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制备工艺改进及新型器件结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27:50
热度:

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制备工艺改进及新型器件结构研究【摘要】: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为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LSC)制备工艺的改进及LSC新型器件结构的研究。论文分为三个部分(三章):

【摘要】: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为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LSC)制备工艺的改进及LSC新型器件结构的研究。论文分为三个部分(三章):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液相夹层LSC和原位聚合工艺制备PMMA-LSC的研究;第三部分是底面耦合电池结构LSC的制备与优化。 第一章主要综述了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相关工作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对太阳能电池的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及光伏建筑一体化进行了总结;其次,从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的损耗机制及降低损耗的路径出发对目前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并对影响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效率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说明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是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制备工艺的优化研究。(1)通过在玻璃夹层中注入荧光染料溶液制备了78mm×78mm×mm液相夹层LSC,耦合硅电池后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9%,比使用相同染料的同尺寸玻璃夹胶LSC提高了30%。理论计算表明,由于荧光夹层均匀,无杂质缺陷,液相夹层LSC的实测效率接近器件的理论效率极限。此类LSC既能通过玻璃保护荧光层又能保持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且可快速更换荧光染料溶液循环利用,提供了一种LSC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路径。(2)用原位聚合工艺制备了一系列78mm×78mm×7mm PMMA-LSC,由于PMMA光波导均匀无缺陷,其光传输损耗比玻璃夹胶明显降低,四侧耦合硅电池后光电转换效率最高达到4.10%,接近了目前使用晶体硅电池LSC的最高效率。当PMMA光波导的三侧耦合反射镜,一侧耦合太阳能电池时,耦合电池的功率最高达到109.5mW,实现了等效聚光。在此基础上,考察了PMMA光波导不同区域对侧面耦合电池输出功率的贡献,研究了反射镜和底面白色背景对LSC中荧光传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色背景和三侧反射镜都能有效提高光波导各区域对侧面电池功率的贡献,白色背景对侧面电池功率的提高作用在短距离处较明显,三侧耦合反射镜对电池功率的提高作用则在长距离处更明显。 第三章针对目前LSC中所用荧光材料吸收波段有限和自吸收的问题,开展了LSC新型结构的研究。我们基于PMMA平面光波导制备了一系列78mm×78mm×7mm底面耦合电池结构的LSC (BMP-LSC),该结构不仅能吸收光波导荧光而且能够吸收透射太阳光及部分逃逸光锥内的荧光。研究了PMMA光波导不同区域对底面耦合电池功率的贡献,并考察了电池覆盖面积与LSC性能的关系以及底面耦合电池间的相互影响,探索了提高器件效率和性价比的途径。研究发现,耦合一块太阳能电池BMP-LSC的功率增益最高达到1.38,据我们所知,为已报道的PMMA-LSC效率的最高值;耦合两块太阳能电池时实现了较低的$1.89W-1发电成本;耦合三块太阳能电池时可达到5.03%的光电转换效率。考察了底面两块耦合电池间距对BMP-LSC效率的影响,发现电池中心相距29mm时,电池功率增益较高,相距太近或太远都会由于电池间的荧光竞争吸收及荧光传输路径变长影响到电池效率。最后对BMP-LSC在光伏建筑一体化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 光伏建筑一体化 LSC工艺改进 液相夹层 原位聚合 PMMA 光波导 荧光染料 性价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51
  • 1.1 太阳能简介11-17
  • 1.1.1 太阳能电池12-17
  • 1.1.1.1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12-13
  • 1.1.1.2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13-15
  • 1.1.1.3 光伏建筑一体化15-17
  • 1.2 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17-42
  • 1.2.1 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的工作原理17-18
  • 1.2.2 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的损耗18-22
  • 1.2.2.1 光波导介质的传输损耗18-19
  • 1.2.2.2 荧光材料的损耗19-21
  • 1.2.2.3 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损耗21-22
  • 1.2.3 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的研究进展22-40
  • 1.2.3.1 光波导介质的选择22-24
  • 1.2.3.2 荧光材料筛选24-35
  • 1.2.3.2.1 有机荧光染料24-30
  • 1.2.3.2.2 半导体量子点材料30-31
  • 1.2.3.2.3 稀土发光离子31-33
  • 1.2.3.2.4 潜在的LSC荧光材料33-34
  • 1.2.3.2.5 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增强LSC发光34-35
  • 1.2.3.3 电池与荧光材料匹配度的优化——叠层LSC的设计和制备35-37
  • 1.2.3.4 其它减少逃逸损失的方法37-40
  • 1.2.4 LSC的数值模拟40-42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42-43
  • 参考文献43-51
  • 第二章 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制备工艺的优化51-75
  • 2.1 液相夹层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51-60
  • 2.1.1 引言51-53
  • 2.1.2 实验部分53-55
  • 2.1.2.1 试剂与仪器53
  • 2.1.2.2 液相夹层LSC的制备53-54
  • 2.1.2.3 液相夹层LSC的性能表征54-55
  • 2.1.3 结果和讨论55-57
  • 2.1.4 理论模拟57-60
  • 2.2 原位聚合PMMA制备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60-69
  • 2.2.1 引言60-61
  • 2.2.2 实验部分61-63
  • 2.2.2.1 试剂与仪器61
  • 2.2.2.2 原位聚合PMMA制备LSC器件61-62
  • 2.2.2.3 器件性能表征62-63
  • 2.2.3 结果与讨论63-69
  • 2.2.3.1 PMMA-LSC性能63-65
  • 2.2.3.2 反射镜对PMMA-LSC性能影响65-67
  • 2.2.3.3 PMMA光波导各区域对LSC的功率贡献67-69
  • 2.3 本章小结69-70
  • 参考文献70-75
  • 第三章 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新型结构探索75-91
  • 3.1 引言75-77
  • 3.2 实验部分77
  • 3.3 结果和讨论77-87
  • 3.3.1 BMP-LSC性能分析77-79
  • 3.3.2 电池耦合方向对BMP-LSC性能的影响79-80
  • 3.3.3 PMMA光波导各区域对BMP-LSC效率的贡献80-82
  • 3.3.4 底面耦合电池数对BMP-LSC性能的影响82-83
  • 3.3.5 BMP-LSC中底面耦合电池间距对效率的影响83-87
  • 3.4 本章小结87-88
  • 参考文献88-91
  • 总结与展望91-92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成果92-93
  • 致谢9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玻璃夹胶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    张军;徐智磊;苏湛;孙轶玮;赵晗;耿俊杰;张俊;孙松;丁建军;罗震林;鲍骏;高琛;

