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耦合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平衡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7:03
热度:

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耦合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平衡的影响【摘要】:目前,在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地膜覆盖种植模式已成为实现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其中,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因其集

【摘要】:目前,在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地膜覆盖种植模式已成为实现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其中,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因其集垄沟播种、覆盖抑蒸、集雨保温为一体,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作物种植中增产效果显著而被大面积推广,但在提高养分转化和利用效率的同时,地膜覆盖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造成地力下降。秸秆因其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可被作为再生生物资源输入土壤,即可培肥地力,又可改善环境,是旱农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选择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强土地的用养结合和发展生态农业,本试验2008-2012年分别在甘肃省宁县、崇信县、会宁县、通渭县及榆中县进行大田试验,将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研究秸秆还田与覆膜耦合对土壤肥力、玉米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来评价将秸秆还田引入目前普遍实施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玉米栽培体系的可行性。试验设四个处理:不还田不覆膜(CK),不还田覆膜(M),还田不覆膜(S),还田覆膜(S+M),三次重复,随机排列。除榆中外,均为秋季秸秆还田,秋季覆膜,次年收获后作物地上部分继续还田,重新覆膜。连续四年(宁县为三年,2011年结束)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转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秸秆田量为300-500kg/mu(干重),秸秆含水量为60-80%,还田效果较好,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没有不利影响。 2.全膜覆盖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显著,还田影响较小。从四年平均产量来看,S+M, M, S处理籽粒产量较CK分别高44-137%、34-129%、12-22%,总生物量较CK处理分别高47-88%、38-80%、10-14%。覆膜条件下,半湿润区的宁县、崇信籽粒增产为34-75%,半干旱区的会宁、通渭、榆中籽粒增产为95-137%,说明覆膜在半干旱区比半湿润区增产效果更显著, 3.覆膜条件下,在玉米生育期前期显著提高土壤温度,特别是0-5cm土层,较不覆膜CK日均增温2.4-5.8℃,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30-122%;还田条件下,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10-15%。 4.秸秆还田与全膜覆盖均提高养分吸收量。S+M、M和S处理较CK提高N吸收量分别为47-101%、41-92%、10-18%;提高P吸收量分别为44-113%、35-103%、11-19%。覆膜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其中提高N利用效率5.3-24.0%,P利用效率5.2-15.5%;而秸秆还田对养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影响。 5.经过四年玉米栽培,秸秆还田较CK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氮、轻组碳、颗粒碳含量,其中,增加有机碳2.4-2.9%、全氮4.5-4.9%、轻组碳25.7-40.4%、颗粒碳5.4-11.7%,随年限有增加趋势;从第二季开始,秸秆还田对碳水化合物有显著影响,作物收获时S较CK增加11-36%。地膜覆盖较CK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颗粒碳和轻组碳含量,分别为1.3-2.3%、5.7-7.3%、8.9-13.2%和3.1-5.3%,年份之间没有显著影响;覆膜对碳水化合物没有显著影响。 6.表层土壤培养10天后,覆膜M土壤呼吸量比CK高7-12%;还田S比CK高2-19%;覆膜和还田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p-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且秸秆还田对酶活性的显著影响大于地膜覆盖。 7.覆膜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其中,较CK提高0-15em土层无机氮3-22倍;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但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覆膜和还田均提高了土壤氮的矿化速率:表层土壤培养10天后,覆膜条件下,土壤氮的矿化量较CK提高12-54%;还田条件下,土壤氮的矿化量较CK提高13-39%。 以上结果说明地膜覆盖能够保水保温、促进有机质矿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进而达到增产的效果,但同时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秸秆还田能够刺激微生物活性,增进矿化速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由覆膜造成的土壤有机质损失,但在水温调控和有效利用方面不太理想。若将二者有机结合,将会是旱地农业栽培技术中一个全新的种植模式。 【关键词】:秸秆还田 地膜覆盖 玉米 养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土壤矿化速率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513;S15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5
  • 1.1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的环境特点11-12
  • 1.2 保护性耕作体系的现状与前景12-23
  • 1.2.1 国外保护性耕作的应用与发展12-13
  • 1.2.2 国内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13-15
  • 1.2.2.1 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面临的问题14
  • 1.2.2.2 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的改进措施14-15
  • 1.2.3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5-20
  • 1.2.3.1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机理与效果15-18
  • 1.2.3.2 地膜覆盖技术的缺点18-20
  • 1.2.4 秸秆还田技术体系的应用与发展20-23
  • 1.2.4.1 秸秆还田技术的方式及效益20-21
  • 1.2.4.2 秸秆还田技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21-23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23-25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5-34
  • 2.1 试验点地理概况25-26
  • 2.2 材料与设计26-29
  • 2.2.1 试验设计26
  • 2.2.2 秸秆还田方法26
  • 2.2.3 地膜覆盖技术26
  • 2.2.4 试验布置与实施26-29
  • 2.3 采样与处理29
  • 2.3.1 土壤的采集与处理29
  • 2.3.2 植物样的采集与处理29
  • 2.4 样品分析29-33
  • 2.4.1 土壤温度测定29
  • 2.4.2 土壤水分测定29-30
  • 2.4.3 土壤化学指标测定30-32
  • 2.4.4 其他指标测定32
  • 2.4.5 植物样品测定32-33
  • 2.4.5.1 作物生物量32
  • 2.4.5.2 植物样全氮、全磷32
  • 2.4.5.3 养分利用效率32-33
  • 2.5 统计分析33
  • 2.6 辅助试验33-34
  • 第三章 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耦合对土壤水温及作物生物量的影响34-80
  • 3.1 结果与分析34-77
  • 3.1.1 土壤水分、温度34-46
  • 3.1.1.1 生育期降雨量34
  • 3.1.1.2 土壤水分34-45
  • 3.1.1.2.1 播种与收获时土壤水分剖面分布34-38
  • 3.1.1.2.2 土壤水分动态38-45
  • 3.1.1.3 土壤温度45-46
  • 3.1.2 籽粒产量、生物量46-56
  • 3.1.3 养分含量、养分吸收量56-68
  • 3.1.3.1 养分含量56-58
  • 3.1.3.2 养分吸收量58-68
  • 3.1.4 养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68-77
  • 3.1.4.1 养分利用效率68-73
  • 3.1.4.2 水分利用效率73-77
  • 3.1.4.3 水分利用效率与养分利用效率相关性77
  • 3.2 讨论77-79
  • 3.2.1 水分、温度77-78
  • 3.2.2 产量78-79
  • 3.2.3 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利用效率79
  • 3.3 小结79-80
  • 第四章 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耦合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80-93
  • 4.1 秸秆与分析80-89
  • 4.1.1 土壤有机碳、全氮80-82
  • 4.1.2 轻组碳、颗粒碳82-86
  • 4.1.3 收获时碳水化合物86-87
  • 4.1.4 秸秆分解率87-89
  • 4.2 讨论89-92
  • 4.3 小结92-93
  • 第五章 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耦合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93-104
  • 5.1 结果与分析93-102
  • 5.1.1 土壤呼吸93
  • 5.1.2 微生物量碳93-96
  • 5.1.3 酶活性96-102
  • 5.2 讨论102-103
  • 5.3 小结103-104
  • 第六章 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耦合对土壤矿化氮的影响104-118
  • 6.1 结果与分析104-116
  • 6.1.1 播种与收获时土壤表层无机氮104-107
  • 6.1.2 表层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107
  • 6.1.3 播种和收获时土壤无机氮剖面分布107-110
  • 6.1.4 表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动态变化110-113
  • 6.1.5 矿化氮113-116
  • 6.2 讨论116-117
  • 6.3 小结117-118
  • 第七章 主要结论118-119
  • 参考文献119-126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26-127
  • 致谢12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保护性耕作是防止沙尘暴发生的有效途径    高国雄,吴发启,闫维恒

