头安装条件对内锥流量计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李彦梅;徐英;张涛;李强;

扰流对大口径内锥流量计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李彦梅;郭玉;江善和;张朝龙;吴文进;

水力旋流器单相和两相流实验研究    徐会;肖美男;

油田污水中污泥处理试验研究    李国安;赵立新;

溴化锂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原理及应用    撒卫华;薛学营;

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在多晶硅行业的应用    宁文轩;姜琳琳;荣海;

矿石旋流分选技术研究进展    魏德洲;高淑玲;刘文刚;

水力旋流器的发展及其在磨矿分级作业中的应用    杨广武;孙时元;

沉降-漂浮反向双螺旋模型分离理论    何宏亮;明大增;李志祥;

除油水力旋流器分离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苏文献;许斌;

基于先验知识的旋流器溢流粒度软测量    万维汉;张海峰;

太阳能的综合利用    尚艳苓;

两次节流循环在氨制冷系统的效率分析    张建一;陈海洋;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全年综合能效(ACE)分析与实验    姜昆;刘颖;王芳;王祥;姜莎;

载人潜器阻力性能的数值和试验预报及外形优化研究    李佳

燃气轮机双燃料燃烧室流场及污染排放数值研究    穆勇

阻流板对双体船水动力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邓锐

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空泡及噪声性能的数值预报研究    王超

溴化锂水溶液微观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朱蓓蓓

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黄燕

胶粘物盘式热分散机理与能耗建模研究    朱小林

气动—柴油混合动力发动机工作过程研究    胡军强

冷变换器原理及其在低品位热驱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何丽娟

气流床气化炉及其辐射废锅内的多相流动、传热与熔渣行为研究    倪建军

基于FLUENT的干法磁分离机理的数值模拟    王发辉

等离子体喷涂射流的数值模拟    胡海燕

蜂窝板传热元件的性能研究    姜逢章

横纹管强化溴化锂吸收水蒸汽的传热传质实验研究    柳坤

导管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优化    马艳

仿生鳍在船舶减摇中的应用与仿真研究    陈林

高能燃料燃烧流场的数值模拟与结构设计    张哲衡

大功率泥泵空化性能研究    章小松

船舶封闭式复合材料桅杆风载特性规律研究    位莎

横向来流对等离子点火器点火区域的影响    吴曙亮

一个用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    陈光明,冯仰浦,王剑锋,飞原英治

溴化锂水溶液降膜吸收水蒸汽的研究    阮复昌;陈烈强;罗运禄;邓颂九;

液-液旋流分离管中强旋湍流的Reynold应力输运方程数值模拟    陆耀军,周力行,沈熊

垂直管外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的传热传质模型研究    毛雯萍,陆震,李大庆,孙毅刚

对氨水二元溶液状态方程——Schulz状态方程中计算氨水溶液气相焓值的修正    兰国彬,杜垲

油滴在液-液旋流分离中的随机轨道数值模拟    陆耀军,周力行,沈熊

高效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实验研究    万忠民,苏卡林,舒水明,王勇,周刚

小型无泵溴化锂吸收式空调器蒸发器的研究    武俊梅,张祉祐,张秉笃

不同湍流模型在液-液旋流分离管流场计算中的应用及比较    陆耀军,周力行,沈熊

一种简便实用的湿空气性质计算方程    贾明生

除油型水力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的数值计算    李振国

太阳能驱动实现制冷的研究及其应用    戴源德

吸收式制冷循环利用低品位热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李薇;程有凯;张芳;赵晶玮;

太阳能在制冷空调中的应用及关键技术    周水洪

太阳能热电空调理论研究与性能分析    杜海龙;齐朝晖;匡骁;

我国第一艘硅太阳能游船    曾勇新;

太阳能采油    颂阳;

太阳能自行车    

国际太阳能新闻    敏感

太阳能和风能在开发西部的重要作用    杨联康;

美国1987财政年度太阳能的预算    刘景民;刘灵;

北京市某农村居民住宅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实验分析    于喜哲;李德英;高岩;

太阳能利用及太阳能新材料发展状况    宋力昕;章俞之;

温州市太阳能资源初步评估    郑峰;吴正可;

新千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的曙光    崔容强;胡宏勋;秦玉茂;殷石健;黄燕;孙铁囤;车孝轩;

太阳能固体除湿制冷吸附剂的特性研究    崔群;姚虎卿;陶刚;

对黑龙江省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康树人;

太阳能在建筑物供暖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李忠;郑瑞澄;何涛;

太阳能在便携式小家电产品中的一种应用    陈永郑;张磊;鹿红伟;吴民安;陈坚波;周国勇;王世阳;李良;

太阳能+热泵热水工程节能分析    苑金芳;李红;

太阳能再生式连续除湿换热器的试验研究    赵耀;葛天舒;代彦军;

取热为能 建筑新方向    本报记者 吕佳琪

皇明跨品牌领养太阳能“孤儿”    周春玲

中国太阳能秋交会将现身今年经洽会    周青松姜玉涛

德国面临太阳能组件短缺    陈曙辉 编译

探访北京首座太阳能大厦    本报记者 霍霞

太阳能与墨西哥农业    袁炎长

全市倾力打造的系统工程    本报评论员

“五星太阳能”现代营销理念见成效    马津

“绿色环保”太阳能的推广者    本报记者 杨自力 刘衍华 通讯员 主明春

铸就节能阳光伟业    高海燕

小型高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特性研究    王艳

喷射器与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系统研究    张博

Ni-AlN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中频磁控溅射技术研究    周家斌

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系统及其光谱耦合特性研究    张军合

涡流板结构特性研究    宋福元

耐候性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    黄群武

水平管束降膜动力学与界面吸收性能实验研究    王书中

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研究    李刚

太阳能土壤蓄热供暖(冷)系统埋地换热器性能研究    王芳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赵为

同乐太阳能企业的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    黄润华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系统研究    张运真

太阳能制冷及供暖综合系统研究    顾晓燕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    李征

振荡流热管的研究及其在太阳能集热器中的应用    陈传宝

新型太阳能路灯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彭路明

太阳能地源热泵式空调系统研究    刘逸

太阳能烟囱数值模拟与自然通风的非线性研究    王晓冬

风光互补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王宇

自适应复精度太阳跟踪平台    孙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