斯托克斯位移及其在太阳能光伏器件中的应用    王同心

部分重叠双栅MOSFET特性的研究    韩名君;赵阳;柯导明;

CCD输出二极管反向漏电机理的研究    易萍

晶界对AlGaN薄膜紫外探测器时间响应特性的影响    王兰喜;陈学康;王瑞;曹生珠;

6H-SiC热氧化层高温漏电及红外光谱表征研究    曹群;牟维兵;杨翰飞;杨治美;龚敏;

链式氧化制备SiO_2膜的研究    张松;席曦;王振交;唐宁;季静佳;李果华;

VB-GaAs晶体生长技术中掺Si浓度的控制    牛沈军;王建利;兰天平;

电化学C-V法对载流子浓度纵向分布的精确测量    李若凡;武一宾;杨瑞霞;马永强;商耀辉;牛晨亮;

50 V LDMOS漏电容非线性研究    朱少博;孙伟锋;李海松;陆生礼;

高效率808nm激光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懿昊;陈宏泰;陈国鹰;杨红伟;赵润;彭海涛;

1N4626型齐纳二极管的低噪声关键技术研究    刘兴辉;刘通;

功率MOSFET低温工作特性分析    董志芳;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真实传感器实验    王云;李宝河;李长江;

Nb掺杂BaTiO3的电子结构研究    涂才根;刘诺;张曦;

多重杂质(Au、Ni)掺杂n型硅材料的热敏特性    董茂进;陈朝阳;范艳伟;丛秀云;

叠层太阳电池中不同基质硅量子点的特性研究    林娟;杨培志;

一种用于太阳被动跟踪的光电角偏差探测装置    贺晓雷;吕文华;李建英;于贺军;

一种用于太阳被动跟踪的光电角偏差探测装置    贺晓雷;吕文华;李建英;于贺军;

μc-Si (p)/c-Si(n)异质结太阳电池的模拟计算与优化    李力猛;韩兵;周炳卿;陈霞;郝丽媛;

纳米金刚石薄膜紫外探测器研究    王兰喜;陈学康;王云飞;郭晚土;吴敢;曹生珠;尚凯文;

HgCdTe环孔p-n结光伏探测器暗电流机制    李欣;王淑芬;毛京湘;赵晋云;