地膜覆盖及施用有机肥对地温及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陈玉华;张岁岐;田海燕;陈炜;

半干旱地区不同地膜覆盖时期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    李世清,李凤民,宋秋华,王俊

地膜覆盖玉米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张成娥,梁银丽,贺秀斌

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耦合对半干旱黄土高原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吴荣美;王永鹏;李凤民;李小刚;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和黄绵土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研究    张付申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碳库研究    邵月红,潘剑君,孙波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王芸;韩宾;史忠强;邵国庆;江晓东;宁堂原;焦念元;李增嘉;

不同地膜覆盖对垄体地温及玉米出苗的影响    李倩;张睿;贾志宽;李荣;

旱地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    赵二龙,李立科,徐福利,梁连友

废水污泥对土壤和植物酶活性及花生品质的影响    李万才,赵庚星

风沙半干旱区秸秆还田对间作花生土壤酶活性与产量的影响    王慧新;颜景波;何跃;王红娟;潘德成;蔡立夫;王海新;孙占祥;

风沙半干旱区花生不同覆膜时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与产量的影响    王慧新;苏君伟;汪仁;颜景波;何跃;吴占鹏;蔡立夫;于洪波;

施用污泥堆肥对土壤中铜、锌的形态分布影响研究    付晓风;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土壤肥力特征与空间变异    孙权;于大华;王国珍;王锐;王振平;

辽河口湿地异养细菌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白洁;尹宁宁;赵阳国;田伟君;

天然草地覆盖度与扩展性调查研究    李福源;阿生忠;严芝银;杨宝英;雷晓水;

“白色污染”及废旧塑料的综合治理    邢艳红,胡莹

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及质地的影响    裴海昆

淋洗对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刘育红;吕军;

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    常江;杜艳;姚艳娟;

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虎成;徐坤;

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在梨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晓燕;代明亮;李松涛;李天忠;

钙处理对苹果梨叶片及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妲;曲柏宏;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陈波浪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    王俊峰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武少伟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    马琳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    潘媛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费云舟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覆膜农田地膜残留量的调查研究    侯绪友,王允成,刘祥雷,李晓晖,王师千,赵琰琳

覆膜农田地膜残留量演变的调查与研究    刘祥雷,季善贵,付廷贵,王富余

地膜覆盖对菠萝植株有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刘传和;刘岩;易干军;钟云;姜波;

农田塑料地膜污染及防治    肖军,赵景波

耙秸还田机械适应性的研究    薛坚,李增嘉,刘焜,樊广华

保护性耕作概念、机理与关键技术    高焕文

晋西离石王家沟流域综合治理及效益    

玉米田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预报    李毅,邵明安,王文焰,王全九

降解地膜覆盖春玉米和烤烟的初步结果    张继明,刘景辉,张利军

辽西地区旱作农田微型集雨种植试验研究    肖继兵;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效应研究    孙学保