SOA非线性应用关键参数的测量    程乘

硅基应变引入方法与MOS器件相关基础研究    杨洪东

溶胶—凝胶技术在纺织品多功能整理中的应用    汪青

ZnO基透明导电膜的制备与掺杂研究    龚丽

超顺磁性氧化铁和LSMO/BCFO复合多铁薄膜的制备及其物性研究    马铭

氧化物薄膜忆阻器的材料选择与行为机制研究    李海涛

氧化钆掺杂对氧化铪高K栅介质氧空位抑制作用及电学性能研究    季梅

射频域巨介电/铁氧体磁电双性能材料与器件研究    贺颖

3C-SiC/Si异质外延生长与肖特基二极管伏安特性的研究    陈达

高亮度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究    乔忠良

高功率GaAs光电导开关设计技术研究    李寅鑫

硅、锗切割片的损伤层研究    张秀芳

电子证据可靠性问题分析    崔震宇

Mn、Co、Al掺杂SiC薄膜制备及其光敏性质研究    赵兴亮

HIT太阳电池硅片处理及复合透明导电膜的研究    王淑珍

掺N的4H-SiC第一性原理研究    张智

电场对Bi-Sb-Te和Mg-Si-Sn热电材料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    陈瑞雪

采用PLD方法在多种基底上生长ZnMgO三元薄膜及紫外探测器的制备    张俊

界面修饰对氧化锌基薄膜晶体管性能的影响    曹欣悦

量子点激光器Ⅰ-Ⅴ特性和光谱研究    马传贺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思考    赵玉文;

薄膜生长速率对有机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    黄启雄;袁永波;连加荣;周翔;

碳纳米管光伏器件的研究进展    金铁凝;陈长鑫;张亚非;

光伏器件在光学分析仪器中的应用    孙振东;范世福;

喷涂法制备大面积倒置聚合物光伏器件    刘智勇;徐文涛;王宁;杨小牛;

半导体P—n结光伏器件的偏置电路分析    刘芳元;

改善有机光伏器件性能的新型缓冲层    梁立志;吴英;石景龙;康博南;

星型铕(Ⅲ)β-二酮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有机光伏器件的表征    王彬彬;宋艳秋;孙二军;

结电容对光伏器件Ⅰ-Ⅴ特性测试的影响    文静;王玲;李言谨;

一种新型光电聚合物的光伏器件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王斌;何志群;赵瓛;孙剑渊;梁春军;刘应良;曹少魁;

电工所研制出首例突破11%的铁电-半导体耦合光伏器件    

界面纳米结构对有机光伏器件光电流性能的影响研究    杨立功;陈林;施敏敏;白茹;汪茫;陈红征;

石墨烯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    陈永胜;

新型烷氧基苯取代的苯并二噻吩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伏器件    肖璐;袁俊;刘波;李永舫;邹应萍;

用于有机光伏器件的三取代苝二酰亚胺添加剂    周曼溪;王金泽;陈广新;江潮;李齐方;

聚(苯撑乙炔-电子受体)共聚物光伏性能研究    牛俊峰;李惠;李武;曾翎;杨志祥;路胜利;

HgCdTe光伏器件多层钝化膜等离子体处理的研究    储开慧;乔辉;汤英文;陈江峰;胡亚春;贾嘉;李向阳;龚海梅;

基于表面改性硅纳米线和P3HT的超稳定高效杂化光伏器件    张付特;申小娟;宋涛;孙宝全;

热退火对小分子有机光伏电池性能的影响    左易;万相见;陈永胜;

具有D-A结构的噻吩和苯并噻二唑共聚物的光伏器件研究    赵光金;何有军;何畅;李永舫;

基于水溶性材料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杂化光伏器件    陈召来;张皓;杨柏;

聚合物光伏器件形貌特性、性能及稳定性研究    陆运章

基于聚合物—富勒烯体异质结光伏器件的应用研究    徐苗

基于聚合物/无机复合体系太阳能电池光伏特性的研究    李妍

纳米ZnO基有机/无机复合光伏器件研究    王丽丹

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制备工艺改进及新型器件结构研究    张义

有机小分子光伏器件设计与研究    庄陶钧

有机光伏器件的光学计算与模拟    仝海跃

小分子有机光伏器件的研究    陈艳

Ⅱ-Ⅵ族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    朱钧钧

聚合物/染料复合结构光伏特性的研究    梁嘉

近红外量子点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的制作和性能    张俊

种子层诱导纳米相结构有机光伏器件的设计与制备工艺    杨峰

基于CuPc:C60的小分子有机光伏器件研究    李欣

多酸/聚3-己基噻吩光伏器件的组装及性能    石金静

有机光伏器件的界面电子结构及其电子复合与产生过程的研究    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